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大学文化的性质与特点

一、大学文化

1.文化的概念

文化,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缘起《周易》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以文教化”、“文治武功”之义。汉刘向《说苑·指武》中也有“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的说法。《苏联大百科全书》对文化的论述为:“作为广义的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作为狭义的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从文化概念的发展来看,我国古代将文化作为一个动词看待,即“文明化”;而现代文化学的研究更多的是将文化作为一个名词来理解,即“社会发展所积淀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与“文明”一词有相近之处。

文化学是对文化现象进行专门研究的学科,由美国人类学家L.A.怀特首倡。怀特对人类学中的文化研究加以强调,又从社会学那里分离出人的特征,认为“这种特征的科学研究应该叫作文化学,而不是社会学”,并进一步明确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发掘其内在的规律,提出“工具+象征符号=文化”的公式。长期以来,学者们在对文化的研究中,通常采用三种方法:一是经验方法,二是结构方法,三是历史方法。

以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为标准来划分,将其分为若干类别,再进行分门别类的深入研究,是文化研究的一种常见手段。作为划分文化类别的标准,可以是时间维度的,例如历史研究中常常以特定文化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进行阶段性划分。当然,对文化类别进行划分的标准也可以是空间维度的,例如在文化比较研究中,常常会以民族地域来划分文化区域。最后,文化类别的划分还可以基于文化自身结构,比如现在一种比较公认的划分方法是将文化划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物质文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二是制度文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缔结的社会关系以及用于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三是行为文化,它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所构成的具有鲜明民族或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四是精神文化,具体指人们的精神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

文化中还存在亚文化现象。所谓亚文化是指与社会主流文化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具有鲜明的自制特点,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某一个社会组织或群体的文化。它是在一种整体文化中,因该文化的人群主体或其他方面的差异而导致的文化表现上的差异。在考察亚文化现象时,研究者还通常将文化总体划分为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或划分为雅文化与俗文化等。

2.大学文化

文化既然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那么它就可以成为反映某一特定的社会群体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整体概貌的标志。就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而言,文化是个体社会化的媒介和标志,因此研究大学文化,可以给人们一种重新认识学校的角度,它启示人们从一定的文化意义上构建校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氛围,并从文化的角度来把握和联结各种校园现象,使之从一种“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优化的有序状态。

从广义上说,大学文化指学校的整体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与管理制度、全校师生的共识及所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浓烈持久的精神氛围。从狭义上说,大学文化是相对课堂文化而言的课外文化,或者叫非课堂文化,它包括舆论风气、人际关系、校园环境等。

从总体上说,大学文化与一般的企业文化、军旅文化、商业文化、村落文化、节日文化有着质的区别。它是发生在校园中的以师生为主体的课堂延伸和扩展的一种文化现象。就高等院校的大学文化而言,它是指发生在高等院校校园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所共同创造的文化现象。

3.大学文化的特征

大学文化是整体文化的一个子集或一个特定领域。大学文化是对整体文化以存在空间和把持的主体的不同作为划分标准而划出的一个特定部分。根据这一理解,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大学文化具有下列的基本属性。

空间限制性 从表面上看,大学文化首先必须存在于大学校园这一空间之中,即大学文化的散布和作用范围为大学的校园,因为这一文化是具有区域性而非广域性的。

主体限定性 仅从区域性的角度还不足以对大学文化进行准确的理解,因为它无法解释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因机构性质的改变而带来的文化表现的改变,从而无法解释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中的各学校在文化表现上的共同之处。因此,准确地理解大学文化,还必须从把持主体(或拥有主体、持有主体)的角度来加以分析。

大学文化是寓于社会的学校教育现象,它是因应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而存在的。因此,它有一个明确的把持主体,那就是学校的师生员工,或活动于学校教育活动中的行为主体,因而大学文化是一种特定人群的文化,是一种亚文化现象。离开了这一主体的确认,就无法从本质上真正理解大学文化的诸多表现特征和本质。

由于大学是社会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文化机构,教育是现代社会中最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因此大学文化不可避免地具有阶层性,而且这种阶层性在社会文化层级中处于较高层的位置,特别是大学文化,具有某种精英文化的特征。

特定主体的时间限定性 如果我们将文化看成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如果我们将人类文化发展与人类的自身成长结合起来,那么大学文化可以视作人类文化成长的一种阶段性文化。从个体来看,在文明社会中,大学文化是绝大多数个体成长并融入社会必须经历的一个文化阶段。因此,大学文化对个体成长具有明显的引导性特征,这种引导功能的实现又迫使大学文化必须具有超前性。

影响作用限定性 虽然大学文化具有许多重要的影响功能,但却不能无限制地夸大它的作用,大学文化所实现的功能和影响作用是具有一定的限制性的。首先,它通常只能作用于在学校内进行日常活动的主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其次,对于个体成长来说,它所能直接作用的只是特定的成长阶段,即学校教育阶段;最后,它的作用还受着许多其他因素如社会主流文化的制约。

二、大学文化的特点

大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最高层次,其受教育主体的特征与其他层次教育的受教育主体具有显著的差异。作为高等院校中人数占绝大部分的本(专)科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生命力处于人生最旺盛的时期,特别是经过长期的基础教育,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认知能力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因此,大学的教学以及与教育相关的其他活动都比中小学教育更具有广泛性、深层性,而由这种氛围所形成的大学文化也体现出其明显的特征。从广义角度考察,大学文化在高等院校通常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系列。

1.以课堂教和学为主的认知文化

课堂教学目前仍然是大学完成其教育目标最主要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完成的是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学习,由此而构成的文化现象是大学文化的核心。

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绝大部分是由客观的素材构成,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学习,需要学习者在主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来完成。因此,这一教育过程不同于其他的教育内容一样,是具有主观性特征的。

知识的学习首先来源于对知识的认同。对特定知识价值及其社会作用的认同,将极大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自觉性。在大学教学中,专业思想的确定就是这种认同教育的目标之一。因此,在客观知识的教与学中也蕴含着主观的价值判定和选择,尤其是在社会、人文科学中,这种价值判定和选择对于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准确运用显得更加重要。

价值的判定与选择不是无本之木,它实实在在地来源于一种文化背景,而不同文化对价值的判定是不同的,这是一种客观事实。因此,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过程——对价值和人类文明积淀的认知过程。

再进一步,学习不是一种被动接受,认知不仅是一种理解与接受,而且还包含着批判与扬弃,这种批判与扬弃正是文化中更为高层的价值取舍,它本身就是一种深层的文化成长、发展与运动。

2.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互补共存的价值文化

在高等教育中,大学文化以除专业知识教学以外的多种形式进行,更为全面地开展以信仰、道德、人生价值等为主要内容的活动。例如大学中普遍进行的两课教学、军训等教育训练内容,就是这种价值文化的最好体现。

我国的大学承担着直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接班人和专门人才的重任。大学的“产品”推向市场后,必须符合社会对这种特殊产品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要求。社会对这种产品的评价,不仅是基于其所具有的知识和技术,还取决于其具有的精神状态,即其信仰、道德、人生价值是否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吻合。只有当个体的主观选择与社会文化的客观潮流相一致时,个体才为社会所需要、选择并获得极大的发展空间。因而,大学文化中的价值文化将是社会对教育效果和成就进行衡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也是大学文化建设中一个绝对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3.以对学生陶冶情操并获得精神愉悦为目的的审美文化

从根本上说,教育的目标在于人性的全面发展。人性的全面发展不仅在于对知识价值和人生价值的认知,还表现在对美的认知。对美的正确认识可以给个体带来主观精神上的愉悦,使个体生活更为充实,从而在人格和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获得人生自我实现的体验。

在大学中,多种多样的课外文娱、体育活动是满足学生审美需要的重要手段。文艺演出可以让学生在语言、声音及形体这些符号层次上去完成对美的接受与审视;演讲、辩论可以让学生发现自身内在的潜质,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体育比赛更是可以促进学生在竞争合作当中去追求公平与公正。各种各样的机构,如文艺团体、体育协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参与这些协会的活动,又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领导、组织和协调能力的发展,为个体的社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文明寝室建设、文明班级评选、优质课程建设都会促进大学文化中的寝舍文化、班团体文化、课堂文化等一些亚文化现象的形成。

三、大学文化的性质

文化是一种非强制性的力量,但它对大学生的影响却是至关重要的,有时甚至能达到许多强制性力量无法达到的效果。认真研究大学文化的性质,对我们进一步了解大学文化对受教育个体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1.大学文化具有素质养成性

大学的学生处于人生最重要的发展阶段。在大学学习期间,他们的人生观将基本确立,人格、心理都将逐步成熟,专业知识得以初步积累,专业技术得以初步发展,对专业的认识也逐渐明确。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还是第一次走出家庭,与其他同学朝夕与共地相处,完成从个体到社会化的模拟演练与转换。在这种情况下,时刻围绕着他们、影响着他们的文化氛围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果说文化是一面镜子,那么大学中的莘莘学子正是对照着这面镜子来修饰和打扮自己,甚至大幅度地改变自己,最终完成与主流社会的同流。这种大学文化氛围对他们的影响是无孔不入和潜移默化的,正如杜甫诗中所写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从人格上看,如果我们把人格看作是一个人的那些与社会有关的,完整而稳固的行为倾向的总和,把它理解为一个人在社会情境中所表现的独特的动作、思维和情感方式的一套社会性行动倾向,那么这种倾向的基本定型应当是在较为真实的社会互动环境中实现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通常受三个方面的影响:机体的状况;家庭和学校的状况;社会学习和社会规范的内化。除去第一个方面,其他两个方面中都蕴含着文化因素。事实上,家庭的直接影响在学生离开其所生长的家庭而开始集体生活或独立生活时就渐趋弱化,而此时正是社会学习阶段的一个重要起点。但当学习个体未能掌握足够的社会规范而贸然进行完全的社会化学习时,所将经历的挫折是可想而知的。当然,这种挫折的正确导向和顺利消解,也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渠道,但真实社会中的无情性和选择性不见得能使每一个挫折都转变为健康的成长经历,最终可能会造就大量人格不健全的个体。因此,通过在大学进行“准社会化”的社会学习并伴随着良师益友的科学引导,这种健康、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氛围将帮助和促使健康人格的形成,为个体的个性充分发展提供相对优越的条件。

道德是文化最重要的精神内涵,大学文化对学生道德的养成同样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孔子认为道德对人的作用是“知者不惑”,荀子也认为只有“识道”才能“知明”,最后才能保证“行无过”。因此,正确的道德形成对于个体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个体的道德内容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方面。按皮亚杰的看法,道德的成熟主要体现在个体对准则的尊重和社会公正感两个方面。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是能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地、公道地对待别人的人。因此,他认为个体的道德形成和认识进程包括: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和公道的公正;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从他律到自律。结合个体成长的历程来分析,要形成和完善上述道德,最终必须通过社会交互才能实现。大学的学习经历,尤其是与同学、老师相处与相容的过程,便是个体的认识和行为通过大学文化纳入社会主流文化的过程,也就是正确的道德滴水穿石的形成过程。

最后,大学文化的熏陶还是学生能力素质和专业素质形成的重要内容。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从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角度,将个体的能力素质划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术三个领域,每个领域又分成若干层次。例如,认知领域可以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就个体智力因素的构成而言,也可划分为三个基本要素:抽象智力或有效地应用概念或符号的能力;社会智力或与人相处的能力;机构智力或处理具体事物或情境的能力。这些关于智力构成的认识无疑都是我们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和专业素质的重要参考。要在上述方面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高等学校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课堂教学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大学文化的良好氛围是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2.大学文化具有丰富多样性

如果要找出大学文化与其他亚文化的差异,首先从形式上来看,丰富多样性就是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

大学是云集教师、学者和莘莘学子的地方,在学术上是融汇古今、学贯东西的圣地。文、理、工、农林、医药多种学科知识和技能在这里被研究、被传授、被继承。丰富的学科内容使大学的课堂显得充实而丰满,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使知识活动显得生动而活泼,这为大学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日常的课堂教学外,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新学说在这里交汇、碰撞,散发着火花。各种学术讲座、报告、展览层出不穷,各类学生社团、学生组织和学生活动在这里生机勃勃地开展,特别是在不断强化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校园里更是百花齐放,春意盎然,这又是大学文化多样性的一个方面的表现。

文艺演出、演讲比赛、体育比赛和其他形形色色的文娱体育活动更是为丰富多彩的大学文化添光加彩,在丰富师生业余生活的同时,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开辟了新的课堂。

3.大学文化具有时代敏锐性

大学文化因为它特有的主体的特点,决定了这种文化是一种具有精英文化性质的亚文化。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教育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因此,置身于教育领域的大学文化也相应地具有超前性特征。这种超前性特征的直接表现就是这种文化具有时代的敏锐性,它具有反映时代最新文化动态,紧随时代文化脉搏变化的特点。

五四运动中,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焦点和发源地,率先打出了“欢迎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旗帜,改革开放中又是北京大学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横幅,表现出对改革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响应,20 世纪 80 年代一句响亮的口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同样出自于北京大学,这些对时代变化的敏锐感知和积极参与无一例外地出自于大学。北京大学由于其自身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沿革,成为我国大学文化的代言人,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也是一种层次的亚文化。

4.大学文化具有文化娱乐性

行为方式是文化的一个侧面,而从特定行为中所获取的认知以及认识的定型,更是文化最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大学文化是一种具有文化娱乐性或称作审美娱乐性的文化。

娱乐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娱乐的形式,按专家的研究,却可以多多少少反映国民心态,具有文化之内涵。曾经有人作了一个通俗的比喻:美国的文化好比下围棋,强调个人实力和表现,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文化;日本的文化好比打桥牌,强调合作精神与团队协作,是一种集体英雄主义的文化;而中国的文化好比打麻将,看住上家,顶住下家,防着对家,这是一种不太健康的国民心态。虽然这一比喻并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我们的国民文化,但时下“麻风盛行”,这种俗文化中的主要娱乐形式不能不说是一个社会问题。

与之相对照,大学文化中的娱乐形式,与社会俗文化有相当大的区别,区别在于这种娱乐多了几分文化的内涵,少了几分俗媚;多了几分审美情趣,少了几分无聊消遣。同样是扑克游戏,社会中的“斗地主”在大学中演化为打桥牌,将赌运气变成了斗智斗勇;麻将中的见招拆招在大学中多少包含了更多的概率与组合的理解;卡拉OK在大学中更多地被严肃音乐会所代替。欣赏融入了娱乐,理性的审美替代了单纯的感官刺激。这一切都使大学文化表现出全面的寓教于乐的特征。

四、大学文化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一个现代人成长历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它是个体知识增长、价值确立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大学文化对个体成长的作用与功能是不可忽视的。

1.陶冶功能

教育从本质上说起着一种文化传递的作用,而文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它不在于死板、现成的知识,而更多地在于使人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进而陶冶人格和灵魂,以充实生命的内容。大学文化所产生的陶冶氛围正是实现这一教育功能的最好手段。

2.社会化功能

大学文化是个体社会化过程的缩影,以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个体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诸方面与既定文化产生认同,从而使受教育个体实现生活目标社会化、政治社会化、价值取向社会化、道德规范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知识和技能社会化、人格社会化等多方面的社会化目标。

3.教育促进功能

大学文化所塑造的特定的人际氛围,使身处其中、思维活跃的个体可以相互竞争、砥砺和促进,碰撞出新的火花。这一切都极大地促进了受教育个体的求知欲、探索欲和成长欲,促进个体在个性上的全面发展,培养素质,强化认同感,这对我们最终实现教育目标是不可缺少的。

4.导向功能

学校是一个思想开放、学术自由的系统,特别是大学,各种思潮在这里涌现,各种理论在这里汇聚,各种观念在这里碰撞,无时不在激发莘莘学子思想深处的潜力。学生在耳目一新的同时,也难免产生迷惑和彷徨。因此,大学文化肩负着帮助个体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价值观的重任,表现出强烈的导向功能。

5.社会整合功能

大学是受教育者从个体走向社会的一座桥梁,大学文化作为一种“中介”,起着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系统在整体运行中保持相对稳定的作用。校园中每个成员在一定的大学文化背景下,其观念将与社会主流文化不断融合,同时,作为大学文化的载体,他们又将大学文化不断地带向社会并作用于社会大文化。正是由于大学文化的这种整合功能,我们社会的主流文化才表现出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具有不断充实更新的活力。

总之,大学文化在大学中的作用源于其特定的性质。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大学文化可以实现加强专业所学、扩大知识眼界、增强实践能力、促进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功能。 g1TY6nWvcIezSYSF0LIptstyehl2tgxudOqdLbcZaXJqWIwJGdHaTYOJllQvBud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