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报刊读者与积极撰稿人

众所周知,早年张闻天是非常喜欢阅读报刊文章和撰写文章的。而这与他自小所受的教育有非常大的关系。自 6 岁起,张闻天就“开始读《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后由《幼学琼林》进入《论语》、《孟子》”,虽“年龄最小,但聪明好学,深得塾师喜爱”。后“私塾停办,改为养正小学”,他继续“在该校读书”,“除读《诗经》、《左传》、《古文观止》等外,并读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初小新式国文课本》”。 1912 年,12 岁的张闻天就读于江苏省南汇县(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该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水平高,所用课本都是新编辑出版的教科书,对学生的要求也高,课程中的英语就要求结业时会用英文写简短文章”,其间“三年所学的课程为:修身、国文、算术、理科、本国历史、地理、农业、英语、手工、图画、体操”。 可见,童年、少年时期的张闻天充分接受了中国的传统教育和西式的现代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他以后的创作生涯奠定了基础,比如,中国传统教育奠定了他坚实的文字与文学基础,而西式现代教育则开阔了他的视野,锻炼了他的自主意识与创造能力。

至于张闻天对阅读报刊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在 1917 年他就读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期间。关于该校图书馆收藏的报刊情况,据在该校就读的张闻天的同学沈泽民称:“这图书室是很穷的,里边所有的大半是创办学校时购置的,后来虽则陆续添置,然而为数极少,并且因为种种缘故,每年损失的倒有添置的一样多。书籍的性质可称百分之九十九是属于英文的工程教科书,中文的为数极少。杂志也只有三数种是美国的工程杂志,中国的杂志都由人送来则受,否则不去购办的。向来还定数份新青年之类,后来因为江苏省长齐耀琳禁止新思潮,连旧的都拿出去,不敢放在里边了。图书室之中附设阅报室。报纸有两份:申报,时报。其余的报纸譬如时事新报、每周评论等都因为思想太新全不订的,有一种救国日报,本来是订阅的,后来主任说这报思想激烈恐被参观的看了不雅,也叫停止了。哪知救国日报编译者宁愿白送,依旧天天送来。”

沈泽民的这篇学校调查文章向我们展示了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藏书情况尤其订购报刊情况是不很乐观的。不过,他也谈到了学校图书馆曾经订购《新青年》,坚持订购《申报》《时报》,以及接收《救国日报》等情况,这在相当程度上培养了张闻天阅读报刊的兴趣。而本着青少年喜欢好奇以及叛逆的性格,他们对于一些当局禁止的新报刊比如《新青年》《时事新报》《每周评论》等则会越加感兴趣。张闻天也不例外,他就“爱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新报刊,深受新思潮的影响,并经常与周围同学议论时事”。

在所有张闻天接触的报刊中,对其影响最大的无疑是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张闻天曾提到:“‘五四’前《新青年》的出版给了我很大影响,我的自我觉醒也于此开始”, “我开始对中国旧社会的一切发生了怀疑与反抗,而景仰欧美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与生活。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从此发端了。” 当然,《新青年》除了在思想上给予张闻天莫大的启迪外,它的旗帜鲜明、定位得当、与时俱进的办刊方针,它的开放、求实、进取的办刊精神和多元化的办刊理念,它的多样化的文章体裁形式,它的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编辑技巧,以及视读者与作者为上帝的编辑思路等等,对于后来张闻天编辑和创办刊物在潜意识中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张闻天以后的写作倾向、编辑思想也有很大的启示。

尤其是《新青年》开设的“随感录”栏目,其登载的文章风格,俨然成了青年时期张闻天撰写文章的模板。1918 年 4 月 15 日,《新青年》第 4 卷第 4 号首次刊载了 7 篇“随感录”,预示着一种新的批评空间的出现和新文体的呈现。正如李辉所说:“陈独秀不仅首创了‘随感录’这种讲究时效性、新闻性的杂感类专栏,启发了当时的许多报刊纷纷仿效并开辟了‘随感录’以及类似的专栏,为当时知识分子开拓了一种新的批评空间;同时‘随感录’也成为了一个文体概念,陈独秀首创的这一文体成为了中国现代杂文的雏形,并为日后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张闻天就是在“随感录”这一新文体的影响之下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和投稿历程。而陈独秀在《新青年》中所运用的编辑技巧,比如他采取的又破又立的立言方法,以问题为中心设置话题的传播技巧,“煽动”式的立言态度,以及拥有一批比较稳定的学者群式的编辑群体等, 在很大程度上也丰富了张闻天后来编辑报刊的经验。

此外,早年张闻天接触的其他报刊,比如《申报》《时报》《救国日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每周评论》《东方杂志》《少年中国》《少年世界》《小说月报》等,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的写作人生,使他成为一个热衷于关注时事并时不时地发表评论的新文化人。特别是《时事新报》和《民国日报》,张闻天经常在它们的副刊《学灯》和《觉悟》上发表文章,并与他们的编辑有书信来往。

《学灯》作为上海《时事新报》的一份综合性学术副刊,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起过一定的影响。它创刊于 1918 年 3 月 4 日,其宗旨有三:“一曰借以促进教育,灌输文化;二曰屏门户之见,广商权之资;三曰非为本报同人撰论之用,乃为社会学子立说之地。” 先后担任《学灯》编辑的有《时事新报》总主笔张东荪、匡僧、俞颂华、郭虞裳、宗白华、李石岑、郑振铎、柯一岑、朱隐青、潘光旦、钱沧硕等。《学灯》初期内容多半是有关教育方面的,以评论学校教育和青年修养为主。1919年 6 月在俞颂华的主持下改变方向,一般性的“思潮”栏取代教育占据了主要地位,并开始辟“社会问题”“妇女问题”“劳动问题”等专栏。它重点介绍学术,讨论理想,传播文化知识,广泛刊载代表各种新思潮的文章,反映了“五四”以来国内文化界的真实动态。它内容丰富,取材严谨,思想清新,对青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所以每天都收到大量的投稿,是“五四”时期新文学创作和发表评论的主要阵地之一,而青年张闻天也是《学灯》的投稿人之一。据笔者统计,张闻天在 1919 年至1920 年期间发表在《学灯》上的文章有 9 篇,其中包括 3 篇他致函《学灯》编辑张东荪、郭虞裳的信件。

与《学灯》同被称为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一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与张闻天的关系也非同一般。它是青年张闻天发表时评政论、杂文随感、诗歌论文的又一平台。1919 年 6 月 16 日,《民国日报》创办副刊《觉悟》,由邵力子担任主编,每日一期。《觉悟》创刊时正值中国五四运动向纵深发展,各种思潮相互激荡,马克思主义日益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所以它一开始就表现了比较彻底的民主主义思想乃至社会主义倾向。后来 1920 年陈望道协助邵力子参与编辑工作,《觉悟》便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迅速转化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它在揭露军阀的黑暗统治,报道和支持进步文化运动、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宣传社会主义,介绍苏俄十月革命和建设成就,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批判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方面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因“当时的《觉悟》在组织上不受共产党的领导,很自然地带上了‘兼容并包的’色彩”, 所以对杜威实验主义、新村主义及罗素、杜里舒的唯心主义哲学等进行了不加批判的介绍。

从 1920 年起,《觉悟》设置了“随感录”“诗”“小说”“剧本”等专栏,发表了大量的时评文章和文艺著译。它发表的“随感录”和《新青年》的“随感录”互相配合,成为抨击封建主义、进行思想启蒙的重要武器,初步奠定了后来现代杂文的战斗风格;它刊载的诗歌、小说、戏剧等作品则带有相当的现实主义倾向,表现了下层人民的不幸、时代的动荡和知识分子对革命的追求与苦闷。而在 1920 年至1923 年间,张闻天发表在《民国日报·觉悟》上的文章就有22 篇,类型囊括时事评论、随感、诗歌、论文等多种形式,内容则涉及政治、经济、思想、劳工、青年、婚姻、人生态度等各个方面。

《少年中国》《少年世界》是少年中国学会的两个刊物。1919 年 7 月 15 日,《少年中国》创刊,由学会北京总会负责编辑,以“本科学的精神,为文化运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称:“本学会同人老老实实的(地)向着这一条路走,决不停步。担任本月刊著作的都是本学会的会员。但是会外同志若以大作见示,只要合于本月刊的宗旨,无论文言白话,一律欢迎。惟去取之权,要让与编辑主任。” 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部分占刊物的主要篇幅,是会员所写的关于自然科学、文学、社会学和哲学的论著与译文,涉及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问题的许多方面,当集中讨论某一问题时,就出版专号,如妇女号(一卷四期),诗学研究号(一卷八、九期),新唯实主义号(一卷十一期),法兰西号(二卷四期),宗教问题号(二卷八、十一期,三卷一期),相对论号(三卷七期)等。第二部分实际上是‘会务报告’的继续,包括—些阐发学会的方针的文章、会务消息和会员的通讯,也出过两期‘少年中国学会问题号’(三卷二、八期)。”

1920 年 1 月,《少年世界》出版,由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分会负责编辑。它是少年中国学会另一刊物《少年中国》的补充。其宗旨是“作社会的实际调查,谋世界的根本改造”,“与《少年中国》不同的地方:《少年中国》月刊注重文化运动阐发学理纯粹科学;《少年世界》月刊注重实际调查叙述事实应用科学”,其设置的栏目有“学术世界”“劳动世界”“学生世界”“妇女世界”“华侨消息”“民族自决运动”“学校调查”“工厂调查”“农村生活”“出版界”“小工艺”“读书录”“专论”“通信”“杂录” 等。

从以上有关《少年中国》《少年世界》办刊宗旨和刊物内容的阐述中,不难看出《少年中国》《少年世界》是非常注重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精神的,而且“改造中国乃至世界”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非常强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张闻天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后来的新闻实践。而张闻天在《少年中国》和《少年世界》上发表的文章, 也充分表达了早年张闻天对农村改造、离婚等社会问题的关注,对少年中国学会未来前途的关心,对国内文坛现状的担忧,以及对革命文学的热情与认同。

《小说月报》也是张闻天接触比较深入的刊物,尤其是沈雁冰和郑振铎担任主编时期。1921 年从日本留学回国的张闻天,开始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翻译了很多国外名家的戏剧作品和论述作品,还创作了一些具有革命文学色彩的文艺作品,并将其发表在《小说月报》上。《小说月报》,1910 年 7 月创刊于上海,由商务印书馆主办,“五四”运动前主要是鸳鸯蝴蝶派发表作品的阵地,刊登文言章回小说、旧体诗词、改良新剧,以及用文言翻译的西洋小说和剧本。“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新文学运动的不断发展和新思潮对《小说月报》的冲击,1920 年 1 月商务印书馆决定改革《小说月报》,由沈雁冰主持新增设的“小说新潮”栏的编辑工作,开始登载白话小说、新诗、译文和论文,刊物面貌发生了一些变化。同年 11 月,沈雁冰正式担任《小说月报》主编一职,对刊物进行彻底改革。

1921 年 1 月,《小说月报》第 12 卷第 1 号刊登《改革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明确提出新版《小说月报》的编辑方针、编辑内容和编辑宗旨,由此开启了《小说月报》新的一页。关于编辑方针,《宣言》称:“小说月报行世已(以)来,已十一年矣,今当第十二年之始,谋更新而扩充之,将于译述西洋名家小说而外,兼介绍世界文学界潮流之趋向,讨论中国文学革进之方法。”

接着,《宣言》提到了改革后《小说月报》的栏目设置,主要有“论评”“研究”“译丛”“创作”“特载”“杂载”。 最后,《宣言》用极大的篇幅阐述了刊物改版后的编辑宗旨,指出:“同人以为研究文学哲理介绍文学流派虽为刻不容缓之事,而移译西欧名著使读者得见某派面目之一斑,不起空中楼阁之憾,尤为重要”;“同人以为今日谈革新文学非徒事模仿西洋而已,实将创造中国之新文艺,对世界尽贡献之责任……故对于为艺术的艺术与为人生的艺术,两无所袒。必将忠实介绍,以为研究之材料”;“写实主义的文学,最近已见衰歇之象,就世界观之立点言之,似已不应多为介绍;然就国内文学界情形言之,则写实主义之真精神与写实主义之真杰作实未尝有其一二,故同人以为写实主义在今日尚有切实介绍之必要;而同时非写实的文学亦应充其量输入,以为进一层之预备”;“西洋文艺之兴盖与文学上之批评主义(Criticism)相辅而进,批评主义在文艺上有极大之威权,能左右一时代之文艺思想。……我国素无所谓批评主义,月旦既无不易之标准,故好恶多成于一人之私见;‘必先有批评家,然后有真文学家’此亦为同人坚信之一端;同人不敏,将先介绍西洋之批评主义以为之导”;“同人等深信一国之文艺为一国国民性之反映,亦惟能表见国民性之文艺能有真价值,能在世界的文学中占一席地”;“中国旧有文学不仅在过去时代有相当之地位而已,即对于将来亦有几分之贡献,此则同人所敢确信者,故甚愿发表治旧文学者研究所得之见,俾得与国人相讨论。”

1923 年 1 月,沈雁冰因商务印书馆当局干涉他的编辑方针而辞去主编职务, 由郑振铎接任主编。郑振铎继承了沈雁冰的改革精神,并没有使刊物改版后取得的成绩半途而废。而张闻天也是深受《小说月报》改革后的编辑方针和编辑宗旨的影响,热情地宣传和创作新文学。据不完全统计,在沈雁冰、郑振铎主编《小说月报》期间,张闻天共在《小说月报》发表作品 13 篇,其中包括译作、译述、小说、题记和序言等形式。张闻天的一系列创作经历可以说为他奠定了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理论基础,也为他后来创办文学性质的刊物《南鸿》周刊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ly1FKDmZYoviy8Z0TD0a+CwOxzjeOk7VyzSl5SCzym2TnvvqL/U+1BCN08eoZX+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