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解放社会生产力

一、认识内化经济时代

内化经济是笔者在2013年提出来的概念,是对当下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和经济特征所做的一个判定和指断。

(一)研究背景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人力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主要的生产力,我们可以称之为体力或伐猎经济;土地和简单器具是封建社会主要的生产力,我们可以称之为土地或农业经济;机器包括简单自动化是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的生产力,我们可以称之为机器或工业经济;金钱是帝国主义时代最主要的生产力,我们可以称之为金钱或货币经济。相应的,我们可以将不同的时代称为人力或伐猎经济时代、土地或农业经济时代、机器或工业经济时代、金钱或货币经济时代。传统社会是一种单一性的经济范式,起码也是以某一种生产力作为主体生产力的单一生产范式。当下的经济范式是怎样的呢?许多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判定,曾出现过知识经济(【美】保罗·罗默、【日】堺屋太一等)、头脑经济(【美】阿瑟·C.布鲁克斯等)、智慧经济(陈世清)、创意经济(英国)、眼球经济(【美】汤姆·达文波特、【美】约翰·贝克)、网络经济(美国)等不一而足的称呼。起源于美国的“新经济”(New Economy)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或该如何给新时代的经济范式下定义,一直困扰着当代的经济学界。上述新经济的各种称呼其实都继承了单一经济范式的传统,是单一生产力思维习惯的延续。冷静思考和研究之后,我们会发现上述表现都不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

(二)当下经济的表现与实质

当下经济其实不再是单一的生产力经济。笔者以为无论是头脑经济、知识经济、智慧经济、创意经济、眼球经济,恐怕都不能涵盖今日的新经济本质,而且都有可能将一种原本多元化生发的复合经济形式以偏概全、单一孤立化了。其实无论是头脑、知识、智慧还是创意,不过都是一种内化的力量,其中头脑是知识、智慧、创意储存和施展的媒介,而知识、智慧、创意是储存的内容和能量。尽管卢小珠等人在《头脑经济开发》一书中拓展了“头脑”内容化的内涵,肯定了生物学上头脑的载体性质,但头脑经济一词似乎有排斥体力劳动者的歧视意味。

知识、智慧、创意经济的表述是形象又理性的,但说句老实话,显得单调而片面,今日经济的发展完全单靠知识或智慧或创意并不符合实际。教授、博士、科研人员生活条件简陋的并不是个别现象。尽管今日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点子、知识、智慧、创意、精神、文化、技艺的确关系越来越密切,但权位、相貌、人脉、名气、出生背景也越来越成为赢取财富的主导力量。美国收入最高也就是顶尖富有的家庭约占美国全部家庭的1%,年均收入在150万美元,这些家庭的人均年收入约在50万美元。哪些人才能进入1%最富有阶层的行列呢?从职业上来看,如表3-2中所列。

(表中数据来源于乔磊《美国哪些职业盛产富翁》

表 3-2 美国最富有阶层的职业分布表

续表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当下的重要性生产力无比丰富,从长相、人脉、血亲关系、经验、智商、情商、名气、创意等无所不包。的确,传统社会单一的生产力体系已被打破,我们从当下风靡全球的文化产业亦可见一斑。

文化产业是今日的朝阳产业。与2004年相比,2008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达到7630亿元,增长121.8%;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由2.15%提高到2.43%,提高了近0.3个百分点。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400亿元左右,比2008年增长10%,快于同期GDP增长速度,相当于同期GDP的2.5%左右。 2010年,文化产业产值规模达1.1万亿元,占GDP总量的2.75%。 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预计超过3.9万亿元,占GDP比重将首次超过3%。 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超过4万亿元。 文化产业到底包括哪些?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统计标准——欧盟的文化产业统计包括了建筑学;加拿大的文化统计包括了建筑和设计;澳大利亚的包括了设计和体育;而美国,文化产业更是“巨无霸”,是包括艺术、休闲和旅游、体育、信息和通信的“大文化”,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能达到50%以上。2008年,我国文化服务业中市场化程度较高(90%以上)的有14个行业,分别为摄影扩印服务、广告业、其他计算机服务、旅行社、知识产权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室内娱乐活动、图书及音像制品出租、休闲健身娱乐活动、会议及展览服务、电子出版物出版、游乐园等。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仅文化服务业中涉及的生产力形式就有技艺力(摄影扩印服务、广告设计)、创意力(互联网信息、图书及音像制品)、智慧力(计算机服务、电子出版物、会议及展览)、身体力(休闲健身娱乐、室内娱乐)、土地力(旅行、游乐园)、法权力(知识产权)等。由此可见,文化产业不再是单一的生产力产业。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专职研究员刘奇洪认为中国政府在创造政府经济收益方面,共有三个常用的方法手段,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国家权力即税收权,然后才能数到国有经营性资产经营收益,排第三位的是土地、海洋、矿山等自然资源的转让开发权。 法权、公权如今的确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力,即使土地等自然资源的转让仍然依赖政府的法权力、公权力得以实现。

另外,人的相貌也已经成为一种稀缺的生产力,能给生产主体带来巨大的收益。美女俊男不但开发了模特业,还开发了广告业、演艺业、化妆品业、各类展览业、会务服务业、服装设计业等。人的美貌能为主体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和不菲的经济收益,所以现在整容已成为普遍的现象。据国际美容整形协会(ISAPS)统计,人均接受整形手术的排名是:第一名匈牙利(230件),第二名韩国(133件)。据2009年资料显示,虽然美国的整形手术数排在世界第一(303万件),但排在第三位的中国(219万件)迟早会登上第一名。同时,化妆品产业随着整形手术热潮迎来了暴涨势,甚至出现了“美女经济”等新潮词语。据悉,“美女经济”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当中占据了1.8%。《美国纽约时报》曾报道,首尔的整形外科顾客当中,有30%是中国人。虽然中国政府欲采取措施管制整形旅游,但估计很难阻挡女性“追求美的欲望”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美貌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经济生产力。

(三)内化经济:一种复合型生产力经济

当今经济形式应当是一种内化经济,而不是与生产主体分离的传统经济形式。无论是传统的体力或伐猎经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土地或农业经济(封建社会)、机器或工业经济(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或货币经济(帝国主义时代)都存在与生产主体即人本身的分离。要么是生物性的分离,如土地、机器、金钱作为生产力都是脱离于人的生物体而独立存在的;要么是生产关系性的分离,如体力尽管属于奴隶的生物身体,但作为生产力,体力却不能给生物体带来更多的收益,而是成为奴隶主获取财富的生产力,这由当时剥削性的生产关系所决定。

相较于历史而言,今天的生产力多种多样,且无论从生物性还是从生产关系上来看,都与生产主体紧密相连、有机融合,即呈现一种内化的、独享的特征。

内化经济的生产力不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复合型生产力体系。从个体来说,知识、经验、精神、思想、点子、技术、健康、美貌、人脉、名声、地位、权势、德行、素质等皆属于内化力;内化的媒质就是人体或人的大脑甚至人的姓名,总之就是人体本身,哪怕是姓名符号也仅属于特定的某人且是某种能量和某种价值的符号标志,像梁思成、贝聿铭作为姓名就是建筑设计价值体系的符号和象征;内化的手段有学习、积累、经营、继承、修炼甚至包括买通、拉拢、交换、偶得等;内化的目的就是增强自身的专业水平、非专业的能力、人脉圈子和社会价值并以此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化”字在《辞海》中有十一层意思,这里的“化”指第二义(转移人心风俗,如潜移默化)、第六义(化生,如化生万物)、第八义(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的综合义 ,即转化、融合、化生、慢慢孕育、渐渐成形之义,主要强调将外力包括内力、外在资源包括内在资源、有关联或无关联的人事物联合化、炒作化、概念化、知识化、非物质化、符号化为经济主体内在的能量、名声、影响力、运营力的过程和成果。这种内化的手段多种多样,大致有:联合(如结成经济联盟)、提炼(如进行商业定位和确立经营目标)、加强内功(如提升科技含量和产品品质)、宣传(如采用广告或活动性炒作)、打造品牌(如扩展自己的无形资产和知名度)等。其中劳力、土地、机器、金钱曾经创造财富的主体地位正在渐渐被冷却化和边缘化,但它们尚不能完全被撇在当下的生产力体系之外,且作为次要的生产力仍然在发挥着创造财富和价值的功能。

(四)内化生产力的构成以及内化经济的特征

内化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个人或社会组织的四大内化生产力——生物性生产力、智慧性生产力、社会性生产力、自然资源性生产力来实现。四大内化生产力所包含的内容如下:

1.生物性生产力——相貌、健康、体格、好声音、天赋能力、血亲关系等。其中血亲关系如儿子继承父亲财产、夫妻相互继承财产就属于血亲关系的作用;(富或官或星)二代经济、联姻经济、美女经济等就属于生物性生产力的产物。

2.智慧性生产力——学历、管理能力、经营能力、智商、知识、创意、技艺、品德、修养、经验、信息等皆属于此;如高科技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设计创意产业、技艺培训产业、演艺产业就属于智慧性产业。

3.社会性生产力——人脉关系网、权位、名气、商业炒作等就属于这一生产力;而传媒产业、权力产业、名声经济即社会性生产力功能的典型产物。

4.自然资源性生产力——土地、矿藏、自然景观、地域优势等就属于此类型;房地产业、旅游产业、矿藏开采业就是建立在这一生产力之上发展的。

四大内化生产力常常并非孤立运行,交叉、重叠、融合性地运行是当下明显的特征,而传统的体力资源、农业资源、工业资源、货币资源也被有效地融入了当下经济体系,成为复合型生产力的微小部分并发挥着相应的经济效用,只是已经丧失了它们曾经单一垄断性的主体地位。

内化经济除了上述的复合性,还具有附着性、独占性、有机性、虚拟性、非传承性、可炒作性六大特色或六大主要特征。

附着性——是指内化生产力附着在生产主体的身体内,成为人、国家、组织姓名符号特有的含义及能量,离开了生产主体,这种生产力体系可能就不复存在,如“美国”“日本”和“伊朗”“南非”就各有迥异的含义及能量。

独占性——是说内化生产力仅为独立的生产主体所拥有、所独占,脱离了生产主体,内化生产力就可能失去效用。内化生产力不能被其他主体复制或盗用,是一种独占性存在。如钓鱼岛仅属于中国,别国非要插足就可以定性为侵略。

有机性——指各生产力联合发力、协同作战,而且总称的内化生产力是活态化存在,表现出生产主体自我演化的生物性特征。如年老色衰就会导致相貌这一生产力发生衰退,年老体衰也会导致体育明星的价值降低。

虚拟性——强调是在一种想象、情感、内化影响、非物质、非固化且甘愿接受商业炒作联合作用下的生产与财富的增长,对于生产主体要加强自我虚拟名声的扩大,对于消费者或合作方来说主要是基于信任、仰慕、自愿合作等虚拟化的情感力而支付自身的财富或价值以实现互通有无的情形。

非传承性——指内化生产力只属于附着主体独有,随附着主体的生死而存亡,很难由下一代或他人、他组织承袭所得。前代人的影响力不可能完全由下一代承袭,“二代”对“一代”资源的传承也是部分传承。

可炒作性——内化生产力可运用现代商业手段、现代传媒体系进行无限放大、无限美化,从而迸发出超越实际的虚拟化效应。

(五)内化经济的运营范式

传统经济即体力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货币经济因为是单一生产力主导经济,所以常常是一种核心爆炸式或单点爆炸式生产,如图3-4所示。

图 3-4 传统单一经济单点爆炸式生产

图 3-5 内化经济多点爆炸式生产

从图3-4可见,传统单一经济运营基本就只有一个发力点,那就是核心竞争力。所以奴隶社会争夺奴隶、封建社会抢掠土地、资本主义社会掠夺物质财富和货币财富成为历史的主流,就在于单一生产力成为大家都想抢夺的资源。

内化经济属于多爆发点、多生产方向的经济爆炸群生产,如图3-5所示。图中A区是三(或n)个生产力的交融区,显然它的生产能力最强盛,属于多能创造区,因为它具备了多种优势,如人才、货币、市场、合作方、原材料、政策等对于一个生产主体来说都处于有利的商业时机或运营状态时就处于该区;B、B′、B″三区是次一点的区域,因为它们只是两(或n-)个生产力的交融区,显然此三区的生产优势不如A区,而且B、B′、B″尽管状态相近,即交融优势的数量差不多,但由于交融者不相同,所以它们各自的生产优势不尽相同,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同理C、C′、C″是再次一点的区域。内化经济运营属于多点爆发或全面爆发,其各种资源都有可能成为被争夺的对象,这一点不容忽视。

传统单一经济运营的过程常常呈现链条或闭环型范式,因为它强调单点爆发运营;当下内化经济运营范式却要复杂得多,首先它包含了传统单一经济运营范式,然后又进化出自身独特的范式。我们用下面的几个模式图加以说明。

图 3-6 链条型内化经济运营范式

图 3-7 闭环型内化经济运营范式

图 3-8 集成型内化经济运营范式

图 3-9 发散型内化经济运营范式

图 3-10 网络型内化经济运营范式

链条型(图3-6)、闭环型(图3-7)、集成型(图3-8)、发散型(图3-9)是内化经济最为基础和基本的四大运营范式。这四大运营范式常常纠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更为复杂的当下内化经济网络型的运营范式(图3-10)。当下经济的新范式主要呈现为网络型经济范式。如图3-10所示:网络系a中的所有生产力相互间都构成可以直接或间接发生联合关系的交错型运营形态,各生产力优势整合之后就形成集体能量更为强大的a号社会生产网络体系,所谓的经济圈就是这种生产力交错联合在一起形成的成果;网络系a和网络系b一般是彼此分离的,一旦a和b中的某一对生产力发生了关系,那么网络系a和网络系b也许就可以通过这一对熟识或合作的生产力产生更大范围上的交错与深度合作,那么更庞大、更错综复杂的经济圈就必然产生;如果再加上网络系c呢?经济学意义上的“地球村”“全球化”“共体经济”等概念的生发原理亦在此。

综上所述,所谓内化经济,即生产力附着在生产主体身上且为生产主体所独占而无法轻松发生转移或为他人承袭的经济。一切资源都有可能转变为经济生产力是内化经济最突出的表现。当下的生产力实际已经形成了复合式的生产力体系,具体包含了管理力、技艺力、智慧力、人脉力、名声力、权位力、信息力、相貌力、物质力九大类。 这九大类生产力在今天同等重要且都有一个相似的本质特征,那就是凝聚在了生产主体身体上成为生产主体所独享的有机资源集合体 ,从而构成内化经济时代。在内化经济时代里,全面的法律意识、完善的法律内容、严密的法律体系保证了游离于所有主体之外的物质力所有权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哪怕所有权的主体消亡了,其物质力的承袭也有严格的法律规定。概而括之,生产力为生产主体所独占并内化为一种象征性创造力的时代即内化经济时代。内化经济除了复合性,还具有附着性、独占性、有机性、虚拟性、非传承性、可炒作性的特征。 所以内化经济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经济运营的方式更为复杂、经济创新的方向更为多元、经济爆发点更为分散,生产主体只要拥有一种或多种独占资源就拥有了创造巨大财富的潜力与可能。内化经济时代的经济范式属于多爆发点、多生产方向的经济爆炸群生产,因为内化经济主要呈现为网络型经济范式。 在内化经济时代,我们的设计管理又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二、内化经济时代设计产业管理的历史性转变

内化经济已成为一种新常态,它以创新驱动、体验驱动的经济范式代替了传统的投资驱动、权力驱动的旧经济范式,随之而生,设计产业管理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一)设计项目管理向设计创意管理的转变

设计产业管理在传统意义上来说是围绕设计项目而展开的,事实上设计项目也是设计世界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没有设计项目的存在就不会产生设计产品、设计生产活动,也没必要建构设计生产团队,当然设计创意也就只能停留在空想中。设计项目运营是设计界最为普遍和广泛的工作,设计活动的主体就是设计项目,对设计活动的研究其实就是对设计项目执行过程的研究。 传统意义上,设计产业管理主要停留在对设计项目的管理上,无论是建筑工程类、工业产品类、艺术设计类、影视设计类莫不如是,从一个项目的策划到一个项目的完结就是设计产业管理的整个过程。而所有的设计项目组在完成一个设计项目的运营和管理之后从理论上就可以宣告使命的完成,如此说来设计项目组是一种临时性团队,设计项目的核心工作是有固定目的和时空限制的设计和生产。 严格意义上的设计项目管理是一种渐进性的设计管理,按照项目的进程预设和既定步骤按部就班地向前推进。今天的设计产业管理不仅仅停留在单体的项目层面,开始向创意层面进行转变,即使内化经济时代的设计项目管理也不再以单体项目作为研究对象,而更加看重设计创意的内涵和潜力、更为在意设计创意本身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从而追求项目群落的开发和延续性、跳跃性规划。传统的设计项目在乎项目的投资来源并受制于投资人,在内化经济时代,投资驱动力逐渐多元化发展,形成投资驱动力、创意驱动力、人脉驱动力并驾齐驱的多动力式设计管理,其中尤以设计创意为设计生产的核心动力。没有创意,一切金钱、人脉、原料、机器都是死物,唯有好的创意才能创生出延续性、跳跃性的一系列项目,设计产业管理开始发生新的转向和新的规划。内化经济时代的设计产业管理追求爆炸性项目群落的管理,任何一个资源都可能是一个爆发点,而创意点最为出色,最具独特性和领先性。这里的创意不仅仅是设计技艺创意,还包括策划、管理、经营、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各方面的一切创新。这里且先行埋下一个伏笔:设计产业界的核心生产力是设计创意力,尽管设计创意力仅是社会生产力中的一种。

(二)设计流程管理向设计品牌战略管理的转变

传统的设计产业管理强调严格意义上的流程管理,这一点在工程项目管理、机械制造管理、产品生产管理、服装设计管理中皆如此,这样做的意义不言而喻,必须保证设计产品的完型与品质,这也是质量管理的必然要求。但这只是传统时代的微观性设计生产管理,随着设计技术、电子技术、信息虚拟技术的不断成熟,设计产业管理开始将微观的生产制造业专属化、类型化,而将更多的管理视角、管理精力投放在设计品牌的打造和运营上。品牌的基本功能是产品商的差异化区分,包括产品和服务上的双重区别。 品牌界对品牌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品牌形象模型和品牌个性三个方面。 换句话说,品牌是一个全面的复合内容,包含产品的品质、外形、独特性以及企业的社会口碑;品牌是一个系统,是公司形象、使用者形象和产品形象的三形合一系统。 品牌最终要通过视觉来展现,综观工程机械市场,国际知名的工程机械品牌在技术领先之外,无不在产品视觉形象设计中彰显着鲜明独特的品牌形象。 品牌的打造不是一蹴而就,甚至是旷日持久的慢热工程,关键是要经得起消费者与时间的检验。今天设计产业管理界越来越意识到设计品牌战略的重要性,对设计流程的把控和留恋是传统管理者的职业习性,只有具有品牌战略意识的设计产业管理才代表了业界的发展方向。设计产业管理本身也将成为国家品牌战略的重要基石,而国家品牌战略正是大国战略的高级形态。

(三)产品生产管理向资源整合管理的转变

传统的设计产业管理强调对产品生产的严格监督与控制,但在内化经济时代,资源散点式爆发经济导致设计产业管理开始关注众多资源内涵式产能的深度挖掘,即充分评估和激活每一种资源内在的能量和实践的价值。每一种资源几乎都是一个专项的管理对象,在内化经济时代,设计产业管理对象不仅仅只有设计人员、设计项目、设计产品、设计信息,还有其他许多对象,如设计时间、设计后勤保障、设计财务等。 事实上,在今天的设计界,设计创意、人脉关系、传统技艺、设计政策、设计教育等都在发挥着与设计产品规划和生产同等重要的作用,某种程度上来看,设计产品的生产未来一定会退居二线,从而让位给设计技术研发、设计创意培植、设计品牌构建等更为重要的方面。发达国家生产线与加工厂的大量外移不但是一种成本节省手段,更是一种品牌扩张、市场培植的宏伟战略。向政府要政策、向市场要利润、向学校要人才、向社会要各式各样的资源、向合作伙伴示好求共赢、向竞争对手逞强树口碑,关键是谁更懂得整合各种貌似无关的资源谁就更容易通向自己设计事业上的理想帝国。成功者往往不是因为处处优秀、面面强势,往往是因为拥有某些资源且利用这些资源获得了更多资源。今天的设计产业管理尊重每一种独特性,也更擅长分析和把握每一次机会,因为个性与机会也是很强大的创造力。设计业界的生产力实际上是以设计创意力为核心的复合型社会资源群落体系。

(四)物性致用管理向人性彰显管理的转变

往日的设计产业管理关注产品的完型、关注既定产品和既定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即关注物性的致用。内化经济是一种网状的复合式经济体系,在这样一种分散式的经济网上,处处是机会、处处是增长点,消费体验开始成为经济从虚拟和想象走向现实的试金石。手机支付今日特别流行,这个建立在现代网络和信息化互动技术之上的新方式会令守旧的人忐忑不安,但如果对紧急情况带来一次便利的体验,任谁再守旧也不能不惊叹和动心。人性的彰显、人性自然的动力越来越成为推动设计向前发展的强大力量,即舒适、便利、轻松、快乐在今天远远大于对物美价廉的渴望。投资驱动转向体验驱动被敏感的设计管理者、设计师津津乐道。优秀的设计是设计师与用户之间的一种交流,用户的需求应贯穿整个设计过程。 而在产品外观设计上,今天对消费心理学的探究已经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从而也开始扭转设计师中心主义向消费中心主义的转变。如主观人机工程学研究表明,人们接受信息70%~80%依靠视觉,而在视觉信息中,20%来源于物体的形状,80%来源于物体的色彩。 视觉上的革命特别是计算机虚拟技术带来的视觉大革命一定会改变我们未来的物质观和世界观,而这一切得益于设计产业管理的超前思维和对人性的深度考量。对于工程机械产品而言,来自产品外观的刺激和用户本身记忆中存储的知识经验都会影响用户对产品视觉形象的认知。 今后的科技研发、技术开发、视觉设计一定会在人类体验高度和知识深广度拓展上大做文章,因为人性化的体验也会是未来设计产业发展最坚实的基础。这些历史性的转变最终会让设计事业真正进入社会层面和公众层面并日益成为更加公共性、群众性的精神事业,从而解脱了设计局限于物质与功用的基准状态。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知道今日的造物实际上是造思想、造生活、造人性习惯,谁能抓住历史的机遇谁就能高人一筹,谁能登高望远而不是仅仅拘泥于物造和一点苟营之利,谁就会是未来的缔造者。国家与民族之兴以及大国战略的实施,都必须要重视这一点。

三、确定设计创意推动大国战略的方针

人类天生是贪求新意的,农民、渔夫与教授甚至总统没有本质的区别,只要是正常的人,对新意都渴望。而设计师就是靠新意吃饭的人,设计师失去了新意或再也创造不出新东西,他的职业生涯也就结束。新意有时候很神奇,起码对甘于旧经验的人群来说实在神奇万分。印度哲学家J.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把人们引以为傲的“经验”称作“欺骗”:“当我想要,当我贪婪,当我说‘所有的经验都是肤浅的,我想要些神秘的’,欺骗就冒出来了——然后我就被困住了。” “到目前为止我们做了些什么呢?我们所依靠的人、宗教、教会、教育,已经把我们带到了如此可怕的混乱局面当中。我们没有从悲伤中解脱,我们没有从野蛮、丑陋和空虚中解脱。” 一语点醒梦中人,想想我们的经验常常把我们束缚成了何种状态,归结到设计上来说,设计创意力就是打破经验的努力、就是克服“欺骗”的生产力。美国创意学大师罗伯特·斯腾伯格(Robert J.Sternberg)对创意的说法不但与克里希那穆提基本一致,而且打通了对于设计创意解释的通道:“如果一个产品很新颖也很实用,那么我们称其富有创造力,这是创造力的两个基本元素。” “最高水准的创造力表现为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于先前的产品,而人们对于产品新颖性的知觉也取决于他们先前的体验。” 如此说来,设计创意力是应该能够创造出新颖、实用、打破经验、克服先前“欺骗”性体验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设计产业管理理所当然肩负着培植设计创意的使命,首先要解放创意生产力,而不能用行政命令、官员喜好来决定设计的发展轨迹和发展方向。日本设计家原研哉(Kenya Hara)曾说过:“简约实际上这个想法是从最近才开始有的,实际上世界是从复杂的概念开始的,这就是青铜器最初的状态,然后表面上这些纹路都非常的复杂……他们都是通过中央集权来管理的……一国之王,一村之长他们要通过这些道具表现自己的权力,要有威慑力才可以组织好这个国家、组织好这个村庄,所以要用这些复杂的东西表现它的威慑力。所以越是有强权的地方,就会有非常复杂的图……” 原研哉用中国的青铜器,印度、伊斯兰的建筑,路易十四时期凡尔赛宫内部的造型、国王的座椅以及罗马的设计来证明这一理论。且不论这一理论对错如何,但屁股决定脑袋的设计在现实生活中的确随处可见。今天我国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一个好的信号,大众、万众自己来创造,自己来决定自己的命运,谁也无法代替大众、万众来做决定,这具有政治上的积极意义。创新是创意力的要义;“大众”“万众”是一个虚指,就是指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创意活动中来;“创业”毫无疑问就是一种产业化的指引,“创业”要求将创意转变成职业、市场实存的行为,创意者应当能够在这种职业、行为中获得自我生活下去、继续发展的可能。说到底,人的发展要自力更生,大国战略是靠每一个公民的自力更生、积极创造得以实现。同时,大国战略还要将每一个公民都活得有尊严和幸福作为己任,称霸世界尚在其次。当然,仅仅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和理念远远不够,设计创意管理还应当通过多样思维、多元手段、多种方式制定出设计创意的价值评判和优选体系来。不是简单的模仿、抄袭、重复、剽窃就能称得上是创意,创意必须是完全的创新,即使是对原有经验的篡改,但也必须有实质性的区别、重要性的突破。这就不是“大众”“万众”所能做到的事情了。究竟什么样的人才配称创意大师、究竟什么样的创意才值得商业投资和社会推广、究竟什么样的设计创意才应当被纳入产业化的范畴里来而又不涉及版权之争?这才是设计产业管理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和完成的使命。

当我国的设计创意还不够繁盛,我国的设计品牌就不够硬朗,国际性设计交流也就相对疲软,而国内设计市场同样就不得不跟着国外跑,那么我国的设计文化就缺乏个性与后劲,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疲软最终只能导致本国经济的烂根与枯竭,大国战略的理想就会受到巨大的挑战。这一连串的系列反应让我国觉得应该要请设计产业管理出马了,用设计产业管理来担当起改变上述不利现象的责任,这就是使命。所谓使命就是外界或他者赋予主体的责任和任务,是外界或他者对主体所下的命令。这里,设计产业管理的使命实际是整个社会与我国的设计事业对设计产业管理这一活动所做的授权。既然将设计产业管理提上国策,既然将设计产业管理推上历史的风口浪尖,也就是说历史需要设计产业管理发挥作用的时刻到了,设计产业管理应当临危受命,勇挑历史重担。

内化经济时代,什么都是生产力,那么我们就必须解放所有的生产力,生产主体无论拥有什么样的资源都应当能够在当下的国情和环境中爆发出创造力。民主、自由、平等的真正内涵就是要让所有人、所有资源得到生存和生活的妥善处理,只有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国家才是民主、自由、平等的国家。一个限制了资源创造力的制度和体制是失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的实情和处境显然仍然需要加快改革、加紧民主化建设的进程。这不是要党放弃对国家的领导权,而是要党下定决心把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放在首位,在意识形态上推行民主、自由的理念,在体制上推行为民谋利的建构,在制度上推行公平化制度的建设,在社会生产上推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生产战略,四管齐下,方是实现大国战略之道。影射到设计产业管理上来看,要把一切的设计创意当成最核心的生产力,强调设计创意的自主性和原创性。所有的创意力都应当遵循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评判标准,重其成就、奖其贡献、用其功能,让社会实际需求来检验人们的创造力,而不是凭权力阶层的喜好来断定人民的创造和贡献,更不能凭与权力阶层的亲疏关系来决定奖惩体系。当然,治国者首先必须确定设计创意救国的方针,设计产业管理就有了光明的方向。

四、关于大众创业

2014年9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致辞中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设想,他是这么说的:“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经济发展方式不转变不行,经济发展不适度也不行。当然,我们所说的发展,是就业和收入增加的发展,是质量效益提高和节能环保的发展,也就是符合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科学发展。当前,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中国经济正处于深层次矛盾凸显和‘三期叠加’的阶段,到了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候。下半年和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将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性调整,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使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创造价值,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中国经济每一回破茧成蝶,靠的都是创新。创新不单是技术创新,更包括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中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本身就是规模宏大的创新行动,今后创新发展的巨大潜能依然蕴藏在体制改革之中。试想,十三亿人口中有八九亿的劳动者,如果他们都投入创业和创新创造,这将是巨大的力量。关键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创造力,进一步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破除一切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每个有创业意愿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让自我发展的精神在群众中蔚然成风。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自然禀赋’就会充分发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动机’就会更新换代升级。”这段话中首次提出“大众创业”的说法。毫无疑问,所谓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就是要解放社会的生产力。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实行的是国家创业,那时候的工商税务职能管理部门形同虚设,一切产业形式都是国有、公有、集体所有,政府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具有直接的指挥权与决策权,市场的调配权相当微弱。尽管改革开放将国有、集体身份的工人整体“解放”,但大众、草根生产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因为人们近三十年来对从“吃皇粮”走向“为资本家卖命”的遭遇不仅仅耿耿于怀,甚至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发生了什么。在计划经济时代,工人们是端着“铁饭碗”吃国粮的身份;在改革开放时代,自由之身的劳动者是端着“泥饭碗”吃老板的软饭;“大众创业”的提出正是内化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通过自己的创业端着自己的“金饭碗”吃自个儿的自由饭。

但创业谈何容易!中国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不过3年,活下来一个民营企业要牺牲百千个创业者。李克强总理也认为这更多时候不是创业者的能力和智慧问题,而是体制造成的外力性破坏,仅仅鼓励大众创业还不够,国家管理体制不创新、不进步,愿景终究会成空。所以,李总理在上述致辞中说:“抱定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决心,推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改革,着眼解决长远问题。”“通过我们的努力,把‘改革的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民生新福祉’。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也有条件不断克服困难,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这说明李总理心中是非常清楚的:没有国家的扶持、没有政府的保护、没有国内体制环境的清正廉洁,大众创业的成果终究会被与民夺利的不法权力搜刮一空。“防止公权滥用,减少寻租现象,使政府真正履行为人民、为大众服务的职责。”大众创业最大的障碍在总理的这一句话中得到了解答与承诺。2016年1月18日的《政商外参》中指出:“中国人均收入最新世界排名2010年是第127名;中国GDP世界排名2010年是第2名;中国官方公布的官/民比例目前达到1.28(一说1.15),绝对创世界第一;农村社会的基层政府是典型的‘吃饭型财政’,行政管理费及工资支出占到了当地财政收入的80%~90%。”所以总理“抱定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决心”的说法绝非危言耸听。至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大众创业与设计产业空前发展紧密相连,但是,如果没有合法合情、规范合理的设计产业管理制度,大众创业一定会举步维艰。

五、关于万众创新

“万众创新”的说法同样是李克强总理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致辞中提出来的:“中国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各类技能劳动者近两亿人。如果这么多人哪怕是大部分人都能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体力加脑力,制造加创造,开发出先进技术乃至所谓颠覆性技术,中国发展就一定能够创造更多价值,上新台阶。”把国家的创新机制且是大国战略中的重头戏下行到民间不仅仅是对人民的信任,更是把国家创新权力还政于民的起步与尝试。当然,新一代国家领导人集体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集体。自毛泽东主席之后,“万众创新”在治国理念上显然迈出了历史突破性的一步:尊重民众并善用民众。李克强总理如是说:“‘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也就是说,智慧来自于大众。我刚才强调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会迸发出灿烂的火花。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改革创新,更需要分享改革创新成果。这用中国的成语说,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希望与会各位畅所欲言,共同探索改革创新和开放发展之路,共同谋划创造价值与互利共赢之策,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为世界繁荣进步作出应有的努力与贡献。”

大众创业如果具有可能性的话,万众创新显然要更进一步,在难度系数、智慧运用、技术创新上要求会更高。大众创业实际是希望大众能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自食其力、自力更生。那么有一技之长者可以靠技术去吃饭,最差的也可以在城市街头一隅摆个缝补摊,帮消费者缝缝补补;没有一技之长者完全可以靠临时学习后出售一些简单体力来养家糊口,遍布中国大街小巷的煎饼摊堪称世界一景,你不能说卖煎饼果子的城市大婶大妈就不是创业者。为了生存和生活,大众不会因为有没有“大众创业”的号召就随意决定做不做事,抢劫银行、公交扒窃的不务正业者除外。

万众创新就不是一个谁都能做到的、谁都能扛得起的事儿。创新是一种突破性、开创新的活动,要对历史和过往做深刻的反思和审视,这不仅需要全局的眼光,更需要超群的智慧和推翻旧事物的勇气。如果说创新就是一种类似于科技创造、技能革新的技术活儿,还显得过于狭隘,能将遍布全国大街小巷的煎饼摊整合打包到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将是更加震撼的创新。设计上的创新当前紧缺的不是设计出新产品、新量产,或者说当前的设计创新绝不是技术上出了问题,实质是思想、运营机制出了问题,所以本书在此强调设计不是造物,首先应该是改造思想。拿现代的建筑设计来看,问题还不是现代建筑在式样和功能上的千篇一律或稀奇古怪,而是建筑思想、建筑价值体系出了问题,进一步说是整个社会的认知观、运筹动机出了问题。现代建筑设计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显现出越来越多地被消费市场所控制的局面,从而失去了整体性的考量。 空间概念设计师必须时常从具体的工作中抽离出来思考审视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一切,时、空、物。 “空间设计”产业中功能性、装饰性、设计为主的现状与社会发展阶段“功利”思维主导的价值观关系密切。非市场性、强调艺术性、反思性的空间设计作品及设计师相对缺乏。 当整个社会被“功利”所控制,所有人还有心去搞创新吗?如果说创新是衣食无忧之后的自我突破显得谨慎抑或夸张了,那万众又何必不求回报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地去推进技术进步呢?这里不禁又要重申李克强总理的说法:“通过我们的努力,把‘改革的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民生新福祉’。”这句国内最高级别的设计产业管理的指导方针,正是万众创新的前提和保障。

大众创业在前,万众创新在后,这是一个富有智慧的逻辑判定,“大众”接近全部民众,无论从数量还是范畴上都一定大于“万众”。让所有人参与创业的热情高涨,才会从中诞生出类拔萃的创新。创业是为了生存,内化经济时代层出不穷的多元生产力都应当有用武之地,然后从中优选,让能够量产、能够创造新机会的创意力品牌化、延续化,这正是设计产业管理在生产力发展上的战略性定位。 IEPzITh+J4lk7zXiPMFqFwh27uVTCgyrq30I7jaNuDIr39Qeg2R6A6x8U+nXZD0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