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资产重组的理论概述

2.1.1 经济学的理论变迁推动资产重组理论的发展

对西方企业资产重组理论的归纳可以发现,这些观点主要依托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新古典综合理论、 X-效率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等。新古典综合理论假定企业以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并强调股东利益的唯一性和管理层利益的从属性,而规模经济理论、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论、技术决定论、市场势力和垄断利润论等理论正是建立在新古典综合理论的假设基础之上。

20 世纪 50 年代,一些经济学家对利润最大化理论提出质疑。鲍莫尔(Baumol) 1959 年提出销售收入最大化的厂商模型;马里斯(Marris) 1963 年提出以资产增长为目标的厂商模型;威廉姆森( Williamson) 1964 年提出经理对工薪感兴趣的厂商模型。对企业可能不按照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系统解释主要是由来宾斯坦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提出的X-效率理论。根据该理论,经理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追求的是自身效用最大化,加上工人怠工等因素,从而导致企业的低效率和各个企业效率的差异。由此,管理协同假说或差别效率理论便应运而生。

现实生活中以损害股东利益为代价的企业并购时有发生,委托代理理论对此做出了解释。管理者主义论、杠杆交易和垃圾债券理论、自由现金流假说和过于自信假说等理论,实际上就是委托代理理论的运用和延伸。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开辟了从交易费用的角度对并购动机进行解释的途径。交易费用、合同及资产专用性理论贯彻了这一思想。

当然,企业资产重组的公共政策演变也是建立在经济学理论变迁的基础之上的。

另外,各种资产重组理论相互之间具有互补性。一是造成各种资产重组理论赖以存在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相互之间有差异。例如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的管理者主义论、自由现金流假说、杠杆交易和垃圾债券理论和过于自信假说,以新古典综合理论为基础的规模经济理论、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论、技术决定论、市场势力和垄断利润论等理论就有内在的矛盾。二是因为有些理论与实际的并购行为联系不紧密,从而出现理论与实证结果的不一致。例如,根据传统的规模经济理论、市场势力和垄断利润论,并购公司在重组行为完成后,应出现较大的业绩增长;但实证结果却证明并购公司股东的收益往往是零,甚至为负数。再如,由于对杠杆收购与其他收购引起的并购公司经济效益的检验结果不一致,从而导致杠杆收购理论中的财富分配说同其他资产重组理论中的过度支付说和过于自信假设产生了不一致。正是在这种矛盾的背景下,不断产生新的资产重组理论,并使各种理论相互补充。

2.1.2 对资产重组理论的研究应提倡实证研究方法

西方资产重组理论之所以不断发展,除了经济学基础理论提供的动力外,还与其开展的实证研究紧密相关。为了使资产重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果相一致,不断产生新的并购理论,原有的并购理论也在不断修正。

就中国企业资产重组的研究来说,除了要借鉴西方的资产重组理论来研究中国企业资产重组的动机和有关资产重组政策之外,也要通过实证分析方法来检验资产重组的效率和福利效应。目前,中国研究者对资产重组绩效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利用股票市场价格来检验。这种方法是建立在中国股市满足市场弱型效率的基础之上的。二是以财务数据为指标进行研究。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股市不是有效的。由于目前对中国股市的有效性仍然有争议,因此对企业资产重组的相关实证研究还需进一步展开、深入。

企业资产重组作为一种市场经济下的企业行为,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100 多年的发展史上经久不衰,其身后必然有着深刻的企业经济动力和驱动力。对于企业重组的深层动因,西方经济学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解释,提出了多种理论和假说。当然,企业重组的动机是多元化的,而且每种理论也仅仅是从某一角度分析,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针对现实中的医药企业资产重组行为,往往要结合多种理论来同时分析其产生的内在原因。 Eem/Q4P9Qh0OKwmzx9Jngpaet1lxFJxlbvCvvki83aIS6UxBsuwxM8pfC/tZkie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