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网络社会与信息“脱域”

随着网络社会的兴起,在“道听途说”和“你说我听”“你演我看”之外,“转载搜索”成为获得信息、了解社会的重要方式。与“道听途说”相比,“转载搜索”不必发出声音,也不必直接与人对话,它只需一台接入互联网的电脑(或其他上网工具),轻轻地敲击键盘、移动鼠标或触摸屏幕,便可以在瞬间获得不计其数的信息。与“你说我听”和“你演我看”相比,“转载搜索”实现了“双向选择”:一方面是“信息选择受众”,人被动地接受外部信息的单向灌输;另一方面,信息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可以主动选择所获得的信息,也可以进行信息反馈,主动发布、修改、删除信息或对来自他人的信息做出评价。更为重要的是,“转载搜索”的内容已经不限于文字,还包括图片、声音、视频和各种符号,其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是“道听途说”和“你说我听”“你演我看”的信息传播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与传统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相比,网络社会中信息获取的重要特征是“脱域机制”(disembedding mechanism)的产生。“脱域”是吉登斯社会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 通俗地说,“脱域”强调的是社会关系摆脱时空“此时此地”限制的特征。“脱域”基于时间与空间的虚化,“在前现代时代,对多数人以及日常生活的大多平常活动来说,时间和空间基本上通过地点联结在一起。时间的标尺不仅与社会行动的地点相联,而且与这种行动自身的特性相联。” 而到了现代社会,时间逐渐与确定的生活地点和具体的社会行动脱离开,成为超越空间的虚化时间。同样,空间也出现了虚化。当世界地图等图示在人们生活中出现时,超越具体时间点的空间范围在人们的头脑中产生了。时间与空间的虚化,出现了没有任何在场事物的时间和空间。

当然,时空分离不是网络社会的专利,而是始于工业社会。在工业社会中,交通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脱域机制”的发生与发展,但网络社会有过之而无不及,将“脱域机制”推向了极致。就本章讨论的信息获取方式而言,网络社会中的信息获得,在时间与空间上都表现出新的特征与趋势。

首先,信息获取的时空依赖性降低。网络传播极大地压缩了时间、跨越了空间。例如,同样是核事故,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事件与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在信息传播上有着很大不同——后者作为一个社会事件借助互联网很快就传遍全球,尤其是引起与日本相邻国家和地区的警惕甚至恐慌。麦克卢汉在1967年出版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首次提出“地球村”(global village)概念,意指随着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出现和各种现代交通方式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如今,在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上,网络社会俨然将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屋”(global room)。两个人可能素未谋面,却可以互通有无;即便相隔万里,也能在瞬间“穿越”大洋彼岸。在网络世界中,一个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同时也意味着“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即“此时此地”可与古今中外不同的事物关联起来,不同时间与空间的联结与变幻较容易地发生了。

其次,信息获得的时间感虚化。一般而言,可以把时间理解为事件从发生到结束的间隔,但对个体而言,时间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对身边发生的事物的主观感受 。在面对面交谈或在平面媒体上查阅和接收信息时,人会有一种较为明显的“过程感”。交谈有交谈的时间,读书有阅读的时间,看电视、电影有观看的时间,而在互联网上搜索信息时,由于身体未发生位移,加上网页显示和开关在瞬间内完成,信息获取过程中的时间高度压缩。正如卡斯特所言:“压缩时间直到极限,形同造成时间序列以及时间本身的消失。” 也可以说,因为“转载搜索”对空间的依赖性大幅度降低,导致人对时间的感受变得相对模糊了。

最后,信息获得的空间感虚化。在网络空间中,信息的获得不是来自某个地点或位置,而是来自虚拟的空间。这一空间不是在卧室中,不是在客厅中,也不是在办公室中,它存在于电子显示器的“背后”,它离我们很“近”,也离我们很“远”。其虚拟性体现在,它没有实在的标志物,无法容纳人的身体并供其延展,没有具体的标准计量其深度和广度。这是一个只能想象而难以感觉的空间。虽然人们常说网上“个人空间”,但这种“空间”主要指放置数据、文件或日志的地方,它和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空间有着本质不同。和现实的可感知的空间相比,人在“转载搜索”时对空间的感受是虚化的、想象的、难以言说的。不同人对空间的感受是不同的,也许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

信息获取过程中时间感与空间感的弱化,也意味着对时间与空间感知的个体差异增大。在时空结合紧密的现实中,人们对时间与空间容易建立共同感。例如,假设两个人从张村到李村,如果出行的方式、路线、天气条件等一样,那这两个人会有大致相同的时间感和空间感。钟表时间以及行走的疲劳程度表达了人的时间感,而路况、物理距离和沿途风光则塑造了人的空间感。这种时间感和空间感容易交流分享,形成大致共识。但在网络空间中,信息的搜寻和获得带有明显的个体性,一个人借助电脑和互联网,可能并未走动,也可能一言未发,只是动动手、眨眨眼、想一想,便获得大量信息。在此过程中,人对时间与空间的感受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不仅源于个体禀赋的差异,也在于这种时空感受很难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难以表达,便难以分享,进而难以达成共识,例如,一篇博客、一条微博或一个帖子,往往引来无数争吵,难以形成统一的意见。正因为如此,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空间中,那么个体与社会的疏离便在所难免了。 1el7D1dx7x6dAUa6Lrax4fdr3m947T5ujSj4D2vGQigufHsWOladUpc4jlat26s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