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确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一刻不能停止消费,因而一刻也不能停止生产。人类要生产,要发展,首先要取得衣食住用行等物质资料,只有当这些基本物质资料得到保证,才能从事其他方面的活动。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又是人类从事其他领域活动的前提条件。
什么叫生产力?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因此,我们把生产力定义为:人们改造、保护、优化自然的实践能力。这种“实践能力”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物质生产力是指人类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中,把自然物改造、优化成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实际能力。精神生产力是指人们生产和应用精神产品的实践能力。其中包括发现与应用科学原理,创造和应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流程的能力,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的能力,以及对现代管理科学的创新和应用的能力等等。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不是互相分离的,两者互相渗透,构成现代的生产力系统。
现实的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包括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管理、信息等。这些基本要素,只有在有机的结合中,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由上述诸要素组成的生产力,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有机整体,它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是质和量的统一。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根据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大体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当劳动力是生产力的主导因素时,就形成了劳动密集型生产力;当大量的物资设备亦即资本占主导地位时,就形成了资本密集型生产力;当科学技术被大量采用并成为主导因素时就形成了技术密集型生产力。这三种类型生产力,实际上反映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近代生产力发展演变的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技术密集型生产力在发达国家中已经成为居主导地位的生产力类型。并且从一般技术型生产力发展为高科技密集型生产力。在我国目前的生产力类型中,前两者仍居多数,但技术型生产力已经表现了它的先导作用。我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就是要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来发展科技密集型生产力,推动其他两种类型生产力的发展,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上质的飞跃。因此,发展生产力,意味着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既要大力促进物质生产力的进步,更要精神生产力的创新,既推动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它理应创造出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让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但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长期处在很低的水平,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种贫穷的“社会主义”当然就不会有什么吸引力和生命力。所以,邓小平说: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才能使广大人民摆脱贫穷走上共同富裕之路,从而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民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在江泽民对广东提出的“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鼓舞下,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两个根本转变,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粤,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使广东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有效增长。1996 年到 1999 年,广东国内生产总值从 6519.46 亿元增加到 8461.31 亿元,年均增长 10.2%。1999 年人均GDP达 11728 元,突破万元大关,提前一年实现比 1980 年翻三番的目标。2000 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5%,总量达 9548.65 亿元。2001 年底,GDP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小平理论的广东实践再一次向世人宣告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必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需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按照辩证法的要求,要解决这对矛盾,就必须着重把握它的主要方面“落后的社会生产”。(1)要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首先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的人民才能逐渐摆脱贫困和落后;我们国家才能由农业国逐步变为现代化工业国;我国经济才能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的状态,转变为发达的市场经济。(2)要解决上述矛盾中“落后的社会生产”的问题,还包括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经济体制的调整和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这样,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将更加巩国、更造完善。
邓小平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称为中国的发展路线。在南方谈话中,他又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论断。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深刻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全面审视世纪之交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我国新世纪初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战略布局和重点任务,是指导我们在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纲领。《建议》明确指出:“十五”期间要以发展为主题,发展不仅是重大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政治问题,我们要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居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缓解国内各种经济与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发展是主题,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道理“硬”在哪?
2.1 加快发展,是在世界格局转换中争取主动的战略需要。当今世界,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在朝多极化方面发展。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的经济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若不加快发展,就有可能进一步拉大差距。中国的近代史和当今世界的现实表明,落后就非常被动、落后就会挨打。有的霸权主义国家,正是利用其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动不动挥舞“制裁”“封锁”大棒,干涉别国内政。因此,如果不加快经济发展,世界就将没有我国应有的地位。
2.2 加快发展,是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列宁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就是说,只有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还没有达到相当的发展程度,就不能说社会主义制度真正巩固。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来的历史证明,要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增强它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根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以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发展速度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苏联由盛至衰,直至解体,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自 70 年代初至解体前近 20 年间,经济发展速度不断下降,人民生活未得改善,不能不说是个重要原因。这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把经济搞上去,那就只有死路一条。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能不能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把现代化建设摘成功,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充分显示出来,这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对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都将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2.3 加快经济发展,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和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我们又必须清楚地看到,按照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在2000 年,我国基本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为 21 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物质基础、积蓄后劲。在这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如不加快经济发展,就难以完成历史重任。
(原文刊载于《中国学校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