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历史文化类旅游景区名称的英译探究:以五公祠为例

胡松 海南大学

摘要: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背景下,海南省文化建设并未达到理想层面。诸多旅游景区的英译问题便是一例。本文以3A级旅游景区五公祠为例,从景点名称英译入手,探析五公祠景区英译的语用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相对应的翻译策略,以更好地指导海南省其它旅游景区名称的英译,为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旅游景点;翻译策略;五公祠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ppellations in Historical Scenic Spots:A case study of the Temple of Five Lords

Hu Song,Hainan University

Abstract:Amid the national initiative to build Hainan into 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a number of cultural projects in Hainan are far from satisfactory.An example is the problem of the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s in scenic spots.This paper,with the Temple of Five Lords as an example,is to explore the pragmatic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translation of its appellations.Based on these problems,som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to serve as a guide to English translations in other tourist attractions.

Key words:Scenic Spots;Translation Strategies;the Temple of Five Lords

引言

海南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被视为蛮荒之地,长期与中原文化缺乏交流沟通。但“唐宋是海南文化由蛮荒到粲然的过渡阶段,贬官则是期间的关键播种者和主要培育人” [1] 。他们为海南留下了众多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遗迹。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历史文化景区的英译存在很大的问题,这显然无法向外国游客展示海南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无法满足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需要。据谷歌发布的《中国入境旅游白皮书》显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更让外国游客心动”,所以为了吸引并留住外国游客,光靠得天独厚的热带景观是远远不够的,历史文化类景区所承载的历史底蕴必须成为海南旅游的又一亮点,所以历史文化类景区的英译问题亟待解决。但由于海南历史文化类景区数目繁多,笔者无法全部触及,遂以海口市五公祠为例,剖析历史文化类景点名称的英译问题。

1.历史文化类旅游景区名称英译

旅游景点名称是游客对旅游景区的最初直观感受,直接决定了游客对景区的兴趣程度。在吸引外国游客时,景点名称英译做得好,不仅可以起简单的介绍作用,甚至可以把景点的文化内涵和具体的含义传达给外国游客。从语言结构来看,旅游景点名称一般由专名和通名构成,为了方便译写,国内部分省市公示语译写地方标准把实体名称细分了冠名、专名、属性名和通名(上海市公示语译写标准《实体名称》,2009) [2] 。专名是景点名称中表示某一特定景观的独特名称,通名则是表示景观类别的名称。比如:秦始皇(冠名)兵马俑(专名)博物馆(通名)、关中(冠名)民俗艺术(属性名)博物馆(通名)。一般情况下,通名、专名和属性名采用意译法,冠名采用音译法。

2.五公祠景点名称英译

五公祠内的大小景点英译名,除了少数较为规范外,其它大部分都欠妥当。比如琼园、浮粟泉、粟泉亭等等全都采用了音译法。甚至五公祠参观券上面的五公祠英译名还出现了拼写错误,把officials误拼为officals,这样的低级错误实属不该。本文限于篇幅,只是选择了部分典型名称进行详细探讨,特将原英译名和笔者认为合适的英译名列入下表,部分英译名并未改动。

五公祠部分景点原译名与笔者译名对比
The contrast between some original English translations in Temple of five lords and what is done by the author

2.1 五公祠、两伏波祠和苏公祠名称英译

五公祠、两伏波祠和苏公祠的汉语通名相同,故将三者放在一起,共同探讨。首先,五公祠和两伏波祠的通名英译都是temple,而苏公祠的通名英译却是Memorial Hall。维基百科对temple的解释为“A temple is a structure reserved for religious or spiritual activities,such as prayer and sacrifice,or analogous rites”。可以看出temple一般是用于祈祷和祭祀活动的。而五公祠的作用是祭祀五位唐宋年间被贬海南的贤臣名相、忠义之士的。从这句话可得五公祠的通名译为temple并不为过。两伏波祠是为了祭祀西汉伏波将军路博德和东汉伏波将军马援而建的。景点介绍上写有“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宋徽宗赵佶诏封路博德、马援为忠烈王和佑顺王,更使民众倍加崇祀”。可见两伏波祠通名译为temple也有道理。至于苏公祠的通名译为Memorial Hall笔者认为也甚为妥帖。苏公祠的景点简介有这么两句,“苏公祠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617年),是明学使戴禧为纪念苏轼而建”及“1101年,东坡仙逝,人们便在此处修建的东坡书院内刻立东坡先生64岁肖像,并建祠纪念”。从这两句话可见,苏公祠的建立更多地含有纪念意义,并没有太多的祈祷和祭祀的意味。故五公祠的通名译为Memorial Hall也很恰当。

接下来探讨这三者的专名英译。首先,两伏波祠的专名英译很让人疑惑不解,Two-Fubo Temple的译法显然无法向外国游客传递任何有用信息。既然两伏波祠是为了祭祀两位伏波将军而建的,且“伏波将军”又只是古代对将军个能力的一种封号,所以不如略去不译,将名称英译改为Two generals’Temple,这样不仅可以告诉外国游客这座景点的目的所在,更可以激发国内游客对“伏波”二字的遐想,鼓动他们去进一步了解里面更深层次的内涵。五公祠专名的英译初看起来问题不大,但仔细分析也可窥见不足。首先五公祠是祭祀五位唐宋名相、忠义之士,感激他们对海南做出卓越的贡献而修建的。五人中李德裕、李纲、李光和赵鼎四人都官拜宰相,胡铨也是位高权重者。所以为了向外国游客展现他们的身份地位,只用officials恐怕是不够的。柯林斯给official的定义如下:“An official is a person who holds a position of authority in an organization。”可见official只是对官员的统称,根据权力大小可分为senior official或junior official。但用senior official会让景点英译名显得过长。而柯林斯字典中有一条给lord的定义很接近五公的身份地位。“In Britain,Lord is used in the titles of some officials of very high rank。”所以,将五公异化地译为“five lords”也很合理。且笔者通过查看维基百科,发现维基上五公祠的英译名就是Temple of five lords。所以笔者认为Temple of five lords作为五公祠的英译名比较合理。

苏公祠的英译名The Revered Sugong Memorial Hall太长,不符合景点名称简洁精炼的要求。一般来说“译文力求公示语字数少、语言精炼、冠词略而不用、使用祈使句等语言问题特点的要求” [3] 。所以,冠词首先可以略去。其次,“revered”和“gong”的意义有所重合。且到底需不需要把这一尊称的含义译出来,笔者报有怀疑。因为大家都清楚,建祠纪念的人势必是为大家所尊敬的人,所以不妨略去“公”这一含义。关于通名的英译,笔者认为可以参考孙中山先生的纪念堂英译名Sun Yat-sen's Memorial Hall。另外,专名的翻译可以参考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的英译名“Su Tungpo”。这样苏公祠可以英译为Su Tungpo's Memorial Hall。这样的译名既简短凝练,又可以向游客准确地传递信息。

2.2 浮粟泉和济泉名称英译

一般来说,景点名称的通名都为意译,所以伏粟泉和济泉的通名都可译为Spring。至于浮粟泉和济泉的专名译法,笔者认为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首先,浮粟泉是苏轼指凿的双泉之一。“因常浮小泡,状似粟粒,因而名‘浮粟’”。这里的“浮粟”笔者认为采用意译为佳。因为“浮粟”并没有失去原有的意义,今天去看浮粟泉,依然可见泉水上面如粟一样的小泡。这样的信息的传达只能依靠专名的翻译。笔者认为可以将浮粟泉译为Millet-like Spring。西方语言一般对粟、黍、御谷和其他一些粒小的杂粮有统称,非农业专家一般不分,如英语均称millet”。所以Millet-like正好形象地传递了“泡如粟粒”的意象。至于通名的翻译,笔者认为用“spring”甚妙。柯林斯字典上“spring”与泉相关的意思有两种:“A spring is a place where water comes up through the ground.It is also the water that comes from that place”。可见,spring即指泉的所在地,也指泉水。那么Millet-like Spring即可理解为像粟一样的泉水,激发外国游客对浮粟泉的想象,也可指出这是个地名,表示泉的所在地,此译法可谓一举两得。至于济泉的专名英译,笔者认为采用音译法较好。因为“济泉”的得名来源于“与浮粟泉天然相对,淄渑交济”。这个专名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象和含义,故可用音译,译为Ji Spring。

2.3 观稼堂和学圃堂名称英译

观稼堂的通名译为pavilion,笔者起初稍有疑惑,但经过查证,发现这种译法是合理的。景点介绍称“观稼堂的前身是观稼亭,原在浮粟泉旁。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朱采移建于五公祠旁,改称观稼轩,民国思念(1915年)琼崖道尹朱为潮重修时改为今名”。可见,观稼堂的通名译为Pavilion是有其历史缘由的。且“观稼堂当时是文人学士吟诗作赋的聚会之所”,明显带有放松娱乐的作用。这点刚好与维基百科对Pavilion的解释相吻合。“Pavilion can refer to a free-standing structure sited a short distance from a main residence,whose architecture makes it an object of pleasure.Large or small,there is usually a connection with relaxation and pleasure in its intended use。”关于观稼堂的通名译法,笔者认为原译甚妥。“观稼”的原义是:“观浮粟泉水旺盛,灌溉良田千亩之意。”这层含义是观稼堂还未迁移,在浮粟泉旁时的意思。如今这层含义已经丢失,故可不译。遂英译名Guanjia Pavilion甚佳。至于学圃堂的专名,笔者认为还是采用意译为好。

2.4 五公碑廊和宣合御碑名称英译

五公碑廊的英译名不够简洁。首先,笔者认为可以略去冠词。再者,revered和five的位置关系有明显的问题。“在英语里,一般定语前置时的次序为:限定词(一般指量词)、形容词、分词、动名词和名词性定语。”所以five放在revered前面更为妥当。另外,旅游景点的英文名称一般由能表达该景点核心吸引力的名词,以非常简洁的偏正结构形式来表达。如世界古代七大奇迹的英文名称皆用“of”偏正结构:Great Pyramid of Giza,Hanging Gardens of Babylon,Temple of Artemis at Ephesus,Statue of Zeus at Olympia,Lighthouse of Alexandria,Mausoleum of Halicarnassus,Colossus of Rhodes [4] 。五公碑廊和宣和御碑的英译不妨套用of的偏正结构,把五公碑廊英译为corridor of five lords’tablets,这样显得简洁不累赘,且景点名词重点突出,容易抓住眼球。关于宣和御碑的英译名Xuanhe Imperial Tablet,也存在较大问题。首先,外国游客会对Xuanhe疑惑不解,是指人还是时间,游客不得而知。在碰到这种情况时,不如将宣和御碑的具体含义译出,翻为“Tablet of Emperor Hui-tsung”。这样外国游客一眼就知道这个碑是何人所做,地位如何等等。并且Emperor一词的含义比imperial更加详细具体。

3.结语

通过对五公祠部分景点名称的英译分析,笔者归纳出以下翻译策略,以指导其它历史文化类景点名称英译。一、历史文化类旅游景点名称英译力求简洁凝练,冠词略而不用,结构可参考世界古代七大奇迹的英译名称,采用“of”的偏正结构,以突出景点核心名词。景点名称英译不应拘泥于原文意义或读音。应以向外国游客介绍景点历史文化为目的,译出景点名称基本含义。必要时,可做创造性翻译。二、历史类文化景点名称的通名英译一般采用意译法,通名的翻译要考虑到景点的最初用途。通名在历史上有过变化的,要遵循其最初的名称。三、历史文化类景点名称的专名、属性名所指意象或性质仍未丢失的,英译时应尽力译出,已丢失的,可采用音译法翻译。专名和属性名有模棱两可的词语时,应彻底查清其最本质的含义,再用英语翻译出来,切不可露出任何生拉硬拽的痕迹。四、历史文化类景点中人名、地名和通名可借鉴公认或知名的英译,统一处理。

参考文献

[1]周泉根.海南首位贬官考议[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26).

[2]中国旅游数字报http://www.ctnews.com.cn/zglyb/html/2013-07/19/content 7_6179.htm?div =-1

[3]杨全红,也谈汉英公示语的翻译[J].中国翻译,2005(6).

[4]乌永志.文化遗产类旅游景点名称汉英翻译规范研究[J].外语教学,2012(33).

作者信息:胡松,海南大学旅游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 o6syMiH/Mmy5b0CgA3Fz0+lIzAi3KV4kmEUo1hwMkc2tXh6DW/kdRJ5yJGTHagS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