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培养科技翻译人才的新探索

耿铁珍 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培养科技翻译人才的最好途径。从近些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及国内外人才市场的走势来看,传统模式培养的语言知识型外语专业人才在社会竞争力上已失去优势,培养外语“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各大学新的培养目标。如何培养有外语技能的科技应用型人才,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合格的科技翻译者,不是写在培养计划上,而是要真正落实与实施在行动上。

目前在高校的翻译课教学中多数都是讲授翻译的基本技巧和基本翻译理论。即使涉及科技翻译也是一些简单的科普文章,与真正的科技翻译相距甚远。学生们在大学里虽然系统地学完了日语基础语法,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和翻译技巧,但缺乏实践经验。在遇到专业性较强的疑难句时,学生们往往翻译得比较死板,语言不流畅,或是生搬硬套,或是翻译成日语式的中文句子。

而翻译一篇科技文章或者一本科技书就完全不同,因为首先要有标题的翻译、翻译前的资料准备、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重点句子的结构分析、专业术语的认定、文体的选择、适应的读者群等,需要事先做准备的事情很多。由此可见,培养科技翻译人才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实践中翻译一本完整的科技书籍,才能把学到过的翻译技巧真正灵活地运用到实践翻译中。特别是在海南,对热带农业翻译、热带水果翻译、海洋产业翻译、旅游景点和旅游服务等翻译,如果没有深入实践、不了解海南文化,是翻译不出地道的专业术语的。只有经过大量的实践翻译,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科技翻译人才。

本文以指导过MTI科技日语翻译的实践为例,仅从以下3个方面探索,论述如何培养科技翻译人才。

一、标题的翻译

标题是文章的精华,语言的浓缩,富有深刻的意义和影响力。它能吸人眼球,让人一看标题,就有非看不可的欲望。所以标题翻译必须要简洁生动,鲜明醒目,既能高度概括,归纳全文,又能与原文相辅相成。日文中的标题多省略谓语,以汉字或助词结构结句的形式比较多。例如:“日本の科学技術政策”、“金第1書記杖突姿”、“介護報酬の引き下げ要請へ”等。

日本著名的绘本作家、儿童文学家加古里子先生写的「科学者の目」。全书共41篇,记录了哥白尼、祖冲之、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们在科学技术发展的道路上留下的丰功伟绩。文章以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为主要读者群,他用一种轻松亲切的语气向青少年传递科学史上的正能量。作者的目的并不在于单纯的介绍科学家的事迹和成果,而是致力于分析思考科学家们是如何观察、如何发现问题的过程。因此,该书每一篇文章的题目都是着眼于科学家的“目”(眼睛)。如果直译成“科学家的眼”,在语法语义上都没错,但通读了全文,了解了文章的精髓以后,就会发现这个“目”并不单纯地指物理上人的眼睛,而是代指了科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洞察各种现象的本质,是形成科学思维能力的远大卓识的“目”。所以认为翻译成“科学家的视角”更为贴切。

在雷鸣等编写的《日汉互译翻译理论与实务》一书中,对日本考古学家安田喜宪写的“モアイは語る”书名的翻译,颇有造诣,耐人寻味。书中的“語る”原本是讲、说的意思。“モアイ”是“莫埃石像”,如果译成“莫埃石像说”有点俗气,根据文章中写到的“为什么制作了上千座巨型莫埃石像的文明,会突然从17世纪后半叶到18世纪前叶中断了呢?……,我们认为,造成莫埃文明中断的根本原因是森林的消失”。从文章的内容来判断,翻译成“莫埃石像的警示”更为贴切,与副标题“地球的未来”连成一体,既表达了莫埃石像讲述地球的未来,也通过莫埃石像的消失,警示人们不要破坏大自然。

通过以上例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对翻译产生兴趣,对标题的翻译就会采取认真、慎重的态度,不会随便地直译或生搬硬套了。从而养成通读全文的好习惯,从中获取知识的源泉,翻译出符合原文意义的题目来。

二、翻译实践案例分析

1.字同意不同的翻译

对日汉科技翻译来说,首先要考虑日汉两种不同语言的习惯用法,再考虑选择什么样的词语。有些词汇不能单纯地依赖词典,必须对依附单词和上下文所关联的语境加以分析判断,因为日语中的汉语词汇并不是和汉语词汇完全相对应,特别是字同义不同的词汇,有的相近,有的截然不同。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在翻译时往往会受到中文的影响。

例1 大家さんに部屋代を払った。这里的“大家”并不是汉语的大家,如果不加思索地翻译成“向大家交房租”就大错而特错。日语里的“大家”是房东的意思,应译为“向房东交房租”。

例2 これは丈夫な机です。这里的“丈夫”不是汉语里说的“夫君”,而是结实的意思。应译为“这是张结实的桌子”。在日语里字同义不同的词汇有很多,要提醒学生进行详细了解之后再翻译。

例3 怪我を恐れる人は大工には慣れない。这里的“怪我”不是汉语词汇的怪我,而是受伤的意思。“大工”汉语词汇里没有,是日语词汇,木匠的意思。

此句翻译成中文是“害怕受伤的人不适合做木匠”。

2.翻译方法决定翻译的质量

要适应不同的读者群,就要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例4 コンバイン/康拜因,也叫联合收割机。对外来语词汇的翻译也需要斟酌,是采用归化翻译,还是异化翻译的方法,要根据读者群而定。把外来语直接从音译过来叫“康拜因”,引进外来文化,久而久之,人们也记住了。针对农民使用,翻译康拜因的使用说明时,叫“联合收割机”,可能更适合广大农民理解。

例5 刺身、寿司是日本料理的名字。翻译成汉语是生鱼片、饭团的意思。在餐饮业中,有的饭店采用异化翻译方法,直接用“刺身、寿司”这个名字,使得懂日语的人群感到亲切,不懂日语的人感到好奇,总想尝一尝,到底是什么味道。有的饭店则采用归化翻译方法。根据刺身、寿司的作用,在菜单上写出生鱼片、饭团。针对这种翻译在学生中进行过问卷调查。大多数学生认为,“生鱼片”给人一种血腥味儿,饭团又觉得很普通,没有新鲜感,吊不起胃口。而对“刺身”,“寿司”的出现,感到新颖、好奇,有非吃不可的欲望。所以翻译不仅是翻译语言,还要考虑读者群。

海南的旅游业正在发展兴旺,走向成熟。海南的文化也独具特色,是否能把海南的文化、风俗、海南的渔业、农业等翻译成不同的外语,介绍给不同的外国游客呢。

3.下面的3个例子是对《科学家の目》一书中出现的“目”的翻译分析。

同样一个“目”字,在不同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区别翻译好与坏的标准就是看译文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原文的语境,表达习惯和文化。所以说翻译不是单纯地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那么简单的事情。

例6 静かに真理を追う鋭い科学者の目が、暗闇の中から宇宙の大法則をとらえたのであった。

“とらえた”有在视野或知识中捕捉、发现、抓住什么的意思。这里的“目”和后面的动词“とらえた”相呼应,无论是发现还是捕捉都是用眼睛来实现的,因此在这个句子的处理上可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

译文:他那双默默地探求真理,敏锐的科学家的眼睛,在黑暗中捕捉到了宇宙的大法则。也可拆译,按照汉语习惯,把科学家作为主语,翻译为:科学家用他那双敏锐的眼睛,在默默地探索真理,从黑暗中捕捉到了宇宙的大法则。

例7 其の人は昭和三十年、八十三歳で亡くなった丹下ウメ先生である。先生のことを語るには、しかも先生の目に触れるには,どうしても祇園祭のことを書か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这里的“触れる”是接触、碰;涉及、触及、提到;感觉到等意思。“目に触れる”用上面的哪个词翻译都不成句子。此时的翻译不能拘泥于字面的表现形式,要根据原文的内容和语境,采用意译的翻译方式比较合适。这里的“目に触れる”不是接触、碰触老师的眼睛,而是眼中所看到、了解到的老师,从精神的角度去剖析老师的意思。所以建议翻译成“要了解老师”。另外“昭和”是日本的年号,(1926.12.25 ~ 1989.1.7)如果直接译成“昭和30年”,中国的读者群还是不明白什么年分,可在昭和30年后面加括号(1955年)进行说明。

译文:她是在昭和30年(1955年)83岁辞世的丹下梅老师,想要讲述丹下梅老师的故事,了解丹下梅老师,就不能不从祇园庙祭说起。

例8 この海面下数千メートルのやみの中のなぞの一つを探り、見抜いた科学者の目をご紹介しよう。

中文和日文的表达习惯不同,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保持句子的连贯性,适应读者的理解,可适当地采用加译或减译的翻译方法。此时的“科学家の目”,并不是介绍科学家的眼睛,而是介绍科学家的洞察力。因为文章的主题就是科学家的洞察力和视角,所以此时的“目”可以省略不译。另外在修饰语过长的情况下,可先译被修饰语,再译连体修饰语,才能通顺达意,更符合汉语规律。

译文: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一位科学家,他在海面数千米以下的黑暗中探索、发现了一个神秘的现象。

在以上6、7、8的例句中,对“目”的翻译指导,使学生有很大的启发。他们反思自己,为什么以前都是按照学过的翻译方法,逐字逐句地翻译之后,总是觉得句子不通畅,很别扭,却找不到原因,又不知道怎么改好。通过讲解学习,使他们明白了翻译并不是把一种文字译成另一种文字那么简单的事情,要真正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还必须得付出全部精力。

通过以上的培养与探索,其中一名学生参加了作为国家863项目的子项目“科技日语翻译语料库项目”的翻译工作,并负责《科学家の目》一书的原文输入和翻译。毕业实践报告在盲审中也获得好评,顺利通过MTI硕士毕业论文答辩,现在在日本雅马哈公司工作。

三、培养科技翻译人才新探索

培养人才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要有远见卓识的规划,有目的地去培养锻炼科技翻译人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

1.能力发挥的培养

能担任科技翻译的人,一般都具备了一定的外语能力,学过相应的翻译知识和技巧。对这些人的能力发挥尤为重要。首先要求他们要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术语,对所学的语言语法知识、修辞手法要清晰;对该国的风俗习惯、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要熟悉;对该国的文化信仰要有较深的理解。以此来挖掘他们的潜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合格的翻译工作者。

2.阅读能力的培养

培养能力发挥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大量阅读各种科技文献和科技文章,既可增加词汇量,又能对文章中出现的难句进行研究分析,把在科技文章中常用的句型、语法现象、表达形式记录下来加以研究积累。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全文的中心思想、具体内容,判断读物的性质,决定译文的语体。

阅读还可以增加对不同领域里的基本知识的理解,文科毕业的学生要增加对理科知识的认知,理科毕业的学生也要多看一些文学书籍,陶冶情操。文理科要互补,讨论研究时才有共同语言。

3.实践翻译能力的培养

有人说翻译者要具备创作能力。而实践翻译就是检验再创作能力的最好办法。学生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词汇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到实践翻译中去,使他们掌握的翻译技巧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继而再创造能力也会得到充分发挥,翻译文章时才会得心应手。

一个合格的翻译工作者,至少要翻译十万字以上,才能对翻译有所悟性。

4.自身文化修养的培养

翻译是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媒介。既然是相互,就要精通双方的语言和文化内涵。汉语和日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已经构成了语言交际的障碍。作为一名合格的翻译工作者,就要对所用语言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熟练运用各种语体,掌握所用语言的各种修辞手法,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5.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翻译不仅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活动过程,同时也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翻译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的移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实际上是在间接地与原文作者进行跨文化交际。跨文化的理解对翻译至关重要。翻译要以对原作的文化理解为前提,对共性文化可以采取与原语相对应的目标语翻译,对个性文化可以采取创造性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达到等值的翻译。

6.加强空白文化翻译能力的培养

空白文化是指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在行动和说法上都有本民族的特点。有的文化和习俗在中国有,而在日本、或其他国家没有。就像美国人过圣诞,中国人过新年一样。例如:在海南吃的有“抱罗粉”“文昌鸡”习惯上有“老爸茶”,而在东北有“杀猪菜”“二人转”。这些在海南有,在中国、以及其他国家没有的就叫空白文化。要打造国际旅游岛,宣传海南特有的文化,就要加深对空白文化的理解,特别是对译文国家的空白文化的理解。这在客观上对译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要考虑读者的多层次性和阅读目的的多重性,把文化空白中没有的语言借助翻译从另外的语言文化中引进来,填补空白,以获得最佳翻译效果。

以上只对在科技翻译教学中出现的部分语句和词汇翻译做了解析,从中领悟到要达到翻译的“信、达、雅”亦是难事,只有知难而上,越过难关,才能称为一名合格的翻译工作者。论文中举例虽然有限,但足以说明在语言要素中负载的文化功能。如果翻译的不得当,往往会造成翻译过程中的障碍,带来误解,产生矛盾、甚至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重视源语中的文化因素,加强异文化的理解,加强翻译实践的锻炼,探索出一条培养科技翻译人才的新路。

参考文献

1.雷鸣,付黎旭,肖辉.《日汉互译理论与实践》.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8.

2.庞春兰.《新编日汉翻译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

3.耿铁珍.《日语写作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7.

作者信息:耿铁珍,海南省外国语职业学院东语系特聘教授,原哈尔滨工业大学日语系主任、教授。 G2wI058gUvRd7MKzqe29PHxyJP+RDqjxVlKUhKyQXG4Rnj9SqWb9RqSssh74HVw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