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动画与传统文化、美学的深厚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儒道”、“佛禅”等玄虚思想的深刻影响,价值取向推崇万事万物整体和谐的“中庸之道”。因此,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长于对事物全局性的辩证考量和直觉感知,而弱于对详尽细节分析研究的理性归纳。体现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便是“具象”与“逼肖”这一西方传统古典艺术的造型主旨被视为“品味不高”、“虽工亦匠”而流于边缘,反之,介于“似与不似”间的意象形态,着力以诗性思维抒发创作者主体情思的整体氛围营造的审美意识和所谓“气韵生动”、“空灵”等心境外化指涉的“意境”观念则备受推崇。如果说中国动画之于中国传统造型艺术颇多借鉴是其艺术形态之体的话,那么,中国动画中传统美学哲思的熔铸与完美体现,更为其艺术形态之魂。在样式各异、题材广博的众多优秀作品中,我们都不难窥见其中两者的深厚渊源。

水墨动画片《牧笛》出品于1963年。影片一开场,就为我们展现出一派极具东方艺术神韵的写意画面。配合着悠扬舒缓的笛声,——个牧童骑牛在墨色绘就的浓淡有致的杨柳茵茵中徐徐而出。竹笛、扬琴、三弦的乐音相继融入,将溪流、蝉鸣一并混声合奏出夏日勃发的一派生机。声画和谐、情景交融的画面建构的田园诗意境呼之欲出,使这一江南小景瞬时鲜活而生动。

“虚”与“实”的观念可谓是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的核心观念之一。所谓“虚实”,指的是“物象为实,空白为虚”。两者在画面中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出极具画面张力的意蕴。中国传统绘画尤为注重尤为重视“留白”,所谓“计白当黑”的虚境运用在创作者情感内涵层面的精妙传达。片中的水牛造型取自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的作品形象。片中对于物象虚实关系的处理意识非常精到:水牛的实体在“留白”处理的画面虚境——“小溪”中戏水,溪水虽未着一笔,但观者仍觉“满纸烟波”,充分体现出“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7 的意境哲思。

影片结尾处,牧童寻牛梦醒,漫步归家。夕阳映射于梯田的波光中,倒映着牧童骑牛的身影,渐行渐远,终与周围的景致浑然一体,此一场景,更将内敛、隽永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展现推至高潮。该片无愧为一部完美展现中国美学诗情盎然内蕴的经典之作。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于1988年的《山水情》在承继之前《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优秀水墨动画影片的基础上,对水墨动画艺术表现工艺,手段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形意融合之完美,可说是中国水墨动画艺术成就的巅峰之作,但也可说是中国民族动画全面商业化和思想性艺术性直线堕落前最后的绝响。

或许,从横向比较的研究视野着手,更能体会中国动画传统美学风格的独特价值。将《山水情》与《父与女》这部2000年创作并荣获奥斯卡奖的经典动画短片相比较,两者确有颇多相似之处:从主题表现上一为师徒情,一为父女情,都着力表现人伦之情的深沉与博大;两部短片均无对白,代之以乐曲萦绕始终;也都以含蓄、内敛的情感基调让人感慨良多……但细细品味,两者所折射呈现的东西方艺术与美学观念的迥异仍然耐人寻味。

《父与女》讲述的故事非常简单:女儿年幼时与父亲别离,而后在生命成长的各个节点一次次来到湖畔边的林荫道,在与父亲别离的渡口,眺望父亲离去的远方。在此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画面中春夏秋冬的季节更迭,阴晴雨雪的气候变迁,我们更看到了岁月悄然流逝,女孩变成少女,再为人妻,为人母,直至垂垂老矣的耄耋之年,但她依然重复着这仪式般的缅怀,仿佛这已成融铸成为了她生命中的信仰。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女孩对父亲一生不变的牵挂和永远的怀念!这是何等让人感动的情怀!该片创作者迈克尔·度德威特是近年来欧洲涌现的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动画作者。他的作品―方面承继了欧洲动画偏重艺术语言探索的传统,而另一方面,在其近年来作品中的人物与场景设计里,多运用意象化的线形施以简约的淡彩,形成古朴雅致的造型样式与意境深邃的诗化风格,颇有东方尤其是中国艺术形制的韵味,更使其作品超凡脱俗于大多数欧洲动画的面貌。

本片中仅有的几个特写镜头中,季节更迭里风吹叶落、倦鸟独飞、孤树独立在空旷雪地上等意象,呈现出一派萧瑟冷寂的境界,明显可在其中品味出中国传统文人画的隐喻符号表达特点和“意境”氛围营造;象征着时光流逝的单车车轮承载着逐渐老去的女儿一次次来到湖畔的林荫道上,与她相对而行偶遇的不同路人却由老到幼依序出现,这其中蕴含着周而复始,生命轮回的深刻禅意。这一切细节的设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纵观整部影片,其中情感内涵彰显最为丰实的部分,则是依赖片中极为生动和精妙的人物动态设计来实现的,这也是创作者竭力避免主观化的面容特写,人物多以中、全景的剪影式意象风格呈现的真正意图之所在。无论是片头部分小女孩与父亲骑车同行时瞥向父亲展露的天真活泼,父亲在湖边乘船准备离去时扭头回望,继而奔向爱女体现的怜惜不舍,还是女孩人到中年时迎面快速骑行的女孩让些许受惊的她把持不稳、车头晃动,已成步履艰难的老妇时吃力地想抬起倒下的单车却又数次失败、心有不甘最终只得放弃所隐喻的生理变化和心理的无助、无奈等微妙动态,无不体现出作者体察生活令人叹服的用心和刻画表现的细腻。而探究其创作理念的本源,无疑是注重严密线性逻辑推演的实证主义和对事物穷究其理的科学态度为基石的西方现实主义美学观念。所以,即便没有对白,对《父与女》的解读,也并不困难,因为它精确折射出人们或多或少都曾有过的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与情感经历。

然而,反观《山水情》,对它进行深入解读却并非易事。《山水情》在十几分钟的时间里,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老琴师偶遇聪颖的船童,对之悉心培养,最后琴艺日臻娴熟的船童惜别决意归隐山林的老琴师的温情故事。该片体现出主创人员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深邃理解和自如运用。

首先,片中物象造型是从形态到内涵的全面意象化,折射出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理念的形成与发展的深远影响。老琴师在氤氲山水间游走;或与小童在一叶孤舟上泛波弄潮;又或在一间茅屋中凝神静思等场景的创意设计不仅充分借鉴了国画里“泼墨写意”等技法层面的笔墨意趣,人物造型的洗练与背景的虚幻更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深邃的意境哲思。

其次,中国传统绘画着眼景物的整体气氛营造而不拘泥于细节刻画,意象化的造型不求形似而讲究笔势和笔力。以遒劲的笔法寥寥数笔勾勒的琴师仙风道骨、气定神闲尽显高士之范,场景中的物象同样充满了象征与寓意。如松、竹不仅是客观物象的简单呈现,更是文人雅士节操高洁的譬喻。此外,无论山涧溪流,沟壑险滩上鹰击长空;抑或竹林掩映的茅草小屋,松柏兀立的群山野径里群鸟惊飞,无不是中国山水画中托物言志、意境观念物化显现的典型景观。

最后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氛围营造。如天籁般的泠泠琴音萦绕影片始终,横移摇摄镜头下,一叶扁舟在散点透视打散构图的山谷沟壑中迂回徐行,配以时而飘逸悠扬、时而低回忧郁的古琴之音,使观者不仅一览“咫尺千里”之“深远”之美,而且在这水乳交融,声画完美同构的氛围中,更深的领悟到“天人合一”,飘逸、空灵的中国传统美学意境。

尤其在两人惜别,船童奏响古琴时,画面中出现师徒二人往昔生活点滴的闪回片段,叠印着完全脱离客观对象形色的羁绊,以大写意的奔放笔法创作的山水草木;乐音也一改之前的徐缓而为激昂,将船童对老琴师的感念与不舍的复杂情愫,完美地宣泄了出来。

所以,如若观者缺失对于中国文化和哲学艺术观念的了解,对类似于《山水情》这样具有深厚民族审美范式和文化底蕴传统的作品中所呈现的造型样式的丰富所指和言此及彼、欲说还休的个中深意,以及绝非炫于作品形式表层的深沉之美,必然会觉云山雾罩、一片茫然。

2006年,著名的法国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评选出了一百部世界最优秀的动画影片,《山水情》作为中国唯一入选的作品位列其中。标志着这部中国水墨动画艺术成就登峰造极的作品,其重要影响亦为世界所公认。

享誉世界的动画“中国学派”的众多优秀作品以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似与不似”的意象性造型和程式化的语言,彰显出中国传统审美的诗性意识与意境观,更婉约雅致地传播出绵长清丽的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精妙,这也正是优秀动漫作品在文化传播中魅力所在的极佳例证。对于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在文艺领域也早已耳熟能详,且不乏成功范例。以中国动画之前的辉煌,似更应对自身传统和积累愈加敝帚自珍,但让人尤为遗憾的是,以往中国动画里的鲜明民族风格如今却踪迹难觅了。 8 tO+4t/1EpYB2xypg1mNgFK4e6KNTcpXeX9l3pR18FkSrCoiV78VPbK7sNQJu0YE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