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3 西藏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测度

城乡一体化思想在我国改革开放时就已形成,特别是在各种经济社会矛盾日益突显的 21 世纪,这一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体系(郭俊华、刘奕玮,2013), 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打破城乡分割二元格局,建立城乡互动发展新机制,通过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白永秀、周江燕,2013), 最终达到城乡在空间、经济、社会和环境四个方面协同一致、同步发展的长期过程(王舒傲,2014)。 我国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研究经历了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的发展过程。定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目标、发展模式、制度设计等分析和描述上,如杨荣南(1997) 提出了城乡一体化水平测度的思路,顾益康和许勇军(2004) 提出了评估和反映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指标体系,张沛、张中华和孙海军(2014) 研究了城乡一体化的国际进展及典型国家的发展经验。定量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如白永秀、胡碧涵和周江燕(2013) ,李康兴、王录仓、李巍(2014)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客观赋权法对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和评价。从目前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测度的研究来看,由于研究对象的差异,学术界对评价指标体系并未达成共识,评价方法也没有统一,但逐渐趋向使用客观测度方法,减少了主观性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体系,涉及城乡发展的方方面面,但并非每一方面都能运用定量的方法进行评估,加之我国城乡一体化水平测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增加了设计指标体系的难度。本研究基于国内外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测度经验,充分考虑西藏的实际情况,对影响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因素进行合理分解,确定各项评价指标,进而对西藏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整体性评价,总结西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就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

3.3.1 城乡发展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全面性原则。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综合系统,包含空间、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要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就必须充分了解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内涵,明确城乡发展一体化与各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城乡发展一体化评价指标的选取既要注意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又要要求空间上的全面性,力求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够多层次、多角度的反映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全貌。

(2)可行性原则。根据全面性原则选取了能够覆盖城乡发展一体化全貌、反映其内涵和水平的评价指标,但由于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加之统计数据的缺乏只能将其放弃。因此,在构建指标体系时也要遵循可行性原则,使各评价指标的统计数据能够较容易地获得,如能够从统计部门公开的统计数据资料查询或调查者有其他渠道获得。同时,在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评价区域的经济特征,统计指标能够真实地反映目标区域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

(3)可比性原则。对城乡发展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在时间上能够进行不同年份之间的纵向比较,又能在空间上进行不同区域之间的横向比较,因此评价指标必须具备可比性原则,城镇和农村之间的统计口径应一致,指标的定义、数据来源等必须相同,确保统计指标能够客观地反映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进程。

3.3.2 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标体系的结构

本章在借鉴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西藏城乡发展的实际和数据的可得性,结合构建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已有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系统的指标体系,来反映西藏城乡发展的差异。该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城乡空间一体化

空间作为城乡发展一体化共生系统的共生界面,容纳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承载着城乡生产要素的流动,主要体现在空间集聚、城乡往来和城乡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只有当城乡空间的融合度越高时,城乡生产要素的流动才会越快,才能促进城乡的共同发展,才能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学术界对城乡空间一体化具体指标的确定有着不同的看法,部分学者用城市化水平、交通网密度、旅客周转量、城乡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比、城乡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比、城乡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比、每万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个数来反映城乡空间的融合度(白永秀、刘小娟、周江燕,2014), 部分学者则只用公路网密度和建成区面积来表示(蒲伟芬,2013)。 本章在综合考虑西藏城乡发展实际和已有研究所使用指标的情况以及数据的可得性,选用城市化水平、旅客周转量、平均每万人公共汽车拥有量、人均邮政、电信费用支出和城乡电话用户数比五个指标来反映西藏城乡空间一体化。

X1 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用城镇化率来表示,是指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用来反映人口的空间分布情况和社会结构变化,进一步反映出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空间利用的变化,对于转移农村劳动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乡发展一体化整体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二者呈正比关系。

X2 旅客周转量:旅客周转量是反映一段时期内铁路、公路、水运与民航交通运输体系完成运输任务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口往来的频数。旅客周转量越高,说明城乡往来频数越大,城乡往来越便利。

X3 平均每万人公共汽车拥有量:公共汽车是城乡居民日常出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每万人拥有的公共汽车数量越大,说明公共交通建设越好,居民出行越便利。

X4 人均邮政、电信费用支出:人均邮政、电信费用支出是城乡居民在信息化方面的支出,反映了城乡居民对外联系的程度。该指标越大,则城乡居民对外联系越频繁,信息化水平越高。

X5 城乡电话用户数比:在信息化的二十一世纪,电话已成为传递信息、交往沟通不可或缺的通信工具。城乡电话用户数比能够反映城乡居民在信息化方面的状况,以及城乡之间信息交流、联系互动的状况,进而反映城乡空间一体化状态。

(2)城乡经济一体化

弗里德曼认为在前工业化阶段,城乡生产要素很少流动;工业化初级阶段,生产要素从农村流入城市;工业化成熟阶段,生产要素开始回流到农村;到了后工业化阶段,生产要素在整个区域内全方位流动,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因此,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物质条件,是城乡共生系统的重要演化内容(邵峰,2013)。 在我国早期的经济发展中,政策倾向和资源配置总是流向城市,造成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扩大,这从根本上阻碍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进程,因此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城乡一体化最重要的任务。它要求城市和农村能够享受同等的经济政策,生产要素能够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标的设计已有较为成熟的理论,主要表现在城乡经济总量、城乡产业结构、城乡就业结构、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周江燕,2014)。 在城乡经济总量方面,人均GDP、农业与非农业产值分别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和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差距;在城乡产业结构方面,二元对比系数与二元反差系数能够反映城乡二元结构的具体情况;在城乡就业结构方面,用非农业从业人员与农业从业人员比比重和农村从业人员非农比例来反映城乡劳动力的差距;在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方面,用城乡居民收入比、人均工资收入、人均消费比来体现;在技术进步方面,由于西藏统计资料缺乏的原因,本文只用农业机械化水平来反映。

X6 人均GDP:人均GDP在城乡一体化整个指标体系中是一个根本性、标志性、综合性的指标,因为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人们了解或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密不可分,因此,在本文的指标体系中人均GDP是不可或缺的、根本的、综合经济评价指标。

X7 非农产业与农业产值比:这一指标主要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化,农业分布于农村,非农业主要分布于城市。非农业产值比重不断提高是产业结构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比重越高,说明该地区的非农业越发达,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也越高。

X8 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对比系数是指农业产业与非农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比值,是反映城市现代部门与农村传统部门的生产效率差距、城乡产业结构二元特征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常用指标,也是影响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因素。目前发达国家的二元对比系数在 52%到 86%之间,发展中国家在 31%到 45%之间。

X9 二元反差系数:二元反差系数是非农业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差的绝对值,是反映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指标。二元反差系数越大,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的差距越大,经济二元性越明显;反差系数越小,二元性越弱,反差系数为 0时,经济二元性转化为一元性。

X10 非农业从业人员与农业从业人员比比重:该指标是反映城乡就业结构的重要指标。非农从业人员与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之比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该结构越合理,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越高。

X11 农村从业人员非农比例:该指标是反映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程度,以及农村非农化、农村现代化的水平。农村从业人员从事非农产业的比重越高,农村的就业结构与城市就业结构的差距越小,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越高。

X12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收入是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直接因素,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从结果的角度反映了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反映城乡居民之间收入水平的协调性,两者之比则能直接反映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

X13 城乡居民人均工资收入比: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从事的产业不同,工资收入也不同,因此城乡居民人均工资收入比可从侧面反映城乡之间产业发展状况、就业结构状况。城乡居民人均工资收入比越大,表明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越低。

X14 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消费支出是家庭支出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反映了居民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水平。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值越大,说明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距也越大。

X15 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水平是指用于农业产业的各种动力机械的综合状况,是衡量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指标。农业机械化水平越高,说明农村产业的现代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城乡社会一体化

城乡社会一体化是城乡居民同等享受社会与经济发展成果的最高目标,城乡社会事业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步发展则是城乡社会一体化的重要衡量指标。而在现实中,由于城市偏向的政策制定机制,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不和谐问题频频发生。有学者研究,在城乡社会一体化问题中,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薄弱已成为社会事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余正顺,2010), 而机会不均等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李雪萍,2008)。 因此要想实现城乡的共同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必须改变传统的城市偏向政策,实现城乡政治、经济与社会一体化发展(陈钊、陆铭,2006)。 基于前人的研究,本文认为城乡社会一体化就是要求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确保城乡居民在居住、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生活等公共服务方面享受同等待遇,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差别,使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达到城乡共享。因此,本文将城乡社会一体化指标设置为城乡基础教育、城乡医疗卫生、城乡居住消费、城乡文化消费四个方面,分别用以下基础指标来表示。

X16 在校学生生均教育经费投入:生均教育经费的投入可以反映教育发展状况,教育经费投入越多,该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越好,城乡社会一体化水平越高。

X17 城乡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比比重:医疗保健支出反映了居民医疗卫生方面的消费水平,城乡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比越大,说明医疗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失衡程度较大。

X18 城乡人均居住消费比:该指标是城乡人均居住面积的替代指标。居住消费越高,从侧面反映生活水平越高,城乡人均居住消费比值越大,说明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的差异越大。

X19 城乡居民家庭文教娱乐支出比:居民在文化、教育、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为文教娱乐支出,该指标是衡量城乡居民在文化消费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差异性,指标值越大,则城乡差距越大。

(4)城乡环境一体化

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与日俱增,对城乡环境的破坏也愈演愈烈。要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注重生态保护,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要实现城乡环境一体化,就要协同、全面地治理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改变城乡生态环境分割现状,实现城乡生态环境高度融合互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关于城乡环境一体化评价指标的研究学者们主要集中在对生态文明的评价上,如张静、兰新哲(2009) 建立了包括人口发展支持系统、资源节约系统、环境保护系统、经济社会支持系统四个子体系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严耕(2011) 构建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更为庞大,共包含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协调程度、转移贡献五个维度25 项基础指标。本文基于学者们的研究,将城乡环境一体化分为城乡生活环境与城乡生态绿化。

X20 废水排放量:该指标是废水排放达标率的替代指标,反映了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的程度。废水排放量越大,环境污染越严重。

X21 生活垃圾清运量:该指标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的替代指标,反映了城乡居住环境的优良程度。生活垃圾清运量越大,居民生活环境越好。

X22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伴随着对环境的严重破坏,特别是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因此,城市居民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绿化覆盖率是其中之一。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是评价城市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而言,城市区域的绿化率不如农村地区,因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越大,说明城市生态环境越好,城乡的差异也越小。

根据前文的分析,城乡一体化细分为空间一体化、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与环境一体化,现用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代表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用城乡空间一体化指数代表城乡空间一体化水平,用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代表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用城乡社会一体化指数代表城乡社会一体化水平,用城乡环境一体化指数代表城乡环境一体化水平,构建一套符合学术研究和符合西藏实情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标体系,具体情况如表 3-3 所示。

表3-3 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3.3.3 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实证分析

(1)指标处理方法

由于指标间的属性和量纲不同,不能直接进行计算,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变换处理,即指标的同向化和无量纲化。

①正向化处理。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指标包含正指标和逆指标,指标属性不一致,直接对其加总难以反映不同作用力的综合结果,因此在进行计量处理之前需先将逆指标转化为正指标,使所有指标对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的作用力趋同化。根据逆指标的经济含义,本文采取倒数形式对逆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

②无量纲化处理。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各基础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和量级,若直接采用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会造成主成分偏重于方差较大的指标,影响评价结果。因此,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具体处理过程中,我们采用均值化方法对基础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2)指标测度方法

前人对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测度方法的研究已有比较丰富的成果,如相对指数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都是比较常用的方法。本文选择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原因在于该方法不仅可以简化数据结构,将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主要代表指标,而且能够保留数据信息量,同时评价指标权重根据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来确定,避免了评价指标的共线性和权重确定的主观性,使评价结果趋于客观合理。但其缺点是无法测量评价对象与目标值的绝对差距。

本文的主成分分析模型为:

在此模型中,根据本文的实际数据,P表示样本(即年份),m表示变量(即 22个基础指标)。 中的i表示从第一个变量到最后一个变量,即从指标 1 到指标 22,为原始变量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是原始变量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值,此处的i表示从第一个变量到最后一个变量,即从指标 1 到指标 22。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表示主成分的方差占全部方差的比例,主成分Z i 的方差贡献率计算公式为 i =1,2,…p),累计方差贡献率计算公式为 (i = 1,2,…p),此处的i表示从第一个样本到最后一个样本,即从第一年到最后一年。方差贡献率越大说明主成分的解释力度越强,本文根据累计方差贡献率达 85%来确定主成分个数。

(3)2004-2013 年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变动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历年《西藏统计年鉴》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以及CNKI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各项基础指标值均在相关统计数据基础上依据计算公式整理所得,将经过正向化和无量纲化(表 3-4)处理后代入SPSS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处理与权重计算方法后,得到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指数的统计特征(表 3-5)、基础指标的权重(表 3-6)和方面指数在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中的权重(表 3-7)。

表3-4 数据无量纲化后结果

续表

表3-5 各级指标的统计特征

从表 3-5 中可以看到,城乡空间一体化指标、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标、城乡社会一体化指标和城乡环境一体化指标都提取了两个主成分,并且所有方面指标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 85%以上,说明处理结果的可信度很高。

表3-6 基础指标在这方面指标中的权重

续表

表3-7 各方面指标在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中的权重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结果离不开城乡空间、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同步发展,但是各个指标在推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与推动力度存在差异。从表 3-7 可以看出,在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城乡空间、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均是起正向推动作用,城乡空间的推动力度最大为 0.2975,表明西藏城乡空间联系紧密融合;城乡经济的作用次之,推动力度达到 0.2600,说明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经济基础良好;城乡环境一体化的权重为 0.2408,说明在推动西藏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的作用有限,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态绿化还有待改善;而城乡社会一体化的权重最低,该项指标对西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大,说明西藏城市和农村之间在城乡基础教育、城乡医疗卫生、城乡居住消费和城乡文化消费上差异明显,广大农村居民未能和城镇居民同等享受到西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果。

(1)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表3-8 和图 3-6 中分别是 2004-2013 年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指数的测度结果以及各方面指数和总指数的变化趋势。总体来说,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和城乡空间一体化指数呈上升趋势,城乡环境一体化指数在 2010 年以前平稳发展,2010-2011 年急剧上升,2011-2012 年迅速下降,2012 年以后恢复平稳状态,城乡社会一体化指数自 2005-2006 年急剧攀升后又呈下降趋势,而城乡发展总指数呈平稳上升趋势,2004-2013 年这十年间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总指数值由-1.77 上升到 0.98,实现了质的飞跃。

表3-8 2004-2013 年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测度结果

图3-6 2004-2013 年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变动折线图

(2)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的分项评价

①城乡空间一体化

城乡空间一体化是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条件。从图 3-7 可看出,2004-2013 年间西藏城乡空间一体化前期呈平稳上升趋势,后期加快增长,2010 年以来上升幅度较大,说明西藏城乡空间一体化在这几年有显著的成果。

西藏城乡发展空间一体化指数从-2.90 提高到 2.13,从基础指标层面来看,得益于空间集聚、城乡往来、城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在空间集聚上,城市化水平由 20.5%提高到 23.7%。按国际划分标准,城市化水平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城镇化率在 30%以下,表明该区域或国家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中级阶段城镇化率在 30%-70%,表明该区域或国家的城乡一体化水平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高级阶段城镇化率在 70%以上,表明该区域或国家已基本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从23.7%的城镇化率来看,目前西藏还处于城乡二元结构显著的阶段。在城乡往来上,在西藏自治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员及物资流通能力明显提高。由于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全面改善,西藏旅客周转量由 14.8 亿人每公里提高到 42.41 亿人每公里,公路运营里程达到 7.06 万公里,平均每万人公交车拥有量也有了明显地提高,促进了西藏城乡空间的全面融合发展;在城乡信息化上,2013 年西藏人均邮政、电信费用支出达到 1337.82 元/人;在城乡电话用户数上,城市居民由 14.5 万户增加到 39.3 万户,而农村居民由 0.5 万户增加到了1.1 万户,仅增加了 0.6 万户,差异水平由 14.08%上升到 35.73%,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远不及城市,影响农村和城市之间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制约了西藏城乡空间一体化水平的提高。

图3-7 2004-2013 年西藏城乡空间一体化指数变动折线图

②城乡经济一体化

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物质基础,对促进西藏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资源的互补、共享和合理配置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图 3-8 可看出,西藏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前期和后期急剧攀升,中期平稳增长,总体呈上升趋势。

西藏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体现在经济总量的增长、城乡就业的发展、居民收入和消费的提高和城乡技术的进步上。2004-2013 年间,西藏人均GDP由 8103 元增加到 26068 元,提高了 2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9106.1元增加到 20023.4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 1861.3 元增加到 6578.2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由 4.892 下降到 3.044。从该数据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例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但还存在严重的分化。根据城乡一体化的均衡发展的要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应该控制在 2:l以内,西藏还有较大差距。城乡技术进步也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由 1.25 提高到 2.12。然而,城乡产业结构制约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二元对比系数权重为-0.08,表明西藏城乡二元结构还比较明显,农村地区仍以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造成农村劳动生产率低下。

图3-8 2004-2013 年西藏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变动折线图

③城乡社会一体化

城乡社会一体化是城市和农村在社会保障和福利等利益中博弈的结果,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表现结果和价值取向。从城乡社会一体化指数的权重仅为 0.20来看,其严重制约着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的提高。这一点从城乡社会一体化指数中也得到验证,从图 3-9 的结果来看,除了 2005-2006 年间西藏城乡社会一体化指数的急剧上升和 2008-2009 年的小幅度上升趋势外,其余年份均呈下降趋势,说明一直以来,西藏城乡社会一体化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瓶颈。

从基础指标的权重来看,在西藏城乡社会一体化中,城乡基础教育、城乡医疗卫生、城乡居住消费、城乡文化消费均起到了正向的推动作用。在城乡基础教育中,教育经费总投入由 76981 万元增加到 1100000 万元,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投入由0.2 万元/人增加到2.1 万元/人,促进了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城乡医疗卫生中,城乡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比比重由11.1%下降到8.6%,城乡社会保障的工作成果较为明显;在城乡居住消费中,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消费由 483.2 元上升到 964元,而农村居民由 118.5 元上升到 189.7 元,城乡人均居住消费比由 4.08%上升到 5.08%,城乡差距逐渐扩大;在城乡文化消费中,城乡文教娱乐支出比由16.33%上升到 24.4%,城乡差异明显。

图3-9 2004-2013 年西藏城乡社会一体化指数变动折线图

④城乡环境一体化

城乡环境一体化是城乡生态环境的高度融合的结果,它追求的是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保障。西藏地处青藏高原,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条件,区内大多为生态保护区,因此城乡环境一体化对于西藏城乡发展极其重要。从图 3-10 中可看出,西藏城乡环境一体化指数在 2004-2010 年间呈缓慢增长的态势,2010-2011 年急剧上升到 2.22 后又骤然下降到0.56,之后呈平稳发展的态势。

从基础指标的权重来看,城乡生态绿化指标起着正向的推动作用,而城乡生活环境中的废水排放指标起着负向的阻碍作用。建城区绿化覆盖率的权重为0.59,从 2004 年的零覆盖率到 2013 年 0.3 的覆盖率,城市绿化水平明显提高;生活垃圾清运量的权重为 0.56,2004-2013 年,生活垃圾清运量由 24.1 万吨增加到38 万吨,清运能力显著提高;废水排放量的权重为-0.15,从 2004 年的 4501 万吨增加到 2013 年的 5004.68 万吨,严重阻碍了城乡环境一体化的发展。

图3-10 2004-2013 年西藏城乡环境一体化指数变动折线图

3.3.4 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提升路径

通过对 2004-2013 年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测度的分析,可以看出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在城乡空间、城乡经济、城乡社会和城乡环境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相应的问题。首先,从统计指标来看,城镇化率为 23.7%,说明西藏还处于显著的城乡二元结构阶段,距离 30%(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阶段)还有一定差距;其次城乡空间、城乡经济、城乡社会和城乡环境对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均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城乡经济一体化成果较为显著,但其推动力度与其他方面指标相比差距不大,因此,要想实现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推动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再次,城乡社会一体化的效果不甚明显,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享受社会公共服务的差异较大,因此,提高城乡社会一体化水平应是西藏未来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点推进对象;最后,城乡产业结构和城乡环境生态绿化方面存在严重的二元结构特征,西藏未来城乡发展一体化应着重调整城乡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的改善。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认为西藏未来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推进重点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力发展城乡交通、邮电事业,促进城乡空间一体化。要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必须改变农村公共交通事业、邮政电信事业的发展状况。首先,完善农村与城市连接地带的基础设施,加大对农村交通系统、供电供水系统的投入,为城乡物资交换、人员流动提供便利,形成城镇乡村共同发展的空间格局;其次,建设城镇与农村之间的通信网络,增加对农村邮政、电信系统的投资,使村与村之间、村与城之间对话自由、交流便利,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通信网络覆盖。

第二,合理调整经济布局,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首先,加快发展优势产业,增强整体经济综合实力;其次,要围绕中心城镇,合理布局产业结构,适当引导资源配置向县域和中小城镇转移,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创造条件;最后,加大对农牧区的投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加农牧民收入,缩小城乡人均收入差距。

第三,加大社会保障事业投入,提高城乡社会一体化。首先,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完善补贴办法,扩大补贴范围,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其次,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农村初高中升学率;最后,加快发展农村社保、卫生事业,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农村老人老有所依,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难题。

第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发展城乡环境一体化。首先,重点抓好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废气废水排放达标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不断美化农村生活环境;其次,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鼓励推广应用节能环保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发展,大力倡导低碳文明生活方式。

最后,由于西藏特殊的历史条件与社会状况以及西藏在国家的重要战略地位,决定了其社会政治局势的稳定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关键,也是西藏社会发展的前提。长期以来,国际敌对势力一直在大肆进行分裂祖国、破坏西藏稳定发展的活动,时刻伺机制造麻烦。因此,在统筹发展西藏城乡一体化的同时,要增加政治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始终把反分裂斗争作为发展稳定的首要任务。只有保证西藏的政治稳定,政府和人民才有余力进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推进工作,从而实现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1A5Cf9y4w9dfDZNn69Scm9eAMKV8K8/60E5c1UAn6shUfFYYliT+Zujot8Ip8p0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