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同时又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现实的跟进性,因而能较全面地支持和服务于不同类型的大学文化。在第一章关于大学文化的现象描述中,已经提到它有三种类型,即认知文化、价值文化、审美文化。一般来说,这三种类型的大学文化,引导和培养着学生的求真、求善、求美,对学生具有全面教育的性质与功能。这三种类型大学文化的开展及其质量水平,当然决定于多种因素,例如学校的历史传统、管理队伍的整体素养、校园环境状况、师资队伍的合理结构及其师德、师风、软硬件设备等。其中,作为软硬件设备之一的图书馆文献资源,与大学文化的基本类型的质量水平及其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总体上看,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有力地支撑着各种类型大学文化的展开,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大学文化应有的质量水平。事实上,一个不具规模的大学图书馆,一个没有充足的文献资源的大学图书馆,不可能使本校的大学文化有效展开。甚至认知文化都会受到局限,更不用说价值文化和审美文化了。因此,即使仅仅为了学生的专业课学业有成,也必须有足够的相关学科专业的文献资源。那么,怎样认识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与大学文化各种类型的关系并使这种关系更为协调呢?
认知文化即认识、了解、掌握或探索客观事物的规律形成的文化成果,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智力文化。认知文化所反映的是人的智力状况、智力水平,构成的是知识客体。知识文化的核心是“求真”,“求真”又是人类一切文化活动的基石。“求真”形成各种各样的知识客体:自然学科的、人文学科的、社会学科的、工程技术的、生活常识的等。大学是人类知识传承的主要场所。在学生的素质中,专业素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这就意味着,学生不仅需要在课堂上按照教师的讲解、启发、引导获得系统的相关的专业学科的知识,而且需要在课堂外通过更多的文献资料或文化资源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延伸、拓展、深化,力求超越课堂所学,奠定丰厚的认知文化基础。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随着信息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所谓的知识爆炸加快了知识更新的周期。同时,在我们面临的广阔的知识领域中,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各个学科、各个专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高度综合。在各学科和专业之间还出现了许多交叉科学、边缘科学、横断科学和综合科学。很明显,仅靠课堂所学而掌握某一方面、某一专业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社会需要的大学生应是跨专业、跨学科、跨门类的具有“通才”素养的“知识全面的人”。怎样才能使学生成为这样的人才呢?除了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用好有限的课时外,主要靠图书馆提供尽可能全面的认知文化的文献资源,并让学生有效地使用好这些资源。因此,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上首先必须注意藏书的专业性、学科性和学术性,并且保持藏书的专业演进性、学科发展的连续性、学术探索的开放性和先进性,以此支持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的全面需要,推进和强化认知文化。拓宽文献的收藏专业范围,为学生提供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齐备、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兼有、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并重、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到位的多学科的文化资源信息,是大学发展校园认知文化的必要前提。没有这方面的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必要的学科性的知识文献,就没有生动活泼的多种形式的认知文化,学生就缺少了“第二课堂”,图书馆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它应有的重要作用。所谓馆藏丰富,并不能以藏书的多寡来衡量,而应该首先考察藏书的可用性,考察它对于学校认知文化的贡献,考察它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全面知识素养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图书馆如果在这些方面的作用不明显甚至无所作为,那么,不是它的文化资源构成严重不合理,就是管理水平太差或服务人员素质太不理想。
价值文化主要是指有关人们的理想、信仰、道德、人格和人生追求的一种精神文化。它对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都是价值文化的一般形式,它影响的主要是人们的精神意念或意志行动,它引导人们通向的是一种有价值的人生境界。如果说认知文化解决的是人的生存能力问题,那么,价值文化解决的则是人的生存意义问题。价值文化的核心在“求善”。尽管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阶层中,价值的认定不同,善的具体内涵也有差别,但是,从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从宏观的抽象意义上讲,一切有益于人类生存发展、有利于社会历史进步的意志行为,就是有价值的,就是善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释家都有着丰富的价值文化,都明显地宣示着“劝善惩恶”的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包含着人类最具先进的价值文化。马克思、恩格斯在著名的《共产党宣言》一书中就提出了“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崇高的价值观;毛泽东则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更是根据时代发展对共产党人应有的价值信念的新的概括;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举凡人格修养、信念理想、道德气节、胸怀眼光等,涉及的都是价值文化问题。归根结底,它追寻的就是“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为什么”的问题。可以说,这才是人的最根本的文化问题。大学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当然需要知识技能,但更需要心灵的滋养、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培育。因此,价值文化的开展对他们尤为重要。除了学校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除了教师的教书育人,除了职工的服务育人等以外,还要靠学生主动地吸取思想和灵魂的营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对学生理想、道德、人格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大的潜移默化作用。在一个有着良好的学风和优越的学习环境的高校里,图书馆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们很大一部分课余时间是在图书馆度过的,他们几年学习生活中所阅读的绝大部分课外读物都来自图书馆。而这些读物中的相当一部分则是中外古今的“立德”之作。其中包括各种优秀人物的传记、评传、典型的先进事迹、悲壮动人的故事、道德楷模行为等,也包括许多描写善恶是非、恩怨情仇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前者如哥白尼、牛顿、居里夫妇、爱因斯坦、司马迁、祖冲之、李时珍、托尔斯泰、鲁迅等科学家、文学家的传记、评传;后者如莎士比亚的戏剧、曹雪芹的小说、李白杜甫的诗歌等。为此,图书馆在图书采购中不仅要根据本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方案去组织,还必须考虑广大学生在人格精神方面的需要,精选那些思想高尚、事迹感人、文笔高雅、非学科性的价值文化用书,精选那些不同时期代表人类文化前进方向的优秀作品,以帮助学生在校园价值文化的活动中有充实的内容和高尚的品位。例如,支持他们的读书报告会、主题演讲、理想人格的讨论,或在开展公益性的活动时树立榜样,生发“见贤思齐”之心,从而在潜移默化和实践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图书馆关于价值文化资源的收藏和运用,为学生的价值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图书馆肩负的教育读者的任务也在无形中部分地得到实现。
审美文化是大学文化中最活跃的一种,它包括学生的各种艺术、娱乐、体育、游戏活动。这些活动既陶冶学生的情感,又培养学生的才气,还锻炼他们的交际能力,促使他们审美人生的形成。大学丰富多彩的审美文化娱乐活动,虽然是广大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但与一般社区的群众文化活动不同,前者更多表现为趋时从俗,而后者尚雅求精,往往体现高层次的文化追求。这些文化追求,包含着学理性、艺术性、创造性、娱乐性,融求真、求善、求美于一体,不只是单纯的娱乐需求,更是对知识、美好人生和自我价值的追求。但是,学理需要精研,艺术需要创造,但创造需要原料,娱乐需要健康轻松。因此,在大学文化的审美文化活动中,无论是艺术创作如校园歌曲创作、诗歌小说等校园文学创作、歌舞演出乃至演出中的服装、道具、美工等,或者武术学习、体育比赛乃至影视观赏、时装表演、故事会、灯谜活动等,除人们社会经历中的积累外,都离不开图书馆丰富的审美文化资源。就一般情况而言,图书馆不仅收藏着综合性的工具书,也收藏着各种类型的专业性工具书,包括美的艺术、实用艺术或民俗艺术、游戏性艺术等的工具书。同时,图书馆的历史文化资料也都是艺术改编或再创造的丰富原料;图书馆的文学艺术书籍,又大都收藏的是名著、名画、名曲、名片等经典作品,更是审美活动的直接对象。众多的审美文化资源,正是大学文化活动中审美文化得以生动丰富地展开的有力支撑。在这样的活动中,参与者陶情冶性,在满足情感需要的同时,也净化和升华着情感;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也获得一种求真向善的宝贵的人生体验,获得灵智的启发和能力的锻炼。从这个意义上说,图书馆的审美文化资源对于大学文化的开展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绝不是消遣品,而是有益于学生全面成长的精神食粮。
总之,大学图书馆的文化资源,直接影响着各种类型大学文化的展开,影响着大学文化的总体发展态势和质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