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音乐(1840~1949年)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这一时期开始,西方音乐文化全面涌入中国,当时既有维护旧制度的旧文化,又有维护人民大众和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文化。民间音乐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民歌、戏曲、说唱、器乐、歌舞等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新的内容,这些民间艺术在相互交流、竞争中得到提高。民间器乐方面,有冀中吹歌、江南丝竹、山东鼓吹、苏南吹打等乐种,在民间广为流传。另外,还产生了一些新的乐种,如广东音乐等。戏曲中的京剧博采地方剧种之长,发展成为居于首位的大剧种。

在西方列强侵略之下,大批外国传教士涌入中国,教会音乐得到了传播,这对于我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学堂乐歌”这一音乐形式的出现,它不仅是近代民主主义音乐文化的开端,而且它直接影响了我国五四运动以后的音乐文化发展。学堂乐歌的内容大部分是反映当时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改良国家及富国强民、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思想,其创作方法主要是采用欧美、日本歌曲曲调,依曲填上新词,如李叔同填词的《送别》(J. P. 奥特威曲),也有少数的自创歌曲。在学堂乐歌这一具有启蒙意义的音乐运动中,西洋音乐的技艺和各种艺术形式(声乐,演奏风琴、钢琴、提琴等)开始得到了初步的介绍和传授,还有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即群众集体唱歌的形式,在我国得以确立和发展,涌现出了沈心工、李叔同等我国早期的音乐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展开了新篇章,在五四反帝、反封建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各地先后成立了一些新型音乐社团。1927年11月,在上海成立了我国第一所专科音乐学校——国立音乐学院,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音乐专门人才。五四时期出现了众多优秀的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如萧友梅(中国专业音乐的先驱)、黄自(天才作曲家、导师)、刘天华(民族乐器的一代宗师)、赵元任等,他们的音乐创作也取得了初步成就。如歌曲《五四纪念爱国歌》《问》《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等,民族器乐曲《病中吟》《光明行》《良宵》《烛影摇红》等,这些都是当时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音乐作品。民间音乐更是不断发展,说唱音乐中出现了河南坠子、山东琴书、四川清音等较成熟的新曲种。地方戏曲如评剧、越剧、沪剧、黄梅戏等繁荣兴起。京剧艺术更为完善,出现了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欧阳予倩等著名艺术家。民间器乐如阿炳的二胡音乐,其技艺精湛、旋律动人、思想深刻,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影响。中国传统器乐中的重要乐种江南丝竹在江浙一带又获新的发展,并在全国产生影响。而作为新型民族器乐演奏形式的广东音乐也开创了新局面,在城市市民音乐生活有很大影响力。五四前后,在我国南北大城市中还出现了一些民乐演奏社团,为传播和发展民族器乐做出了重要贡献,如“大同乐会”将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为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30年代至40年代,在器乐、艺术歌曲及大型声乐曲创作方面,除了萧友梅、黄自等作曲家外,还有以江文也、马思聪、谭小麟为主的一批作曲家,他们在创作中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二十世纪以来西方现代音乐的一些影响,但他们创作中的某些作品,如器乐作品《孔庙大晟乐章》《内蒙组曲》,歌曲《凤阳花鼓》《彭浪矶》《清平调》《挂挂红灯哦》等,为探索具有新风格的中国近现代音乐也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我国文化界掀起了一场探求新思想、新知识的热潮,对于应该怎样建立和发展我国民族新音乐,以及怎样对待传统的音乐遗产和民间音乐出现了两种思潮。一种主张以西方音乐为师,学习、借鉴西方音乐之科学性和艺术性,从而改良中国的传统音乐。另一种认为只有中国的古代音乐、封建的礼乐才是最高的音乐,要求“复兴国乐”。这其中,以王光祈(中国现代音乐学的开拓者)在对中、西方音乐的比较性研究中所强调的发扬音乐之“谐和精神”,以及同封建礼乐相结合的“民族精神”来作为救中国之利器的音乐思想,最有代表性,它集中反映了当时音乐界在理论认识上并存着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两种不同的美学思想倾向。30年代初,在音乐理论方面以青主(音乐美学研究的先驱)的论著有较深的影响,他在《乐话》中论证了“音乐是最高、最美的艺术”,同时又在《音乐通论》中系统地阐明了他的美学观点,论述了所谓“艺术、音乐以及美的虚伪性”,较深刻地分析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音乐艺术的特殊性,以及情感在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上的重要性。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音乐本质的客观性、美的真实性,也抹杀了音乐的民族特点,是当时一部分人不再高举“美育”和“为人生的艺术”的旗帜,而代之以积极宣扬“为艺术而艺术”观点的突出体现。

五四运动以后,在工农革命战争和中国共产党开辟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中涌现了一批讴歌革命、宣传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歌曲。以《国民革命歌》《当兵就要当红军》《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工农兵联合歌》等为代表。30年代,左翼音乐运动树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旗帜,涌现出聂耳、张曙、任光、麦新、吕骥等人的音乐创作,其中以聂耳(时代的号手)的音乐作品影响最大。尤其是他创作的群众歌曲《义勇军进行曲》《码头工人歌》等,题材鲜明,集中反映了人民大众反帝爱国斗争的精神。《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塞外村曲》等抒情歌曲则是反映劳苦大众生活现状的经典之作。在抗日救亡斗争中,抗日歌咏运动蓬勃开展,我国的大多数音乐工作者都热情地投入当时的抗日音乐创作,涌现出一大批极为优秀的群众歌曲、抒情歌曲。以贺绿汀的《游击队歌》《垦春泥》、郑律成的《延安颂》、麦新的《大刀进行曲》、夏之秋的《思乡曲》、刘雪庵的《长城谣》、张暑的《日落西山》、张寒晖的《松花江上》、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和《在太行山上》等为代表。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和国统区的群众歌咏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涌现出一批新的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群众歌曲。如鲁肃的《团结就是力量》、马可的《咱们工人有力量》、曹火星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佚名的《解放区的天》、郑律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新中国成立后被定为军歌)等。在解放区新歌剧和器乐创作中,也诞生了让人炫目的作品。以歌剧《白毛女》(马可、张鲁、瞿维等作曲),丁善德的管弦乐《新中国组曲》、钢琴曲《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等为代表。1949年7月23日成立了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在迎接新中国诞生之际,中国的音乐事业也将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nNoSilFxKue0N0BjjTgZ7lQjwRuOPBKfoYw9fkqUbweQQJI0fQ2e133kycNeZ+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