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原始群·古人

(50万年前—5万年前)

“古人”是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大约为距今50万年前至5万年前。这时期在我国境内发现的人类遗址主要有金牛山人、大荔人、许家窑人、马坝人、长阳人和丁村人。

金牛山人 1974年发现于辽宁营口的金牛山,发现了一个男性尸骨化石,其年代距今约30万年,应属于古人的时代。但是,其进化程度明显比北京人进步,眉脊骨较低,头盖骨较薄,牙齿也细,已经明显有早期智人的特征。因此,应该是由猿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类型。

大荔人 1978年发现于陕西大荔,为一完整头盖骨,年代比金牛山人晚。大荔人的体质特征,头骨低平,头长达207毫米,眉脊较粗,左右相连,头骨壁厚10毫米,后枕骨位置较下移,脑容量大约1120毫升,是现代人的83%。

许家窑人 1976年发现于山西阳高的许家窑村。许家窑人的年代比金牛山人晚。许家窑人的遗址除了发现一般石器外,还发现了一千多个石球。

马坝人 1958年在广东韶关马坝乡狮子山的洞穴中发现。发现的化石为一具包括顶骨、枕骨、额骨、右眼眶及鼻骨一部分的不完整头骨。石化程度较深。前额低平后倾,额角约70度,眉脊粗壮前突,左右相连,骨壁厚7.5毫米;眼眶圆弧形,鼻骨与额骨间下洼明显,前脑较向前。总的特征较北京猿人为进步。伴生动物化石有野猪、鹿、牛、熊、虎、剑齿象等,也较为古老。

长阳人 长阳人是1956年在湖北长阳赵家堰的洞穴中发现的。所发现的是一上颌骨的一部分和三枚牙齿,有两枚附于上颌骨齿槽中,额顶倾斜不明显,鼻棘较窄,臼齿齿形大,咬合面较粗糙。伴生动物化石有犀、豺、巨貘、剑齿象、熊猫等。

丁村人 丁村人是1954年在山西襄汾县丁村附近发现的,所发现的化石有属于同一个体的右上内侧门齿,右下臼齿各一枚,齿冠、齿尖、舌面、口嚼面等均呈比较进步状态。另有儿童头右顶骨化石一枚。丁村人门齿的舌面也是铲形,和北京人相同,是蒙古人种的特征。牙齿比北京人的细小。臼齿咬合面的纹理比北京人的简单,但比现代人复杂。颧骨较前突,眉脊较平,头盖骨比猿人的薄。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而不是石核石器为主。并有少量二步加工。伴生动物有大角鹿、赤鹿、羚羊、水牛、象、犀及大量鱼化石。在丁村人的遗址中发现了两千多件石器。石器的制作技术比北京人进步,类型也有进一步分化,有砍砸器、刮削器、石球、小型尖状器、厚三棱尖状器等。厚三棱尖状器和石球,是丁村人有代表性的石器。丁村人使用的石器仍是打制石器。丁村人的体质特征介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间。丁村人生存的时代,考古学上称之为旧石器时代中期。

古人时期,人类的进化、发展还十分缓慢。这时期的婚姻关系,可能还处于杂交状态。人类的社会组织也在逐渐向母系部落过渡。 VQZQwhMPK6JNJEvu8hZ3PKbJyST3Z2VYkIR087Sggcx5fCeYHnLgDCH5R+m6rTS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