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明以前江西道教概述

明清之前的道教,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得到发展。江西道教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到隋唐时期江西道教呈现出进一步发展的态势。随着社会变迁,五代以降,江西道教迎来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的转型阶段。在元代,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江西道教的发展出现了新气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朝初期,江西道教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期。但是从明朝末年开始,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江西道教也开始由盛转衰。

一、汉代:江西道教的滥觞期

道教兴起于汉末,创立之初,江西就是道教活动的重点地区。在宜春阁皂山、鹰潭龙虎山、九江庐山、南昌西山等地先后出现了早期的道教宫观。

提到中国道教的创始人,当属汉代的张陵。他本是江苏人,云游四方,据说曾经到过之处有安徽、河南,随后来到了江西地区的鄱阳,鹰潭等地,停留此处,开始炼九天神丹,后世传说“丹成而龙虎现”,于是炼丹之地被称为龙虎山(即现在的鹰潭龙虎山)。然后,他又入蜀降妖伏魔,其子张衡、其孙张鲁逐渐建立了一个天师道政权。等到该政权被曹操灭了以后,张鲁之子张盛又回到江西鹰潭龙虎山地区定居,一直传到现在。

张陵所创立的五斗米教被视为中国道教的起源。而有关张陵的道教活动介绍,《三国志·张鲁传》云:

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益州牧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脩将兵击汉中太守苏固,鲁遂袭修杀之,夺其众。焉死,子璋代立,以鲁不顺,尽杀鲁母家室。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部领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皆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大都与黄巾相似。诸祭酒皆作义舍,如今之亭传。又置义米肉,县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民夷便乐之。雄踞巴、汉垂三十年。

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关于五斗米教的创立,应该是张陵、张衡、张鲁这祖孙三人递传五斗米道而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的发展,后世将张陵、张衡、张鲁三人尊称为“天师”、“嗣师”和“系师”。三师中的“嗣”即为嫡长子的意思,而“系”指的是世系、承系。通过三师的名称,我们不难看出,三师的传承关系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史书中又出现了一位名叫张修的人,根据记载,张鲁是通过袭杀张修得到的五斗米教,从而成为五斗米教的领袖 。通过一系列的考证,张鲁袭杀张修是从史学家角度来界定的。但是对于众多的五斗米教众来说,这不过是其中一场关于教权争夺的斗争而已。

二、魏晋南北朝:江西道教的发展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西道教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许逊崇拜的出现和其信仰与传承的延续不断。许逊崇拜吸引了世人的眼球,随着社会的变迁,许逊崇拜热力不减,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在许逊崇拜发展的过程中,吴猛和许逊逐渐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人物,被广大教众尊称为“吴许二真君”。

天师道龙虎宗也在此时出现,张盛草创其业,虽然证据尚显不足,但是关于张天师一系在龙虎山东部活动的零散记载也有不少,从中可以肯定张天师一系存在于江西是真实的。

许逊崇拜是江西地区净明道的源头。关于许逊的生平,任继愈《宗教大辞典》记载:“许逊(239—374),东晋道士。汝南人,家居南昌。……元康元年(291 年)乃弃官东归,与吴猛在豫章(南昌)地区传播孝道。” 表明许逊和吴猛一起在江西地区传道。而关于吴猛,根据《太平广记》之《十二真君传》中的记载,吴猛乃许逊之师。关于吴猛的记载,我们可以从《晋书》《搜神记》等文献获得。《搜神记》中关于吴猛的记载正好与《晋书》中的文字记录相互补充。《晋书》卷九五这样记载:

吴猛,豫章人也。少有孝行,夏日常手不驱蚊,惧其去而噬亲也。年四十,邑人丁义始授其神方,因还豫章,江波甚急,猛不假舟楫,以白羽扇画水而渡,观者异之。庾亮为江州刺史,尝遇疾,闻猛神异,乃迎之,问己疾何如。猛辞以算尽,请具棺服。旬日而死,形状如生。未及大殓,遂失其尸。识者以为亮不祥之征。亮疾果不起。

这个史料记载了吴猛的祖籍是江西地区南昌人,具有神奇的法术“以白羽扇画水而渡”,以及超人的能力。

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许逊逐渐摆脱学术界虚构人物的身份,新的研究成果将许逊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历史人物。关于许逊和吴猛二人的关系,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许逊是吴猛的老师,也有学者认为吴猛是许逊的老师。但是无论如何,许逊崇拜确实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断升温,对后世的信仰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在学术界,大多数学者把吴猛和许逊看作孝道派的创始人。在最初的发展时期,吴猛被作为师祖形象被后世供奉,随着时间的推移,师祖形象由吴猛发展为许逊。而在许逊崇拜初期,这也仅仅作为一种家族信仰存在于社会环境中。直到初唐时期,许逊崇拜才被视作道团而发展壮大。唐高宗在位期间,孝道真王信仰和吴猛、许逊真君信仰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吴许孝道派”。

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天师道龙虎宗获得了迅猛发展。随着张鲁投降曹魏,张鲁家族随着曹魏政权先后迁居邺城、洛阳。在晋氏南迁之后,张氏子孙更是逐渐分散,主要被分成了三支:一支在蜀郡,一支在南阳,而最后一支则广泛分布于江南各地。而迁居江南的这一支后裔,根据历史记载,似乎修道者甚多。虽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龙虎山道教活动是否是张天师后裔的道教活动还是没有充足的证据来证明,但是从后世的史料中我们不难推测出龙虎山附近的道教活动应该是张天师后裔所为,只不过初来乍到名声不显而已。到了隋唐五代时期,龙虎山道教活动在经历了几百年发展之后终于得以名扬天下也是符合逻辑规律的。很多道书都记载了张天师移居龙虎山的问题,张鲁之子张盛在龙虎山定居,从而开创了龙虎宗,这是学术界公认的事实。而明确记载了张盛南下龙虎山的文献当属《新建信州龙虎山张天师碑》,这个文献是由南唐陈乔所著。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于江西道教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还有陆静修。陆静修跟江西有着撇不开的关系,但凡研究江西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陆静修的贡献就不能忽视。陆静修在庐山隐居七年,潜心修道,致力于太虚观的修缮和扩建,建立道藏阁,潜心研究道经,对于三洞四辅的最终编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隋唐:江西道教的繁荣期

在唐朝,江西道教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许逊信仰在很多道士的带动下日趋流行。龙虎山张天师一系由于受到唐朝各位皇帝的扶持,逐渐发展繁荣。道教名山麻姑山也逐渐受到皇室的关注,道教的重要流派,北帝派的神祗和法术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风水派也是在唐朝道教大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总而言之,在隋唐五代时期,江西各地的道教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地名道人才济济,道教名山也引来了自己的繁荣时期。一言以蔽之,江西道教进入繁荣时期就是在隋唐时期。

1.隋唐时期许逊信仰不断获得发展

孝道派在唐初就引起了李氏皇族的关注。张先开在贞观初年获得敕封是整个事件的引子,为推动孝道成为天下正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仅仅是一个事件的推动作用,还是尚显不足。

唐高宗时,道士胡慧超重振江西地区的西山道教,胡慧超的江西道教活动为孝道派主导地位的确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主要活动在武后时期的胡慧超,在众多史书中都有所记载。《新唐书·艺文志》就对胡慧超的著作做过统计,主要有《神仙内传》《晋洪州西山十二真君内传》《许逊修行传》《胡慧超传》等都是名道胡慧超的道学著作,对于道教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尤其是对于许逊崇拜的推动和孝道派的发展,胡慧超更是功不可没。首先,对许逊崇拜在晋代的活动核心进行修复,“游帷观”重现在世人面前,从而使得民间道教活动逐渐兴盛,重新处于热烈的状态下。而游帷观的修复也为许逊崇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平台作用,借助于这样一个平台,许逊崇拜经久不衰。其侄许简更是继承了其孝道,绵延不断。唐代《孝道吴许二真君传》中有着这样的文字记载:“承二代侄男简承宗继世为道士,修持供养,博受孝道。晋永和三年敕再为宣观……至永淳三年奉敕再兴孝道。承代传香,侄男简,简男卿长,长男法强,强男灵曜,曜侄孝通,通男叔嗣息,嗣息法胤,胤侄法恭,恭侄景阳,阳男显龙,龙男承观,观男道超,超男元枢,枢男玄基,基男绍珪,珪男文楚,楚男王仙、侄法真,真侄颢然矣。” 其次,胡慧超的《许逊修行传》等著作,系统地总结、撰述了许逊的神迹,将孝道派和许逊崇拜相互结合,使孝道传承得以发展和更新,为净明道的产生铺好了道路,奠定了基础。再次,胡慧超有幸多次被皇帝召见,从而为孝道的发展和兴盛做出了重要贡献,更加为孝道成为正统创造了条件。第四,胡慧超在潜心修道,弘扬道教文化,推动道教繁荣的同时,亲自传道,教授和培养了众多道法高超的弟子,为道教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龙虎山张天师一系在唐五代时期的发展

根据《中国道教史》以及《唐代江西道教考略》等书籍的记载,张天师一系在晚唐时期开始复苏,世系排定也是在此时形成。在此之前,张天师一系在江西的活动缺乏相应的文献记载。但是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张天师一系在此之前就一直没有进行道教活动。正如本书前文所叙述的那样,张天师一系的活动从来都不曾间断。张天师子孙的事迹更是在很多地方都流传至今。其中,唐初就有这样的文献记载,证明了张天师一系的道教活动。李冲昭在他的《南岳小录》中有这样的描述:

衡岳观,在华盖峰下。按旧碑,晋太康八年,徐真人灵期、邓真人郁之建置。梁天监二年,周真人静真再加弘葺,武帝赐三百户庄田充基业。至隋大业八年,诏请蔡天师法涛、李天师法超住观焚修,兴行教法。其衡州府库田畴什物,并赐观资用。唐贞观二年,太宗重书额,请张天师惠朗度道士四十九人,为国焚修。高宗弘道元年,请叶天师法善封岳,辟方四十里,充宫观长生之地,禁樵采,断畋猎,罢献琛,以为常典。观内有田先生得道降真堂、刘天师真堂,后有尹真人上升坛。其观碑文,隋学士曹宪撰,今见存焉。

这个史料讲述了道教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有关的代表性人物的记载,如:晋太康八年的徐真人、邓真人;梁天监二年的周真人;隋大业八年的蔡天师、李天师兴修教法;唐贞观二年,请用张天师为国重新修订教法等。

由此可见,张天师一系的道教活动一直存在。在《南岳小录》中还有这样的文字记载:

唐开元年中,有王天师仙乔。初,天师为行者,道性冲昭,有非常之志。因将岳中茶二百余壶,直入京国,每携茶器,于城门内施茶。忽一日,遇高力士,见而异之。问其所来,乃曰:“某是南岳行者,今为本住九真观殿宇破落,特将茶来募施主耳。”于是力士上闻,玄宗召见,嘉叹久之,问曰:“尔有愿否”对曰:“愿郁郁家国盛,济济经道兴。”上深加礼焉,俾于内殿。

上述史料讲述了唐朝开元年间,王天师仙乔与高力士之间的趣闻,高力士认为王天师的道教教法对国家的兴盛有用,就将其王天师引荐给了玄宗,玄宗问其王天师是否愿意为了国家的国盛来普及道教的教法。

也证明了张天师一系的道教活动一直都存在。但是在隋朝就没有太多的文献资料来对这一观点进行佐证。众所周知,隋朝暴虐,仅历二帝三十八载,所以对于隋朝道教的研究不多。

唐玄宗在位期间对道教的态度和作为对于张天师一系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唐玄宗的《加应道尊号大赦文》中有这样的文字描述:

且宗其道者师其人,行其教者尊其礼。晋琅琊王公府舍人杨真人,护军长史许真人,丹阳上计掾许真人,皆道著妙门,感通元阙,降高真之迹,为上清之宗。后汉张天师,教达元和,德宗太上,正一之道,幽赞生灵。梁中散大夫贞白陶先生,高尚尘表,博达元微,综辑真经,传授后学,并令有司审定子孙,将有封植,以隆真嗣。天师册为太师,贞白册赠太保。其洞、宫、山,各置坛祠宇,每处度道士五人,并取近山三十户,蠲免租税差科,永供洒扫。

这段史料主要讲述了唐玄宗对道教发展的重视,如:册封天师为太师,贞白册赠太保等。

由此可见,唐玄宗对于江西道教张天师一系的肯定和推崇。此外,唐玄宗还对上清派代表人物杨羲、许谧、正一张天师等进行赞扬,并做出“并令有司审定子孙”的决定。然而张天师后裔人丁兴旺,在唐代找出一位嫡长后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此之外,张天师后裔在朝廷内部也有很多道教活动。根据蔡玮的《唐贞玄先生张尊师遗烈碑》,不难看出张天师后裔在朝廷的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张天师一系的发展。相关表述如下:

先生讳探元,字体微。家世南阳。正一真人道陵师君之胄也。……开元初,辅西京景龙观大德,恩诏供奉,将授谏官。……先生执心坚明,守道纯固,固辞见许。十年,朝廷增崇大圣祖元元庙。先生与峨眉王仙卿、青城赵仙甫、汉中梁虚舟、齐国田仙寮等,允膺宸鉴。……廿一年诏为东都道门威仪使,与洞元先生司马秀同拜於玉清元坛。……惜乎厥功未就,而奄然体逝,享年七十有六。默迁於山口云泉之业,时天宝元年七月丙寅也。

这段史料主要讲述了正一真人道陵师君的后裔探元,以及探元对坚决推崇道教发展的决心。

而在唐玄宗天宝七年,时公元 748 年,唐玄宗在其《加应道尊号大赦文》中对张天师后裔进行封植。由此乐见,张天师后裔在唐玄宗时代受到了朝廷的异常珍视。而唐玄宗对于张天师后裔的册封结果,具体的文献记载还尚不明确。但是在唐玄宗自己创作的《张天师赞》中有所体现:

邈彼炎汉,天图中缺。万汇消残,三灵荡越。惟师应运,神威迅发。躬侍元元,亲传秘诀。妖毒云驱,崇山剑裂。大布声教,全清蛊孽。一振无为,永光有截。鸾鹤斯迈,丹青是设。玉相真仪,传芳不歇。邈矣真仙,孤高峻节。气贯穹冥,元元示诀。落落神仪,亭亭皓月。诛邪斩精,鬼驱鬼彻。汉代明威,流传不绝。

这段史料主要讲述了唐玄宗对张天师的赞扬,并对张天师的道教教法的赞同与肯定。

隋唐时期,江西道教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主要集中在江西地区。江西地区的西山、庐山、龙虎山、葛仙山、麻姑山等都是道教活动兴盛的主要名山洞天。龙虎山张天师一系的道教活动逐渐复苏并走向兴盛。根据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的记载,“三十六靖庐”中有14 处位于江西,而其主要地理位置就是江西地区。

从唐代开始,江西道教的发展出现转折,获得了大发展,唐代统治者对道教的推崇是江西道教获得大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众多道教名山中,庐山是首屈一指的重要场所。在《庐山道教初编》 中将庐山北麓的白鹤观声名大振。著名道士刘混成在白鹤观中修炼外丹的活动流传至今,炼丹井和炼丹臼保存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相互赠诗留念、朝夕论道,韦应物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而随后的宋代和元代,庐山更是苏轼、杨万里、秦观等文人骚客的游览胜地,白鹤观也成为行程中必不可少的景点。

四、五代和两宋:江西道教的鼎盛期

唐朝末期开始,藩镇割据不断,政权纷争不断。尤其是五代十国时期,更是政权更替频繁,两宋时期也终究没有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社会动荡使得统治者对于宗教活动的控制得到放松,从而使得道教发展进入了发展的高峰时期。道教产生了很多新的宗派,使得道教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为道教的成功转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江西道教在此时的发展更是进入了高峰时期,由于朝廷对龙虎山天师道一系的支持,也因此奠定了江西道教全国中心的地位。

提到五代十国和两宋时期的江西道教,符箓派是主流。在这一时期,道教宫观的宗教活动十分活跃。根据杜光庭所编纂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江西是“三十六靖庐”的主要分布地区,洪州、庐山、袁州等江西地区分布较密。其中以洪州为最,达 9 所,这充分说明了道教在江西地区的兴盛。到了宋代,江西道教更是获得了大发展的机会,根据《元丰九域志》《江西通志》《徽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江西道观有 337 所,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洪州、袁州等地(主要集中在江西地区)。而赣南地区由于人口、交通、经济、文化等条件的限制,道观则十分有限。

1.龙虎山天师道的复兴

从唐朝末年开始,江西龙虎山的天师道开始受到关注。《续龙虎山志》中有这样的描述:“南唐后主于信州龙虎山建张天师庙,实为天师二十二代孙张秉一。”到了宋代,张继先为天师道第三十代天师,在多位宋代天师中声名显赫。在徽宗崇宁以后,多次奉召入京,受到皇帝的褒扬。张继先在道教理论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心说》和《大道歌》。《心说》有云:

夫心者万法之宗,一身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与天地而并生,为神明之主宰,或曰真君,以其帅长于一体也。或曰真常,以其越古今而不坏也。或曰真如,以其寂然而不动也。

这段史料主要讲张继先的道教理论《心说》,它讲述了“心”是其根本,是万物之源,与天地并生,为神明主宰。

张继先认为,心是万物之源,是万事万物存在的根本。张继先的学说在当时起了很大的影响。林灵素与张继先交往甚笃,神霄派经典也通过他得以传承,甚至有很多弟子视其为师。神霄派是以传神霄雷法而得名,系从天师道演化而来,与上清派的关系亦很密切。

除此之外,玉泉观主持也跟随张继先学习天心正法。总而言之,张继先通过在朝廷的努力、符箓科仪的道教传播以及道教学术的研讨等活动,努力将张天师在民众中的影响不断扩大,在道教界的影响不断扩展。此外,两宋时期,龙虎山天师道道士中影响较大的还有王道坚、张希言、张道虚、毛允中等,对于龙虎山天师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净明道的创立

继隋唐之后,许逊崇拜的热度不减,在两宋时期更是得到不断发展。而宋徽宗也有将许逊作为自己守护神的举动。宋徽宗之所以能够这样推崇许逊,王仔昔(宋代道士,洪州人)乃是重要的推动者。此外,张君房在编纂《云笈七签》时,将许逊列为太上老君的第三十六代传人,这是许逊崇拜正式纳入道教的标志。随后,在一大批硕儒名臣的推动下,将许逊信仰的知名度再次提升,使得净明道的巫术色彩不断得到淡化,成为道教的重要分支。道教发展到南宋时期,许逊崇拜者中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道教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的人物,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丹阳子净明道团。丹阳子的言论,在《灵宝净明新修九老神印伏魔秘法》中都有记载。另外,丹阳子还创立了翼真坛,传度了以何守证为代表的众多弟子。《净明忠孝全书》中就有这样的文字记载对此事加以佐证:

初,都仙太史许真君,以晋宁康甲戍岁,于豫章西山升仙,尝留谶记云:吾仙去后一千二百四十年间,五陵之内当出弟子今作地仙误也八百人,师出豫章河西岸,大扬吾教,郡江心忽生沙洲,掩过沙井口者,是其时也。至建炎戊申,仅七百年,兵祸煽结,民物涂炭。何真公等致祷真君,丐垂救度,既而降神渝川,谕以辛亥八月望,当降玉隆宫。至期迎俟,日中云雾欎勃,自天而下,由殿西径升玉册殿,降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真公得之,建翼真坛,传度弟子五百余人,消禳厄会,民赖以安。迨今二百余年,其法寝微。

这段史料主要讲述了太史许真君,在晋宁康甲戍岁豫章西山升仙,之后一千二百四十年间,以及至建炎戊申,弟子的不断增多。

净明道的经典很多,根据成书时间,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三类,早期的经典主要有《灵宝净明新修九老神印伏魔秘法》等,中期的经典主要有《太上灵宝净明道元正印经》《太上灵宝净明玉真枢真经》等,而后期的代表经典有《太上灵宝净明法序》《太上灵宝净明秘法篇》《天枢院都司须知令》等。而从总体上划分,这些道教经典都反映了何守证时期和周真公时期的思想。何守证等人强调道德伦理规范,即忠、孝、廉、谨、宽、裕、容、忍“八字垂训”,并在《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中强调戒律。此外,秘法也是何守证创立明净道的重要方面,他在很大程度上对灵宝、上清等道教派别进行融合创新,使得净明道具有综合创新的性质。另一方面,周真公立足于道的角度,对“忠孝”等做出了新的阐述,从而直接将净明的内涵定义为“忠孝”。最终,在南宋高宗到孝宗的时期,通过何守证、周真公等人的不断努力,最终形成了净明忠孝道派。

虽然道教是发源于中国的本土宗教,但是在五代十国和两宋时期,其影响力跟佛教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从道观和佛寺数量、道士和和尚人数等方面就能看出差距。众所周知,道教的发展,离不开政权支持,而道教在这个时期获得发展也是得益于真宗和徽宗。江西道教更是在朝廷的支持下,获得了比其他地区更为迅速的发展机会。 /psrghyXZWVMxQfchzEvtaV1+g8y4WzkbEMdSA6rwNVPfIpyK6ptHvH7EXpUwVT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