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左江崖壁画艺术遗存

左江崖壁画是指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凭祥、龙洲、宁明、崇左(今江州区)、扶绥、大新、天等等壮族聚居区的左江流域各县发现的崖壁画。因宁明县的花山崖壁画的画幅最大,人物画像最多,内容也最复杂,是上述各地崖壁画的代表作。所以,人们把左江流域各县的崖壁画统称为花山岩画。左江,属西江水系上游支流郁江的最大支流。古代称斤南水、斤员水,发源于越南与广西交界的枯隆山。上游在越南境内称奇穷河(又叫黎溪),于凭祥市边境平而关进入中国境内后称平而河。流至龙州县城有支流水口河汇入,以下称左江。平而河流域面积为 7066.5 平方公里,其中越南境内 6468.9 平方公里,广西境内 597.6 平方公里。左江东流至龙州县上金,有流域面积 6379 平方公里的大支流明江从右侧汇入。龙州至上金段又称丽江。流经驮怀村与江州区交界处,又一大支流黑水河从左侧汇入。流经崇左与扶绥县城,到扶绥县扶南乡充禾屯,支流汪庄河(流域面积 1258 平方公里,河长 124 公里)从右侧汇入。流至今邕宁区宋村汇入郁江百色段右江。在左江流经的广西宁明县、大新县、凭祥市、龙州县、天等县、扶绥县、崇左县(今为崇左市江州区)等 7 个县市中,“共有 84 个地点,183 处,287 组”的山崖壁画。其中多数是分布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平而河、黑水河两岸的 200 多公里内。这些岩画的画面一般高出江河水面的 20-40 米,最高的达到 120 米。

研究表明,花山岩画的作画时间是在战国早期至东汉这段时间内绘制的。作画民族是壮族先民骆越人所作。骆越是中国南方百越族群中的一支,先秦时期骆越族群分布于南越之西,西瓯之南,即今广西南部、西南部,贵州中南部、云南东南部、广东西南部、海南省及中南半岛北部。中国境内现代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各民族多由骆越发展而来,现居住于中南半岛中的京族、岱依族、侬族、芒族、泰族、佬族等民族也与骆越族群有渊源关系。

第一节 画面内容及艺术特征

左江崖壁画的典型代表是宁明花山岩画。花山,壮语称为pay laiz(岜莱),即画得花花绿绿的山,是一座峰峦起伏的断岩山,高270 米,南北长350 余米,临江西壁陡峭,向江边倾斜。岩画以赤铁矿和动物胶、血混合调制的颜料绘制,呈红色。画面宽 170 余米,高 40 余米,面积 8000 多平方米,除模糊不清的外,可数的图像尚有 1800 余个,大约可分为 110 组图像。画面从山脚 2 米开始绘制,以 5-20 米高的中间部分的画像最多;岩画以人像构成主体,人像一般作正面、侧身两种姿势,皆裸体跣足,作举手屈膝的半蹲姿势,辅以马、狗、铜鼓、刀、剑、钟、船、道路、太阳等图像;每一组正中或上方位置者多为腰挂刀剑、头上有兽形装饰,配有坐骑的数米高巨人,威风凛凛的居高俯视着击鼓弄乐、纵舞狂欢的人群,应为部族首领或活动的指挥者。这些岩画构图与人物造型勾画出一幅幅内容丰富,意境深沉的画面,真实地反映了已经消逝久远的骆越社会活动情景。

一、崖壁画的画面内容

(一)人形蛙状图像

在左江流域崖壁画的画像中,人物的图像最多,占全部图像的 88.5%。人物图像数量之多,实为罕见。而最为值得关注的是,在左江流域崖壁画众多的人物图像中,无论是正面的还是侧身的,无论是女性还是男性,也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无一例外地呈现出统一的形态——两手向两侧平伸,且曲肘向上举;同时,双脚平蹲,屈膝向下;侧身的双臂大部分与肩平,亦有略高于肩者;下蹲者则多为半蹲。总的说来,每一人物画像的造型,与青蛙的外形极为相似,故人们称之为“蛙形舞姿”是很有道理的。在左江流域崖壁画中的宁明花山、龙州沉香角等处的崖壁画中,还出现了表现性交的男女交媾图。宁明花山的男女交媾图为两个对站拥抱的侧身人:左边一人为男性,头戴三叉头饰,下体有生殖器突出;右边一人为女性,头有垂状短辫,腹部隆起如怀孕状。两人相比,男性高过女性。龙州沉香角的交媾图为男女二人上下叠压,横卧于一床形架子上,处于下者呈仰卧状,双手向上伸,双脚叉开;处于上者为俯卧,头略抬,手和生殖器模糊不清,双脚亦叉开。

(二)动物飞禽符号

花山岩画的动物图像主要是犬类。据实地调查的资料显示,花山崖壁画的犬类图像,在地理分布、画面的位置以及图像的组合形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规律。

从左江上游的龙州岩洞山或宁明珠山至下游的扶绥镇龙山,其间穿越龙州、宁明、崇左、扶绥等四县,绵延 200 多公里。而出现犬类图像的崖壁画点,则以左江上游及其支流河段居多,分布也较为集中,如宁明县内的明江河段所发现 8 个崖壁画点,其中都有犬类图像,其数量也最多,仅花山就有 59 个,几乎占左江崖壁画中犬类图像总数的一半;左江中下游河段则较少见,个别地点有的仅为 1 个。绝大多数的犬类图像均处于一个形体高大魁伟,腰间佩挂刀或剑的正面人脚下,其左右两侧或四周整齐有序地排列着许多形体略为矮小的正身或侧身人以及一些内带芒星的铜鼓、钟铃之类的图像布局紧凑,主次分明。其次是飞禽图像符号。这类图像符号数量较少,目前仅见于扶绥岜赖山第一处、后底山第二处和龙州沉香角第一组中,总共才四处。龙州沉香角鸟类 1 组比较特殊,已经呈图案化,身体作套合的双菱形,曲颈回首,尾羽作扁平展开,双足站立,已经作了抽象化处理。

(三)各种抽象的图像符号

左江流域崖壁画中有不少较为抽象的图像符号,这些抽象的图像符号一是各种环形圆圈。其中有单环、双环、三环、实心、空心、芒线等几种类型,上述各种图形,有的为铜鼓图像,有的与日月星辰有关,如太阳纹、多环同心圆圈纹和圈点形纹等等。多环同心圆圈纹常见于铜鼓上,圈点形或圆圈形一般画与蛙人形图像的头顶上面。其他符号有钟类画像,如羊角纽鈡;环首刀图形,数量较多,而且多斜挂在高大正身人像腰间;剑类图形,有长剑和短剑之分等等。

二、崖壁画的艺术特征

(一)宽阔有序的画面

左江崖画分布广、画面打、图像多,我们从画面那诸多类型的图像和各种造型相混合一体、满布宽阔崖壁的平面形式,似乎可以看出崖画并没有宏观整体的构图布局,图像也没有三维空间的透视组合。故而,画面略显得散乱无序。原始歌舞是集体的、全民性的。原始氏族重大的庆典或宗教祭祀的歌舞更是全社会的活动。居住在左江两岸的骆越部族,他们举行盛大的祭神活动同样地也是在氏族首领或部落酋长、巫师等的率领下,全体氏族成员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的。众多的人群进行舞蹈,必然会出现或呈圆形队列围绕领舞者起舞;或呈横、纵形队列歌舞;或同时变换着多种形式的舞蹈队列。之后,当人们再用绘画的形式记录其大型的集体歌舞时,由于作画者还不具备三维空间的透视表现方法,只好以平面的形式表现。然而在他们的意念和记忆中,已经明确集体歌舞的统一性和秩序性。或许他们也企图逐一表现出各种秩序井然、富有变化的立体形式的舞蹈队列。史前崖画如同史前歌舞,都是集体的创作,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完成的。左江崖画亦是如此。规模宏大的画幅是众多的作画者攀登悬崖,进行逐个描绘、逐块拼接而成的。由于当时作画的自然条件或种种人为的观念因素所致,画面图像的分布多不均匀。在同一幅画面上,有些地方图像聚集繁多,人群密布,无一定的空间分割;有些略呈队列的舞群又往往重叠着另一群组人像,人群之间相互挤压、密集不堪;有些地方是用线条作人群的分组;有些地方图像则又寥寥无几。尽管崖画同类的图像造型一致,人物舞姿雷同,但所有崖画画面均以如此诸多的形式反复出现,其整体上给人的视觉影像似乎是繁乱、粗率和无章的。我们从崖画上那人物、动物、太阳、铜鼓和几何纹等图像有序无序地排列扩展,人物形象的正侧、大小、高矮和方向的相互混合,原型图像的聚散穿梭,画面岩壁因长期的风雨侵蚀而造成图像的剥落、色彩的黯淡以及崖画壁的自然裂缝、草丛、苔迹等等因素,均给人一种不稳定感和颤乱、动荡的视觉感。绵延左江河岸 200 多公里的画幅,如此形式的不断反复延续,更加强了这种视觉印象,致使崖画的表象上具有种宽阔宏大有序的形式特征。

(二)朦胧概略的形象

左江崖画主要是采用平面平涂和辅助少量线条的方法绘制而成的,具体图像作简单的整块平涂,其中必然包含了概括的因素,而概括又与夸张和想象分不开的。纵观左江崖画,各类图像都表现得很简单,有些表现得比较夸张、甚至近乎抽象符号。诸如画面主体的人物形象一般只表现出人的头部、身躯和四肢三大部分,这三大部分的结构都用整块平涂的圆、长方、方和三角形、腰鼓形等简略的几何形色块概括。人物形象既无面部五官,也没有身体各细节结构的表现,其外形完全是剪影形式的粗放效果。各类鸟兽的动物图形也是仅描绘其物象的外缘轮廓,使之呈侧身的剪影,其他的图形均为如此类似的表现。崖画中人物形象数量最多,形体最大,将画面所有的人物、动物及其他佩饰物、器物等图形,都用大色块作平面平涂,如此方法的表现,画面效果必然给人一种简略、概括和虚幻、朦胧的剪影式的视觉印象。这种朦胧概略的剪影形式是左江崖画又一显著特征。诚然,平涂剪影形式的绘画方法在石器时代晚期表现得十分普遍,并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从考古发现来看,无论是亚洲、欧洲、非洲、澳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露天崖画,还是中国黄河流域或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的彩陶,或者是古埃及的墓葬壁画等等,画面几乎一律采用大块面的平涂方法表现,其图像也都一致地呈现出剪影形式的艺术效果。左江崖画不仅具有如此艺术特征,而且这一艺术特征表现得更为明确、更加典型。

(三)富有意味的形式

绘画艺术的形式不外乎是以线条、色彩和图形以及由此因素而构成的种种均衡对比、多样统一的富有美的自然形式。人类自从脱离动物群开始,就创造了这些艺术的形式因素,这在人类早期的生产工具、文身、器物装饰和崖画上都具体地反映出来,其中原始崖画的形式美因素表现得尤为充分和完美。然而我们知道,原始艺术又具有明显的功利特征,是一种实用的社会性活动。骆越人冒着生命危险攀登悬崖描绘一幅幅巨大的壁画,并非单纯是为了艺术,他们在绘画中,在形式上无不倾注他们那特有的复杂情感和观念。左江崖画如果是作画者情感与意念的倾注,那么其中必然被赋予种种的社会因素。所以崖画所表现出的形式,不仅具有艺术的基本规律特征,具有纯形式的视觉美,而且在其形式中又蕴寓深刻的社会内容,是一种富有意味的形式。

第二节 崖壁画的宗教信仰意蕴

宗教意识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一定的上层建筑的产生和形成,是与经济基础的发展相适应的。就左江崖画艺术性质而言,它是宗教的产物。因而,无论是作画地点的选择还是画面的各种图形及其组合形式,无处不弥漫着宗教的气氛,无物不蕴涵着宗教的意义。如前所述,左江崖画是当地古代先民通过在裸露的崖壁上绘画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记录当时人们举行宗教祭典的盛况,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与祈愿。因而就其实质而言,左江崖壁画是这一地区原始宗教发展的产物,它寄托着古代先民殷切而明显的功利意识。纵观原始宗教的一般特性和左江流域地区自然地理及社会特点,我们以为,其功利意识—祈求是多方面的,凡现实生活与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们自身的繁衍)的良好愿望,都在祈求之列,但主要应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消除旱涝灾害

左江流域属石灰岩分布区,喀斯特地貌极为发育,到处群山连绵,奇峰耸立,且地势较为低洼(海拔 200 米以下),四周地势则较高(海拔多在 500 米以上),河床深窄,河道曲折迂回,并自西向东流,故流速缓慢;往下流至邕宁区境与流量较大的右江相汇,受右江水所阻,使流速愈慢,排泄置入大于出,每遇大雨,四周之水顺地势注入左江,因其排泄不及,造成外涝内洪,故当地有“一场暴雨即成灾”之说。据《太平府志》记载,自明永乐六年(1408 年)至嘉靖四年(1525 年)的 117 年间,左江地区共发生大水灾 5 次,平均 23 年发生一次。《明江县志》水灾条说:“明江江面宽约 20 丈,每年 3 至 8 月,天降雨时水之深者一两丈许,时有淹坏田禾之患。”又《思乐县志,思阳水灾赋》云:左江洪水“汹涌异常,奔波可怕,睹浩淼以心愁,顾婴孩而泪下。欲离苦海,有翼难飞,思上青天,无楂可驾。三朝暴雨,祸即遍乎州圩;两夜狂澜,势软欲于台榭。”另据宁明县安东水文站记录,自 1953 年至1980 年,宁明江水位达海拔 118.7 米以上的灾难性洪水,共计 15 次;仅 1973 年的一年里,就发生中等洪水 5 次,大洪水一次。每一次大的水灾,淹没村庄田地,使庄稼倒覆,人畜受害,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灾难。另一方面,由于年降雨量分布不均,雨水多集中在每年的 6 至 8 月,其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 50%,故常发生春旱和秋旱,加上该地区属岩溶地形,水的渗透性较强,“3 天无雨便成旱”,造成春插无水、田地干裂和人畜饮水困难。无论是干旱和涝灾,都给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造成极大危害,尤其是进入农耕社会后,人们对于雨水的依赖更强。

在生产力和认识能力述很低下的远古时代,人们既无力与旱或涝灾害抗衡,也无法正确认识造成水旱灾害的自然原因。因此,就把造成水旱灾害的原因归咎于神灵的作用,因面也就把消除水旱灾寄的愿望寄托于神灵,而且认为掌管水的涨落的神灵就隐身于江河深处。为了求得风调雨顺,人们就备牲礼到认为是其神灵栖身之处的河畔上,定期举行隆重的集体祭祀仪式(包括献牲、击鼓奏乐、唱歌眺舞和各种巫术等),以娱媚神灵;而后又把其祭祀仪式绘画于临水的高耸崖壁上,以示人们的虔诚之意和炽热的思望,期以感动神灵,以消除水旱灾害,保佑风调雨顺。因而,绘制崖壁画的主要功利意识当在于此。

二、保障人丁兴旺

人口的多少或繁衍与否,是衡量一个氏族或部落兴盛或衰弱的重要标志。因此人口的繁衍很早就受到原始人类的关注,祈求人丁繁衍,也就成了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或仪式之一。因为在原始时代,由于劳动的艰辛、生活的困苦、病疫的流行和缺乏医药,不仅人的寿命短,而且出生率或成活率均较低,人口发展缓慢。对此,原始先民并不认识其中原因,同样把人口的繁衍和氏族的兴旺的愿望寄托于神灵的作用,并形成各种生殖崇拜或求子仪式。此外,在原始人类的生活中,人们虽然也观察到男女性交在怀孕、生育中的重要作用,但在他们的观念中,性交仅仅是一种辅助性的媒介作用,魂灵入体才是怀孕生育的主要原因。所以他们认为,生育是以往的魂灵的转生。只有魂灵进入妇女体内,才能使她们怀孕。因此,人们不仅性交,而且把性交与向神灵祈祷结合起来。“野蛮人想象精灵产生谷物和他们产生子女一样。他怕精灵忘记这个生殖的过程或羞于为此,乃至原野上为之示范。所以几乎在所有的季节性的节日里性交被称为是宗教上的美德。”在广西灵山、浦北二县南部和合浦县北部,民间流行一种“跳岭头”的祭社活动,其中有一人拿着一个画有女性生殖器的大纸具,另一人拿着象征男性生殖器的柱形道具,边行边舞,男性生殖器不断与女性生殖器相戳,以示性交,另一人在两性相抵时向之喷水,表示射精,以此祈求生育和五谷丰登、在左江崖画的宁明县河段的画面上,不仅有许多画有粗大勃起的男性生殖器和腹部隆凸的孕妇形象,在宁明花山和龙州沉香角画面上,还有直接表现男女性交的图形,这不仅是当时人们对于生殖崇拜的形象反映,而且也是祈求神灵成其人魂进入妇女体内,以促使本氏族部落人口的增殖。崖壁画上的裸体(包括排列成行的画有生殖器的男性和孕妇)和交媾图,不仅包含着祈求人丁人兴旺的巫术意义,而且还应有祈求丰产的宗教意图。因为当时人们的思想仍然受原始思维的支配,他们一般都笃信男女交媾也能促使谷物生长和丰收。

三、保佑战争胜利

在左江崖画中,有许多处于画面中心的高大正身人像腰间斜佩一柄长刀或长剑,有的手上亦持有刀剑。这类刀剑的形制与广西地区战国至汉代墓墓出土的实物基本相同,是当时用于战争的主要兵器。画面上出现的腰佩刀剑咸手拿刀剑的人物形象,应是当时人们佩持刀剑的真实写照。这些佩持刀剑的高大人物多位于画面中心,四周为众多矮小的侧身人所环绕或簇拥。显而易见,其身份应是氏族或部落的首领、祭典的主持者。在祭祀仪式上佩持刀剑,大抵有两种含义:一是将刀剑用作逐鬼辟邪镇妖的法器;二是表示战争频繁,折求神灵保佑,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逐步增加,人们活动范围也不断扩大,私有财产占有的不均或财产占有欲也不断增强,为争夺领地、土地、财物或其他利益,或因人员的伤亡,各氏族或部落之间时常发生矛盾纠纷乃至械斗,正如《史记》所言:“粤人之俗,好相攻尤。”战争必有胜或负,伤亡也难以避免。而战争的胜负和人设的伤亡,又直接关系到一个氏族或部落的生存与发展。原始人类自然无法正确认识到战争的胜负和人员的伤亡的原因,而同样归结于神灵的作用。所以,为了获得战争的胜利和减少人员的仿亡,每次赴战前,往往要举行隆重的祭祀和祈祷仪式,或举行模拟性的格斗巫术,祈求神灵护佑,以打败敌方,使本氏族强盛不衰。

四、祈求祖先灵魂在天地水三界中永生

左江崖壁面绝大多数的作画地点选择在朝南临水的高山崖壁上,壮族先民甘冒生命危险爬上江边悬崖绘制的一幅又一幅千篇一律的剪影式人像图案,并不是没有立体透视的绘画技巧,也不是不懂得勾勒出人的眼睛、鼻子、嘴巴等轮廓形象,而完全是由于灵魂观念所支配。因为,在壮族先民看来,崖壁上的剪影式人像就是人的影子,而这些影子则相当于人的灵魂。壮族先民认为宇宙有天、地、水三界,按照壮族先民原始崇拜中的巫信仰和麽教信仰观念,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有灵魂的,而且只要借助某种媒介,通过举行一定的礼仪,人类与自然万物的灵魂,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的灵魂是可以沟通交流的,甚至于那些对本氏族的生存发展繁荣立下功勋的先祖的灵魂可以是永恒的,就像圣灵布洛陀一样,不仅永恒而且还能光耀后人。古代壮族先民认为,左江边上那高耸的崖壁上可通天、下可接水,中间连着中界人类,是沟通宇宙天地水三界的最好媒介,而崖壁上的人像代表着先祖的灵魂,通过巫师特定的巫术礼仪将这些已经死去的先祖的英灵导入永生的境界。即先祖们的灵魂,通过左江崖壁这特定的媒介,进入天、地、水三界宇宙永恒永生的境界。

第三节 崖壁画的价值及艺术地位

左江崖壁画作为世界同类崖壁画中单位面积最大、画面最集中、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世界级文化景观。有学者用五个之最来概括:地点规模之最;稻作文化之最。直观历史之最;画风绵延之最;活态民俗之最。左江崖壁画的五个之最,是壮民族先民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在世界岩画史上重要影响和极高的艺术地位。

崖画或岩画艺术是一种世界性的历史文化现象。自从 17 世纪在北欧发现岩画以后,在欧、亚、非、美、澳等 5 大洲陆续发现了大批岩画。这些或画或刻在岩石上的历史,在世界许多地方要比用文字书写的历史早几千甚至几万年。因此,岩画以它全球性的广度和历史性的深度,记录着各地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故已成为世界性的重要研究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在意大利的“世界岩画研究中心”亦应运而生,并专于岩画的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岩画较早、数量较多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 5 世纪的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中就有关于内蒙古地区岩画的记载,在以后历代的各类史籍中亦不乏记载。经过多年的调查,在我国辽阔的地域里,东起台湾高雄,西达昆仑山脉,北至牡丹江畔,南抵左江流域,都发现岩画。其中包括黑龙江省的牡丹江畔,内蒙古自治区的白岔河、乌兰察布、狼山,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贺兰山口,甘肃省的黑山、祁连山、吴家川,青海省的青海湖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天山南北,四川省的珙县,云南省的沧源、怒江、耿马、麻栗坡,贵州省的盘江流域,广西的左江流域,福建省的仙字潭,江苏省的连云港、台湾的万山等,共计 88 处岩画群。

按照作画的方法、内容及艺术风格,我国的岩画大致可划分为南、北两大类型。北方岩画主要是在岩石表面上凿刻出各种图形,其特点是画面及图形均较小,地势位置也较低矮,作风拙朴纤细;内容主要是表现古代狩猎和游牧民族的经济生活及宗教信仰;在表现手法上具有浓厚的写实作风。其中以内蒙古的阴山、宁夏的贺兰山和新疆的阿尔泰山岩画最具代表性。南方类型的崖画主要是用“画笔”醮以颜料(多为赭红色,也有的为白色或黑色)将各种图形绘于石山崖壁表面上。其特点是画面位置普遍较高,崖壁陡峭险峻,画面也多较宽大,作风粗犷;内容以反映南方古代狩猎和农耕民族的经济生活及宗教信仰为主;在表现手法上具有浓厚的写意性质,图像构图简单抽象、意义神秘难解。其中以广西左江崖壁画、四川珙县崖壁画和云南沧源崖壁画最具代表性。

广西地处我国五岭山脉之南,是古代“百越”中的骆越或西瓯人及其后裔聚居之地。其地北倚云贵高原,南面濒临南海,东北与湘楚交接,西面与越南毗邻,历来是我国与东南亚交往的重要通道。因此,左江崖壁画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岩画分布上的空白,对探索这一地区古代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及其与周边民族文化的关系提供了珍贵资料,而且因其年代古老,数量众多,分布广阔,画面内容及艺术风格等方面所具有独特的地方民族特色,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岩画文化的内容,因而在我国岩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与我国其他地方的岩画相比较,左江崖壁画的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画面所在位置高峭,作画条件艰险,画面分布集中

如前所述,左江自西向东横穿于广西西南地区的丛山峻岭之中,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沿江两岸,层峦叠嶂,峭壁耸峙。一幅幅崖画分布于猿猴难攀、人迹罕至、云雾缭绕的悬崖绝壁上。崖壁下是滔滔奔流的江水,崖壁陡峭,无隙可攀。山势如此高峭险峻的崖画,在我国已发现的岩画中极为罕见。

绵延近 300 公里,横穿龙州、宁明、崇左(今江州区)、扶绥四县,而且画面多较宏大,图像众多,排列密集有序,形态高大,形成一条气势恢宏壮观的露天画廊,故被誉为“崖壁上的敦煌”,仅宁明县花山就有各类粗大的画像 1800 多个,画面面积达 8800 多平方米。在我国已发现的岩画中,虽然也不乏分布范围广和画面较大之处,如内蒙古的阴山岩画、宁夏的贺兰山岩画和新疆阿尔泰山岩画等,其分布都在 100 公里以上,其中也有画面较大、画像较多的岩画点,如内蒙古乌海市郊的台烧沟岩画,画面宽 100 多米,高约 30 米,尚可辨认的各种图形 100 多个;阴山乌珠尔和部罗本特罗盖岩画亦然,但其图像普遍较细小,最大的高不足一米,多数为 30厘米左右,难与左江崖壁画相比。

(二)左江崖画以人物图像为主体

左江崖画的人物图像占全部图像总数的 85%以上,其形态几乎千人一面,组合形式程式化,而且作画民族单一,绘制时代连续衔接。左江沿岸的每一幅画面,均以人物画像多为主,其主题所表现的是人群的集体祭祀活动,其他种类的图像是附属性的图像,有相当一部分画面则全部是人物画像。左江崖画的作画者应是骆越民族。绘制崖画的目的,是祈求神灵消灾降福,风调雨顺,氏族兴旺,生产丰收。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崖画中,往往是人和动物乃至其他崇拜物一并登台,在画面上平分秋色,而且作画的时间往往延续甚长或有间断;作画的民族成分也较复杂,即使同一地区甚至同一副画面,往往也不是一个时期、同一个民族的作品。例如新疆库鲁克山兴地岩画,大约从青铜时代一直延绵到蒙古人在此区域活动的元、明、清时代;内蒙古阴山岩画,从新石器时代或更早,经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其间延绵长达四五千年以上;作画民族亦有原始氏族部落、匈奴、突厥、回鹘、党项和蒙古族等。而左江崖壁画分布虽然广泛,画面及图像亦宽大众多,而作画年代却如此集中,题材和作画民族又如此单一,这在国内外岩画中实属罕见,此外,在国内外同类题材的岩画中,亦难找到组合如此严谨、题材如此一致的崖画群。

(三)左江崖画风格朴实,文化类型属于百越文化系统

其基本特点是单色(赭红色)、平涂、平面造型、画风质朴,线条粗犷,缺少变化。主体画像只表现基本形;画面图像的关系只有上、下二维空间,而无前、后三维空间,缺乏透视感。在我国其他地方的岩画中,虽然也可以找到与此相类似的人物图像,如内蒙古乌兰察布、福建华安仙字潭、四川珙县及云南沧源等地的岩画中,也有双手曲肘上举,两脚叉开屈蹲状的人物图像,但成组成群地出现,并呈现出如此一致格局和形象的,则为左江崖壁画所独有。

百越是春秋战国已至秦汉时期分布在我国南方的一个大族群,也是中国古代南方地区的主体民族。《汉书·地理志》颜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百越族群虽支系众多,分布广泛,然则有着别具一格的共同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左江流域处于百越分布区的西隅,是百越民族的一个分支——骆越聚居之地。骆越人绘制的这些崖壁画,是百越地区目前唯一发现的以赭红色颜料绘成的,规模宏大壮观的崖画群,这不仅为研究当时骆越社会形态、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绘画技艺及其艺术风格等问题,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形象资料,同时对于阐明百越乃至我国的文化艺术发展史及其成就,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左江崖画既是壮族、亦是中华民族古代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就是在世界岩画之林的历史文化艺术宝库中,也是一枝风韵独具、别具一格的艺术之花。

总之,左江崖壁画作为壮族先民骆越族群的文化创造,是体现壮族先民骆越族群精神之魂的艺术瑰宝,同时也是一种各民族共享的文化财富。作为我国目前所知规模最大、保留大多完好的最原始、最富有成就的崖壁画艺术,其历史价值、艺术成就和艺术魅力,并不因为岁月的流逝和新的艺术门类的诞生而消失或暗淡,而是永恒不朽的。我国著名的文物学家、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史树青先生看了崖壁画展览后不禁赞叹:“左江崖壁画不仅是壮族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艺术的瑰宝,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事实说明,左江崖壁画对于研究壮族古代的绘画艺术、舞蹈艺术乃至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审美意识等课题,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独特的作用。同时,左江崖壁画具备着稀缺资源的价值,不可替代的精神价值,构建国家文化竞争力的价值,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发展特色性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价值,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等等,列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应当之无愧! 5MlT19NbA/kM5dXSQJl0C2hiOWxTbzP5TMb77PbpO87DQoQQ8Blc1o71fN4BepZ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