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时空压缩与现实感虚化

随着网络社会的兴起,“在线”(online)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微信使用便以此现实为基础。在信息获得的意义上,人们只需通过一部接入互联网的电脑、智能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轻轻地点击鼠标或触摸屏幕,便可以在瞬间获得不计其数的信息,而且信息的形式不限于文字,还包括图片、声音、视频和各种符号。对很多人而言,上网和收发信息已变成一件稀松平常且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事。在网络互动中,无论是文字往来,还是音频和视频通话,都生动而真实,在这个意义上,网络生活已不是“虚拟的”了。

微信尤其是微信阅读的广泛流行,充分体现了网络信息传播的“脱域”特征。脱域(disembedding)是吉登斯社会理论的重要概念,通俗地说,是指社会关系摆脱时空“此时此地”限制的特征。吉登斯说:“在前现代时代,对多数人以及日常生活的大多平常活动来说,时间和空间基本上通过地点联结在一起。时间的标尺不仅与社会行动的地点相联,而且与这种行动自身的特性相联。” 而到了现代社会,时间逐渐与确定的生活地点和具体的社会行动相脱离,成为超越空间的虚化时间;同样,空间也出现了虚化,当世界地图等图示在人们生活中出现时,超越具体时间点的空间范围在人们的头脑中产生了。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信息获取的时空依赖性降低,极大地压缩了时间和空间(时空压缩),即使两个人相隔万里,也能在瞬间实现信息联通。在网络空间中,一个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同时也意味着“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因为不同时间与空间的连接与变换更容易地发生了。例如,随着电子地图技术的不断提高,用户可以对自己想要了解的地点进行预览,有的地点还配有近期实景图片,地图软件还可以估算出发地到目的地的大致距离,以及使用不同交通方式所需要的时间。

就微信而言,超过8亿用户使用的这一手机应用,不仅体现了信息获得的迅捷性,还意味着人际互联互动变得更为简单直接。在人的时空体验上,微信使用产生的重要影响是时间感与空间感的双重虚化。由于手机随身携带或近在手边,人们几乎不需身体位移便可实现信息的收发,加上网页的开关切换可在瞬间完成,信息获取的“过程”高度缩短,进而带来“时间感”的虚化,即几乎“感受不到时间”。用吉登斯的话说:“压缩时间直到极限,形同造成时间序列以及时间本身的消失。” 即使是边走边看手机,看似经过一段真实的物理距离,其实也缺少过程感,这不仅是因为网页或电子书页是“虚拟的”,关闭或翻过后便了无痕迹,还因为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电子屏幕上,弱化了对环境与过程的感知。

在时间感虚化的同时,空间感也虚化了。在网络空间中,信息的获得不是来自某个地点或位置,例如,不是在办公室或图书馆,也不是在书房或客厅,它存在于电子显示屏的“背后”,似乎离我们很“近”,也离我们很“远”;它没有实在的标志物,无法容纳人的身体并供其延展,没有直观的标准计量其深度和广度,这是一个往往只能想象而难以言说的空间。虽然人们常说网上“个人空间”,但这种“空间”主要指放置数据、文件或日志的地方,它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空间有着本质不同。和现实的可感知空间相比,人在微信阅读时对空间的感受是高度虚化的、想象性的。

时间感与空间感的虚化往往也意味着现实感的虚化。就像法国当代社会理论家布希亚(Jean Boudrillard)所指出的那样,拟像(simulacra)、媒介信息、超现实(hyperreality)构成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消除了以往的工业社会模式中所有的边界、分类以及价值,现实在退隐 。其所谓“显示在退隐”,主要强调的是媒介信息对人的现实认知和现实感的影响。在网络生活和微信阅读中,用户往往通过来自“线上空间”的信息了解“线下空间”的社会现实,实际上这个“现实”往往是经过“过滤”甚至是想象出来的,况且,“线上空间”的信息又常常来源不明、真伪难辨。依赖于微信阅读来了解现实的“微信人”——用稍微浪漫的语言比喻——往往生活在信息之梦里,而梦境的无处不在,也模糊了梦境和实境的边界。 m3kCGZ1fCJRY/JgGASeMEJv1sVpp1iFcSzmYNrAH0DOAMY3/KKYnhck+TW2BybV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