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文献资源,是指迄今为止积累、贮存下来的文献总和。它既是历史筛选后的文献累积,也是社会上广泛分布的文献的集合,是以知识财富的物化形式而存在的,最常见常用也最丰富、全面的一种情报源。大学图书馆正是这样的文献资源的储存地和开发所。谁能利用好这里的文献资源,谁就能开发出新的知识财富。对于大学而言,丰富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储存及其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不仅大大有益于大学文化活动的开展,而且直接关系到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那么,怎样认识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呢?
1.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特点
文献指有价值的文书典籍;资源通常指资财来源,引申为可直接利用作为财富或再生产财富的源泉。如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文献资源指有价值的知识信息的储存形式和知识更新与再生产、再创造的文书典籍等。文献资源是一种知识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社会资源,同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一样,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把信息与能源、材料看作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而文献资源正是人类实际掌握的信息资源,由此可见文献资源的重要,以及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料储存和开发基地的重要。一般说来,一个国家文献资源的贫富可以作为衡量该国文明程度的尺度,以及检验其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同样的道理,一所大学图书馆藏书的多寡及其质量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校的教学、科研状况和大学文化活动情况。因此,大学图书馆必须重视文献资源的储存及合理构成。
文献资源同自然资源相比,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最根本的表现是文献资源是精神文化资源,而自然资源则是物质文化资源,由此产生了文献资源自身的一系列特点。首先,文献资源具有再生性。它不像自然资源那样,随着开发利用而出现耗损乃至枯竭现象,相反会因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反过来促进知识的增殖,带来文献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充实文献资源。由此可见,文献资源可以原文复制,反复使用,异地传递,推陈出新。其次,文献资源具有可建性,由于文献是人类自己创造的智力资源,人们可以对它进行规划、选择、组织和布局,并对其进行建设、改造和优化。共享性是文献资源的第三个特点。信息时代的人们生活在相互奉献、相互索取的社会里,人们对信息情报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更加迫切,加之文献量的激增,单凭一处、一地甚至一国的文献收藏是难以满足的,藏书再多,图书馆也不可能满足用户的全部需求;经费再富足,图书馆也不能将全世界的文献统统入藏。因此,文献资源共享很快为世界各国的人们普遍接受,人们有权分享全世界的文献资源,文献情报部门有义务帮助人们实现这一良好愿望。文献资源的第四个特点是冗余性。社会上的文献资源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各图书馆文献的相加。相同信息的重复积累并不增加信息总量,也无法形成体系完备、功能最佳的文献资源。文献数量过于庞杂,文献内容交叉重复,反而会阻塞文献交流通道,使有用信息情报的传递遭受退滞性干扰。文献资源的第五个特点是价值的潜在性,其社会作用往往是间接的。文献资源既具有广泛的文化价值,也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但是,这些价值只有当人们开发利用它时才得以实现。从文化价值看,开发得越深、越新、越有创造性,其产生的价值越大。根据历史文献创作的历史剧、历史小说,根据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改编创作的电视剧、电影等等,都意味着文献潜在价值的更大的实现;而将文献资源注释、整理、校勘投放社会、投放市场,满足人们学习、研究的需要,则会带来经济效益。通常,文献资源的文化价值与其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是成正比的。因此,应该充分重视对文献资源价值衡定和开发利用。文献资源的特点产生了它特有的作用。
2.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作用
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作用并不在于它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得到了静态的收藏和保存,而在于它“以藏为用、以用定藏”的动态开放和开发对社会进步与繁荣、人类的发展与完善产生的巨大的意义。首先,它具有展示性作用。一定的文献资源向人们展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成果,展示人类探索前进的轨迹,展示人们的心灵智慧,展示社会的文明进程,从而激发后继者的探索欲望和创造激情,使之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去创造无愧于前人的成果。其次,它具有前提性作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历史是在继承变革中发展的。历史遗留的文献资料,正是继承变革发展的前提。任何人都不能凭空创造,一切创造都既要依赖实践生活,又要借助前人的经验。一切文献资源都蕴含着大量有用的知识信息,这些知识信息经过分析、评价、加工、提炼,可以根据现实需要为科学决策或研究课题提供有价值的前提性依据。有这个前提性依据,既可避免重复劳动、做无用工,又能论证充分、脚踏实地制定出可以实施的决策,选定有创新意义的课题。在我们各种科研项目的申请中,必须填写的一项内容就是“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而对“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了解,就必须借助对文献资源的掌握和查新。再次,它具有知识传递性和情操的陶冶性作用。大学是育人的地方,大学图书馆的藏书是为育人服务的,因此,其丰富多样的文献资源为人们提供尽可能充分的精神食粮。进入大学图书馆,就像进入知识的海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要舍得吃苦,就会开阔知识的眼界,积累坚实的知识,增长才华,变得聪明。打开一本书,就仿佛结交了良师益友,就仿佛与贤哲和智者在对话交流,心灵会不断充实,精神会趋向高尚,情操会受到陶冶,气质会日见良好。因此,文献资源于人有养德、养性、养才、养气的功效。正因为文献资源有上述种种作用,因此任何有见识的大学,都会重视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建设,也都会用它来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用它来积极推动大学文化活动的有效展开。
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心血、汗水和创造力,包含了人类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理解,它是人们研究、发明和创造的前提性资源,人类的学习、生活、创造发明都不能不以此为出发点。因此,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作用是巨大的,关键是要善于利用,用好、用巧、用活。善用者,看文献资源是情趣盎然、生机勃发的鲜活之物,有生命、有灵魂,受用无穷;不会用者,看到的是死书,是故纸堆,就会与宝藏失之交臂,一无所得。
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是为满足大学教学、科研和大学文化的多样活动需要而建构的,这种建构与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或专业性图书馆不同。公共图书馆或专业图书馆的读者需求与大学图书馆的读者需求也不一样。从总的情况看,社会的公共图书馆中学科性、专业性的文献资源不多,而专业性图书馆的专业学科又过于单一。前者庞杂,后者单一,不像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既具有多样的专业学科性,又具有围绕学科专业的丰富的广延性。正是这样的性能,决定了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构成。那么,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有什么样的构成呢?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形。
首先是它的类型构成。从类型构成看,大学图书馆包含了各种迄今为止常见的文献资源类别。尽管划分图书馆文献资源类型的标准纷繁复杂,但在长期的图书馆学实践中,人们还是找到了一些常见的划分方式。目前较常见的有:按照文献存在的方式可划分成正规文献和非正规文献;按照学科划分,可分为社科文献、科技文献及各种专科文献;按照文献生产方式可分为印刷型文献和非印刷型文献;按照文献的载体不同,可分为纸质文献、声像文献、缩微文献、机读文献等;按照加工情况的不同,则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按照出版物的形态可分为图书、连读出版物、学位论文、样本、档案、图片、照片等。这些众多的类型,既涉及文献内容,也涉及形式;既涉及载体质地,也涉及版本样式;既涉及文字文献,也涉及音像图片文献;既涉及历史性文献,也涉及现代性文献。可以说,按类型构成,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林林总总,应有尽有。这样的构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于版本学、装帧学、文献学、情报学等的研究具有实物性价值。
其次是它的形式构成。从形式构成看,有称为纸质文献的书籍,它有各种各样的印刷装订形式,如线装书、精装书、简装书、木刻、电脑排版等;还有可以称为电子读物的光盘或网络的屏幕显示。在现代化图书馆中,光盘贮存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和网上发布的文献资源越来越成为信息传播和阅览的重要形式。
最后是它的内容构成。从内容构成看,它主要由各种专业学科的教材、专著和相关的图书资料构成。在通常的情况下,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构成围绕五个方面:围绕专业课程设置;围绕学位点建设;围绕学科尤其是重点学科建设;围绕学生的素质教育;围绕前沿性的学科发展。这样的“五个”围绕使大学图书馆能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建立图书馆文献资源合理而实用的结构,保证教学科研所需。因此,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如何构成,直接关系到它的作用发挥得好与不好。在当前大学新专业不断增加的态势下,不少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撰写论文时,可用的文献资料严重匮乏,值得引起注意。
自古以来,文献的形式就是以文化信息的诞生与社会传播方式为前提的。古代印刷术的出现曾经导致一场文化革命,加速了文明的进步。在印刷术诞生之前,人类虽然有文字,但文字的书写、传播与贮存全靠手工劳动。因此,能够拥有文字信息的仍然是社会中的极少数人。印刷术出现以后,尤其是蒸汽机带动的动力印刷出现以后,使人们能够用较为低廉的成本,记载和复制大量的文字信息。文献就是一种有效而普遍的记录知识信息的载体。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兴起,大学图书馆的藏书结构、阅览方式都在发生着快速变化,其显著的标志就是图书馆数据库的建立与图书馆查询平台的出现。这样的发展使采访、流通、阅览等各个环节都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信息贮存量越来越大,信息开发利用节奏越来越快,周期越来越短,从而使图书馆通过现代化方式服务和支持大学文化活动的手段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活跃。随着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现代化发展,网上图书馆、虚拟图书馆也日渐兴起,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正在扩大。拥有一台与互联网连接的电脑,便随时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查到自己所需的文献及相关内容。这种与时俱进的情景,向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对此不能不予以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