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明清以来鹰潭龙虎山天师道的传播

明清之前的宋金元时期,战火频繁,黎民百姓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现实战乱的痛苦使人们开始从精神世界中寻找慰藉,宗教信仰也就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政权的不稳固也为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创造了充足的外部空间,道教也开始进入一个百花齐放的历史时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江西的天师道得到空前发展。

一、龙虎山天师道的发展

(一)天师道首次受到官方认可

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1291),字世传,号减斋,十九岁嗣位。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平定江南,召请张宗演赴京,其言:

“昔岁乙未,朕次鄂渚。尝令王一清往讯卿父,卿父使报朕曰,后二十年天下当混一。神仙之言验矣。”

这段史料主要描述了元世祖认为张宗演对他的预言如今已实现,准备重用张宗演。

并敕命主领江南道教,赐二品银印。次年御制说:

“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卿心传法统,体粹真风,广《黄庭》、《大洞》之科,持正一盟威之篆,爰清爰静,以信以诚,三尺青蛇,役鬼神于冥漠;净天孽于迩遐。既弘开济之功,宜褒崇之号之号,特赠演道灵应冲和真人。”

这段史料主要记载了元世祖对张宗演的赞赏,“体粹真风,以信以诚,一杯明水,”并赐予了他新的封号。

路设道路司,州设道正司,县设威仪司,均属张宗演管辖。此外,元世祖还于京师建立万寿宫,敕张宗演及其弟子张留孙负责主持。随后的元十八年、二十五年,张宗演再次入朝觐见元世祖。通过多次的觐见,张宗演的“天师”身份逐渐得到朝廷的认可,这也是天师道第一次得到官方正式承认。虽然之前张陵也曾得到过“天师”的称号,但只是坊间的流行称呼,并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张宗演获得主领江南道教的职权后,不但主领范围继续扩大,而且还扩展到了龙虎山、茅山等其他符篆道派,其符篆范围也是史无前例的。此后,明清后每代嗣教者都开始沿袭“天师”这一受封称号,并主领江南到教事。由此可见张宗演对龙虎山天师道的突出贡献。

在道法方面,张宗演继承的是张继先的神霄雷法,所谓神霄雷法之说有以下阐述:“夫宝珠雷法者,玄之又玄,实众法之祖也…此法行诸天之号令,总三界之雷霆,以先天一炁而运用,以后天八卦而成符,名曰宝珠。”关于神霄雷法的功用可见于《道法会元》中的记载:“遇之者精勤修炼,行持既久,可以坐役鬼神,可以指挥将吏,可以啸命风雷,可以超凡入圣,非特能保命护身,其实可登真度世。当正心修行,始终如一,奉道尊师,济幽度显,慈仁正值,忠教清廉,勿自持而妄叱雷霆,勿傲忽而轻视鬼神。临之在上,质之在傍,使人鬼两全,是阴功也。勿专慕淫祀,视物如我。若泥于杀牲祭设鬼神以求灵,则非大道之正也。”

(二)天师道正一教领袖地位的确认

三十七代天师为张与棣(?-1295),曾在元三十一年被元成宗召见,元成宗追封其先祖。张与棣卒后,由其弟张与材嗣教。1295 年,即元贞元年,元成祖召见张与材,并御制说:“制授太素大夫凝神广道真人管领江南诸路道教事” 。元贞八年,张与材治水有功,被元成祖“加授正一教主兼主领三山符篆” 。天师道在新的朝代获得主领三山符篆的权力,又被最高统治者确认为正一教领袖。

(三)龙虎宗成为全国道教中心

自元入明后,直到 1360 年,朱元璋发榜将张天师召回,同年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1335-1377)派专人回信并特意送上礼物。此后朱元璋曾先后两次召见张正常,1368 年,其获授“正一教主嗣汉四十二代天师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领道教事” 。这一敕封将张天师的权力从江南道教事扩展到了全国范围内,龙虎宗自从也就成为最为显赫的道教宗派,并成为全国道教中心。天师自此成为全国道教徒的精神领袖。朱元璋虽然改“天师”称号为“真人”,“天师印”为“真人印”,但张正常的权力并没有受到影响。张正常著有《汉天师世家》,记录了历代天师的生迹。

明洪武十二年(1380),张正常与张宇初(1359-1410)嗣教,张宇初是明太祖朱元璋任命的正一嗣教大真人,主领教事。明惠帝建文年间,张宇初被“削真人号,夺印诰”。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恢复了张宇初的全部权力,并派张宇初寻找张三丰。

(四)真人号及朝廷地位的变动

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四十六代天师张元吉被代宗加封为“正一嗣教冲虚守素绍祖崇法……安恬乐静玄同大真人” ,开始执掌天下道教事宜。张元吉此后曾多次被明宪宗召见赐封,但却

素凶顽,至僭用乘舆器服,擅易制书,夺良家子女,逼取人财务。家置狱,前后杀四十余人,有一家三人者。事温,宪宗怒,械元吉进京,会百官庭讯,论死。于是刑部尚书陆瑜等请停袭,去真人号,不许。命仍旧制,择其族人授之。

这段史料主要记载了四十六代天师张元吉被明宪宗召见赐封后猖狂的表现,后被法律处置,去了封号,并找族人代替他的位置。

于是其族人,张元庆(?-1509)被任命为第四十七代天师。张元庆为张元吉请求皇帝免予死刑,明宪宗便将其发配肃州,之后被贬为庶人。张元庆之后,其子张彦頨被任命为第四十八代天师。之后的四十九代天师张永绪(1539-1564)“荒淫不检,死无嫡子” ,吏部主事郭谏臣趁穆宗从政不久,便奏请夺其封号,众臣商议去其真人号,并使其宗人张国祥代替其位,即五十代天师。穆宗因深恶道教而褫夺了张天师的天师印,张国祥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神宗万历年间重新得到真人名号。万历二十三年(1595),皇帝御制说:“正一嗣教凝诚志道阐元宏教大真人”。此后张国祥组织编写了《道藏经目录》和《续道藏经目录》,对保存道教文献作出了突出贡献。

五十一代天师张显庸,于天启六年(1626)年嗣位,著有《三教同途论》、《金丹辩惑》等。崇祯皇帝于 1636 年召见第五十二代天师张应京(?-1651),“应京请加三官神封号,中外一体尊奉,礼官力驳其谬,事得寝”

这段文字反映了崇祯皇帝对第五十二代天师张应京的偏向,不仅封号还堵住其他众口。

(五)张宇初对天师道的突出贡献

自入明以来,历代天师与朝廷和皇帝的关系,大多取决于其自身学识、道德品质,只有兼具学识和品德的天师才能得到朝廷和皇帝的重视。《明史》有相关记载:

张氏自正常以来,无它神异,专恃符篆,祈雨驱鬼,间有小验。顾代相传袭,阅世既久,卒莫废去云。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作为一个天师应有的修养学识。

在历代天师道中,张宇初对天师道和道教理论方面的贡献是最突出的,下面将对其主要思想做进一步阐述。

1.张宇初的学习经历

张宇初天资聪颖,儿时便熟读百家之书,凡“诸子百家之言,靡不畅晓”。长大之后,“贯综三氏,融为一途。旁及诸子百家之籍,靡不穷搜,发为载道纪事之文,各极精妙” 。张宇初曾自述其学习经历:

余年未冠,知嗜学,有志儒先君子之言,凡诗书六艺之文,悉尝记诵之。甫之,自揆于文章家未之尽究,凡通都大邑以学行著于时谓之先生长者,又从之游。于是经史子氏之书,逮老释之文,庋置日众,然后会其指归,返身而诚,乃知皆备于我也。于道教性命之说,自孔孟而下,周程张邵朱吕焉;文辞篇章之习,左氏而下,班马韩柳欧苏焉。越周程诸子而言学,则不足谓之学;违班马诸儒而言文,则不足谓之文。是以非载道之文,虽工不取焉。

这段史料主要记载了张宇初的学习历程,“是以非载道之文,虽工不取焉。”并说明其学习偏向对道教思想的学习。

张宇初也曾向刘渊然学习道法,可见,张宇初思想与儒学、佛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道教内部也不仅局限于学习龙虎山天师道,对同时期其他道派思想也有所吸收,使天师道在诸子百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壮大。

2.张宇初的著述贡献

张宇初所著文献巨著有很多,如《冲道》、《慎本》、《河图原》等,大部分被收入《四库全书》。因此,张宇初是历代天师中著述文集最多者,《列朝诗集》曾称赞张宇初:

唐宋以来,释道二甲并重,有元末高道如吴全节,玄曦之流,皆显于朝廷。国初名僧辈出,而道家之有文者,独宇初一人。厥后亦寥寥矣。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张宇初在道教上有一定的影响力,是比较突出的道家人物。

3.宇初的思想体系

张宇初所生活的时代,正值统治者在政策上实行三教并用,在思想文化领域也逐渐走向三教合流的发展方向。道教自南北朝以来,一直坚持的思想就是三教合流,这也使得张宇初的三教融合思想更加具有时代印记。张宇初曾在《道门十规》中明确指出“若儒之性理,释之禅宗,更能融通一贯,尤为上士” ,他广泛吸收儒家、佛教的思想,丰富并完善了道教思想体系。张宇初的思想基础为道教本论,根据《道德经》的观点逐渐衍生出万物本宗的思想观念,其在《岘泉集》中提出:“太虚本是浑仑体,空洞中含寂寞声”,从这个角度上又进一步阐述说:“万物皆祖于虚,生于气,气以成体,体以受性,性以辩名,名以立行,行以俟命,故虚者物之府也。” 这也是张宇初在吸收北宋张载“太虚”理论之后的思想衍生。道是普遍存在的,张宇初认为“盈天地间,古今不息者,道也” ,他还将道理解为无自相生化的自然规律:

道之潜于至微而显于至著也。天地之大,阴阳周始而理著焉;事物之众,盛衰循环而文著焉。此其至微之机潜于至著之间,人不可得而见矣,殆夫历千百载之下而不泯绝者而后知也。

这段史料记载了张宇初对道的理解,认为道是人摸不到见不着的,但其却能对世界万物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对道的精辟见解。

二、天师道在清代的发展及娄近垣的道教思想

(一)天师道在清代的尴尬境地

自乾隆时期开始,天师道的处境每况愈下,乾隆四年,朝廷开始禁止天师派专门的法人到江西以外的地区进行传度,乾隆七年,儒学代表层上奏皇帝认为天师不必与诸臣同朝觐见,并得到皇帝的批准。乾隆十二年,张天师的权力受到进一步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不得援引旧例请求得到朝廷的封典。(2)张天师担负龙虎山道众之责,职位比拟太医院正五品。(3)天师之位继承者由江西巡抚负责,并由礼部行册封礼。(4)停止张天师朝觐筵席的权力。上述权力制约其实剥夺了张天师对于全国道教的统率权。虽然乾隆三十一年,五十七代天师因祈雨有功被擢升为正三品官员,但其他权力并未恢复,只是官位上的改变。嘉庆二十四年,皇帝已严令禁止张天师觐见,自此之后,张天师在朝廷的地位被完全剥夺,成为仅有官衔的官外人士。道光登基时,五十九代天师增加奏请皇帝请求恢复朝觐权,但被皇帝驳回。

(二)娄近垣在清廷的地位

娄近垣(1689-1776)是雍正时期的著名道士,字郎斋,号上清外史,浙江人,其祖父和父亲均为道士。娄近垣自小跟随父亲学习道教思想,又向杨纯一学习道法。因仰慕龙虎山道教的威名,便进入龙虎山学习三洞五雷诸法和符篆。《敕赐重建大真人府第碑记》称其“冲龄味道,渺爱云松,至性精虔,博综符篆”。雍正五年(1727),娄近垣跟随五十五代天师张锡麟入京,途中张锡麟病倒,因病逝较重,向娄近垣嘱咐说“吾无以报国家恩厚,子忠诚笃实,其体予志,以善事天下。”娄近垣遵从师命祈雨,并受到雍正皇帝的器重,之后跟随雍正学习佛法,由于他能够通透的理解“三教一源理论”,受到雍正的赞赏,在雍正的支持下,娄近垣被封为议大夫,掌管道路司印务,不论是品秩还是职务均超过了之前的天师。 ZKNJeOgMz75p5wThBExMxAi9CoSqlCjNNwDVhkboZ6KrlXUFOQJABPJYORjfnbS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