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原始七政社会

(公元前5351年—公元前4621年)

《遁甲开山图》说:“古有大禹、女娲第十九代孙,寿360岁,入九嶷山仙飞去。后三千六百年,尧理天下,洪水既甚,人民垫溺。大禹念之,乃化生于石纽山泉。女狄暮汲手,得石子如珠,爱而吞之,有娠,十四月生子。及长,能知泉源,代父鲧理洪水。帝尧知其功,如古大禹知水源,乃赐号禹。”由这段文字我们可知,女娲氏时代,为母系氏族社会,因为世系是按女方计算的。女娲氏之后为神农氏。《庄子·盗跖》说:“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这段文字表明,神农氏时代,处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吕氏春秋·爱类》说:“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织,所以见制民利也。”《商君书·画策》曰:“神农之世,公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吕氏春秋》和《商君书》表明,神农氏时代,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已经很明确,它为以后父系氏族社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游于华山之阳,有神农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纳奔水氏女,曰听訞,生帝临魁。”在这条记载里,炎帝的父亲是谁,语焉不详,而炎帝自身的夫妻、父子关系却明明白白。这清楚地说明,在炎帝神农氏时代,有的地方还过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有的地方则已跨入父系氏族社会的门槛。因此,我们认为,神农氏时代是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社会,是人类文明初创的时代。这样来理解历史文献中关于神农时期两种社会状态的记载并不矛盾,而恰恰是互为补充了。关于神农氏在位的历史年代,曹敬庄先生以为距今约8000年至6000年左右。这种观点比较接近历史实际。陕西宝鸡炎帝课题组考证的结果,距今约10000年至4800年左右,这种观点距离历史实际较远。神农氏朝起讫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4837年至公元前4720年。考证的详细情况见笔者所著《华夏先秦文明史考释断代》一书,此处从略。神农氏朝以后为伏羲氏王朝,因这个王朝崇尚黄色,故伏羲氏又称黄帝。黄帝伏羲氏即位后,“画八卦,结网罟,刻书契,制琴瑟,授耕作,始嫁娶”,正姓氏,加快了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步伐。

东汉郑玄(字康成)的《六艺论》云,燧人至伏羲一百八十七王。按,夏朝的开国帝王大禹也称伏羲氏。郑康成的本意是夏朝以前中国尚有一百八十七王治理天下。我们研究的结果,一百八十七王中,前期的91王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古帝王,后期的96王是父系氏族社会的古帝王。郑康成把两个问题没有搞清楚:一是夏朝的开国帝王大禹也称伏羲氏,后世学者把伏羲氏夏禹当作太昊伏羲氏,便以为伏羲氏以前有一百八十七位古帝王治理天下,荒诞不可信,轻而易举地否定了郑康成的说法;二是郑康成在告诉人们伏羲氏以前有一百八十七王治理天下后,没有弄清伏羲氏夏禹以前的一百八十七位古帝王到何处去了,这让后世学者进一步否定了郑康成的说法。其实,郑康成的说法是正确的。还有一点,据《春秋纬命历序》的记载,黄帝元年为公元前4722年左右(精确的年代为公元前4719年)。中国历史上,伏羲氏为黄帝,轩辕氏为皇帝。后世学者不明白这一点,便从古文字学出发,将黄帝与皇帝混为一人,误以轩辕氏为黄帝,进而否定了黄帝元年为公元前4722年左右的正确记载。受其牵连和影响,《春秋命历序》关于帝喾高辛氏朝治经四百年,少昊金天氏朝治经五百年。颛顼高阳氏朝治经三百五十年的记载,统统被否定了。

现在,我们应该荡除民族虚无主义的污泥浊水,为先秦文明史拨乱反正了。下面我们先来简要介绍先秦十六朝的具体情况。

燧人氏朝

(公元前5351年—公元前5294年)

《炎帝神农氏百谜》云,炎帝时代发明了太阳历,发现了太阳黑子、荧惑历,还立星辰,定日月,以三十日为一月,十月为冬至。荧惑历以十月为冬至,这意味着它以今农历二月(卯月)作正月。据笔者所知,燧人氏以来的先秦历法中,只有金天氏朝的《天历大历》以卯月作正月,《天历大历》属于四分历。岁星历系统中没有以卯月作正月的历法。配罗氏、女娲氏的历法名称至今不详,但若依据岁星纪年法,配罗氏朝的历法建酉,女娲氏朝的历法建午。推来算去,荧惑历(火星历)只能是燧人氏以前中国最早的历法。荧惑历实质上是岁星历,不是火星历。这从岁星历的基本常数可以看出来。岁星历的基本常数如下:

岁星历颁行的早期,人们把天称为年,把年称为运,把月称为世。这也必须搞清楚。

荧惑历是先秦十分重要的一部历法。它不仅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和起点,而且关系到先秦十六个王朝历元时刻的考定。荧惑历行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原始部落社会向母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荧惑历终止行用之日,就是原始部落社会结束之时。荧惑历的行用与盘古氏有重要联系。荧惑历行用之年与盘古氏出生之年相距一元两会,计四百二十岁星年,151200天。因为盘古氏生于岁星历第二元寅会元年十月十六日,准确地说,荧惑历初用之日与盘古氏出生之时相距151485日。

盘古氏出生15岁星年后,登基做古天子。盘古氏出生之日与做古天子之日相距5115日。这意味着荧惑历始行用之日与盘古氏做天子之日相距156600日。荧惑历始行用之日与汉武帝太初元年夜半冬至甲子相距2001421日,盘古氏元年元月元日与汉帝太初元年夜半冬至甲子相距1844821天。这也说明荧惑历始行用之日与盘古氏元年元月元日相距156600日。156600天减去燧人氏、配罗氏统治天下的199岁星年71640天,我们便可以知道荧惑历行用84960天,合236岁星年。2001421天除以29.5305976042天,得67774个朔望月,余14.277972951日,回推14.277972951日,推得荧惑历以15.2526246541日为朔。粗略地说,荧惑历始行用于朔望月的四月十六日。荧惑历为什么以朔望月的十六日作历法的起始之日呢?因为远古时代天文学发展水平低,朔不好计算,人们就以月圆之日作历法的起始之日。汉武帝太初元年与荧惑历始行用之年的平均岁实为365.24247891日,2001421日除以365.24247891日,得5479回归年,余257.480072211日。于是我们可以推知,荧惑历的初用时间为公元前5584年4月18日(以冬至为年始)。换言之,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公元前5584年4月18日。此前的历史再无法考证年代了。

据《左传·隐公八年》,天子赐姓命氏,诸侯命族。“氏”是氏族社会古帝王的标志。燧人氏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第一位古帝王,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古帝王,她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燧人氏建立之时,荧惑历已经行用236岁星年了,岁星历系统中共有七部历法,燧人氏的星象历是其中之一。岁星历共颁行了978岁星年,352110天。

燧人氏元年为公元前5351年。燧人氏朝共有八位古帝王治理天下,他们可能是燧人氏、釐连氏、犁娄氏、林氏、兜卢氏、大隗氏、鬷夷氏、有邰氏,治经59岁。古帝王就是通常所说的部落联盟首领。燧人氏是由风姓、妫姓、姒姓、姜姓、嬴姓、姚姓、姬姓、娥姓、姞姓、云姓等母系部落,经过推举、协商登上古天子宝座的。

关于燧人氏,有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流传下来。《太平御览》卷八百六十九引《王子年拾遗记》说:“申弥国去都万里,有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国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云雾出于中间,折枝相钻,则火出矣。后世圣人变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万物,乃至南垂。目此树表,有鸟若鸮,以口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礼含文嘉》云:“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燧天之意,故为燧人。”《韩非子·五蠹》也有关于燧人氏的记载。

燧人氏元年,历史文献断代为公元前5351年,与考古年代对应的古文化遗址有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1977年发现于河南新郑的裴李岗,年代大约为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其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的建筑中,发现有红褐色的陶器,烧制温度为900℃—960℃。发现有少量炭化的粟,还发现有古笛和刻画符号的龟甲等。与考古年代对应的古文化遗址还有磁山文化。磁山文化,20世纪70年代发现于河北武安的磁山,年代约为公元前5800年左右,其建筑也为半地穴式,陶器颜色也是红褐色,发现有我国最早人工饲养的鸡的标本,还发现有10余万斤炭化的粟,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有较大的发展。

燧人氏对人类有哪些重大贡献呢?首先,燧人氏建立了七政制度,有创制之功。所谓七政制度,就是规定每位古帝王在位七年左右。他所开创的七政制度传承了731年。七政制度和岁星历、岁星运行度数有密切关系。其次,燧人氏以前,人类已经学会了使用火,保管火。燧人氏发明钻燧取火。又教会了人们烹饪,把食物放在烧热的石头上烤熟了再吃。其三,燧人氏时代还没有文字,燧人氏又创造了结绳记事的方法,发生了大事,就在绳子上打个大结,发生了小事,就在绳子上打个小结。燧人氏还修建了宣讲教化的高台,建立了中午交易的市场,修筑了供贸易之用的道路。于是政通人和,民情大顺。其四,从燧人氏起,建立了为古天子赐姓胙土命氏的制度。燧人氏退位后,封于燧明国。这个制度一直沿袭到夏朝建立。其五,继续颁行岁星历。这一点非常重要。它对于弄清先秦历法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对于弄清先秦历史年代有重要作用。

配罗皇(氏)朝

(公元前5293年—公元前5156年)

配罗皇(氏)这个,长期以来不为世人所知。敦煌写本《天地开辟以来帝王纪》于1986年发现后,人们才知有配罗皇(氏)。配罗氏朝的开国帝王为配罗氏。其元年为公元前5293年。配罗氏朝继续实行七政制度,先后有二十位古帝王治理天下,治经140岁。配罗氏朝的古帝王可能是配罗氏、皇章氏、吉夷氏、几籧道氏、启统氏、诹訾氏、有辛氏、稀韦氏、震蒙氏、有巢氏、宿沙氏、承桑氏、干类氏、居方氏、流黄丰氏、僬侥氏、虺隗氏、女皇氏、女匽氏、伯黄氏等。配罗氏朝历史文献断代与考古年代对应的古文化遗址是裴李岗文化。裴李岗文化,我们已经做了简要介绍、此处再不赘述。配罗氏朝的主要功绩有两点;一是严格实行七政制度,即每一位帝王在位七岁;二是继续颁行岁星历。除此之外,由于到目前为止,发掘的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太少,很难进行深入研究,我们没有根据对这个朝代过多地说三道四。我们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应该采取负责任的态度。

盘古氏朝

(公元前5155年—公元前4973年)

盘古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人物。《艺文类聚》卷一引《三五历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清·马啸《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记》曰:“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明·周游《开辟衍绎通俗志传》第一回云:“(盘古氏)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执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是而混茫开矣。”又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记》云:“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上述所引,都是对盘古氏历史的演义。其实,开天辟地的本来意思是:盘古氏建立和完善了改朝换代的重要制度。他将正月分为天皇(即天正)、地皇(即地正)两类。皇就是正的意思,《尔雅》有明确的解说。盘古氏为一年十二个月规定了名称,以冬至所在月为子月(即今农历的十一月),其后依次是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盘古氏规定,凡以子午卯酉月中的某月作正月的朝代,称天皇(即天正),凡以辰戌丑未月中的某月作正月的朝代,称地皇(即地正)。盘古氏不是一位孤立的帝王,他是盘古氏朝的开国帝王。关于盘古氏,宋·罗泌《路史·前纪一》注云“……荆湖南北今以十月十六日为盘古氏生日。”有的书上说:“十月十六日寅时,豁剌剌一声巨响、山腰崩裂,生出一个人来,学爬学走,餐风饮露,食草饮水,渐渐长成。龙首人身……此人就是盘古。”根据岁星行度和母系氏族社会改朝换代天正地正交叉的制度,盘古氏朝可能以辰月(今农历三月)作正月,辰为龙,故中华儿女称龙的传人。盘古氏朝元年为公元前5155年。盘古氏经历了186岁,共有26位古帝王治理天下。他们可能是盘古氏、葛天氏、骊畜氏、共工氏、祝融氏、东户氏、无怀氏、北人氏、有娀氏、大巢氏、阴康氏、少典氏、骊山氏、金穷氏、流黄辛氏、娥婈氏、陈丰氏、昆连氏、商章氏、华胥氏、登比氏、釐畜氏、鬼方氏、奔水氏、圣氏、北耗氏等。盘古氏朝历史文献断代与考古年代对应的文化遗址有裴李岗文化,秦安大地湾文化。盘古氏朝对后世的主要贡献有三点:一、建立了天正与地正交叉的改朝换代制度,这个制度为我们研究先秦年代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对准确考定先秦各朝建立的年代十分重要;二、继续实行七政制度,七政制度对推动人类社会稳步前进,对弄清先秦各朝的帝王数,各朝治理天下的时间和顺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三、继续颁行岁星历。

女娲氏朝

(公元前4972年—公元前4838年)

女娲氏是女娲氏朝的开国帝王。女娲氏元年为公元前4972年戊辰岁,定都中皇山,以云为姓。女娲氏朝共有20位古帝王治理天下,治经137岁。女娲氏朝的20位古帝王可能是:女娲氏、中央氏、栗陆氏、大庭氏、柏黄氏、骊连氏、蜀山氏、浑沌氏、大达氏、赫胥氏、雄隆氏、騩豗氏、犁连氏、容成氏、兽卢氏、平统氏、桑扈氏、粟隆氏、汉中氏、白马氏等。有关女娲氏的传说比较多,其中最主要者有炼石补天、射十日。《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 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炼石补天的炼通练,是观察、熟悉的意思。“石”古代读chi,师古曰:又星亦称石。《左传·僖公十六年》:陨石于宋五,陨,星也。古代有个词叫“石民”,就是星民,众民。“石材”就是多才,这个词中的石,就是像星一样众多的意思。石室是古代观测星象之室,相当于今之天文台。五色石,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星。炼五色石是为了掌握五星运行的规律和五星会聚的周期。补天,就是补正历法,发展古代天文学。当时颁行的岁星历,一岁星年三百六十天,不足岁星运行一辰次的实际天数,才观测补足天数。《尹子·盘古篇》云:“女娲补天,射十日。”女娲射十日的背景,具体情况,结局怎样,史籍没有详细记载。但从天有十日,我们可以想到当时天气炎热的程度。《淮南子·本经训》云:“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鸟皆死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帝尧时以今农历五月作正月。历法建午,一年开始的时候天气就十分炎热。人们就以天悬十日比喻当时天热的情状。女娲射十日的原因,具体过程、射日的结果,和尧命羿射十日应该大同小异。了解尧射十日的故事,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女娲射日。

历史文献断代与考古年代对应的女娲氏朝文化遗址有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马家浜文化和秦安大地湾文化等。

河姆渡文化 杭州湾宁绍平原一带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一九七三年发现于余姚市河姆渡村。为长江流域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文化特征:陶质以夹碳黑陶为主,质地粗松,硬度低,烧成温度850℃,火候较低;文饰有磨光、刻画花纹、绳纹及堆塑动物,少量彩绘;陶器手制,器形以釜罐为最多,另有盆碗、支座等。石器有斧、锛、凿,骨器有凿、锥、镞等,骨耜及木铲最具特色。经济以种植籼稻为主的农业,猪、羊等家畜骨骼出土较多。干栏式建筑遗迹保存较好,榫卯结合等工艺成熟,房屋分间,有廊柱,建筑结构复杂。还发现了我国目前出土最早的漆木制品和大量炭化的稻谷。这是我国发现的人工栽培较早的水稻,从而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发现了有十余排由木桩、圆木、木板组成的建筑群。可知当时居民都住在木结构的地面建筑内。碳-14年代数据大约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最有典型意义的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的仰韶村而得名。其分布范围以陕西关中、山西南部、河南西部为中心,东到山东、安徽交界处,西及渭水上游,南至汉水中上游,北达内蒙古河套地区,其影响更远达新疆、福建和台湾地区。因其遗址中常见彩陶,故又称彩陶文化。其年代大约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红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35年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分布于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以簏纹陶、涡纹、斜棱形纹为主要文化特征。器形有罐、豆、壶等,石器有琢制、磨制两种。经济以农业为主,兼有畜牧、渔猎。器形、彩绘等与黄河流域仰韶期文化有一定联系。近年来在辽西发现有红山文化的石砌祭坛、积石大冢群及陶塑裸体女像、彩塑女头像及胎厚达1.3厘米的彩陶器残品,均为中国新石器时代其他各种文化所未见。红山文化既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它的特色之一是发现了不少玉器,在玉器上发现了龙的形象,将猪头安上龙的身子,故称猪龙。其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初。晚期碳-14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

马家浜文化 一九五九年发现于浙江嘉兴马家浜,分布于整个长江三角洲包括杭州湾南岸。文化特征:夹砂红陶为主,以掺蚌壳较多,器形有釜、鼎、罐、壶等,器件把手较发达,器表素面为主,多施红衣。生产工具有石制斧、锛、凿、骨镞、鱼镖、陶网坠等。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籼、粳稻,渔猎发达,猪为主要家畜,另有牛、狗。纺织工艺较进步,发现螺纹编织物。房均为木构榫卯建筑。盖以芦苇、竹席等。碳-14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

女娲氏朝的主要贡献有:一、炼石补天。当时岁星历误差较大,就根据观测结果告诉人们何时耕种,正确指导农业生产。二、制作笙簧。《博雅》引《世本》云:“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帝王世纪》亦云:“女娲氏,风姓,承庖羲制度,始作笙簧。”三、继续坚持推行七政制度。四、重视人口发展。当时禽兽多而人民少,洪水过后,甚至千里一人。人类为了战胜禽兽,必须重视人口发展。这就有了女娲抟黄土以造人的传说。其实,女娲造人的传说是荒唐的。五、战胜洪水。六、女娲氏朝造干支并用干支纪年。女娲氏朝开元纪年干支为戊辰,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纪年干支。

神农氏朝

(公元前4837年—公元前4720年)

神农氏为神农氏朝的开国帝王,其元年为公元前4837年癸未岁。神农氏朝起初定都陈洲,后来迁至曲阜,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市。神农氏朝有十七位古帝王治理天下,他们可能是神农氏、有焱氏、厉山氏、连山氏、朱襄氏、列山氏、魁隗氏、赫头氏、猗帝氏、次民氏、辰放氏、方雷氏、陈酆氏、夙沙氏、邹屠氏、庸成氏、烈山氏等,治经120岁。神农氏朝继续实行七政制度,继续颁行岁星历。神农氏朝是中国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一个朝代。神农氏朝以后的伏羲氏朝时,中国社会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但还没有完全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伏羲氏为男性古帝王,这一点学术界没有什么争议。

女娲氏朝重视人口发展,以便战胜禽兽对人民的残害。但人口发展了,人人要吃饭。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必然又要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清·马骕《绎史》卷四引《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为耒耜锄褥,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东汉班固云:“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神而化之,故谓之神农也。”只有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众多的人民才能免除饥饿。马骕、班固所说是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的。从神农书、神农占的内容来看,神农氏时代,农业生产已经有了较大发展,人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

附:

神农书

禾生于枣。出于上党羊头之山右谷中。生七十日秀。六十日熟,凡一百三十日成。忌于寅卯。黍生于榆。出于大梁之山左谷中。生六十日秀,四十日熟,凡一百日成,忌于丑。大豆生于槐。出于沮石之山谷中。生六十日华。五十日熟,凡一百一十日成。忌于卯。秫生于杨。出于农石之山谷中。七十日秀,六十日熟。凡一百三十日成。忌于午。荞麦生于杏,出于农石之山谷中。生二十五日秀,五十日熟。凡七十五日成,忌于子。麻生于荆,出于农石之山谷中。生七十日秀,六十日熟。凡一百三十日成。忌于未午辰亥。小麦生于桃。出于须石之山谷中。生二百日秀,三十日熟。凡二百三十日成。忌于子。稻生于柳,出于农石之山谷中,生八十日秀。七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忌于亥。五谷以生长日种者多实。以老死日种者无实。又难生。以忌日种之。一人不食。禾生于巳,疾于酉,长于子,老于戌,恶于丙丁。忌于寅卯。黍生于寅,疾于午,长于丙丁。老于戌,死于申,恶于辰,忌于丑。豆生于申,疾于子,长于壬。老于丑,恶于甲乙,忌于丙丁。麦生于酉,疾于卯,长于辰,老于午,死于巳,恶于戌,忌于子。太岁在四季,葶苈子熟时可种禾豆。夏至时可种黍麻,夏至后百日,地气上时可种麦。太岁在四仲,椹熟时可种禾豆。夏至可种黍麻。夏至后九十日地气上可种麦。子午丑酉是也。太岁在四孟,蚕眠起时可种禾豆。夏至前五十日可种稻黍麻。夏至后八十日,地气上可种麦,寅申己亥是也。

《开元占经》一百十一卷

神农占

正月上朔,有风雨,三月谷贵。石五百钱。八月有三卯,旱,麦大善。无三卯,麦不善。凡虫食李,则黍贵。食枣,粟贵。食杏,麦贵。食荆,麻贵。食桑,丝贵。正月上朔日。风从东南来,植禾善。从南来,植黍善。从北来,稚禾善。四月四日。风从东来,植豆善。西来,四日至七日。中豆善。七日至十日,稚豆善。十四日无风,不种豆。从冬至日到来年,满六十日,有大风雨折树木,麦大善。从平明至食时,植麦善。至日中,中麦善。至日入,稚麦善。常以夏至后九十日可种。四月朔日,风从东来。从平明至辰时。植黍善。至日中,中黍善。至日入,稚黍善。月朔日入,清蚕善。正月有甲子,籴初贵后贱。正月上辛,温者善。风寒者不好。

《开元占经》一百十一卷

《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妊姒……人身牛首长于姜水。”人身牛首,这可能是古代的一种纪年方法。丑为牛,牛首,表明神农氏朝以丑月作岁首正月,也就是以今农历十二月作正月。这才是《帝王世纪》所载内容的真正含义。否则,神农氏就成了妖魔鬼怪了。现在学术界有人认为,神农氏发明了太阳历、荧惑历,这是值得商榷的。

神农氏朝的历史文献断代与考古年代对应的古文化遗址有仰韶文化、红山文化、新乐文化、马家浜文化等。仰韶文化、红山文化、马家浜文化,我们已经作了介绍,再不赘述。下面仅将新乐文化作一介绍。

新乐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以1973年发现的辽宁省沈阳市新乐遗址下层为代表。文化特征:夹砂红褐陶及“之”字纹为绝大多数,器形较简单。平底椭圆畚箕状器较具特色。石器有打制、琢制、磨制数种,细石器较多。有半地穴式方形房屋。碳-14年代为公元前4850 ± 145年。

神农氏朝的历史贡献比较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重视农业,发展农业。《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教民播百谷。”《史记·补三皇本纪》云:“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用,以教万人。始教耕,故号神农氏。”神农氏发明农业,为我国耕作技术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奠定了基础。耒耜的发明标志着上古农业已由点耕阶段向锄耕阶段的过渡,为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神农氏还认真总结了其以前的农业生产经验。

二、制作陶器。教民制陶是神农氏的又一伟大功绩。它为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酿造酒醴创造了条件,把我国已知的酿酒史提前了千余年。

三、开创了中草药治病,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广博物志》载:“神农始究患脉,辨药性,制针灸。”神农氏发明医药,这是世界医药文化的宝贵遗产,被后世尊称为全世界的医药鼻祖。

四、立市廛,首辟市场。《潜夫论·五德志》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氏发明的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是我国货币、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

五、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原始人本无衣裳,仅以树叶、兽皮遮身。神农氏教民麻桑为布帛后人们才有了衣裳。这是人类由蒙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

六、作五弦琴,以乐百姓。据《世本·下篇》载,神农氏发明了乐器。他削桐为琴,结丝为弦。这种琴后来叫神农琴。

七、削木为弓,以威天下。神农氏始创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兽的袭击,保卫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劳动成果。

八、继续颁行岁星历,继续实行原始七政禅让制度。

九、继续采用干支纪年法。神农氏朝开元年纪年干支癸未。这是目前所见较早的纪年干支。从《神农占》我们可以看到,神农氏朝已运用干支纪日,“正月有甲子,籴初贵后贱”。这是先秦史上目前所见最早的纪日干支。《神农占》中对地支的运用十分广泛。

总而言之,神农氏为当时的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前进做出了杰出贡献。

伏羲氏朝

(公元前4719年—公元前4621年)

伏羲氏既是伏羲氏朝的第一位古帝王,又是为华夏各部落全面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古帝王。伏羲氏朝建立于公元前4719年,定都完丘斓(今河南陈州)。伏羲氏是成纪人,风姓。他的母亲叫华胥氏,住在华晋江中的小浏庄。伏羲氏朝有十五位帝王治理天下,他们可能是伏羲氏、庖羲氏、包牺氏、宓羲氏、古巢氏、竭水氏、茄丰氏、有熊氏、归藏氏、根水氏、奢龙氏、空桑氏、神农氏、陈锋氏、滕坟氏等,治经100岁星年。传说伏羲氏受到蜘蛛结网的启发,创造了渔网,教百姓捕鱼捉虾。后来,制造了弓箭,带领人们发展畜牧业。他上观天象,下察地利,中观万物,始作八卦,划天地,分阴阳,推万物,定乾坤。伏羲氏还发明了盘车、算盘。他还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效法人身及万物之形,初步创立了文字。伏羲氏朝继续实行七政制度,颁行的历法叫甲历,始于甲寅日。这是目前所见较早的纪日干支。

说到伏羲氏,笔者不能不说说阪泉之战。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以为阪泉之战是黄帝轩辕氏与炎帝神农氏后世子孙的大战。这种说法似乎站不住脚。轩辕氏与神农氏朝的末代帝王相隔1511年,他们之间不可能发生什么战争。既然如此,那么炎帝究竟是什么人呢?据皇甫谧之说,炎帝为神农氏,又称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据春秋命历序,炎帝号大庭氏。郑玄注《礼记》以为炎帝叫厉山氏。《逸周书》以为炎帝亦曰阪泉氏。郑樵以为炎帝称伊耆氏。何光岳以为帝临之弟柱亦称炎帝。吕思勉以蚩尤为炎帝。《奇门遁甲》以榆罔氏为炎帝。《淮南子·时则训》注以为炎帝又称赤帝。真是众说纷纭。还有一点,在中国先秦史上,伏羲氏称黄帝,轩辕氏称皇帝。后来音同相混,合二为一,都称黄帝。既然如此,阪泉之战中的黄帝是伏羲氏呢,还是轩辕氏呢?这也是应该搞清楚的。要搞清这个问题,必须弄清原始社会十三个王朝出现的先后顺序。先秦十三个原始王朝依次是燧人氏,配罗氏、盘古氏、女娲氏、神农氏、伏羲氏、高辛氏、金天氏、榆罔氏、轩辕氏、高阳氏、陶唐氏、有虞氏。根据这个背景,我们以为,炎帝可能是神农氏王朝的末代帝王,阪泉大战中的黄帝应该是伏羲氏。据此我们认为,阪泉大战是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两种社会制度的大决战。炎帝代表母系氏族的利益,黄帝伏羲氏代表父系氏族的利益和社会前进的方向。阪泉大战的结果伏羲氏胜利了。由于各部落的拥戴,伏羲氏做了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的第一位古帝王。但是,伏羲氏朝还没有完全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中国社会全面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可能到高辛氏时代了。

伏羲氏元年九月五日,在古宛丘实现了华夏九大部落的第一次大结盟。这次结盟意义重大。它首先肯定了伏羲氏战胜炎帝的战争,一致拥戴伏羲氏做男性古帝王。紧接着,规定了伏羲氏王朝的性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王朝,过渡时期继续实行七政制度,为七政制度画一个圆满的句号。过渡时间为一百岁星年,过渡期间要实行社会制度的重大改革,为实行父系氏族制度打好基础,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伏羲氏时代,原始畜牧业迅速发展,九州大地和睦相处,一片太平景象。但是最让黄帝伏羲氏伤脑筋的,是当时出生的婴儿中,常常出现畸形怪异的现象。经过长期的分析观察,太昊伏羲氏发现,这种现象与当时存在的群婚、乱婚现象有关。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对交媾生育处于十分愚昧的状况。正如《纲鉴易知录》所说:“知其母,不知其父,知其爱,不知其礼。”侄姑相媾,叔与侄女相媾,舅与甥女相媾,群婚、抢婚、乱婚的现象十分普遍。为了制止这种愚昧乱伦的现象,太昊伏羲氏经过长期探索,在华夏九州肇始了“制嫁娶,正姓氏”(见《纲鉴易知录》)的伟大实践。他首先自定风姓。故《帝王世纪》云:“伏羲氏,风姓也。”《竹书纪年》云:“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为风姓。”接着,黄帝伏羲氏为当时的母系部落都定了姓,如姒、姜、嬴、姚、姬等。这些姓都带一个女字,表示“源于同一女性始祖,而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属”。与此同时,黄帝伏羲氏肯定和继承了他以前为古帝王胙土命氏的制度。他禅让退位后,号为伏羲氏。在现代,姓和氏基本上是一个相同的概念,而在远古之时则有着显著的区别。一般的部落称姓。古帝王部落称氏,古帝王部落比一般部落高贵,因而姓和氏可以区分贵贱。这样,随着伏羲氏以后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前进,有的部落有姓,有的部落有氏,有的部落既有姓又有氏(先有姓,后有氏)。当远古的先民们都有了姓或氏以后,黄帝伏羲氏就开始动手规范“制嫁娶”,《路史》注引《古史考》曰:“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据《通志》记载,伏羲氏规定:“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伏羲氏的“制嫁娶,正姓氏”,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随着嫁娶制度的出台和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家庭诞生了。男子成了家庭的主要成员,男女共同抚养子女,有利于提高人的质量,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父系氏族社会,不仅部落联盟的首领为男子,各部落的首领也由女人换为男人,男子在生产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也增加了,男子在社会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也提高了。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伏羲氏的重大贡献远远不止于始嫁娶,正姓氏,他画八卦,结网罟,刻书契,授耕作,制琴瑟,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重大的,深远的。

历史文献断代与考古年代对应的伏羲氏朝文化遗址有红山文化、马家浜文化和秦安大地湾文化等。 lKx9WV7CaLiVAngONALlaZ6ey5fzaXB3BytkQD/Q0hkGMczVBs8Ga3BnujFiW2v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