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节
生物与健康

生物与健康产业是当今世界正在快速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推动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已有 30 多年的历史。目前,在国家层面已建立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 22 个,近百家生物基地园区,已有超过 500 家生物医药相关企业,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销售额占整个医药产业比率已经达到 6%左右,形成北京和上海、广州、深圳、青岛四大集聚区域。世界上销售额前 10 位的生物药物,目前我国已生产 8 种并投放市场;其中,国产干扰素α的销售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进口产品。面对行业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医药行业具有悠久历史和雄厚基础的广州,高度重视生物与健康产业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广州市将生物与健康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从2011 年到2015 年,广州市不断优化创新环境,促进创新资源聚集,生物与健康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较好成效,有力地支撑了广州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一、广州生物与健康产业概况

生物与健康产业是以生命科学理论和生物技术为基础,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行业的统称。根据广州市科信局的分类,可将生物与健康产业分为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制造、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服务、健康服务等八大产业领域。广州市生物与健康产业具有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辐射力等综合优势,是国内少数发展生物与健康产业较好的地区之一。

(一)支柱作用逐步显现,产业发展特色显著

广州市科信局联合市统计局及暨南大学合作开展了“广州生物与健康产业统计研究”课题调研(本节下文所提调研结果均出自该课题),在国内率先建立生物与健康产业统计体系,并对产业规模进行测算:按规模以上企业统计口径,2013 年广州市生物与健康产业全年实现增加值 812.37 亿元,比上年增长18.50%;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1904.40 亿元(见图 1),比上年增长 17.69%,是广州市最有可能培育成为支柱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广州市生物与健康产业已形成“三优一特”发展模式,即生物医药、生物制造和健康服务业等三个优势产业集群,以及生物技术服务特色产业领域。

图1 2012 ~ 2013 年广州生物与健康服务业增加值与主营业务收入

1.生物医药优势凸显

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已形成以中药、化学制药、保健品为主的产业体系,在中成药制造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生物制品、药品领域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同时,广州也是华南医药流通中心,市场辐射至东南亚地区。据测算,2013 年广州市生物医药业实现总产值 369.30 亿元,增加值达 151.38 亿元,同比增长22.74%,在整个产业中占比 18.63%。

2.生物制造特色鲜明

广州市在饲料、饮料、食品等传统生物制造领域有着较好的基础,在以酶和生物催化为核心技术的现代生物制造领域也有着鲜明的特色。据测算,2013年广州市生物制造业实现总产值 851.55 亿元,增加值达 229.61 亿元,同比增长12.35%,在整个生物与健康产业中占比为 28.26%。

3.健康服务和生物技术服务亮点纷呈

广州是华南地区医疗中心,医疗资源拥有量居全国第三,全市医院年诊疗人次数排名全国第二,是华南地区医疗健康服务资源的重要聚集地。据测算,2013 年广州市健康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 650.07 亿元,增加值达 357.29 亿元,同比增长 22.77%,在整个生物与健康产业中占比为 43.98%(见图 2)。广州市生物与健康服务行业在标准化、国际化等方面快速发展,多家单位获得国际认证,参与全球新药研发外包分工。

图2 2013 年广州生物与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构成情况

(二)龙头企业作用明显,骨干队伍不断壮大

广州市生物与健康产业发展态势蓬勃,在上海主板、深圳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的 62 家广州企业中,生物与健康产业的企业有 8 家,占总数的 12.90%,仅次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通过生物产业重大专项、创新型企业等多种途径的大力扶持,广州逐步确立了以广药集团为产业龙头企业,带动一大批专、新、特、精的骨干企业成长的局面,形成梯队层次合理、技术和服务互补性强的集群式发展格局。

1.龙头企业生产主导作用明显

广药集团发挥龙头企业产业主导作用,推动广州市整个中药、天然药物、化学药产业的快速发展。2014 年,广药集团实现营业收入 545.03 亿元,同比增长 27.3%(其中工业总产值为 223.26 亿元,同比增长 47.1%),位居 2014 年中国企业 500 强第 242 位,蝉联国家工信部公布的“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冠军,是中国最大的制药企业。经过多年的精心打造和加速发展,广州生物与健康产业逐步形成以“白云山”品牌推动的“大南药”、以“王老吉”品牌推动的“大健康”以及以“广药”品牌推动的“大商业”等独具广药特色的“非典型创新”运作模式。

2.骨干企业成为产业发展中坚力量

在“广州生物与健康产业统计研究”课题调研过程中,市科信局在医学检验服务、基因诊断、再生医学器械、中药及天然药物、个体化治疗等领域,选取 20 家技术创新引领发展、紧追国际发展新业态的高新技术骨干企业作为调研对象。这批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开展自主创新,完善产品结构,取得快速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式发展态势。调研数据显示,2009 ~ 2013 年,20 家骨干企业的营业总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33.22%;2013 年,这 20 家企业营业总收入57.14 亿元,同比增长 37.42%,远高于全国医药产业的同期增长水平(17.90%),利润 9.07 亿元,纳税 3.43 亿元,推动了广州社会、经济、民生等方面的发展。同时,20 家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建立了代表前沿技术的创新平台41 个,技术创新获各级政府奖励 148 项,获核心技术发明专利 333 项、发明专利授权 251 项、国际发明专利授权 82 项。

(三)产业发展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新业态不断涌现

生物与健康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多学科高度综合互相渗透的新兴产业,创新是该产业的关键要素,只有通过高投入,获得新技术、新产品才能支撑和推动产业发展。

1.研发投入支撑产业快速发展

据调研统计,2013 年生物与健康产业中的医药制造业企业研究与开发(下文简称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 4.26%,排在全部行业类别之首,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平均比重(1.02%)高 3.24 个百分点。

2.技术创新支撑企业发展壮大

广州市生物与健康产业骨干企业以创新作为立足之本、发展之源。企业的发展壮大来源于技术创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013 年,20 家生物与健康重点企业R&D经费共计支出 5.45 亿元,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 9.53%,大大高于本产业R&D经费平均水平。调研结果显示,2013 年,20 家重点企业开展各级研发项目 53 项,产生新技术99 项,新品种 763 项,新技术服务 363 项,使企业新增产值达 11.80 亿元,占企业总产值的 20.64%。

3.技术创新催生新业态

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取得重大创新突破,以及全民健康需求的迅猛增长,广州市生物与健康领域涌现了一批产业新业态,突出表现在医学检验、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个性化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成为华南首家通过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认可的独立医学实验室,并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第三方医学实验室,年检测标本 2000 万例。2013 年营业收入 13.80 亿元,同比增长 41.23%。广州市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有着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中山大学等为代表的国内领先的研究机构,其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有望在高端医疗服务领域引领发展潮流;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在诊断设备、技术及其试剂等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其 2014 年营业收入6.04 亿元。

(四)创新平台初具规模,支撑作用逐步显现

1.各级政府支持,创新体系日渐完善

广州市通过支持和培育国家、省、市三个层面的重点实验室建设体系,推进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并加大力度吸引国内优秀科研院所共建研究院或创新产业基地,积极构建生物与健康产业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目前,广州市拥有该领域国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8 个;在穗各级工程中心中,生物与健康相关企业 65 家,占比 17.06%;各级重点学科(实验室)158 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学科(实验室)32 个;国家新药非临床安全评价中心 3 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2 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21 家,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生物与健康创新体系,有力地提升了行业技术研究和产业化能力。近年来,通过“借力引智”,推动共建高水平创新平台,广州与一些国家级机构先后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华南中心、广州华大基因医学检验所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目前针对产业重点领域,广州正积极推进北大冠昊干细胞研究院等高水平创新平台的建设。

2.科技创新平台聚集,产业服务链成形

调查显示,广州生物医药创新服务平台拥有近 25 万平方米的服务场地、近2700 名专职技术服务人员、近 600 台(套)单件价值 50 万元以上总值近 6 亿元的可用于对外服务的仪器设备。创新服务平台按照药物发现、药物筛选、药效学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安全性评价、质量控制研究、制剂研究、中试工艺研究、临床研究、申报服务这一新药研发的整套流程,基本形成了一条较成形的研发服务链,初步具备为广州新药研发提供技术服务支撑的能力。2013 年生物医药创新服务平台的服务收入达 6.6 亿元,其中有 2 家企业营业总收入超过亿元。

3.高校人才云集、科研机构实力雄厚

截至2013 年底,广州已有生物与健康相关高校院所15 所。据调查,高校在生物与健康相关领域的科技人才达到 26560 人,占理、工、农、医类高校科技人员比重的 60.30%。高校在生物与健康领域开展的科研项目最多,项目配置比重为 40.27%,项目数量达 9944 项,投入经费 12.06 亿元。驻穗科研院所中,生物与健康相关领域 28 家,占比 12.67%;从拥有的科研仪器设备资源来看,生物健康相关领域 50 万元以上的科研仪器设备最多,在 200 台以上。以上数据均表明,在高校与科研机构中,生物与健康领域汇聚了最多的科技资源和科技人才。

在高端人才方面,广州市生物与健康产业相关领域的两院院士(13 名,占在穗院士总数的 32.5%)、“千人计划”专家(39 名,占在穗“千人计划”总数的 39%)人数均居各行业之首。

(五)科技支持撬动资源,投入产出绩效显著

1.生物与健康产业领域科技支持力度大

生物与健康产业作为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一直是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的重点,在项目总数上领先于其他产业。2010 ~ 2013 年,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中,生物与健康产业比重最大(30.95%)。2011 年至今,珠江新星计划培养的 400 人中,该领域人才占比最大(38.25%);2010 年至今,“广州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百人计划”中,该领域人才比重最大(38.80%)。

2.财政科技投入绩效明显

财政科技投入加速了社会资本在生物与健康产业的集成放大。据调研,该领域市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带动社会资金的投入,放大效应达 8.1 倍,充分体现了政府资金的引领和放大效应。科技投入催生了大批成果,所调查的该领域402 个已结题的科技项目共获得 508 项专利授权,发表论文 2896 篇,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奖项 177 个,产生 342 个新技术(品种)。科技投入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物与健康领域市级科技经费,每 1 元的投入获得工业产值317.07 元、营业收入 276.34 元、利润 29.99 元、纳税 13.97 元、出口 3.65 元。

3.科技资金推动企业市场融资

九十年代以来,广州市在生物与健康领域通过科技风险投资、科技机构投资等方式,先后投资了一批生物与健康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对该产业 20 家骨干企业调研结果显示,其中的 15 家获得各类风险投资基金投资。科技风险投资为企业初创种子期注入了“源头活水”,缓解了其生存压力,并协助企业在市场上获取了资金,同时也取得丰厚的回报。例如,1999 年对中山大学达安基因公司投入 600 万元,目前市值已达 17.32 亿元,国有资产增值 288.66 倍。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应该看到,广州市生物与健康产业仍存在一些严重制约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与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相似的共性问题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缺乏顶层设计,产业政策整合不足

1.产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

生物与健康产业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技术交叉且层次复杂,产业协同发展需要前瞻性的产业顶层设计。广州市目前尚未出台生物与健康产业整体发展规划,产业发展缺乏科学、系统的顶层规划指导。同时,生物与健康产业官方统计体系尚未确立,无法全面清晰地反映产业的总体情况供决策参考。

2.产业政策需要统筹协调

广州目前相关的产业政策由多个政府部门制定,已出台的产业政策偏重于宏观,缺乏具体的扶持措施,不接“地气”。相关政府部门及产业园区未形成统筹的决策机制和工作机制,缺乏整合共享机制,导致产业抓手不集中,推进作用不明显。

(二)产业大而不强,重点领域亟待提升

1.产业高新技术占比不足

广州生物与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规模,体量上已接近传统支柱产业,但产业结构仍以传统产品为主,如在生物医药领域,2013年的产业增加值约 40%来自营养保健品、口腔清洁用品等,约 21%来自化学药品,约 27%来自中药,增加值中只有约 80%来自生物制品、药品。在健康服务领域,高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及高端健康服务在广州仍属于短板。

2.产业重点领域发展亟待提升

在生物与健康产业的各个方向,新技术的产生使得一些领域发展前景广阔,如在生物医药领域,疫苗与抗体工程发展迅速,但广州在该领域发展严重不足,目前已经产业化的人用疫苗仅有狂犬病疫苗 1 个品种,抗体药物的产业化仍属空白。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虽然广州在医用材料及检验试剂领域有一定优势,但在医疗器械领域 2013 年总产值仅为 14.09 亿元,且在高端医疗设备制造领域尚无知名企业与拳头产品,与深圳相比差距巨大。2013 年深圳医疗器械总产值超过人民币 230 亿元,涌现出如迈瑞等一批国内高端医疗器械优秀企业。

(三)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协同水平有待提高

1.企业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广州生物与健康领域真正拥有核心技术、具有核心竞争力、有相当规模的企业数量较少,龙头骨干企业对行业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有待加强,如广药集团采取的是以品牌推动的“非典型创新”运作模式,考核体系重规模轻创新,容易造成企业缺乏足够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和压力。

2.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待促进

广州市虽有较完备的产业创新体系和丰富的科技资源,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局面仍不尽如人意,产业承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据调查,本领域仅有23.38%的科技计划项目以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开展,36%的创新服务平台无服务收入,高校、科研院所的项目成果有近一半未能进行产业转化。如中科院广州生物院的 2 项新药成果,因在本地找不到转化对象,故而不得不在外地进行成果转化。

(四)科技投入不足,融资环境亟待加强

生物与健康产业作为一个高风险、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据调研结果显示,20 家骨干企业从注册成立到成为规模以上企业,平均需要 5.4 年。在企业发展的前 3 年,营业收入少,但研发投入大,急需得到大量政府资金和金融资金的支持。

1.财政资金支持有待加强

市财政科技资金对生物与健康产业的投入虽然每年有所递增,如 2010 ~2013 年在生物与健康领域投入财政科技资金累计超过 4.5 亿元,在市科技计划项目重点扶持的三大产业领域中居首位,但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对该领域的投入力度相比,仍显不足。比如深圳市就提出加大政府资金对生物产业的支持力度,自 2009 年起每年安排 5 亿元设立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2.企业研发投入有待提高

虽然生物与健康领域的核心医药制造业企业的R&D投入达到主营业务收入的 4.26%,但广州市生物与健康行业总体R&D投入水平仍有待提高,其研发人员人均R&D经费等数据落后于很多行业,不仅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不符,离广州创新型城市规划的全社会R&D支出占比 2.8%的整体要求也有很大差距。

3.科技金融环境亟待改善

作为高风险产业,生物与健康产业初创期企业和项目极难获得风险资金的支持,而广州的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规模与总量较小,初创期生物与健康项目难以获得资金支持;科技金融政策在制定、操作和落实方面,缺乏多部门合作,使小微企业难以从政策中获得实惠。

三、广州市生物与健康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生物与健康产业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将成为影响广州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未来广州市生物与健康产业增加值有望保持高速增长。加快培育和发展生物与健康产业,将有力拉动广州经济增长,为广州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动力,并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一)统筹规划,形成有序发展新格局

1.制定生物与健康产业发展规划

围绕广州市生物与健康产业目标,开展前瞻性的产业技术预见研究,明确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目标、阶段、空间布局、重点领域、突出优势等,制定广州市生物与健康产业行动计划,明确具体支持措施,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产业的比较优势,打造多业态有机融合、有序发展的新格局。在科技创新专家委员会中组建生物与健康领域专家组,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

2.加强保障,形成合力

设立各部门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全市生物与健康产业,加强政府部门间政策的出台整合力度与实施调节力度。整合产业政策法规,完善政策和资金支持体系,指导和保障产业健康有序建设、统筹发展。鼓励行业协会等机构参与生物与健康产业发展的研究咨询、标准制定、平台建设、技术和产品推广等工作。出台生物与健康产业统计体系与统计方法,并将该体系和方法纳入目前法定统计体系。

(二)突出重点,打造特色发展新业态

1.优势领域巩固发展

支持广州中成药大品种进行二次开发、工艺优化及质量标准提升;支持开展临床急需的专利到期药物仿制再创新;支持针对重大疾病开展早期预警、精确诊断、个体化治疗和疗效监测;支持运用生物 3D打印技术、细胞治疗技术及生物材料技术开发组织修复产品以及再生型人工器官;加强发酵与酶工程新技术与产品开发,促进先进生物制造业和生物农业发展。

2.前瞻领域集中突破

加强生物疫苗领域的研发,大力支持广药集团乙肝疫苗项目开展三期临床试验及产业化,支持畜禽及水产品重要疫病新型动物疫苗研发及产业化;依托优势机构和企业,加快基因工程药物、抗体药物、海洋药物的研发与产业化;支持大型医疗器械和诊断技术领域高端产品研发;支持生物质发电和生物柴油等生物能源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产品研发、分析试验、安全评价和检测认证等专业技术服务,鼓励承接国际外包业务。

3.新业态抢抓先机

实施“先行先试”区域政策,重点发展干细胞治疗、肿瘤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个体化治疗和第三方医学检测等领域的高端技术、新型服务、新兴业态,与广州市优质医疗资源相结合,加快建设高端医疗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以个体化治疗技术为核心的国际高端医疗产业集群,提供个体化、规范化、高质量、一站式的高端健康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三)激活要素,力促协同创新

1.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根据生物与健康企业发展规律,实施创新型企业成长路线图,壮大创新型企业规模;支持骨干企业设立国家级研发机构;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和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协助企业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2.集聚整合创新平台资源

根据生物与健康产业发展重点,共建一批高端创新研发机构;积极吸引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和顶尖人才落户广州市;支持生物与健康各领域专业孵化器等公共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建立鼓励生物与健康产业服务平台供需双向激励机制,促进区域资源共享。

3.创新行业产学研协同机制

在广州校地协同创新联盟的框架下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行业特点和区域影响力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以生物与健康领域龙头企业牵头加强关键领域产学研合作,建立行业标准和规范。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组织实施产业协同创新重大专项,增强联合创新作用,促进成果转移转化。

(四)多方投入,形成集聚发展新态势

1.加大财政投入,聚焦优势产业

加大财政资金对产业创新的倾斜力度,充分发挥其对产业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推进产业科技发展;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生物与健康产业,创新生物与健康产业利用外资方式;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健康公共服务的机制。

2.鼓励引导生物与健康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运用研发投入补助制定、探索建立企业研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完善国有企业考核评价制度,把国有企业研发投入情况纳入业绩考核,鼓励国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赋予国有企业对科技成果处置以更大的自主权,激发企业和科技人员创新成果转化的动力。

3.加快科技金融结合,为生物与健康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配套服务

设立生物与健康产业种子基金,引导成立一批生物与健康产业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鼓励产权交易所、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对生物与健康项目予以倾斜;鼓励创业投资机构和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生物与健康产业项目;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生物与健康企业发展,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对生物与健康企业提供贷款担保,鼓励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在生物与健康领域提供创新型产品,支持生物与健康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 GWszbeeuQkJA6+v/92cY3072GirtOjmN82d5fj06ZBDuDSltWRcmfQ+wwM6XTVv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