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器乐作品鉴赏

一、广东音乐《雨打芭蕉》

(一)作品简介

《雨打芭蕉》乐谱初见于1917年丘鹤俦编著的《弦歌必读》,是广东音乐早期的优秀曲目之一,有旋律流畅,音色明快,节奏抑扬顿挫之特点。乐曲展现了一幅南国初夏时节霏霏细雨打芭蕉而发出沙沙沥沥之声响的雨景图画,同时表现了人们闻此情景的喜悦之情。

(二)作品欣赏

《雨打芭蕉》自问世以来有不同风格的演奏版本,原为两段,现今演奏增为三段。

第一段。此段由以合头、合尾的手法相互紧密衔接的三个乐句组成,演奏起来流畅、连贯而优美,极富于歌唱性,表达了人们的喜悦心情。

谱例(2-19)

第二段。这是一个与第一段旋律个性形成对比的展开性段落,以一连串节奏顿挫、旋律跳跃轻盈的分裂短句,使人真切地感听到雨打芭蕉的淅沥之声,如见芭蕉婆娑摇舞之态,极富南国情韵。

谱例(2-20)

第三段。旋律在围绕商音旋转之后,以宫音为新的调式主音结束了全曲,似还有新意延伸,让人回味无穷。

二、江南丝竹《中花六板》

(一)作品简介

《中花六板》是民间器乐曲牌《老六板》的“放慢加花”。《老六板》是一首流传地域广泛的较古老的民间曲调,在广东、广西、贵州等地称之为《十八板》,在内蒙古又叫《八音》,而江南丝竹艺人以之为母曲进行了各种变奏,发展出了《快花六板》《花六板》《中花六板》和《慢六板》组成套曲,合称为“五代同堂”,既有取其吉利之意,也表明同出于一宗。《中花六板》又名为《熏风曲》,曲调典雅秀美、清新悠扬、委婉流畅,更富江南风采。乐曲抒发了人们明朗乐观、健康向上的美好情绪,似和风拂煦沁人肺腑,如清泉潺潺扶人心弦。

(二)作品欣赏

《中花六板》淋漓尽致地运用了我国民间音乐“添眼加花”之独特变奏手法,将母曲《老六板》“无眼板”变化为“一板三眼”,并在五声音阶中增添了4凡)和7(乙)两音,使旋律更显抒情性与歌唱性。为更好地认识传统音乐的变奏机理,先介绍一下《老六板》:

《老六板》共60,分起、承、转、合4部分。

起部。它是一个八板长的明朗、轻快、质朴而又活泼的乐句。

谱例(2-21)

2. 承部。也是一个八板长的乐句,与起部合头变尾相对仗。

谱例(2-22)

3. 转部。它是一段三十六板长的起伏较大的旋律,围绕商、徵二音先向上升展,再逐层下落。

谱例(2-23)

4. 合部。再现了承部(见谱例2-22),以徵音终止了全曲。

《中花六板》保持了《老六板》旋律的前骨干音(仅在某些拍节将骨干音移至弱拍或次强拍),同时“放慢加花”,变母曲之大跳进行为小跳进行或级尽进行,使乐句线条变得悠长平稳而又连绵曲折。见两者起句之对照谱:

谱例(2-24)

《中花六板》的速度适中,因而利于民间音乐艺人在其曲调的重要音基本取得一致的基础上,可根据不同乐器的特点,各自尽情地即兴发挥,既相互对比,又默契配合,产生出多声部的效果,是江南丝竹乐曲中多声复调因素体现得最为明显的一首。

三、古筝曲《渔舟唱晚》

(一)作品简介

古筝是我国最为古老的乐器之一,因战国时代先流行于秦国(今陕西省),固又名“秦筝”。它的音色瑰丽——低音浑厚,中音华美,高音明亮,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和细腻委婉的感情,而且普通演奏技巧易学,除可以合奏、伴奏外,在室内一人独奏效果更佳,因此在民间广泛流行,并在各地形成鲜明各异的筝派。《渔舟唱晚》是在传统筝曲里面有较大艺术影响力的一首,还曾被外国音乐家改编为竖琴独奏曲。虽知曲名引自唐代诗人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中的千秋佳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但其作者说法不一,一说为近代古筝琴家娄树华(1907~1952)编曲。乐曲以歌唱性的旋律,描述了夕阳西下,渔人载歌而归的诗情画意。

(二)作品欣赏

乐曲是带有性质的多段体结构,但总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之前半部分。带有美妙颤音和滑音的律优美典雅、舒缓宁静之旋律,给人一种恬淡而自得的心情,吟唱出夕阳余晖为晴朗天空挂上灿烂的晚霞,万顷碧波在晚霞映照下闪烁粼粼金光,远处几片晚归的渔帆隐隐可见的动人画面。

谱例(2-25)

第一部分之后半部分。首先,节拍由4/4转为2/4,加上“花指”的装饰性演奏丰富了五声音阶的旋律色彩,音乐开始由悠缓宁静慢慢向欢快活跃过度。

谱例(2-26)

接着音乐以一个短小音型为种子材料作逐层递降,十分活泼而富有情趣。然后又变化反复,环绕一个风格性很强的短小旋律,在五声音阶上回旋,层层下落,非常优美动听,确有“唱晚”之趣。

谱例(2-27)

第二部分。旋律由递升和递降构成一个上下起伏的循环反复圈,并且速度逐次加快,加之古琴特有的“花指”演奏,使整个段落充满动感,音乐情绪逐步高涨,刻画了渔人满载晚归,橹声、水声四起,与欢快的渔歌响成一片的喧闹场景。

谱例(2-28)

高潮过后紧接着的是全曲的尾声,音乐速度突然放慢,旋律递降模进,渐趋平稳而终止,把人们又领回到“两岸青山暮,江心秋月白”的恬静愉悦的意境之中,虽曲尽但意韵未止。

四、二胡曲《二泉映月》

(一)作者简介

华彦钧(1893~1950),小名阿炳,是我国闻名遐迩的民间大音乐家。其父是江苏无锡一贫寒但擅长音乐的道士。阿炳自幼学会多种民间乐器,技艺超群,曾被誉为“小天师”,但35岁时双目失明,沦落为盲艺人,饱尝人间的辛酸与欺凌。他自编自演了多种器乐曲,著名的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二)作品简介

《二泉映月》展示出十分浓郁民族风格,其优美而深沉的音调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是民族器乐独奏曲中的经典之作。乐曲以景抒情,表达了阿炳对无情现实的沉思,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情真意切、感动人心,散发出艺术的生命力。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闻听此曲,曾热泪盈眶说:“用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曲名中的“二泉”,指世称“天下第二泉”的江苏无锡惠山泉,以之为乐曲标题,不仅将人们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流离、坎坷、颠沛的一生。

(三)作品欣赏

乐曲为变奏体结构,由引子和六个段落组成。它以一个音乐主题为基础,在全曲中进行了五次变化和发展。

乐曲的引子一个短小的音阶式下行音调,好似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对不堪回首之往事的深深叹息。

谱例(2-29)

第二段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的乐曲主题音调。第一乐句呈上行微波形旋律线,伴随缓慢而有规则的节奏,渗透出一种刚毅而稳健的气质,恰似端坐泉边沉思往事。

谱例(2-30)

第二句音调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前面的沉静,昂扬起来,流露出无限感慨之情。

谱例(2-31)

随后它贯穿全曲,在各段落中引申展开、回旋跌宕,使整只乐曲在深沉而优美的旋律中始终充满着汹涌翻滚的激情,似乎阿炳正以一种难以自制的忧伤而悲愤的心情倾诉着自己的种种苦难与遭遇。乐曲主题通过句幅的扩充与缩减及旋律音区上的升降变化而产生五次变奏,将感情的倾诉层层深化,把阿炳由沉思而忧伤,到悲愤、怒吼和憧憬的复杂感情表达得酣畅淋漓。例如第二段开头乐句,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使情绪更显激动。

谱例(2-32)

而后三段出现的主题是第二乐句变体,让情感更显凄凉而缠绵悱恻。

谱例(2-33)

主题在经过几个段落的变化与发展,终于势不可挡地将阿炳的情感推向抗争命运、顽强而自傲的高潮。

谱例(2-34)

最后,乐曲带着朦胧的憧憬与希望,疑问和伤感,在梦幻的意境中结束。

五、民乐合奏曲《金蛇狂舞》

(一)作者简介

聂耳(1912~1935)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奠基者。他出身于云南玉溪一个清贫的牛医家庭,自幼受到家乡的花灯、滇剧等民间音乐的熏陶,能演奏多种民族乐器。1927年考入云南第一师范,后参加北平左翼音乐家联盟,曾在上海发起并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积极为左翼进步电影、戏剧配乐作曲。他的作品富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的感召力,被誉“革命音乐的开路先锋”,其中《义勇军进行曲》新中国成立后被定中国国歌。1935年聂耳于日本腾泽市鹄沼海中游泳时意外身亡。

(二)作品简介

《金蛇狂舞》是1934年聂耳根据江南丝竹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的民乐合奏曲。明快而有力的旋律给人以强烈奔放的印象,而配以激越的锣鼓节奏,更渲染出了热烈欢腾的气氛。乐曲以《金蛇狂舞》命名,既表示了中华民族对未来的坚强信念,也体现出一种革命乐观精神。它现已成为我国民乐演出中最受观众欢迎与熟悉的保留曲目之一。

(三)作品欣赏

乐曲是三段体结构,旋律始终具有鲜明的节奏特点。

第一段。乐曲一开始,就以明亮上扬的音调不断地呈现出欢乐、昂扬、奔放的情绪,让人耳目一新。

谱例(2-35)

第二段。由两小节打击乐器音响引出的更加热情昂扬而且流畅明快的旋律,令人感到充满生机而富有生命之活力。

第三段。作者巧妙地借鉴了民间锣鼓点中“螺丝结顶”的结构形式。上下句对答呼应,句幅逐层减缩,速度逐渐加快,加之锣、鼓、钹、木鱼等打击乐器的节奏烘托,使情绪逐层高涨,直至欢腾红火的顶点,生动地再现了民间喜庆时巨龙舞动、锣鼓喧天的欢乐场面,洋溢出鲜明的民族性格特色和生活气息。

谱例(2-36)

六、钢琴曲《牧童短笛》

(一)作者简介

贺绿汀是我国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1903年出生于湖南邵阳,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1941年参加新四军,1943年到延安从事革命音乐事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及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职。贺绿汀的创作体裁丰富,优秀的作品还有独唱曲《嘉陵江上》、合唱曲《游击队歌》及管弦乐曲《晚会》等。

(二)作品简介

《牧童短笛》是贺绿汀的优秀钢琴曲之一。1934年,欧洲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亚历山大·齐尔品来我国征集中国风味作品,当时正在上海求学的贺绿汀拿暑假创作的《牧童短笛》应征,夺得头奖。乐曲采用风味浓郁的江南民间主题,配以巧妙的“复调手法”,十分优美动听。它表现了牧童的纯真可爱和自由愉悦之情。此后,齐尔品把这首钢琴曲带到欧洲演奏而闻名国际,成为钢琴家们常备曲目之一。

(三)作品欣赏

《牧童短笛》的结构精致严谨,它是有再现的单三段体。

第一段。采用徵调式和二声部复调写法,旋律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右手弹奏出宁静悠扬的旋律,节奏多变而富有流动性;左手弹奏出敦厚诙谐的对位声部,风格上与右手统一。它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自得地吹奏着笛子,在田野里漫游,心旷神怡、天真无邪的表情令人喜爱。这段民歌性的旋律有亲切相识之感,好似有中国民歌《小放牛》《对花》中的形象,不由得令人沉醉其中。

谱例(2-37)

第二段。采用宫调式和主调音乐写法,右手高音区奏出的旋律清脆华丽、活泼欢快,左手在低音区配以跳跃、兴奋的伴奏音型,节拍也由徐缓4/4转为快速的2/4,与前段形成情绪对比。它让人联想到中国传统民间舞蹈的热烈场面。

谱例(2-38)

第三段。它是第一段华彩性的再现,其复调进行更为流利、精致而富于美感。稍加装饰的高、低两声部旋律相互交融、对流,与第一段形象遥相呼应,令耳畔又响起优美的笛声,眼前重现大自然怀抱中牧童天真烂漫的惬意神态。乐曲最后在明亮的高音区渐弱结束,给人以诗意未尽之感。 F1KYEYDTpViLGLTSNOU0JD1KKVjrai3PQ57J3dgfHq1Wl4sffw8Ikz6Kx0FYz0q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