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语研究教学统计是应用,是把数学用于实际,即将统计用于学生的成绩、研究者的调查得出的数据,实用性很强,需要对数据有着较为准确的理解,同时要有熟练的操作能力。这两者哪一条都不能少。
需要说明的是,外语教学研究统计也要有外语教学和研究的实践或经验。没有教学经验,没有研究实践,你就无法对统计结果进行专业解释,统计结果就会毫无意义。
学习了统计,就会统计操作,这是两个概念。要理解统计中的重要概念,不识那个字,不懂那家书,但是要会操作,还要学习一番。中国通史的作者有言“板登要做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虚”,这种学术精神值得晚辈永远学习。向前辈学习,是要下功夫的,同行学习,向国外同行学习,更是此,所以笔者十几年来除了正常的教学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是研究统计如何外语教学研究结合在一起,以至于患有失眠高血压。身体虚了,但是并不后悔,以十年的所得与同行交流,是令人欣慰的,不为什么,就是对学术的一份追求。
经过多年的研究,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使用的统计过程并不多,现总结如下。一是整理数据。要认识数据的性质,才能使用统计过程。如称名数据,只能做频次的统计,顺序数据,连续数据才能使用平均数及标准差。数据类型识别错误,进行的统计毫无意义。二描述数据。数据的描述,要看是什么样的数据,如果是连续性的数据,就要看连续数据的集中量数和离散量数,还有百分位。就这些基本的统计参数,也需要很好的理解,才能使用正确。统计过程很可能被误用,因为误用后,不懂统计的人,是没法识别统计的错误。三是比较数据。学生的成绩可以用来进行比较教学法的效果,如一组变量与总体变量的比较,观察自己教的班级与其他班级比,有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不仅仅比一个成绩大小,而是这种差异是不是在 95%上为显著差异。如果不是,尽管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四是试验检验。要比较一种教学法的效果,要通过试验的方法,当然也可以通过历史的方法,进行比较。试验检验,要用到多组变量,要通过人工计算,相当麻烦,使用计算机上统计检验,简便多了,效果也有效多了。五是相关分析。相关分析有些用处,外语教学的教学效果,永远是教学研究的目标,永远是统计分析中的因变量。自变量就多了,我们做外语教学研究,就是探查寻找这种潜在自变量。在相关分析中研究最具相关的变量,是直线相关,还是曲线相关,可以做进一步的深入或因果研究的初步。六是回归分析。也有些用处,其中的预测没有用处。七是因子分析和可靠性分析,在我们分析试卷或试题的信度和效度特别有用,但掌握好不太容易。
不是全部统计对于外语教学都有用,要有经验,有取舍。我们当然要理解统计,但不是要你精通,会使用即可。
在桂诗春教授的倡导之下,及宁春岩教授的初步实践中,韩宝成教授将数学统计引入外语教学,华中理工大学的秦晓晴教授将计算机统计加入定量的分析,这就是清华大学统计学教授贾俊平和外语教学研究统计学的开拓者韩宝成教授所言之“会用”,计算机比人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