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上海合作组织为何不足以支撑中国西北周边安全战略

目前,国内关于中国安全问题及安全战略的研究呈现增长势头,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关注的视角和侧重不尽相同,基本都与当前中国国家安全需求密切相关。对中国有着重要战略意义的西北周边受到较多的关注,但从安全战略视角展开的相关研究还不多见。

近来关于中国“战略西进”的话题开始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之中,这是西北周边战略地位提升的直接反映。重视归重视,采取何种战略、如何行事却需研究斟酌。西北周边安全不仅对中国外部环境有重要的影响,而且与中国内部问题有着直接的联系。中国新疆地区深入亚欧大陆中心腹地,地缘上属于麦金德所称“心脏地带”的一部分,它与周边存在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不可避免地受着周边局势的影响。中国的西北地区辽阔的疆域,无论从地缘战略方面还是从资源方面,都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战略依托。西北周边安全不仅事关中国外部环境,而且直接影响中国西北地区的稳定与发展。随着国际及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国内对西北和西北周边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相应的安全战略也就成为客观需要。关于中国西北与西北周边关系的论著已经不胜枚举,其中关注点不尽相同。

自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成立以来,有关上合组织的研究与日俱增,尤其是近几年,相关著述大量涌现。梳理上合组织的发展历程,分析上合组织在地区安全和经济事务中的功能和作用,研究上合组织面临的任务和挑战,探讨上合组织的发展前景,形成了研究上海合作组织的主要思路。在已有的众多研究中,对上合组织的成就给予了肯定。基本观点是,上合组织在一系列区域和国际事务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虽然还不可能像北约、欧盟那样具备老练成熟的内部功能和机制,但上合组织推进区域合作进程依然存在着巨大潜能。当前,专门研究上合组织与中国西北安全关系研究成果并不多见,相关研究多是部分提及这一问题,对上合组织与中国西北周边安全战略之间的关系问题更是少有涉及。在重视上合组织对推动中国西北周边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容易造成一种印象,即通过上合组织便足以应对西北周边安全局势,推动上合组织发展中国西北周边安全战略。如何看待上合组织与中国西北周边安全战略,成为当前中国地缘政治和区域战略问题研究中的现实问题。

一、中国西北周边安全形势

当下中国西北周边的安全形势是形成中国西北周边安全战略的现实基础。中国周边西北安全环境由多行为体构成,其中从地缘视角看,主要指俄罗斯和中亚。总体形势看,中国西北周边安全形势相对平稳。苏联解体以来,中国与西北邻国的关系不断发展,历史遗留的领土和边界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入并取得了重要成就,这为中国西北周边安全局势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但随着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共同发展以及国际局势的不断演进,中国西北周边又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呈现出新形势。

(一)中俄关系

当前世界多极化格局中,中国和俄罗斯无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从国际格局来看,还是从各自需要出发,维持和加强中俄两国间良好关系都十分重要。俄罗斯是中国周边最大的邻国,是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外部因素。近年来,两国的边界问题已获得解决,在政治、经济、安全等各领域展开全面的合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双边各层次往来不断扩展且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双方合作抵御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等跨国危害对维护国家安全和区域稳定意义重大。在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的同时,两国关系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消极因素。一方面,中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综合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俄罗斯也迎来了战略机遇期。21世纪头十年,经济复苏、军力恢复、国际地位和影响上升,俄罗斯重振昔日辉煌的信心和愿望也不断地加强。两国实力地位的发展变化导致了两国关系出现新的变化。虽然两国关系中需要双方协同应对、共同努力、共同受益的叠加性利益仍占主导,但其在两国关系中的比重相对下降;取长补短、互惠互利的互补性利益方面也开始出现分歧,比如,能源合作领域,一直谈不拢,天然气合作在2014年才有突破;而你得我失、你多我少的竞争性利益却开始显现,比如,俄罗斯将中亚视为其特殊利益范围,而与中亚关系越来越密切的中国,难免会被俄罗斯视为竞争者。

中俄两国关系成果显著、发展势头良好,但我们不能忽视其中的问题。尤其是需要全面地了解双方对相互关系的认知和定位,正视存在的问题,客观把握双方对各种问题的关注点和看法,这样才更有利于在增进理解和互信的基础上,克服各种消极因素,将两国关系不断推向新阶段。中俄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对中国周边安全具有重大地缘战略意义。俄罗斯对中国安全的影响不仅仅反映在俄中双边关系上,而且还可能通过多边关系进一步产生更广泛和深远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倍增器”效应。 虽然俄罗斯与中国西北的共同边界并不长,但通过这种倍增器效应,俄罗斯成为影响中国西北周边安全的重要因素。

(二)中国与中亚关系

中亚处于亚欧大陆的“心脏”地带,是世界上潜力巨大的能源供应地,是各种主要国际力量争相汇聚的地方,是国际恐怖主义和跨国犯罪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在中亚地区,各种因素错综复杂,各种问题相互交织,各种力量纠结牵制,未来形势具有较多不稳定性。中亚地区与中国西北直接相连,地缘政治关系密切,同时,在民族、宗教、文化等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现实联系,这些造就了双方安全领域中密不可分的关系。中亚地区作为中国周边一块相对独立的战略板块,是中国西北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中亚国家独立以来,中国坚持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与中亚邻国就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进行和平谈判,经过各方的努力使之得到妥善解决,为中国与中亚关系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基础上,中国与中亚国家通过双边和多边机制,不断深化各领域合作,并逐步建立起睦邻友好的战略伙伴关系。

当前,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与中亚国家的合作不断取得成就和持续深入发展,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处于上升状态,中亚各国普遍重视中国对其国家安全的影响,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地缘政治和区域安全领域,中国正逐渐成为中亚国家的重要伙伴,但它们也认为还存在着来自中国的区域安全挑战。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是中亚间接的不确定性威胁。在中亚国家看来,全球性“玩家”竞争的加剧为区域国家打开了“机会窗口”,在它们矛盾夹缝中“玩一把”的诱惑力在增强。但此时必须意识到,诱惑可能变成惩罚。尤其对俄罗斯来说,这是现实的,它不仅对中亚地区各种反俄行动很敏感,而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对该地区形势施加或好或坏影响的实际能力。 也就是说,中国与中亚关系的发展为中亚国家提供了机会,但中亚国家面对这些机会的时候,要考虑会不会因为接受了中国的“诱惑”而受到俄罗斯的“惩罚”。鉴于此,中国被中亚国家视为其安全的一种不确定因素。另一种认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问题领域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威胁和挑战。面对中国自身问题与中亚区域安全的客观联系,中亚国家一方面对中国持理解的态度,另一方面则会考虑到这些问题对其与中国的双边关系及区域安全造成不良影响的潜在可能。尽管中亚各国对这些安全问题的影响能力是有限的。在对一些问题的应对上,每一个中亚国家都具有自己独立决定的能力;对另一些问题,就需要与区域内邻国及俄罗斯合作;还有一些问题,则要作为联合国和其他一些国际组织的成员,考虑所有参与者的意见来解决。 这一地区的局势十分复杂而微妙,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对中国西北周边的安全局势构成直接影响,值得关注和研究。

(三)中国西北周边的安全问题

中国西北周边安全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地区内部纷争,区域不稳定因素众多。苏联时期遗留下的多处领土边界争议,虽然有关中亚国家努力进行协商,但是总体进展缓慢,解决不易。其中,吉尔吉斯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两国之间边境冲突就时有发生。刚进入2013年,就发生了乌兹别克斯坦在吉飞地的居民袭击吉尔吉斯斯坦边防军人事件。为防止事态升级,虽然双方政府举行谈判后,一部分村民获得释放,但该地区的所有边境口岸都被关闭,给两国关系造成不良影响。中亚地区民族众多,部族结构错综复杂,地区发展不平衡,加上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部分中亚国家内部民族关系紧张,给内外势力发挥影响提供了机会,成为引发当地局势不稳的重大隐患。中亚国家间存在安全上的关联性,一国的混乱很容易波及邻国,尤其是带有民族、部族冲突性质的骚乱,更容易蔓延至邻国。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发生“颜色革命”之后不久,乌兹别克斯坦靠近两国边界的安集延爆发骚乱,使乌兹别克斯坦一度陷入紧张局势。2010年6月吉尔吉斯斯坦发生大规模骚乱,除政治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吉南部吉尔吉斯族和乌兹别克族之间的矛盾,两族青年的斗殴事件迅速发展成了大规模的种族暴力冲突,致使数十万人沦为难民,其中多数是乌兹别克族。这些难民涌向吉乌边境地区,希望能到乌兹别克斯坦躲避混乱,这给邻国造成了很大压力,其中乌兹别克斯坦在无力接受更多难民的情况下不得不暂时关闭两国间的边界。另外,塔乌、吉乌、吉哈、乌土间的水资源争端愈演愈烈,对国家关系造成严重冲击。而乌兹别克斯坦与哈萨克斯坦关于中亚领导地位的争夺也成为影响地区局势一个的因素。

第二,外部势力扩张,使地区局势更为复杂。在当今的地缘政治格局中,作为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带,中亚已成为世界大国的必争之地。苏联解体后,新的中亚国家成为国际舞台上的独立行为主体,但各方面力量都很虚弱,甚至无力维护自身的安全运转,而不得不借助于外力的帮助,这为西方势力进入中亚提供了机会。由于该地区的地缘战略位置显要,能源资源丰富,外部力量纷纷加快了挺进中亚的步伐。俄罗斯将中亚视为自己的特殊利益范围,在中亚地区努力扩大自身影响力,巩固主导地位,是俄罗斯中亚政策必然选择。苏联解体以来,美国对中亚重视程度不断提升。“9·11”事件的出现和中亚能源开发在国际能源格局中地位的凸显,美国对中亚地区的政策与美国的全球战略安排的联系日益紧密,中亚不仅成为美国反恐战争的前沿基地,而且日益成为美国与俄罗斯和中国进行外交博弈的主要地区。 美国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推进与中亚关系,力图将中亚变为其控制欧亚大陆的地缘战略支点,进而向北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向东遏制中国的崛起,向南、向西震慑伊斯兰世界。为了达成其战略目的,他们以扩展民主为旗号,曾一度在中亚地区策动“颜色革命”,努力在中亚国家培植亲西方政权。“9·11”事件引发的反恐战争给美国军事力量直接进入中亚提供了契机,经过之后的经营,美国势力在中亚扎下了脚跟,对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力形成了冲击。虽然反恐战争之初美军进驻中亚得到了包括俄罗斯在内的相关国家认可,但美国的军事存在对俄罗斯构成的压力不言而喻,尤其是颜色革命之后,俄美围绕美国在中亚的军事基地问题展开角力。另外,欧盟作为重要的国际力量中心之一,也有较为明确的中亚政策,通过2007年提出的“新伙伴关系战略”,欧盟也将中亚地区视为自己对外关系的重要战略空间。 土耳其、伊朗、印度、日本、韩国等也都对中亚地区抱有浓厚的兴趣。2014年美军逐步撤出阿富汗后,面对阿富汗可能出现的“安全真空”,上合组织、中俄要不要介入,以何种形式介入,这是一个值得未雨绸缪的问题。

第三,“三股势力”和跨国犯罪影响严重。在中国、俄罗斯、中亚国家等国多年来的协同努力下,国家层面的中亚安全形势基本稳定,但非国家和跨国家层面的安全形势仍然严峻。尤其是民族极端主义、国际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三股”势力、跨国犯罪等问题严重,对中亚地区及中国周边安全构成现实威胁。一方面是“三股势力”和跨国犯罪的影响范围超越了以往,具有跨国界、跨地域的国际化趋势;另一方面是,在中国西北周边,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都是“三股势力”困扰的重灾区,其中,极端势力活跃的费尔干纳盆地与中国相距不远,瓦罕走廊、克什米尔则直接与中国新疆接壤。领土相接,两边生活着语言相通、风俗相近、宗教一致、族源相同的跨国民族,这都使“三股势力”威胁中国的能力大大增强。“东突”恐怖势力正是利用这种“天然联系”,不断潜入新疆从事恐怖活动。2013年4月,新疆喀什市巴楚县发生了暴力恐怖分子残忍杀害多名执法人员的事件,说明中国西北边境地区反恐形势还相当严峻。

第四,多重机制环绕,有合作更有竞争。中亚国家非常重视多边机制的建设,通过建立稳固的国际合作机制来最大限度地保护本国利益,利用多边机制中相互制衡的力量,确立国家关系和力量结构,减弱在双边关系中处于绝对弱势的处境。 除上海合作组织之外,当前涉足这一地区的重要多边机制还有联合国、独联体、欧亚经济联盟、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欧安组织、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伊斯兰会议组织等。由于各组织的主导者和参与者不尽相同,各组织的机制和诉求也各有差异,虽然中亚地区的组织机制众多,并在区域事务中不同程度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却很难实现有效的区域整合。而且功能相近的组织之间,进行必要合作的同时,更存在着相互竞争。在经济领域,上合组织与欧亚经济联盟之间,在安全领域,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欧安组织与上合组织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而上合组织的影响力多处于弱势。

二、上海合作组织的战略效应

上合组织是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组成的“上海五国”定期会晤机制发展而来,成员还包括乌兹别克斯坦。“上海五国”机制的初衷在于通过多边平等协商妥善解决边界问题,加强边境军事安全信任,最初是以中国为一方,俄、哈、吉、塔为另一方,虽有五国却实为两方,是在1998年后才转变成了五国各为一方的多边机制。 上合组织是冷战后在亚欧中心地带成立的、比较有活力也比较成功的政府间地区性国际组织,安全与经济是上合组织的两个车轮,并开创了大、小、强、弱、新、老不同国家平等共处、和平相处、共抗时艰、战略协作的范例,形成了相同、相近的战略利益、战略共识和战略构想,发展了战略互信,避免了战略误读和战略碰撞,产生了1+N大于N+1的战略效应,头靠头,背靠背,互为安全后方和战略支撑。

(一)上合组织成立以来取得了积极成果

第一,在区域安全领域,上合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苏联解体之后,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亚地区不确定因素骤然增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众多恐怖组织栖身中亚,并在中亚及其周边国家与地区制造恐怖活动;以毒品交易为代表的有组织跨国犯罪日益猖獗,这些都严重威胁着地区稳定与安全。恐怖暴力活动、毒品交易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具有跨国性、多样性及社会影响大等特点,各个国家各自为战难以应付。这就需要通过多边机制整合资源,联合应对。上合组织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贯彻“以合作促安全,以发展谋安全”的指导思想,摒弃冷战思维,政治安全互信不断加强,联合应对安全威胁,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开创了国家间安全合作新模式。

第二,上合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协定,为区域反恐和打击犯罪奠定了法律基础。1999—2012年,上合组织先后在反恐、反毒以及安全问题方面签署了12项条约与协定(见表1)。这些文件的签署为上合组织安全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对区域反恐合作和保障共同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和指导。

表1 1999—2012年上合组织制定的相关法律协定

续表

资料来源:笔者自制

第三,在已有的法律基础上推进机制建设,加强相关制度保障。为提高应急协调能力,打击“三股势力”、防范毒品泛滥,上合组织基本建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纵横结合的安全保障机制。每年定期举行紧急救灾部长会议、国防部长会议、执法安全部门领导人会议、总检察长会议、边防部门领导人会议,交流议题不断丰富,部门间协作默契程度显著提高。在不断完善内部机制的同时,上合组织还积极与其他国际组织开展安全对话。比如,与联合国在防止和消除冲突;与恐怖主义做斗争;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扩散;打击跨国犯罪,包括打击非法贩运毒品和非法军火贸易;处理环境退化问题;减少灾害风险和防备与应对紧急情况;促进可持续经济、社会、人道主义和文化发展等领域开展合作。

第四,在组织框架内实施联合军演,彰显应对实际问题的行动能力。自2002年以来,在上合组织框架内举行包括“和平使命”系列军演在内的10余次双边或多边联合反恐及军事演习,大大提高了成员国间军事安全信任和反恐防恐能力。据统计,自2004年至2011年,上合组织防止了500多起恐怖活动发生, 为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五,上合组织在区域经济领域为成员国协作搭建了有效平台,以经济利益换取安全和政治利益。上合组织成员国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消费市场广阔,科教基础雄厚,且成员国间经济互补性强,这些都为加强区域经贸合作提供有利条件。而以合作求安全,以发展求互信也是上海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上合组织的局限

上合组织取得了积极成果,具有发展前景,但也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第一,缺乏有效的执行机制和资源。典型的例子,2010年面对吉尔吉斯斯坦骚乱,上合组织只是发表了声明表达对事件的关切和希望,但并未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和主张,更没有任何具体行动计划和方案加以实施。一定程度上,这可能要归因于上合组织还比较年轻,作为新成立的国际组织,相关机制还不够健全,随着组织建设的不断完善,配套的组织机制和资源需求可以得到满足。机制和资源需求要想得到满足,需要成员国的共同努力和协作。而现实中,各成员国并不是在所有问题上都能达成一致。

第二,成员国之间诉求和意愿存在着广泛的差异。作为上合组织的两个主导国,中俄之间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俄罗斯“先入为主”,将中亚视为自己的特殊势力范围,主观上具有排他性。俄在中亚的重要任务在于防止其他外来力量在中亚扩大影响力,维护和巩固俄罗斯的主导地位,虽然也有反恐、打击犯罪、经贸往来和能源合作等方面的需要,但与前者相比还是处于次要地位。中国是后来者,视中亚为平等的合作伙伴,与中亚国家打交道的时候不具有主观排他性,但客观上无法避免与其他进入中亚的力量竞争。中国在中亚的诉求包括政治、经济、能源、打击三股势力等多个方面,其中经济和能源方面较为突出。

第三,成员国对上合组织的依赖度差别。从整体形势看,中国对上合组织的依赖度要强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即使是在需要共同应对的安全、反恐等领域,中国可以依靠的机制只有上合组织,而俄罗斯除了上合组织之外,还有集体安全条约组织,而且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行动能力比上合组织还要强。中国解决“东突”问题对上合组织的依赖程度要高于俄罗斯解决车臣问题对上合组织的借重程度,故有“中国的上合”、“俄罗斯的独联体”之说;经济方面中国还是只有上合组织,而俄罗斯还有欧亚经济联盟,所以中国和俄罗斯对上合组织的依赖程度有明显差别。作为上合组织的组成部分,中亚的地位和立场具有特殊性,既是平台,又是参与者,是被拉拢的对象,又有比较强的自主选择性。中亚国家并不是整齐划一,实力地位差别比较明显,各自的诉求也有所不同,对上合组织的依赖程度也不尽相同。尤其是,各种力量齐集于中亚,众多机制多重环绕,中亚各国拥有广阔的选择空间和回旋余地,上海合作组织只是众多选项中的一个。尤其是,上合组织没有“牙齿”,或“牙齿”不够硬,甚至有“空心化”、“无能化”的危机和危险,而中亚恰恰又是三股恶势力的滥觞之地,在非传统安全方面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总体来看,上合组织存在着结构性的局限,这种局限能否被打破主要不是取决于时间,而是取决于成员国的态度、立场和意愿。上合组织作为多边机制平台,各成员国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诉求,有些是一致的或可妥协的,有些则是分歧和矛盾的。中国与俄罗斯这两个主要成员国之间的相向而行和战略协作以及中亚国家对中国、俄罗斯持什么样的态度都直接影响上合组织能力和潜力的发挥。

(三)中国关于上合的战略构想

战略是一种总体规划与宏观把握,其特点具有宏观性即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不可变化多端,但又不可一成不变,因而还具有调整性,要立足于当下、着眼于未来,具有前瞻性。战略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中国西北周边安全战略必须从全局出发,立足于当下,着眼于未来,依据现实形成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前瞻性的指导思想和行动路线,并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其进行适当调整。基于中国西北周边安全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中国西北周边安全战略成为当下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对上合组织的战略实践上,中国以尊重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内政为前提,以上合组织为平台,积极参与地区事务,缓解危机、引导事态向和平稳定方向发展。具体来说,中国的上合组织战略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奉行“安邻”、“睦邻”的周边外交。上合组织成员国除乌兹别克斯坦外,都与中国直接接壤,维护和加深睦邻友好关系自然成为上合组织的重要职能之一,这曾是促使上合组织前身“上海五国”机制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与中国接壤的上合组织成员国中,中亚国家三国基本上处于国弱且贫的状态,各方面实力都与中国不在同一层次。中亚占据着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并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地处亚欧中心,东西交汇,宗教、民族复杂,是所谓文明“断裂带”和“破碎区”,也是大国争夺与博弈地带。国际恐怖主义、宗教分离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三股恶势力以此为大本营,地区局势动荡。中亚国家政治生态脆弱,地缘格局极具复杂性。其与中国的关系如何,直接关系到这些国家的外部环境状况。虽然它们都曾与中国存在边界问题,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中国并没有采取以强欺弱的手段,而是本着“安邻”、“睦邻”的态度,以平等协商方式使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中国的举措为上合组织成员国间建立“睦邻友好”的良好氛围奠定了基础。通过上合组织,中国实行“安邻”、“睦邻”的周边外交和多边外交政策,得到了俄罗斯、中亚国家的支持。

第二,主张安全与经济两条腿并行。以发展求互信,以合作求安全,是上合组织新的安全模式。在上合组织成立之初,安全功能地位较为突出,这与上合组织前身的发展有历史性的关系。随着反恐斗争逐步取得成效,以及成员国间经济合作需求的增强,经济因素在上合组织机制中地位有所上升,开始形成上合组织内经济与安全功能并重的局面。上合组织成员间在经济、能源、基础设施、农牧业、交通等领域存在着广阔的合作空间。随着相互合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重建欧亚大陆桥和古丝绸之路,建立上合组织自由贸易区、开发银行等也都提上了议事日程。

第三,坚持把上合组织定位为地区性国际组织,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不过分扩大。上合组织是地区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非军事同盟,不针对第三方或第三国,是中国多边主义、睦邻主义和地区主义外交理念的有机结合,结伴而不结盟,不以反美划线,不是要建立反美联盟。上合组织也不是全球性的国际组织,不是为了与美国为首的北约分庭抗礼,但客观上会对北约和美日同盟起到一定的牵制和制约作用。上合组织不宜过分扩大,更不宜吸收美国或明显持反美立场的国家参加。

中国把上合组织看作是全新的国际关系实践,在这个意义上,它是试图摆脱由西方主导的原有国际关系理念和模式,创造出一种新的价值体系和国际关系模式。具体而言,中国认为上合组织是后冷战时代新理念的体现,是地区组织的新模式,是新型国家关系的典范,是新国际关系的样板。 当然,上合组织是中国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协调与西北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平台,更是“大小国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的多边合作机制。但是,中国也不能陷入“上合组织是中国的组织,或是中国主导的组织”这样的认知误区,更不能夸大上合组织作用,把它看作是全能项目。上合组织与中俄关系相互作用和影响,上合组织无法完全涵盖中俄关系,无法解决中俄关系中存在的一些结构性问题。中俄两国关系是中国西北周边安全环境中一个极重要的因素,无论上海合作组织发展进程如何,中国西北周边安全环境问题始终客观存在,而且比较复杂。

三、中国西北周边安全战略

中国周边总体安全形势是“北松南紧”、“东急西重”。上合组织正好起到了“北松西重”的战略枢纽作用。近年来,中国西北周边地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价值不断提升,对中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刻。这是中国周边大战略的格局和总体安全形势所决定的。

第一,中国西北周边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领土安全和主权安全。上合组织成立之时,中国与西北周边国家边界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在上合组织框架之内应该使之得到解决、巩固和加强。尤其是在美国重返亚太、中国东南沿海安全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上合组织的这个重要性就更为凸显。

第二,与俄罗斯的战略关系。俄罗斯既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核大国、中国最大邻国,又是上合组织的创始成员国和主导国家之一,中俄关系具有极大的特殊性和战略性。习近平主席2013年3月首访俄罗斯,指出中俄两国互为最重要、最主要的战略协作伙伴。中俄关系在中国总体外交格局中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对中国周边安全具有重大地缘战略意义,在中国西北周边安全语境中更是占据着独一无二的地位。比起其他地区,中俄在中亚地区的安全合作是最积极的,也是最成功的。

第三,关涉经济安全。随着中国与中亚、俄罗斯经济联系紧密,合作扩大,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投资逐日增加,能否维持良好发展势头,保护好发展成果,对中国经济有着重要意义。随着中国总体实力的不断加强,中国在经济领域对周边国家影响和拉动效应越加明显。但中国在经济方面为周边国家做贡献的同时,却没有收获相对应的认可和赞赏。一方面,西北周边国家在“搭便车”的同时,却不念中国的好,即使是在获得共赢的情况下也看不到中国为它们着想的迹象,而是认为中国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谋取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担心中国借经济快速发展对外进行扩张,俄罗斯担心中国挑战其在中亚的利益安全,而中亚国家则担心成为中国的经济附庸,这正是“中国威胁论”仍有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关涉能源安全。中国在寻求能源多元化、保障能源安全的过程中,西北周边方面是一个重要的支撑,俄罗斯和中亚里海地区是重要的合作对象。但这两者在与中国能源合作方面并不十分顺利,尤其是在国际能源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既要看到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能源互补优势,也要看到其中的问题。

第五,应对不测或突发事件。在政治和地区安全方面,“东突”、中亚“三股势力”对中国的渗透和侵扰,对中国政治和地区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西北周边涉及中国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各个层次和领域,涉及多边和双边关系。美国重返东亚、美军撤出阿富汗、伊朗核危机的走向以及中亚、俄罗斯与北约、欧安会的关系,等等,都会影响到中国西北周边的安全形势。

不过,中国西北周边安全的内涵以及需求内容丰富,微妙且复杂,远大于上合组织所能够提供的,它所面临的问题也不是仅靠多边机制就能解决的。

面对这一地区复杂的形势,针对这一地区的各种问题,考虑到众多的影响因素,结合中国当前的现实处境和实际需要,中国西北周边安全战略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和平发展,睦邻友好,有所作为

基于与西北周边地区多年来积累的良好关系氛围,坚持和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不是作为一个空洞的政治口号,也不是一种临时的外交策略和手段,而是作为一种新的、长期的外交理念,作为一种新的人类价值观和国际政治模式。与人为善,以邻为伴,安邻,富邻,推进地区主义,加强睦邻友好。有所作为,发挥自身的应有的作用和影响,相互协作,求同存异,促进共同发展,以实实在在的合作推进相互信任和依赖,实现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实现西北周边的友好和繁荣,可使我有一个良好的“小周边”环境,为中国营造有利外部环境的同时,也可为国内西部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推进双边关系发展

首先是加强和深化中俄战略协作,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俄罗斯是我主要战略伙伴,在中国西北周边,俄罗斯更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无论从两国关系自身来讲,还是从对周边地区影响来讲,中俄两国,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因此,要着力加强中俄友好,继续加深合作,关注问题寻求解决,巩固来之不易的两国战略协作关系。当然,中俄之间也会有利益分歧,风物长宜放眼量,要着眼于长远、全局的战略利益,不能因小失大。其次,加强与中亚各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巩固和加深安全合作、增强政治互信、推进经济合作,实现互惠互利,尤其要经营好中哈、中乌战略伙伴关系,中土能源战略伙伴关系。中亚各国作为国际社会上独立行为体,它们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活动空间,有与其他国家和组织展开正常交流合作的权利和强烈意愿。尽管当下众多国际力量在中亚展开激烈竞争,但中亚国家并不是被动的被争夺对象,而是有着相当的回旋空间和选择能力。这在乌兹别克斯坦近年来的外交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中亚各国之间并非整齐划一,所以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合理有效地推进与各国家的双边关系发展。

(三)重视多边机制进程

中国西北周边存在的很多问题,单凭一国之力无法解决,必须依靠多边机制。在中国西北周边地区多边机制不止一个,而中国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的只有一个上合组织。这一地区的多边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独联体、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欧亚经济联盟等多边机制都从不同领域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中国西北周边地区。多边机制不应该是大国掌控小国、任意推行自己意志的机器,而应该是各成员国共同营建和维护的、应对共同问题、寻求共同出路、发展共同利益的机制。基于区域形势需要,上合组织在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上合组织在机制和功能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四)突出重点,兼顾周边

中国西北周边安全战略的重点在于中亚,在这一地区聚集了影响中国西北周边安全的各方面因素。中亚国家与中国关系日益加深,但中国不是它们唯一的交往对象。中亚不是某一国的中亚,它不仅包括五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而且是一个全球化的市场和平台,理论上讲只要当事国愿意,世界各国都有平等的机会与中亚国家展开必要的交往。所以,眼下各主要国家在中亚的力量存在是正常的。在正视这一客观情况的前提下,应该关注这些力量在中亚可能造成的影响,尤其是可能对中国的影响。必须要关注中亚周边,将可能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地缘上比如阿富汗问题、伊朗问题等,国际格局上比如俄罗斯、美国、欧盟、印度、日本等各种力量的战略动向,考虑联动效应,与其他相关联的地区、组织及国家保持必要的沟通和联系,避免顾此失彼。

四、小结

从上合组织的成立和发展历程来看,它与中国西北周边安全战略的需要相适应。上合组织是中国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协调与西北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平台和合作机制。上合组织的成立和发展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中国西北周边安全战略需求,可以作为中国西北周边安全战略的一个支撑平台,但作为中国西北周边安全战略不能仅靠上合组织来支撑。这是由中国西北周边安全战略的需要与上海合作组织的状况所决定的。

上合组织是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组成的多边机制平台。其发展和运行是受到成员国共同协作来完成,上合组织不是某一国推行自己意志的机器,中国和俄罗斯在组织内虽可算是主导,却也无力搞一言堂。因此,中国西北周边安全战略的很多内容可以通过上合组织机制或在上合组织框架内来践行,但却不一定都能行得通。而能否推行的关键不在于中国态度,而在于其他成员国的态度,切忌把上合组织搞成“上海竞争组织”。

虽然在很多领域问题上,上合组织成员国形成了一致意见,保持相似立场,促使上合组织不断发展并取得丰硕成果,但事实上,上合组织成员国间很难总是保持一致。比如面对迅速崛起的中国,其他成员国或多或少会有所猜忌和防范。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不断拉近首先就引来了俄罗斯的不满。即使是在上合组织框架下,也难以打消俄罗斯将中国视为竞争者的心态。中亚国家则把中国同其他外来力量一并视为争夺者,“中国在中亚不仅与西方,而且与俄罗斯展开了竞争。中国出现在中亚这个作为俄罗斯传统影响范围的地方,显得十分的突兀和敏感。可以预测,中短期内中国和俄罗斯在相互竞争或联合应对西方的同时,将为中亚及里海地区的地缘战略空间和重要战略矿产而斗争”。 尽管都认为中国与俄罗斯在中亚存在竞争,但中亚国家和俄罗斯的态度却也不一致。俄罗斯视中国的竞争会影响自己在中亚的主导地位,而中亚则将中国作为一支可借助的力量,要利用中国为自己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尤其是中俄之间既有积极的安全合作,也有消极的安全合作。在中亚地区前者占主导地位,互利共赢,后者一方可能得利较多,而他方得利相对较少,可以争取,但需要补偿,需要置换,需要安全战略协调。

上合组织的过去值得称赞,现在值得努力,前景值得期待。要充分肯定和重视上合组织在维护区域安全、促进区域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首访俄罗斯,体现了对俄罗斯和上合组织的重视。但同时也要认识到上合组织作为多边机制所具有的特点,不能成为国家区域安全战略的独立支撑。中国在与周边国家打交道时,需要各国共同协作才能解决的问题,就在多边机制下进行合作,在双边条件下更有利于解决的问题,就拿到双边机制下来解决。为了更好地构建中国西北周边安全环境,应该以更高、更广的视野观察中国西北周边安全局势,以更开阔的战略思维来思考应对策略。 vgm0cOAnZKWcxvpiCwfY83CZkmqRtT62AGaUQ4tw1lGKYHyWgwP7WOP4gCzJSBD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