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移动媒体出现之后,信息传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形成了网上评论,网下行动的新现象。例如四川柑橘事件,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抢盐风潮等,都涉及网络媒介的社会动员作用,对地区社会稳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网络媒介已超越传统媒体而成为舆论的前沿阵地,并改变着政府的执政方式和理念。网络在传递正面消息的同时,也会有诸如负面新闻事件的传播、网络情绪型舆论弥漫、流言大量存在、群体的盲从与冲动、群体极化等问题在网络社区中大量出现。网络社会动员是一个个特定事件诱发的人们群体性的行为,其消极行动力量具有很大的突发性、偶然性和随机性,对社会秩序有很大的冲击。网络社会动员的跨地域性、超时空性、超链接扩散性增加了这种动员中的社会行动力量,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甚至诱发群体事件。因此,如何未雨绸缪,研究群体行动的网络动员机制,建立网络媒介事件的疏导方式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边疆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少数民族聚集,民族文化差异较大的现状,决定了信息传播的地域文化特点。在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信息传播的地理距离已经消失了,出现了不同族群有独特的网络聚集群落,各具特点,并形成网络民族认同。新闻事件再也不可能仅局限在局部地区,甚至可能产生“蝴蝶效应”。负面的信息传播,不仅会对民族地区的地区形象造成损害,部分关于民族差异与误解的网络媒介事件,会引发舆论情绪狂潮和民族纷争,影响民族团结、区域稳定。研究网络媒介对社会动员的影响,可以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和谐发展。

网络媒介环境下社会动员主体从国家、政府主导的主流媒介向社会化媒介扩展。动员主体作为整个动员活动的组织者与执行者,其承担者的归属是确定动员性质的重要指标。网络媒介事件中,社会动员一般是自下而上进行的,也就是一种民间动员。此种动员在体现了民间对于某种社会事务看法的同时还将之付诸行动,其动员的核心可能是对政府决策与意见的支持或者反对,也可能是对于政府尚没有意识到的社会现象的关注。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社会成员具有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享有广泛的政治参与权利,而网络媒介技术提供了这种可能。

在网络媒介的环境下,社会动员也具有了新的表现和特点。本书通过结合各类热点事件,对网络媒介下社会动员的研究和探讨,总结出其中的普遍特点和规律,再从一般到特殊,研究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环境下的作用和影响,从而为研究边疆民族地区网络社会动员的特点提供依据。

从社会动员包含的几种基本要素出发,分别研究:启动者、参与者(包括:决策层、操作管理层、受益群众)、投入、产出,各个环节对网络媒介的依赖于使用。结合典型网络社会动员事件(如:尘肺救助、乞讨儿童救助、地震抢盐事件等),分析发动者和意见领袖在倡议与游说、资源筹集、社会行动中媒介的效用,介入时机,干扰因素,社会心理等规律性特点。

由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包括语言差异、民族地区文化差异、文化交流的复杂性等。因此,在网络新媒体的环境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动员也会相应地呈现其特点。通过将网络媒介下社会动员的特点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相结合,总结出其中的规律性。重点研究了网络虚拟动员转变为现实行动的条件,及媒介作用。预防消极群体事件的发生和化解群体事件发生初始征兆的媒介应对策略。以协商民主的理念介入网络舆论,通过网络媒介平台的理性商谈与辩论,使不同的族群文化得以沟通、理解;让分歧各方相互宽容、相互理解、达成共识。

本书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边疆民族地区网络媒介在社会动员中的作用研究》(批准号11YJA860013)项目成果,本书作者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完成了部分资料整理和分析讨论,主要参与的同学有:第二章,康翠迪;第三章,姜雪;第四章,杨拓;第五章,王粟;第六章,田璐璐;第七章,郝青;第八章,于月。在与同学们的交流研讨中,教学相长,虽然时光如梭,至今记忆犹新,非常感谢她们的努力。另外感谢卢晶、郝青、王粟同学在项目申请中所做的工作,感谢高炜教授对研究方案的审定和指导。感谢学校社会科学处老师的支持和协助。

马强
2016年1月于小黑河畔 zc/VduXUySQz2MPvtKfrTmOL0Ah3EUqiSxhAvaAMg7I2WLIOlhCKI8HI+5SUU9v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