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明清以来净明道在江西的传播

道教在中国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道教研究是近几年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道教作为本土化的宗教,一直在中国艺术、思想、社会结构以及文化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受到众多因素(如西方学者的传教、部分对道教思想理解不深刻的文人等)的影响,使得明清以来,中国道教的发展呈现出逐渐衰落的局面,部分学者试图消除道教对中国的影响,想要创造出一个没有道教影响的中国,或是只允许道教占据一个处于边缘性的角色,道教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近代,人们开始重视对中国道教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较以往学者的研究相比,近代对道教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搜集道教文献,通过道教文献进行研究,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民俗学者以及其他道教学者更注重从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对本土道教的制度、历史、修行、仪式等进行挖掘和研究。本书对江西道教的发展,净明道的发展史以及明清以来净明道在江西的发展等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和系统的阐述。

一、江西地区许逊信仰的形成与江西净明道

江西地区所处地理位置是优越,受吴、楚、越三国文化的影响较深,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文化,都使得江西地区萌发着敬天崇道的习俗和传统,这些文化和习俗影响都使得江西道教萌芽在不断的滋生,江西地区成为道教发展的基地。秦汉时期,神仙信仰流行,使得神仙传说流入各地区,江西地区当时盛行的传说也较多,并流传至今,一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册府元龟》中记载的鬼谷先生:“颍川阳城有鬼谷,盖是其人所居,因为号。” 再有苏秦,张仪师,《史记·张仪列传》中记载:“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江西有鬼谷山,《记纂渊海》中记载:“第十五鬼谷山洞周回七十里,名太元思真之天,即正一真人张天师炼丹得道处在信州贵溪县……真人崔文子治之”

(一)三国时期神的崇拜和信仰

三国时期,江西道教开始萌芽,《弘明集》记载:“案道家立法,厥品有三,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 倘若不论其品第,则道教三个最主要的来源是老子的道家思想、秦汉时期的神仙信仰以及以张陵为代表的巫鬼方术,这三种相融合,形成了早期道教的形态,并逐渐发展。

净明道始创于江西地区,宋朝时期,元代得到不断振兴,并达到了儒教、佛教与道教高度融合的历史高度。至唐朝时期,许逊信仰得到了继续的传播和发展,并对净明道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东汉时期,战争频繁,待战结束后,人口数量急剧减少,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经晋代短暂的统一后,又进入战乱年代,百姓命如蝼蚁,生活极其困苦。在这种朝不保夕的环境条件下,宗教信仰开始出现,方巫之术和神仙说被推崇。加上古代水患严重,水灾频发,巫风嚣张,该段时期方巫之术盛行,奸巫假借水患兴风作浪和地质变迁一说,给予民众精神上的虚幻安慰,使民众备受精神恐惧折磨和财产损失困扰,但仍无法满足人们精神上的期盼。

(二)江西地区许逊信仰的形成以及净明道在宋朝时期的发展

据史料记载:“许逊洪州人,知德阳,心本清净,政尚德化。有仙术,岁歉点石化金,以赈贫民,邑人德祀之。” 唐贞观年间重视水利建设,许逊以“治水之神”受万民奉祀,张开先道士称“梦许逊授示,设坛祈雨”,后被唐太宗召见。胡慧超道士编撰《洪州西山十二真君传》后,也被唐高宗、武则天、唐明皇等召见,可见当时道教在皇室以及民间的重视程度,也足以见得许逊在民间的影响力。

许逊祖爷为太医,许逊也精通医药,且道教的发展与医学之间也有着必要的联系。许逊曾认十年旌阳令,使得其具有一定的组织和领导才能,且在医药、判案、扶贫等方面均享有盛誉,被旌阳人所崇拜,为其建立生祠,挂画像。许逊隐归西山时,集聚了一群弟子、道友、助手以及信徒等,这也为其行道实践活动创造了极好的条件。行道初期,其在潘阳湖附近治理水患、救治伤患,打击奸巫散播,消除谣言对民众的影响,鼓舞民众提高治水信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其声明也得到了一定的传播,活动范围也逐渐扩宽到周边省份,如湖南、湖北、江苏、安徽等地,但由于许逊世风重清淡,独躬行,因而不为道教学者和社会上层认同,以致正史中其事迹鲜有记载。《净明宗教录·序》中记载:“粤稽晋代之风尚,好为高论,而无躬行,……都仙获降于晋时,而德行躬行之君子” 。处在乱世中的高代学者、高人,有的彻底隐居,后人无从知晓,文献记载不详;有的半隐居,鲜被传记等史料记载,许逊属于第二种。陆游也曾说“志士栖山恨不深,人知已是负初心,不须更说严光辈,直自巢由错到今”

《灵剑子》《许真君石函记》是唐代流传下来的许逊崇拜的佳作,但其中对净明道的相关记录未完全涉及。《灵剑子》自称“都五十卷”,目前《道藏》中仅有一卷。“卷”为篇之误,则《道藏》中有八篇,加上《灵剑子引导子午记》共九篇,经朱越利等人考证发现,此书成书时间为北宋时期。《灵剑子》以及《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中均以气为本,并将气与道等同来论。《灵剑子》贵血重脾,贵精重肾,这一思想对净明道在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其内丹公法有两种,及有清修,又有双修。此后清明到的发展主要注重祈祷等符篆之术,这一差异也使得《灵剑子》的影响逐渐减弱。

北宋王朝崇尚道教,道士王仔昔游经京师时自言遇到许逊,受到徽宗召见。徽宗下令派员到西山地区修葺道观,亲笔提名为“玉隆万寿宫”,并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由此,许逊和万寿宫在道教界的重要地位开始奠定。北宋时期,民族危机深重,民众生活极为困苦。沉迷道教的宋徽宗被金国俘虏,宋高宗虽对道教存有幻想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保护,但在士大夫们认为崇道丧国的压力下,也不得不“籍天下神萧钱谷充经费”“罢天下神萧宫”,这一活动使得道教面临着更为严峻的选择。南宋初期,道士何守证编撰《灵宝净明新修九老神印伏摩秘法·序》,书中称建炎 3 年“六真降神于渝水,出示灵宝净明秘法,化民以忠孝廉慎之教”,顺应了政治的需要,标志着净明道创教初期,虽未摆脱灵宝派,但却将“孝道”“治水神仙”等转变为“忠孝神仙”,这一转变顺应了南宋王朝的统治需要,因而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北宋宋徽宗崇尚净明道,企图将许逊作为其守护神,在《政和化》、《西山许真君八十五化录》、《仙宫化》等文献中记载,宋徽宗曾经在梦中多次梦到许真君显灵,于是曾下令大规模整修扩建玉隆万寿宫。白玉蟾在《修真十书·玉隆集·续真君传》中记载:

本朝太宗、真宗、仁宗皆赐书,真宗又遣中使赐香烛,花幡、舞偶,改赐曰玉隆,取《度人经》‘太释玉隆腾胜天’之义也。仍禁名山樵采,复置官提举,为优异老臣之地。徽宗皇帝降玉册,上尊号、蘸告词文……政和六年改观为宫,加‘万寿’二字,除甲乙,为十方。

这段史料主要讲述了太宗、真宗、仁宗、徽宗对道教的重视,他们从各个方面嘉奖、鼓励宣扬道教的发展。

另有史料记载,宋徽宗曾梦见许逊:

“诏画像如梦中所见者,赐上清储祥宫……于三清殿造许真君行宫”

宋徽宗封赐西山十二真君,分别为:

“神功妙计真君”——许逊;

“神烈真人”——吴猛;

“正持真人”——陈勋;

“元通真人”——周广;

“神惠真人”——曾亨;

“洪施真人”——时荷;

“精行真人”——甘战;

“勇悟真人”——施岑;

“潜惠真人”——彭伉;

“和靖真人”——禹烈;

“普惠真人”——钟离嘉;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使得万寿宫的地位获得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其影响力也大大提升。在净明道的发展过程中,王仔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王仔昔“洪州人,始学儒,自言遇许逊,得《大洞隐书》,豁落七元之法,出游嵩山,能道人未来事。政和中,徽宗召见,赐号冲隐居士。” 张君房在《云笈七签》中的《道门相承次第录》中记载,将许逊列为传说中太上老君的弟子,为第三十六代传人,这也就意味着许逊信仰从一个相对正式的角度上被纳入道教当中。自熙宁年间,大批的硕儒臣子(如黄庭坚、吴中复、洪迈、周葵、李浩、牟子才、吴潜等)曾先后任职万寿宫提点、提举,受命对万寿宫进行管理。这一举措不仅是万寿宫和许逊信仰的知名度被大大扩展,而且还使净明道的巫术色彩被进一步淡化,也使得净明道成为官方宗教——道教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南宋时期,许逊信仰者中出现了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派系,即丹阳子净明道团,其传承主要遵循“六真”——丹阳子——何守证……周真公——方文——傅飞卿——杨文卿。“六真”即为丹阳子净明道团信奉的六师,六师为:祖师日中仙王,太阳上帝孝道先王灵宝净明天尊;祖师月中明王,太阴元君孝道明王灵宝净明黄素天尊;经师堪姆,至孝恭顺仙王;藉师吴猛,玄都御史真君;监度师张道陵,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冲玄静应真君;度师许逊,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至道玄应神功妙济真君。据《灵宝净明新修九老神印伏魔秘法序》中记载:“六真降神于渝川,出示灵宝净明秘法,化民以忠孝廉慎之教” 。灵宝净明秘法主要是神道设教的一种说法,创教者实际上是许逊(号丹阳子)以及其弟子何守证。丹阳子言论记载《灵宝净明新修九老神印伏魔秘法》中的《神印》、《气镜》等皆有引证,其中《气镜》讲述的主要是内气的进修,使之能与天地相流通,最终达到“丹鼎成,黄芽生,庆云兴” 的境界,但内容相对而言还不是很详尽。丹阳子建立起翼真坛,并将自身的道家学说传教给何守正等众多弟子,使得净明道不断发展。

二、明清以后净明道的传播和衰落

净明道即“净明忠孝道”,是宋朝时期从灵宝派分离出来的一种道教派别,道教的创始人是许逊及其弟子何守证,又称为“许真君”“何真公”,南宋初期,金兵大肆南侵,兵祸灾难不断百姓民不聊生,何守证充分利用民间民众对许逊(许真君)的信仰,称绍兴元年八月十五日,许真君将降临“玉隆万寿宫”,并传授其《净明忠孝大法》以及《飞仙度人经》两本经书,“建翼真坛,传度弟子五百余人,消禳厄会,民赖以安。” ,净明道用于传教的“净明秘法”,推崇忠、孝、廉、慎等伦理教化,以忠、孝、廉、宽、谨、容、裕、忍等为垂世“八宝”。由于其在当时的影响较大,因而民间广为流传。

明代万历年间,江西漕士在北京修建万寿宫,皇帝钦赐匾额。此外,由于商业流动和人口迁徙,众多商人和民众深感相逢之情,维“神灵之是副”,于是有了大为修缮万寿宫一事。每逢良辰佳节,进香进贡,善邀真君福主之灵。据清代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中记载,居住在汉口的江西商人为祭祀许真君,特修建万寿宫,曰:“一镇商人各省通,各帮会馆竞豪雄。石梁透白阳明院,瓷瓦描青万寿宫。”据相关史料记载,明清时期,经济高度繁荣,大量江西地区商人迁徙至贵州、云南、湖南、四川等地,由于思念故土,又为了获取神明的保佑,于是开始联系同乡,异地修建万寿宫。据不完全统计,江西地区以外修建的万寿宫已约有经七百座,另外,马来西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也分布着若干座万寿宫,可见当时经济的发展程度以及江西地区人们对净明道的崇尚程度。

明清时期,江西地区广为修建万寿宫的原因主要有人口的迁徙、自然水患灾害影响以及经济的高度发展。一是对于明清时期来说,经济较为繁荣,基本处于较为稳定的太平盛世时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小商业发展速度较快,加快了人口的迁徙。例如外来人口的涌入,使得江西地区的文化与众多地区文化进行了融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闽、粤客家文化,为了突出表现本地文化特征,具有本地特色的道教建筑——万寿宫被广为兴建。此外,迁徙到外地的江西地区民众,为了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都将新建万寿宫作为维系信仰的主要手段。二是明清时期受自然水患灾害的影响,人们更加开始推崇许逊治水之神的形象,因而江西地区万寿宫被不断修建,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三是明清时期经济较为繁荣,经济的发展为万寿宫的修建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明清时期,江西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带动着人口的大量迁移。随着内河航运运输形式的运用,沿江沿河地区的城镇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因江西地区道教信仰,万寿宫成为守护其航运、贸易的重要依托,因而万寿宫也被广泛的开始修建。此外,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以往的以农业生产相适应的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开始被以商业贸易相适应的地缘群居生活方式取代。约束和规定的制定以共同信仰为前提,更有利于调节群居群体的内部关系,利于农业与商业的发展。以修建万寿宫为依托,向人们倡导诚信、忠孝,这自然也成为当时人们的必然选择。

明中叶后期,随着封建封建王朝封建制制度的逐渐衰落,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江西地区道教正逐渐走向衰落,主要表现在众多道教派别(净明派、灵宝派、玄教、神霄派等)逐渐衰落并先后合并于正一道,使得江西地区的道教派别只剩下全真道和正一道。至清朝时期,统治者对道教的认识更为偏激,认为道教是汉人的宗教,不利于统治的正常进行,而是偏重于佛教。清朝乾隆年间以喇嘛教中的黄教作为国教,而明代延续下来的正一道和全真道遭到进一步的冷落。明中叶后期道教的衰落还具体表现方术的日渐贫乏以及道教宗师田产、土地的破落等众多方面。

至民国时期,封建迷信被破除,都督府将道教宗师封号取消,并将其封地等进行了取缔,这对本来就发展衰微的道教无疑又是一次较为沉重的打击。紧接着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的爱国五四运动爆发,再次将发展衰微的道教进行了沉重的打击。一直到解放前,道教宗师只身前往台湾地区继续传授道。虽然道教在江西地区的传播被中止,但本土道教在江西地区宗教信仰中的地位却是无法取代的。道教的教理、教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研究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得道教的影响依然存在,并且随着历史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其形态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道教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修复被破坏的道教场所和设施,如将遗留下的万寿宫进行修缮;成立道教协会,弘扬道教文化;允许本国道教人员同国外其他道教团体进行交流和友好往来。另外,对道教的文化研究工作也获得了重视,并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一大批道教研究机构和道教研究学者涌现,这也为江西净明道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条件,能够更好的促进江西地区净明道传播的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 FHccK89lupfjGrw57TfW2HeG0QrqQzS7xOTRyUqXhZfsEox57jwg2RYHxcMgMK2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