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现代地缘政治中的印度、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

一、背景:世界格局转型中的中俄印

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世界格局的特点是形成了一些重新整合的联合体,这种现象的产生可以看作是对两极和单极世界的制衡。这种趋势可以使任何一个国家有可能同时积极参与几个双边或多边的团体或机构。不同体制和大小、不同自然、经济、人文、军事力量的国家都表现出参加新兴组织的兴趣,它们包括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强国、邻国,以及来自不同大洲的国家(比如:印度、巴西、南非,或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

印度加入像联合国、不结盟运动这样的大型国际组织,也是区域合作机构上海合作组织、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的观察员国和成员国,同时积极发展与金砖国家组织框架内的国家,如俄—印—中,印—巴西—南非的合作。

毫无疑问,可以把印度列入发展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名单。在中、长期发展纲要中印度将接近大国地位,与之相应的是其可观的人口(超过12亿的人口使其仅次于中国,位列世界第二)、自然、经济、政治和军事潜力。它在正在形成世界、区域政治、军事和战略力量的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为事实上的核大国。正如印度战略问题专家拉査·莫罕所指出,“印度走上世界舞台是作为西方版图以外的第一个民主国家,有广袤的国土、强大的经济、灿烂的文化、以多元种族和多元宗教信仰为特色的民众”。 印度的人口数量超过欧盟的两倍,而它的很多邦,从规模上相当于欧洲大的或较大的国家。拥有超过十亿人口的印度却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它70%的居民都不到三十岁。

每年国内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2006—2007年为9.6%,前景规划为7%—8%)使印度成为领先的经济大国之一,并进入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前十强之列;它以制造业和电子工业产品的出口证明了自己的领先地位,一些大型超级运算电脑以及电脑软件等产品进入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发达工业国家。根据预测,在2012—2013年现代信息技术产品出口总量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0.2%;在下一个财政年度将增长到12%—14%:总量将在840—870亿美元之间。截至本年度末信息技术产业将创造18.8万个新增就业岗位,而这一经济领域工作人员的平均数量将在三百万人左右。印度的制药业生产全世界成药的四分之一。印度军事工业的强化是建立在加快经济进程和在完善武器装备方面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印度的领导层意识到,要确立领先的世界大国地位只有采取特殊的手段与贫困做斗争(它的贫困人口曾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提高全民文化水平,最大程度使民众参与进生产和消费的环节中,解决社会问题等。提高中产阶层的作用也许会是重要因素,它的数量今天已经超过三亿。加强以民主为基础的国内政治的稳定,瓦解分离主义和极端主义,确立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完善的宪法之一的印度宪法为根基的联邦制原则。

根据地缘政治立场分析,印度的政治学家传统上以印度为核心向周边区域辐射划三个战略链圈。第一个链圈涵盖与印度直接接壤的邻国;在这个区域印度的战略是致力于在南亚国家关系中强化印度的主导地位和阻止区域外势力的渗透。第二个链圈是在亚洲和印度洋地区稍远的邻国。在这里印度力争均衡其他国家的影响,不允许损害其自身利益。第三链圈为整个世界舞台,印度争取坐稳大国地位,在保障国际和平和安全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 我们尝试观察印度对外政策的优选顺序,它们可以确定其在世界和地区的地缘政治立场。

为确立印度在南亚地区的领导地位,首先应该确保区域的稳定性,而这个稳定性直接取决于印度与第一战略链圈内国家的关系性质,其次是保障与其直接接壤的南亚邻国的安全。

要想达成这些目的很复杂,1947年在南亚次大陆划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1971年又由巴基斯坦分离出孟加拉共和国。这些事件引发了持续不断的印巴冲突,使两国的主要宗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矛盾更加尖锐。

印巴对抗的主要原因是双方对解决查莫和克什米尔问题立场的不一致,他们都声称对其拥有主权,印度认为其是印度的非宗教区,巴方认为其是巴基斯坦的穆斯林区。克什米尔问题已经引发了四场战争(或说“三个半”):1947—1948年,1965年,1971和1999年。这个地区两个主要国家的持续紧张状态,相互间的猜疑和互不信任使人感到南亚次大陆处于爆发新的军事冲突的边缘。克什米尔问题也让印度对中国有所不满。

印度认为克什米尔问题原则上已经解决,并指责巴基斯坦非法占领印度克什米尔邦的部分领土。德里方面坚决反对任何外部势力参与调解克什米尔问题,认为有必要由克什米尔人民通过法律决定自己的命运,同时也反对克什米尔独立。

巴基斯坦与印度在克什米尔独立问题上立场一致,巴方不再坚持根据联合国决议案由国际监督举行全面公投,并着手拟定调解问题的选择方案。由于阿富汗局势动荡和多年流血冲突使得地区局势进一步复杂。1998年印巴双方进行的核试验给本来就不平静的双边关系又火上浇油。

所谓克什米尔问题的“外部因素”是指“冷战”时期美、苏在此地区的利益冲突,当然今天的冲突已经是地区层级的,主要牵扯到印、巴、中三方的利益。当然美国、俄罗斯、中国都声明支持双方在1972年签署的西姆拉协议基础上解决双边冲突。印巴双方领导人都赞同继续由于区域武装冲突而中断的缓慢的印巴谈判进程,谈判可以加强双方互信,恢复经贸关系,加强克什米尔停火线两侧居民的往来。

中国在印度的外交政策中占据优先地位。从纯粹地缘政治角度看中国与印度的三层同心圆间都有相互关系。中国与印度直接接壤;它又处于第二个链圈内,广义的亚洲邻国,并处于印度洋地区;中国是世界大国,是保障全球和平与安全的关键力量之一。印度和中国是传统的竞争对手,尽管也是天然的战略伙伴,他们的关系至今还在受一些悬而未决问题的困扰。印度能否无保留地信任中国这个问题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得到问题的答案对于印度来说是谈判的本质和目的。

两个亚洲大国的地缘政治竞争体现在旷日持久的边界争端上,这种紧张度在几十年间摇摆于从签署一些重要文件到边界沿线的直接武力冲突。长期的谈判并不轻松,在1993年和1996年签署了边境信任程度协议;在新千年伊始,双方终于就不基于法律和历史先例来调解领土问题达成协议,并尽量遵循对政治的领悟。目前两国政府,甚至是双方舆论都清楚地意识到,只能在相互可接受的妥协基础上解决边境问题。可以预计,在近期会讲到保持边境现状,被双方都接受的关于实际控制线的信任协议则是保持现状的必要条件。

西藏问题一直是中印关系中的敏感点,达赖喇嘛和几千名西藏流亡分子至今还居住在印度。新德里方面始终支持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把达赖喇嘛看作是藏人的宗教领袖,只允许其从事与之相符的活动。中方对这一表态持怀疑态度,认为印度与“西藏分离分子”有些瓜葛。

对中印战略关系前景产生影响的首先是巴基斯坦因素。中巴在军事技术和政治领域的合作比起与中国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更让印度头痛。因此,从印度角度来看,要想使中印关系实现正常化,只有终止中巴之间的军事、政治合作。中国领导层首先使印方确信,中巴合作绝不是针对印度,“印度因素”被排除在中巴关系之外,中国发展同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是平行的,相互独立的。

两个大的地缘政治竞争者积极而有成效地发展政治和经贸关系,这种局势有些不可思议。双方官方互访,双边贸易总额超过六百亿美元,2011年海关统计接近七百三十九亿美元,最近几年这一数字可能达到一千亿美元。事实上中国已经超过欧盟成为印度最主要的贸易伙伴。

由于边境紧张度趋向缓和,在直接战略利益范畴内,印度获得了保卫领土的信心,并由此使印度能够自如地积极参与世界舞台的事物,在第二、第三战略链框架上(如,在印度洋、亚太地区、东盟国家间和中亚地区)强化自己的政治、经济立场。准备应对快速反应的印度海军力量在这些进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印度的优先外交政策中走出第二链圈,这就必然会使它遇到与中、俄、美这些世界大国的相互关系,与这些国家关系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其在全球范围的地缘政治立场。

在近十年间,美国成为中巴地缘政治的盟友,而印度与这两个国家又有着复杂的关系。美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支持巴基斯坦的立场,而把印度的核试验计划看作是对地区的直接威胁。印度力争保护其领土完整以及保障自己在核选择上的权利。与此同时,印度也宣称自己是美国的天然盟友。但美国严厉谴责印度进行核试验并对其制裁。

顺利实现经济改革,国家经济总量显著提升,印度在世界舞台上的成功使华盛顿认为有必要重新制定与德里的关系。美国支持1999年在卡尔吉拉印巴武装冲突中印度的立场。布什总统取消了1998年印度核试验后对其实施的制裁,拓宽了在高科技领域合作的可能性,在政治上支持印度的反恐主张,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不再毫无保留地支持巴基斯坦。印度支持布什的国际问题政策,支持美军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保障美国通过马拉克斯海峡进行补给,甚至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反伊朗决议案。不容置疑,印度对改善与美国的关系非常有兴趣,主要是为稳固自己在全球事务中的地位,加强在与大国之间关系上的影响,当然首先是与中国,因为要考虑到“中国因素”过去和现在一直都在其外交立场上起着核心作用。华盛顿关心的是要防止北京和德里之间的关系过于紧密。美国和印度形成了共同利益圈:打击恐怖主义和伊斯兰激进主义,认可民主价值观,保障海上航线安全,积极发展经贸关系。目前两国贸易总量已达到一千亿美元,到2020年前预计将达到五千亿美元。

2005—2006年美印《核议定书》的签署是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此协议开启了两国在和平利用原子能领域的合作之路。双方都做了实质性让步:美国对核武不扩散问题的强硬立场做了一些调整;印度同意把自己的核计划分清楚和平利用和军事利用,并承担核不扩散责任。可以得到这样的印象,美国签署这个议定书意指与印度建立真正的同盟关系的可能,希望在处理诸多全球问题上得到印度的支持,美国想通过这种方式表示理解印度在现代政治中逐渐增长的作用。

印度与俄罗斯/苏联的关系被认为有长期性的因素。在“冷战”时期印度是苏联的最亲密盟友。苏印关系状况,两国经济合作的发展,特别重要的是,印度经济的独立、在国际舞台上国家的立场,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苏联(之后是俄罗斯)的支持。

近六十年来形成的苏/俄印关系体现在两国在双边、宗教和全球关系等基本问题上所持立场的相同性和近似性,这种关系由第一阶段的战略联盟演化成后对抗时期(后冷战时期)的特别优先战略伙伴关系。

一开始苏联就在南亚地区做了利于印度这一边的“历史选择”,之后自始至终都支持这个政治盟友,加大力度探寻调解印巴冲突之道和寻找在南亚的共同立场。

在解决宗教和全球性国际关系问题,强调世俗化、民主和多元化原则,保持国家领土完整等问题上,俄印保持相同立场。双方在建立多极化世界的问题,打击国际恐怖主义,评估伊朗及周边地区局势,近东地区局势等问题上的合作有重大意义。

俄印确认准备在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问题上合作,尽管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方面还存在立场分歧。俄罗斯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支持发展俄、印、中三方合作,也包括在“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框架内的合作关系。俄印关系从未因对抗和冲突受影响,双方从未互相威胁并尽量不伤害对方的利益。虽然俄罗斯对1998年印度进行的核试验表示关切,但并未参与国际社会对印巴的制裁。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直至苏联解体,苏联是印度武器和军事技术的主要供给国。所以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印度陆军装备的70%,空军力量的80%,海军的85%都是苏/俄制。苏联解体使双方军事技术合作受到明显打击。1991年后俄罗斯极大缩减了对印度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供应。因此1994年12月签署了《至2000年之前双方军事和科技长期合作计划》,但此计划的执行经常被延期。目前印度在俄罗斯的订货总额已超过二百亿美元。按照俄罗斯的设计在印度生产苏-30战斗机,从2007年开始,双方共同研制开发未来第五代多功能战斗机。2010年3月双方签署了创立合作企业的协议,为俄、印空军生产造价为六亿美元的中型运输机。经过长时间谈判最终达成有关向印度空军提供最先进战斗机的总值和供货期的协议。目前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俄罗斯武器进口国。

俄印的军事合作并不局限于买卖关系,还期待在军事技术上共同研制开发,展开在制造、售后服务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合作。这是已形成高度互信的国家间合作的特殊层面。2012年8月俄印签署框架协议,将创立合作企业为印度军方生产现代化装备,并在俄罗斯军事航空技术知识产权许可期限内拓宽合作项目。

2003年签署议定书俄罗斯协助印度在塔米纳土邦建库丹库兰核电站。2013年将完成总装机容量两百瓦特的两个机组设备安装;并签署协议再补充建设四个电机组,建设安装将由印度承包商完成,俄罗斯提供核电站的设计方案和必要的设备,并执行监督。还计划在西部的蓬卡林建核电站。未来将在印度的三个区域建十六个核电机组,其中六个将在2012—2017年间建成。遗憾的是,最近一段时间对在印度发展如此庞大的核电计划是否能够实现产生了疑虑:福岛发生核事故后,反核运动者、预计建核电站附近村庄的居民举行了反核示威游行,他们反对在印度建核电站。俄罗斯专家被迫停止了工作,仅可能投建一、二号机组。印度政府不得不考虑这些反核电言论,虽然传媒机构透露的信息有时带有煽动性。无论怎样,印度并未打算放弃建核电站的计划。

印度是世界第五大能源消费市场。根据政府提供的能源状况报告,2025年之前印度的能源需求将每年增长6%,对原油需求的缺口在未来几年将会大幅上升。这种状况使得俄印两国在燃料能源领域拥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按传统的合作模式,俄罗斯的技术帮助印度在本土建立工业并实现了现代化。双方签订合同合作开发和改建在孟加拉湾西部、阿萨姆邦的油田,并讨论合作开发白令海峡石油资源计划。印度最大的石油公司“ONGC-Videsh”与俄罗斯石油—萨哈林分公司、萨哈林海上石油天然气—大陆架公司的协议书是印度公司最大型的海外投资计划,也是俄罗斯最大一笔向外国公司出售股权的协议。“萨哈林_1”是俄罗斯在远东地区最大的一个石油天然气开采方案。此方案预计将在萨哈林岛大陆架三处开采石油。

信息技术领域将是俄印合作和投资的重要方向:2000年夏天双方已达成协议,印度向俄罗斯提供使用超级计算机ПАРАМ-10000(同类产品只有美国和日本拥有)。这一协议已经得到落实,目前超级计算机已经成功地在俄罗斯使用。

经贸关系是俄印事务性合作的领域,它由于苏联解体而受到影响,现在开始走出危机状态。在苏印贸易量中苏联的份额大约占70%,贸易总量在苏联解体时达到55亿美元。目前是110亿美元,到2015年预计增加到200亿美元,只有在货品流转总量中提高科技集约型产品的份额才有可能达到。目前的双边贸易货品构成不能反映两国的制造业和科技发展水平。俄印国民经济中的最重要领域,也就是集中体现最新科技研发和高工艺水准的支柱产业,在交流中是被严格限制的。在实际贸易中极度缺少的是俄方现代高科技领域的产品。高科技含量的机械制造产品的份额不足8%。

俄印关系具有独特的性质,从以下方面可以看出:合作规模,高层级互信和互相理解,双方准备分享在不同领域的最新成果,从最现代宇宙空间军事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领域的成果到文化、文明价值观的交流。双方合作的基本领域包括:能源、制药、信息技术、钢铁、煤化工、宇宙空间、宝石加工、农业和国防领域等。

在多边合作组织框架内印度愿意加强与俄罗斯的关系,特别是在打击来自巴基斯坦的恐怖威胁上能得到俄罗斯的支持对于印度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印度致力于在制定有效的反恐战略方面与俄罗斯合作,协同特别行动、情报搜集等。双方有可能增加俄印贸易总量,甚至在投资、科技发展等领域展开合作。在克服全球经济危机、全球范围内实现控制气候变化等问题上俄印的立场是相同的。俄印预防恐怖威胁的工作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双方共同防范毒品走私等。在俄印中三方外长会谈进程中讨论阿富汗局势、拓宽在上合组织范畴内的合作、中东局势、朝鲜半岛局势、伊朗核计划、叙利亚局势的恶化等。

印度专家卡马尔·米特拉·锲诺伊确认,现阶段印度的外交政策是由积极参加大型国际组织转向创建联盟及参加少数国家的合作组织,包括南亚区域外的、与印度接壤的,传统上位于其重要利益范围内的国家。印度、巴西和南非的合作,积极发展与美国的关系,印美之间123个协议的签署,包括在战略领域的合作,都可能被认为是印度争取走出区域框架、得到承认其世界大国地位的见证。

印度外交新趋势体现在其参与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地区合作、俄印中三边关系、争取拥有新地位的金砖国家机制。

二、新地缘政治条件下的印度与上合组织

2005年上海合作组织的形成后,给予印度、伊朗和巴基斯坦观察员国地位,使得这个组织转换成最大的安全与经济合作的地缘政治机构,它联合了世界上最多居民的国家,涵盖了欧亚地缘政治空间的主要地区,总人口量在三十亿左右。 印度使上合组织增加了反恐、对“单极世界”和“颜色革命”持不同看法等议题,它支持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加强经济联系。

印度从自身的能源需求考虑,愿意与中亚国家发展科技与经贸合作。上合组织聚集了世界上最大的几个能源生产国,如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还有最大的能源需求国,如印度、中国。已有提议举行上合组织成员国能源部长定期会议,落实铺设从伊朗经巴基斯坦到印度、从土库曼斯坦经阿富汗、巴基斯坦到印度的天然气输送管道设计方案。特别希望可以打通由北向南的交通走廊,以保证既短又有效率地通往俄罗斯和中亚的贸易通道。

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实施经济合作方案,如,从伊朗、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输出的石油天然气管道经过印度和巴基斯坦(2005年6月印度石油部长签署了铺设连接伊斯兰堡和杰格兰的天然气管道),可能成为印巴合作发展和关系正常化的因素之一。

印度资深外交家博哈德拉库马尔肯定上合组织,特别是对印度的意义。他认为,印度和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在打击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政治分离主义上的立场是一致的。加入上合组织巩固了印度的“向东看”这一政治方向。对于印度来说最重要的是上合组织提供了更广阔的经济合作空间:发展基础设施,能源、交通领域的合作,在不远的将来还可能创建共同市场。

前印度驻俄罗斯大使康瓦尔·西巴尔2007年6月8日在接受俄新社采访时说,印度有兴趣发展与上合组织的合作。他强调印度与中亚各国在历史、文化和文明相互关联的重要性,以及印度周边区域的相似性,他说,印度看到很多加入这个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和区域稳定的组织的好处和优势。这个地区越稳定和繁荣,就意味着有更多与印度合作的可能性。西巴尔指出了一些合作领域,如能源和交通、信息技术、制药,还有打击宗教极端主义、毒品的非法流通和恐怖主义。

2007年9月全印度广播公司发表评论,认为印度对上合组织的兴趣在现阶段是“弱化与印美核议定书的关系”。 一些印度分析专家指出,参加上合组织会议的并不是总理辛格,而是石油与天然气部长穆尔里·杰欧拉, 这证明了印度对上合组织兴趣的局限性,以及上合组织的哪些活动领域是印度的优先选择。 2009年6月总理辛格首次参加了叶卡捷琳堡峰会,自此,局势发生改变。外交部长梅农在与记者见面时强调,印度对在世界金融危机之际举行的本次峰会给予高度评价,并认可2008年上合组织关于其观察员国印度、伊朗、蒙古和巴基斯坦的领导人参加上合组织所有议程的必要性。

2010年在塔什干峰会上解除上合组织暂停接受新成员的决议后,印度着手研究加入该组织的条件,印度外交部发言人2010年11月13日发表声明认为印度完全符合加入条件。2010年12月21日在德里的新闻发布会上当时的俄联邦总统梅德韦杰夫强调,俄罗斯支持印度加入上合组织,并准备促成这一进程。

还需要注意一个状况。2007年8月17日在俄罗斯乌拉尔地区举行了大规模军事演习,一些分析家认为上合组织在强调抗衡美国和北约在该地区渗透。除上合组织成员国国家元首,蒙古、伊朗和阿富汗的总统,巴基斯坦的外交部长和印度的石油与天然气部长也出席了这次活动。

给人们的印象是,上合组织加强了军事色彩。其实早在2004年在上合组织框架下就设立了一个地区反恐机构,用于交换情报、共同培训反恐分队。2006年国防部长合作制度化,设立了上合组织成员国国防部长委员会。2007年初,俄罗斯方面提供了关于成员国之间在军事领域建立更紧密联系的协议方案。 印度则倾向于在组织内将军事、战略、政治议题分开,它更注重经贸和政治合作。

为强调亚洲领先大国地位,拓宽与伊朗、中东、和东南亚国家的联系,印度在中、长期远景规划中将发展与中亚、上合组织成员国和观察员国之间的关系。印度地区作用的强化符合俄罗斯的利益,因为可以成为在该地区制衡中国和美国的因素。按分析家的观点,美、俄、中在中亚的利益相左,这也使得印度在这一地区更趋活跃。

印度认为严格遵守核不扩散原则是上合组织成员国的重要定位,但它并未签署核武不扩散条约,与巴基斯坦已成为事实上的核大国,因此可能会对它们是否完全具备加入上合组织的条件产生疑问。

三、俄—印—中合作前景

俄印中三国关系建立在近十年来业已形成的双边关系,当然他们并不总是友好与合作,时而也有对抗的局面。目前已经开始尝试厘清和发展政治、经济、科技和人文领域的合作,这种合作可能会扩展所有三个国家都参加。

2001年9月开展了三方科研项目“21世纪的俄印中”,发起人和组织者是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印度中国研究院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三个国家科研机构的政治学专家参加。这些非官方的研讨实际上是在框架下的“第三条路”,即在政治学学者层面,它实际上把谈判进程引入“第二条路”,即三国官方人员参与,而由此则可以通往“第一条路”,即可预见的三方首脑会谈。

三方进入“第二条路”的谈判进程是2003—2004年纽约联合国大会过程中由三国外长会谈开始的。2004年10月在阿拉木图举行的“亚洲互动与建立信任措施”外长会议中三国外长举行了会议。2005年2月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了第四次非正式会谈和三国外交机构领导人的会谈(不在任何国际会议框架下的)。根据符拉迪沃斯托克会议精神首次发布了联合公报,强调了对21世纪世界发展基本问题所持立场的一致性;部长们支持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公正的国际秩序,并在此基础上遵守国际法律规范,平等和互相尊重,合作和继续向多极化发展。部长们声明俄印中愿意相互合作面对新挑战,建立三国司法机关协作机制,打击毒品走私和其他跨境犯罪现象。他们讨论了三国在经济、交通、农业、能源和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前景。

印中关系已经成为比较敏感的一环,最近几年有了实质性的突破,这是开启重要合作的基础。

2006年7月17日在圣彼得堡G8峰会的进程中,举行了三国首脑的首次会晤,这次会晤是由之前三国的外事部门、知名政要、经济学家的一系列会谈作为铺垫而得以实现。2007年1月25日普京对印度进行正式访问,并签署联合声明,其第二十七条款指出,“双方愿意在俄印中三方架构下拓展合作”。

俄印中三国外长会晤将定期、轮流在三个国家举行。2007年2月在新德里外长们强调三国关系应加强相互理解和信任,准备继续在高级别政治层面探讨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促进三个国家在发展领域、维护和平、地区和世界范围的安全与稳定等问题上取得成就。指出了三方具有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卫生、高科技、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等领域互利的经济合作潜力。中俄外长指出,他们各自的国家都认为印度在国际政治中有很重要作用,理解和支持印度努力想在联合国起到更大作用的意愿,外长们同意,尽快促成打击核恐怖活动国际公约生效,接受印度向联合国提交的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公约,进一步确立打击恐怖主义的国际法律基础。三方在中东、伊朗、阿富汗局势,以及类似的国际问题上达成一致或近似的立场。

2007年10月24日在哈尔滨的会议中首次提出建立三方外交机构司局或处层级上的协商机制,以加强三方在地区和国际问题、以及执行外交部长会议上已达成协议的协调与合作。对印度提出2008年3月27—29日在德里举行由国家公务员和学者参加的地缘政治与战略趋势研讨会的提议给予正面评价。

2010年11月15日在武汉召开的三国外长会谈十周年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外长们肯定了合作是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外长认为三个国家在许多国际、区域问题上持相同或相似的立场。印度外交部官员克里什娜也指出共同完成这些项目的重要性,如班卡罗拉与斯科尔科沃俄罗斯创新中心的合作。必须深化在能源、抵御自然灾害、卫生防疫、医疗和农业等领域的合作。

尽管在很多地区和全球关系问题上三方持一致或相近的立场,但也阐明了在对待直接触及美国和巴基斯坦利益的问题上还存在分歧。印度知名政治学学者、记者西德哈尔特·瓦拉达拉让在《星都》报撰文指出,武汉会谈三方绕过了潜在的“两头象”:美国和巴基斯坦。 中国和印度的代表尽量避免提及恐怖主义和被认为是“美国、巴基斯坦朋友”的政治集团。中国外长不使用恐怖主义这个字,因为这有可能被理解为是反巴基斯坦的,提及“在逃恐怖分子”也被认为是不能接受(尽管美国总统提出的在巴基斯坦领土上的恐怖分子逃犯)。印度对2010年俄罗斯和中国签署的亚太地区安全宣言也很警觉,因为这一宣言可能被认为是反美和反日的,而德里正积极发展同这两个国家的关系。

在讨论阿富汗问题时存在美国因素。三国外长对阿富汗的复杂局势表达了严重关切,并表示必须加强阿富汗自身的武装力量。俄罗斯提议开始就阿富汗局势展开三方谈判,但中国反对这一提议,担心可能会使美国和巴基斯坦产生负面理解。 尽管如此,联合公报中还是包含了这样条款:有必要发展阿富汗自身力量,以保障国家安全,保护自己的主权和独立。

三国外长认可伊朗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权利,认为对话和谈判是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唯一办法。

总之,可以认为,考虑自己国家特有利益的同时,印度在区域问题上的立场尽量顾及美国利益(指“核议定书”),同时也稳固了自己在面对中国时的立场。

俄印中积极参与上合组织的活动,给三方合作提供国际法律基础。正是在上合组织框架内才有可能合力反对恐怖主义和毒品犯罪,保证能源安全,进行联合军演。此外,巴基斯坦不排除让本国军队参与联合反恐演练,像俄印中这样在双方,或在未来三方基础上进行。

四、印度与金砖国家:合作前景

高盛曾发布第99号全球经济报告“‘畅想金砖’:通往2050年之路——最近40年将领跑世界经济的大国”,金砖是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四个国家开头字母的缩写(英:BRIC,俄:БРИК),2003年开始出现在国际交往词汇中。2011年在中国首次举行金砖国家峰会,宣布金砖国家集团成立,南非加入后(更名:БРИКС)该组织成为跨大陆的全球合作集团。

2005年高盛公布新的分析报告指出,几年来证明,提出这一概念和这五国本身都是正确的,金砖国家在考虑到所有五个国家的利益后,做出最佳经济决策,其结果是五个国家在比早前预期的、更快的速度发展。到2041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发达经济国家,而印度在2035年将占据世界第三位。

在第一份报告中预期,经过十年,金砖国家经济总量将占世界经济总值的10%,而已经确认的是2007年,他们的总量已占世界总量的15%。

金砖国家占据世界40%的人口,25.9%的领土,世界GDP的40%,代表了世界经济的15%,拥有全世界近40%的金融储备金。根据印度分析师的观点,这些国家(可能除俄罗斯外)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并有能力克服金融危机。

而与此同时,也有分析家指出,如此不同的国家,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速度未必能够建立什么集团,甚或机构。最初并没有提出要建立金砖国家这一集团架构,也没有任何政经互动的指定格式。这几个国家逐步发展直到像目前这样建立互惠关系,由此才有合作的想法。金砖国家间并未有利益的绝对吻合,他们有不同的价值观基础,他们是不同文明的载体:伊比利亚美洲,斯拉夫东正教,印度教,佛教,儒家传统,而正是这些因素可以在全球条件下保持各个国家的完整性。

由于世界金融危机,金砖国家相互关系中经济和金融占有特殊位置,在多级、经贸均衡发展和保护地球资源的原则下共同探索、选择发展模式。印度与其他金砖国家一样,强调世界金融体系、金融制度应民主化,并把这一进程看作是建立多极世界的一部分。印度认为有必要加强各金砖国家间的双边合作,就重要国际问题协商出“集体意见”。

能源安全是世界问题,这也为金砖国家达成共识提供一个平台,俄罗斯是最大的能源出产国,中国和印度是最大的能源需求国;巴西正加大力度研制可替代能源,它可以与印度合作,因为在印度已经展开了这方面的研制,并广泛使用太阳能和生物能源。

保障经济合作是印度在金砖国家框架内的重要任务之一。与金砖国家伙伴的相互合作使印度能够与朋友分享自己的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况且,作为发展中国家他们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而全球化性质的挑战对这几个金砖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相似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印度不仅参与有关战胜金融危机后果的研讨会,还就粮食安全、稳定发展农业、预防传染病、国际援助、能源和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积极与其他成员国交换意见。2013年2月9日俄罗斯公布了加入金砖国家集团的主旨,俄罗斯支持金砖国家作为超越旧的被分裂的东西方或南北方的新型世界体系。

粮食、能源安全和反恐是印度在金砖国家框架内的优先议题。金砖国家领导人都支持印度和巴西在联合国安理会取得常任理事国地位的努力,并在这个有影响的组织的活动中起到更重要作用。没有俄罗斯、中国的支持很难达成这一目的。提出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国家有印度、巴西、德国、日本等,中国对改变日本地位有一定的疑义(考虑到中日关系的历史遗留问题),而印度也是中国传统地缘政治的对手,且两国有尚未解决的领土问题。正如在加入金砖国家主旨报告中指出的,俄罗斯支持联合国安理会改革,以提高它的代表性,但不能损害它工作的高效率和保证现有常任理事国的特权,包括否决权。

无论是否在金砖国家框架内,印度、巴西和南非都处于特殊的三方伙伴关系。他们在世贸组织多轮谈判进程中,就自由贸易问题反对西方,特别是2003年在坎昆会谈时。巴西和印度之间发展冶金、石油开采、航空和汽车制造合作,在军事技术领域实现共同研发。2012年8月巴西公司(EMBRAER)向印度转交了其订购的三架远程雷达定位预警机和监控机EMB -145的第一架,它的速度可以提升至830公里/小时,并能够完成飞行距离3000公里。同时,如果两国不拟定在商品和服务市场的长期战略合作规划,则不能排除未来会加剧两国在乙醇市场、制造业和软件出口、冶金、军事技术等领域的竞争。印度和南非的关系也日趋活跃。2012年5月印度总统普拉纳布·慕克吉访问南非。双方谈判达成协议,到2014年将贸易流转量由100.64亿美元增加到150亿美元。

2012年8月16日南非国家石油公司(PetroSA)和印度油气开发公司(Cairn India Group)签署协议共同开发南非东海岸奥朗热瓦雅河谷的石油和天然气。双方都认可这一协议的重要性,并有意愿未来继续发展这一领域的合作。印方评价该合作是迈出印度次大陆的第一步。

2012年9月12日印度国家商业银行(Bank of India)正式在约翰内斯堡开设分部,按银行官员的话说,是为展开事务性合作,特别是服务于中小企业,拓宽两个新兴经济大国之间的关系。

金砖五国已经展开紧密的合作,并成为带有各自观点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国际社会合作的范例。五个不同的国家联合成一个团体并不意味着他们互相之间的合作实践中就没有分歧、异议,甚至冲突。所以并不奇怪,在一些国际问题上他们并不存在一致的立场。

尽管金砖国家集团可以被视为是印度和中国交流的舞台,但也未必能认为这两个互相竞争的世界大国能在短期,甚至中期内可以调解双方已存在的争议问题。

印度和中国在很大程度上被世界发展速度放缓拖累,而巴西受的影响较小。俄罗斯和巴西通过出售能源和其他相关产品赚取了大量资金,他们希望能源价格继续上升,而印度和中国是这些商品的主要需求国,当然希望能源价格下降。这种状况限制了金砖国家达成令所有国家都能接受的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可能性。在对美国关系上也存在分歧。俄罗斯激烈地批评美国的外交和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融入美洲经济的巴西和中国在对美态度上更谨慎。印美关系近年来非常积极,因此印度并不打算加入任何反美同盟。对于替换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美元这一问题也存在分歧。俄罗斯主张创建一个新的国际货币。中国未必同意这一主张,因为它的金融很大程度上是与美元挂钩的。巴西政府总体上支持弱化美元作为储备金政策,它没有提出具体的建议,只是支持俄罗斯和中国。印度对这一问题基本不表态,因为制定共同立场是有困难的。

同时,印度在核武器不扩散、地区冲突调解等方面也持保留意见。众所周知,印度在独立之初就宣布禁止核武器,没有签署核不扩散条约,认为它是不平等和无效的。这样印度在1998年5月进行的核试验没有损坏它的任何一个国际责任,因为它既没有签署核武不扩散条约,也没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公约。当时的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声称,印度的核武器是在国家遭受核武威胁时用于自卫的。

关于地区冲突问题,印度原则上主张在没有第三方势力参与和干涉下双边解决问题,并且不主张把争议问题提交到国际会议论坛上讨论。这样可以肯定,巴基斯坦想要将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企图只能加剧印巴之间的紧张局势。

2009年6月在叶卡捷琳堡金砖国家外长一系列会谈后举行了金砖国家首脑的首次会谈。6月16日的共同声明中包括了十六项政治议题,并号召进行世界金融体系改革。强烈要求在国际金融机构中增加他们的作用,制定多元化货币体系,提出帮助陷入金融危机的发展中国家。在文件中并未包括反美元条款,因为金砖国家的大部分黄金货币储备投资于美联储的债券。

2010年印度总理辛格访问巴西时,希望两国更紧密合作,以保证能源和粮食安全,同时建议,密切关注在投资、科研、加工业和基础设施发展方面的合作可能。辛格指出,借鉴组织内不同国家的经验可以促进拓展经济发展领域的界限。

2011年3月底在中国三亚的高峰会谈中,辛格号召尽最大可能开发金砖国家所具备的潜力,并再一次强调他们的合作不针对任何其他国家。

2012年3月29日印度总理在德里金砖国家第四次首脑会谈中指出,所有金砖国家都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全球经济衰退、粮食能源价格上涨、周边环境恶化、西亚政局动荡、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活动加剧,这也就是未来几年在持续发展路上必须克服的障碍。印度总理强调:必须解决就业问题;保障能源、粮食、水资源的供给,促进稳定持续的经济增长;探索金砖国家经济互补的可能性,拓宽各事务领域的合作。辛格再次重申建议创立金砖国家银行,发展“南南合作”;强调必须改革联合国安理会;交流现代科技和各自国家的城市化经验;采取措施提高人均收入。他还指出了调解西亚和阿富汗局势的必要性。上述观点载入峰会通过的行动纲领和德里宣言中。

关于进一步发展金砖国家的经贸合作,虽然有意愿,但目前还不能成为伙伴关系,因为21世纪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是指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在金砖国家中最接近这一目标的是中国和巴西,他们已经在宇宙开发、航空和汽车制造业领域展开了广泛合作,目前正利用巴西的乙醇等进行开发新能源,以及在生物科技、制药和和平利用原子能等领域进行合作。印度和巴西之间也展开了冶金、石油开采、航空和汽车制造等领域的合作,并共同研发军事科技。

关于金砖国家首脑会谈的意义,印度一位外事部门领导指出了印度对这一集团感兴趣的三个因素:一、金砖国家领导就全球金融和经济形势问题定期交换意见有重要意义。二、在“第二条路”上进行的准备活动有重大意义,在学术层面的研讨可以拓宽领导人会面的议事内容并展开更宽广的经济合作。最后,印度部长肯定金砖国家领导人对重要政治问题的广泛一致性。

无论怎样,未来金砖国家对国际金融和政治体制的影响将加强,他们的经济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将占有重要分量,其结果是这些国家的政治影响也将得到强化。2009年9月4日伦敦二十国集团财政部长会议前夕举行的金砖国家财长会谈可以证明这一点。他们共同决定投资八百亿美元购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券。中国计划投资五百亿,俄罗斯、印度和巴西各投一百亿。专家们认为金砖国家给出信号,它是重要的联盟。他们有意愿购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债券不是为了储备多样化,而是为了在世界市场中更有分量。

2012年在墨西哥城举行的金砖国家财长会谈中,印度建议创立“南南”发展银行或金砖国家银行以支持发展中国家,以此提高金砖国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补充支持。在筹备南非金砖国家第五次例行峰会时,《俄罗斯在金砖国家中:战略目标和达成的方式》发表在2013年3月11日的“生意人”报上。文章认为有必要创立金砖国家常设秘书处,可以先是网上虚拟的,然后是实体的;设立发展银行(法定股本五百亿美元,总部设在莫斯科),金砖国家国际结算银行(使用国际货币支付)和专门针对危机的基金(两千四百亿美元)。总之,俄罗斯认为有必要加强金砖国家的政治分量。

如果单独看印度加入国际组织(上合组织、俄印中三国峰会、金砖国家)的经验,可以发现在这些组织、集团中,印度与俄罗斯、中国有紧密合作,三方合作的这些因素未来将影响到印度在全球和区域问题上的立场。

今天的印度是自给自足的区域大国,很快将成为全球大国,它保持自己的独立,有能力独立解决问题,为保障本国利益已准备好与不同地区发展多样化关系,以发展经贸、军事技术合作为开始,最终会按协议提供核原料。印度将继续展示自己特色的政治,不会不顾本国利益而屈从于任何外部压力。 wSlVEE4u7KZySbZZNXmZvsRVlMKgGkN/nJvGZ8CVv4b5iLzyeDCF6kWtmlRuBv4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