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舌尖上的中国》烹饪方法英译

何琳煜 海南大学

摘要:中华饮食的制作特别讲究烹饪方法,对烹饪方法的英译可说是五花八门。本文从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出发,浅析《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中对烹饪方法的英译,以期为日后中式烹饪方法的英译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功能对等理论;烹饪方法英译;中餐英译

Translation of Cooking Methods in A Biteof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He Linyu,Hainan University

Abstract:Cooking methods play a key role in the preparation of Chinese food,and accurat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ooking methods can contribute to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food.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of cooking methods in the popular food-themed documentary A Bite of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cooking methods of Chinese food.

Key Words: A Bite of China;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English translation of cooking methods;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isine

一、引言

地球上不同的地域及气候为人类提供了各具特点、丰富多样的食材。中国人常说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体现的是顺应自然的中式生存之道。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从青藏高原的高原山地气候到华北平原的温带季风气候;从内蒙古高原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到海南岛的热带季风气候……如此广袤的大地为炎黄子孙的世代繁衍提供了品种繁多的食材,华夏儿女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因地制宜,创造了成千上万的美味佳肴,而丰富多样的菜肴背后是复杂考究的烹饪方法。常用的中式烹饪方法有14种,在此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烹饪方法则多达460多种。由于历史文化、生活地域的差异,中式烹饪方法不能在英语的烹饪世界里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要想让异国人民感受到中式烹饪方法的博大精深,就必须跨越语言文化的鸿沟,那究竟什么样的翻译能让英语读者体会到中式烹饪方法的精妙与独特呢?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中式烹饪的英译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指导。本文从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视角,浅析《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中烹饪方法的英译。

二、功能对等理论简述

尤金·奈达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他的翻译理论对国内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所有理论成就中,影响最为深远的首推“功能对等理论”。奈达最先提出的是“动态对等理论”。后来,奈达在他的著作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一书中,用“功能对等”这一概念代替了原来的“动态对等”,实际是作为对“动态对等”理论的修正。奈达在这一理论中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1] 。功能对等不仅要求译文与原文在信息内容上对等,而且要求尽可能在形式上也要对等,但在对等中,意义上与原文的对等是首要的,在此基础上再追求形式对等。其中,“自然”是对译语使用的表达方式提出的要求。由于不同语言之间较大的文化背景差异,完全对等几乎不可能实现。奈达自己也认为没有两种翻译是彻底完全对等的,对等只是译者应该追求的一个目标。

奈达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言语接受者,评判译文质量优劣的标准是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源语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看两种反应是否基本一致 [2] 。由此可见,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十分强调读者的反应。

综上所述,功能对等理论注重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这也正是中式烹饪英译希望达到的效果,中式烹饪通过英译,让英语世界里喜爱烹饪的人们都能清楚地知道中餐的具体制作过程,让他们爱吃中餐的同时,也能自己动手制作美味的中餐。

三、功能对等理论与《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烹饪方法英译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美食类纪录片,目前一共播出了两季,第一季于2012年5月在中国中央电视台首播,第一季英文版也已在国外播出。《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一共有7集: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短短的7集节目却是节目组耗时13个月、走访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70个拍摄地完成的。在第一季中,一共呈现了125种全国各地的美食,美食中穿插着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节目在展现了食物故事的同时也展现了中国老百姓的故事,可说是透过美食看国人。

当今,中餐菜系按照省份划分为八大菜系:鲁、川、苏、粤、闽、浙、湘、徽。常用的烹饪方法主要有14种:溜、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但在此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烹饪方法多达460多种。如此品目繁多的烹饪方法,不可能在英语语言的烹饪世界里找到完全的对应翻译,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英文版中,是如何处理这个棘手的翻译问题的呢?

(一)汉语和英语中相同或相近烹饪方法的英译

下面列举一些《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中中式烹饪方法及其英译。

注:以上单词的英文解释来自于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New 8th Edition).

上面所列的烹饪方式同时存在于英汉语言的饮食世界里,由英语的解释可以看出,汉语与英语对该概念的解释非常接近,这就使得译语和源语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译语读者和源语读者对此产生的感受会是一样的,这正是奈达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中提倡的使目的语听众或读者与原文听众或读者的反应基本一致。然而,还有很大一部分中式烹饪方法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翻译。

(二)英语中没有的烹饪方法英译

再看另一些《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中中式烹饪方法及其英译。

注:以上单词的英文解释来自于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New 8th Edition).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英文版本的翻译可圈可点,但在烹饪方法的英译上却存在偏颇之处。

首先,同样的烹饪方法却采用不统一的英译。在中式烹饪里,煸炒又称干煸或干炒,做法是在锅中放入少量的油,中火热油后不断翻炒原料,等原料水分挥发后,再加调味料和辅料继续煸炒直至原料干香。所以,中式烹饪中的“煸炒”与“干煸”是同一种烹饪方式,但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英文版中,“煸炒”与“干煸”却使用了不同的英译,而且,将“煸炒”简单译为“stir-fry”,极有可能使英语读者将“煸炒”与单纯的“炒”(stir-fry)混淆。

第二,不同的烹饪方法采用了同样的英译。“煨”与“炖”都是以水为介质来加热食品的烹饪方式,不同的是煨是小火慢熟,炖是先用旺火烧沸后转中火烧煮。剧中将两者均译为“simmer”显然不合适。英语中有一词“stew”,意思是“a dish of meat and vegetables cooked slowly in liquid in a container that has a lid”,这与“煨”的烹饪方法极为接近。所以,笔者认为,将“煨”译为“simmer”,“炖”译为“stew”更为恰当。

第三,将复杂的中式烹饪方法不加解释地简单翻译。中餐中的“红烧”是一种相对较复杂的烹饪方法,具体做法是先将原料放入油锅中炒好后捞起,另起锅放油烧热,倒入绍酒、酱油等调料,再将原料放入锅中着色,然后加入足够的鲜汤或水以急火烧开后转中小火慢慢焖煮,等到原料接近酥烂时转大火收汁。在剧中,将“红烧”不加解释地译为“braise”,不懂汉语的英语读者显然无法体会到中餐红烧的精妙所在。

第四,笼统化翻译。中式烹饪中的“炒”简单地可分为加入水、油等介质的炒和不加任何介质的炒。剧中介绍陕北黄馍馍时,提到要先将糜子放在锅里炒,作为中华文化中长大的人,多半知道炒糜子是在锅里不加入任何介质地干炒,然而,剧中此处的“炒”却译作“fried”,很容易让英语读者迷惑炒糜子时锅中是否加入其他介质。

虽然奈达在功能对等理论中强调在翻译时,译文和原文不仅在内容上要对等,而且在形式上也要尽可能地对等,但奈达认为,应该首先满足内容上的对等,再来追求形式上的对等。所以,当碰到英语中没有的烹饪方法时,可使用增译法来帮助英语读者理解烹饪方法,例如,“文火慢炖”译为“long hours of simmering”,“文火慢炒”译为“to fry sth on slow fire”。

笔者认为,在餐饮翻译中,烹饪方法远比菜名的翻译重要,因为牵涉到如何做菜,同样的食材,会因烹饪方法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口感。烹饪方法是动作型的,需要详细、贴近目的语的描述才能让国外观众了解烹饪过程,体现中华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然而由于不同国家饮食文化的差异,烹饪方式的不同,为烹饪方法的翻译增加了难度。

四、结语

民以食为天,人类总是孜孜不倦地追求食物的色香味,不同的烹饪方法会让同样的食材呈现完全不一样的色香味。中华饮食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式餐饮不仅原材料丰富,而且制作精湛,极具艺术性。《舌尖上的中国》正是将中式餐饮的博大精深展现给观众,让更多人热爱中华饮食文化的一档节目,自开播以来,受到国人的一致好评,其第一季英文版在海外发行后也备受追捧,剧中解说词的精采翻译可谓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郭建中.中华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2]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作者信息:何琳煜,海南大学旅游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 LM7bOAYjHXFTw8kvdmr97Wtmg78HV/v6Czt7LNZlaMJXtIr5tgPlD3GCLveALQ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