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民族动画8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动画艺术工作者不仅深入汲取中国传统文化、造型艺术的养料,而且从动画制作技艺与民族风格融合的角度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创制的以“水墨动画”“剪纸动画”等为代表的、与传统艺术审美意趣一脉相承、具有鲜明民族风范的一批动画类型片卓然于世,为世界动画艺术类型的多样化做出了重要的,开创性的贡献。
水墨画,可说是集中体现中国绘画工具材料和审美观念的样式典范。主要是以不同材质和大小的毛笔,倚赖施加于腕、臂等处微妙而复杂的力道调和控制单一或多彩墨色,形成多层次的浓淡、干湿有着不同变化的一种绘画样式。
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完善,水墨画不仅形成了在“笔法”、“皴法”及笔意形态上庞杂精微的技法体系,更建构了以“气韵生动”、“空灵”、“虚实”等为代表的物化显现的评价标准:画者在散点式的构图中,通过多变的笔法、交融的敷色层次,凡此种种“笔墨意趣”创造的可辨识的、有形的客观物象里,蕴含着与之对应的、无形的主观心境,这便是所谓“意境”。
水墨动画是中国动画人对世界动画类型片的开创性贡献。水墨动画将传统水墨绘画与动画艺术特色完美结合,从物象造型到意境内涵,充分汲取了传统水墨画这一形式独特、饱蘸中国文化与审美韵味的绘画类型的精粹,历经数十年的摸索探寻,从《小蝌蚪找妈妈》《牧笛》《鹿铃》到《山水情》等代表作一路走来,以其超凡卓越的艺术水准、意境清幽的诗化风格成为令世人叹为观止的中国动画风格的杰出代表。
动画可以说是在表现形式上最为丰富和多样化的视觉艺术门类之一。水彩、素描、油画、雕塑等等一切造型艺术手段以及各种实体材料,都可以成为动画艺术的“形式”构成元素,触发动画家们的创作灵感。中国的水墨动画与加拿大的沙土动画、英国的黏土动画、捷克的偶动画这些同样特色浓郁的动画样式不同,并非以实体材料制作的偶动画,而是制作技艺自成一派的二维动画。水墨晕染的张力不再受制于轮廓线形的羁绊呈现出的灵动雅致,是水墨动画最为直观而突出的视觉观感。
以《鹿铃》(1982年出品)一片为例,片头部分即为我们展现了传统水墨材质的迷人魅力。小鹿一家在清晨的雾霭弥散的密林溪涧边休憩、嬉闹的场景,鹿儿矫健优雅的身姿步态在一派氤氲的墨色朦胧中灵动而出,将小鹿皮毛茸茸的质感体现得鲜活传神。画面情境唯美空灵,如梦似幻。片中女孩与小鹿相互拥抱亲昵时,朦胧墨色随形而动。浓淡不一,虚实相映的墨色所构建出的温润和谐的动人画面绝非勾线平涂的一般技法所能及。 6
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其历史上溯久远,是在纸、布、皮革等多种平面媒材上或剪或刻而形成的一种镂空艺术。由于其制作工具简便、技艺较易掌握,更由于剪纸是祈福迎祥、婚丧嫁娶等民俗文化的物化载体,因而广受民众喜爱,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至今在我国的不同地域,都有各自代表性的风格样式,虽各有差异,但艺术造型多以简化细节,稚拙古朴、注重变形、夸张与装饰感,撷取象征和寓意物的艺术修辞手法是其共同的特点。
剪纸动画即是我国动画工作者在造型样式上借鉴剪纸艺术的特点,角色动态设计汲取皮影艺术关节控制等经验基础上发展完善而成的动画类型片之一。《猪八戒吃西瓜》《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出品于1983年的《鹬蚌相争》,是一部融合水墨背景与剪纸“拉毛”技法,样式新颖的水墨剪纸动画佳作,取材于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该片虽仅有短短十分钟的时长,但却将鹬、蚌斗智斗勇的过程通过设计得奇巧精妙的动作、起承转合拿捏分寸得当的情节完美地展现了出来。尤其是鹬捕捞小鱼引诱蚌时屡次佯装心有旁骛、借机攻击对方的狡诈,和蚌张开厚壳、忍痛任凭鹬啄食,最终一招制胜将鹬喙牢牢夹住的老谋深算等桥段的动作设计都非常生动,对于极难细腻展现角色动态的当时的剪纸制作工艺而言,做到这点确实殊为不易。而本片中所运用的剪纸“拉毛”技法更是值得一提,是将作画基底材质直接做出仿水墨晕染的效果而非依靠后期摄影合成,对早期水墨动画繁琐的制作步骤有所简化,提高了制作效率。
总体说来,无论水墨或是剪纸动画,其制作工艺之繁复琐碎是令人惊叹的,在成就其辉煌的同时,也成为其日后不容于规模化的高效率生产模式,逐渐走向式微衰落的重要内因。以水墨动画为例,片中角色动态必须逐一分解、手工描线、分层上色、逐张拍摄,最后运用摄影方法与背景合成水墨渲染的整体效果,这一制作流程特点不仅人力、物力成本耗费巨大,而且创作效率更是极为受制。水墨动画成品不仅数量寥寥,且多为十数分钟的短片即是最好明证。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来,这也反证了中国动画前辈们令人感佩的对民族动画事业的满腔热忱和视创作如生命的工作态度,而这也正是当今整体浮躁的中国动画业界最为缺失的诚意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