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广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

广州是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经济总量居我国大城市第三位。广州还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素有“千年商都”的美誉。现代服务业是广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广州市围绕构建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服务体系相互融合的发展格局的任务,全面推进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优化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扶持企业发展壮大,着力引进一批有发展实力、有增长潜力的新项目,大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和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城市环境,有力地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上水平。

一、广州现代服务业发展基本情况

2015年,广州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086.1亿元,同比增长9.5%,总量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仅次于北京(18302亿元)和上海(16914.5亿元),高于深圳(10291.8亿元)和天津(8604.1亿元)。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66.8%,仅次于北京(79.8%)和上海(67.8%)。

其中,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674.7亿元,净增842.2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3.5%,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4%,同比提高8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推动广州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一)重点服务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

商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旅游等是广州基础条件好、产业规模大、发展层次高的现代服务业,在广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商贸业持续活跃。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88.0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1.2%和9.8%。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50902.4亿元,增长10.2%。电子商务加快发展,限额以上网上商店零售额516.2亿元,增长62.1%,对限额以上零售业贡献率达71.4%,拉动限额以上零售业增速6.9个百分点。

会展业稳定发展。全市20个重点场馆在2015年共举办展览482场,同比增长23%。累计展览面积861.7万平方米,增长0.4%。展览接待1225.6万人次,增长3.3%,其中接待境外119.9万人次,增长4.2%;接待境内1105.7万人次,增长3.2%。重点场馆面积超2万平方米的品牌展览共50多场,10万平方米以上的特大型品牌展览共16场,广交会、广州国际照明展等5个展会规模居同行业世界或亚洲第一。全市重点场馆举办会议7523场次,会议接待113.3万人次。

金融业发展平稳。2015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1629.4亿元,同比增长14.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9%。广州地区本外币存款余额4.28万亿元,增长12.7%;贷款余额2.73万亿元,增长12.4%。保费收入714.4亿元,增长18.7%。境内外上市企业总数达到120家,在“新三板”挂牌企业146家。全市共有持牌金融机构259家(其中法人金融机构47家),类金融机构超过1500家,金融业总资产达6.25万亿元。

现代物流持续较快发展。2015年,全市完成货运总量10亿吨,同比增长3.7%;货物周转量9050.4亿吨公里,增长4.8%。物流业增加值为1265.7亿元,增长7.5%。国际交通枢纽功能不断增强,广州港口货物吞吐量5.2亿吨,增长4.0%;集装箱吞吐量1762.5万标准箱,增长6.0%;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5521.2万人,增长0.8%,货邮吞吐量153.7万吨,增长5.7%。广州是全国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到2016年底,标准化托盘数量达到80万块,试点企业标准化托盘普及率达到80%。

旅游产业继续保持畅旺。2015年城市接待过夜游客5658.0万人次,同比增长6.2%。旅游业总收入2872.2亿元,增长13.9%。旅游业跨境收支合计156.4亿美元,增长17.6%,其中收入57.0亿美元,增长4.0%。

(二)服务业主体高端集聚

2015年,广州市新登记内资服务业市场主体18.6万户,同比增长13.3%;合计注册资本4870.3亿元,增长97.0%。截至2015年底,全市实有内资服务业市场主体114.4万户,合计注册资本17956.9亿元。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新登记企业数量增长迅猛,同比分别增长99.9%、99.7%、92.4%和61.6%。

广州拥有一批主营收入超百亿乃至千亿的服务业企业。服务业千亿级企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金融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广州恒大为代表,富力、碧桂园、雅居乐、珠江投资、合生创展等一批房地产企业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南方物流、宝供物流等7家企业进入中国物流企业50强。微信、小米、唯品会等一批电商龙头企业落户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

(三)总部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截至2015年底,全市认定总部企业320家,资产总额8138.9亿元,同比增长14.4%;营业收入总额31242亿元,增长12.1%;利润总额1621.3亿元,增长10.5%。320家总部企业中,世界500强企业2家,分别是南方电网、广汽集团;世界500强在广州投资设立的区域型或职能型总部企业22家,中国企业500强18家,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36家。320家总部企业纳入市、区库纳税金额约102.7亿元(市地税统计口径),增长约10.4%,占广州市地税组织的市区库税收收入约12%,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

(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增强

2015年,广州市现代服务业实现地税收入895.8亿元(不含现代物流业,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地税收入34.4亿元),同比增长7.6%,占全市地税收入的61%。房地产业(430.5亿元)、金融业(214.9亿元)和租赁商务服务业(117.5亿元)成为地税贡献的前三位,合计占全市地税收入51.9%,对全市地税收入的增长贡献率达到51.6%。

(五)对外贸易持续发展

货物贸易平稳增长,新业态加速发展。2015年,全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8306.4亿元,同比增长3.5%。旅游购物、租赁贸易、保税物流等进出口快速增长,旅游购物出口1074.8亿元,增长99.3%;租赁贸易进出口124.4亿元,增长16.9%。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顺利推进,跨境电商进出口67.5亿元,增长3.7倍,占外贸总值的比重上升至0.8%,其中出口34.3亿元,增长1.7倍,进口33.2亿元,增长18.8倍。融资租赁加快发展,全市新增52家融资租赁企业,截至年底融资租赁企业达166家,注册资金合计约700亿元,其中渤海租赁单机项目落户南沙,实现了我市飞机在特殊监管区域租赁业务“零的突破”。

服务贸易加快拓展。2015年,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357.2亿美元,同比增长12.5%;其中出口156.4亿美元,增长13.3%,进口200.8亿美元,增长11.8%。旅行、运输服务贸易规模位居前列,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服务和文娱服务增长迅猛。服务外包业务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全口径合同额91.1亿美元,同比增长16%,在商务部对全国21个示范城市的综合评价中居第3位,形成了以电信、金融、软件、工业设计、供应链和对外承包工程六大领域为主体,一批共享服务中心、航空服务、供应链管理和生物医药外包等新兴服务外包领域不断发展的重点突出、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

(六)服务业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2015年,全市服务业吸收合同外资73亿美元,同比增长17.7%,占全市合同外资91%;实际利用外资42.1亿美元,增长24.4%,占全市实际外资77.8%。2015年,实际利用外资的服务业行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4大类,占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的70.5%。过去外资长期集中于房地产、住宿业和文化娱乐业,而近年来随着对外资开放的领域扩大,外资已出现向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服务业发展,2015年,上述三个行业的实际利用外资增速分别达8.7倍、3.1倍和1.7倍。

二、广州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优势

(一)地缘位置优越

广州毗邻香港、澳门,1小时城市圈覆盖珠江三角洲,市场辐射范围远及泛珠三角9省(自治区)的4.7亿人口。从广州出发,2小时可抵达香港、澳门、台北、上海,4小时可飞抵北京、东京、新加坡、首尔。

(二)枢纽地位突出

广州是各种高端要素流动的枢纽,正在大力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海港方面,广州港共有集装箱班轮航线105条,2015年完成货物吞吐量5.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762.5万标箱,分别排名世界港口第6和第7位。空港方面,白云国际机场是中国三大枢纽机场之一,2015年旅客吞吐量5521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53.7万吨。广州是中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也是全国公路主枢纽之一和国家高速公路网中连接线路最多的城市之一,还是中国三大通信枢纽、互联网交换中心和互联网三大国际出口之一,中国大陆58%的互联网通过广州与世界互联网对接。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拥有全球运行速度排名第二的“天河二号”计算机,累计服务云超算用户近600家,支撑国家级课题超过100项。

(三)现代产业集聚

截至2015年底,广州已认定320家总部企业。包括28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数十万家企业在广州投资发展。汽车制造、精细化工、重大装备、商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是广州的十大重点产业。广州的工业制造和研发能力在中国首屈一指,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19892.5亿元。

(四)创新创业氛围浓厚

广州聚集了广东省三分之二的普通高校、97%的国家重点学科、全部国家重点实验室。2015年在广州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6人,中国两院院士77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才资源总量约288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资源总量约141万人。拥有国家级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机构70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6家,并拥有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等知识产权机构,能为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提供强力的支持和保护。

(五)投资贸易便利化程度高

广州于2010、2011、2013、2014、2015年五度获评《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一名,2015年获普华永道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评选的“机遇之城”第一名。南沙自贸试验区是中国政策创新程度最高、投资贸易便利化程度最高、营商环境最优越的地区。改革创新步伐走在全国前列,是国家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物流标准化试点等改革先行地。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关便利化等方面,广州形成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关检“三个一”、“三互”、政府购买查验服务等一系列创新经验。

三、广州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

(一)加快建设三大战略枢纽

把城市功能布局与生产力布局相结合,着重打造“三大战略枢纽”——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建设广州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立足南沙新区、广州港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发展大宗商品贸易,大力发展国际中转、航运服务、航运交易、航运租赁、航运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立足空港经济区、白云国际机场建设国际航空枢纽,推动空港经济区上升为国家航空经济示范区,重点发展直接服务及依托航空运输的高端产业及临空经济。立足广州高新区、中新广州知识城、科学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大学城、民营科技园、黄花岗科技园、天河智慧城等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鼓励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开展一批原始创新与核心技术攻关,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推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运用标准化手段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提高知识产权交易量,发展科技金融。

(二)加快“一带一路”和自贸试验区建设

发挥广州在建设“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和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为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条件。把自贸试验区建设作为改革开放的重中之重,构建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推动南沙新区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投资贸易便利化环境,制定落实金融创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信用评级体系等政策措施,促进口岸管理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三互”合作机制,推进大通关体系建设。推行商事登记“多证联办”,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和对外投资备案制,简化审批流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升城市发展的内涵,完善规划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宜居宜业环境。优先发展金融、科技研发、航运物流、海洋经济等产业。面向全球组织资源,加强与港澳的合作。

(三)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

实施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战略,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构建高端高质高新产业体系。突出金融、科技和总部经济三个重点,把生产性服务业打造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加快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原有金融机构发展壮大,培育和引进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型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业态,深化粤港澳金融、保险业合作发展。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强政策扶持和公共服务配套,培育壮大本土总部企业。完善商业空间布局规划,实现“千年商都”向“现代商都”的跃升。

(四)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转变

加快文化、旅游、体育、健康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实施“文化+”战略,加快文化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推进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完善与国民休闲计划相适应的政策体系,扩大“144小时便利签证”和“72小时免签证”政策适用范围,争取实施境外游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扩大旅游消费。做好体育企业服务工作,吸引更多知名体育企业落户广州。创新发展高端医疗技术服务。

(五)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在政务环境、政策扶持、高端服务等方面加大力度,形成有利于各种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的营商环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服务业领域的“三去一降一补”,降低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尤其是教育、家政、养老、医疗保障等领域的门槛,加快完善土地、人才、准入限制、行业标准等政策配套。落实国家营改增扩围试点,降低企业负担。支持和鼓励企业实施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切实增加有效供给,满足日益兴起的新消费需求。创新管理服务方式,营造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放宽市场准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促进生产要素便捷高效流动,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完善营商法规规章,创新商事争议解决方式,深入开展穗港澳仲裁合作和国际仲裁交流合作,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产业链配套、供应链衔接、价值链增值,推进以商招商、产业集群招商、中介机构招商,推动招商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 3WH2mBLe9/xFetDqqXOQU/7Z82QqO8oUMMLyZ7YJ73FgEfwasM2VTNgWMufb3Gx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