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东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但高职院校的高速发展,使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从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希望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有所启迪。
高职院校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通高校。招生对象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具有与高中同等学力的学生,基本学制为三年。高等职业教育是在专科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目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
截至 2011 年,广东省高职院校有 76 所,占本省高校总数的 57. 6%;高职招生数为 23. 8l万人,占高校招生总数的 54. 3%;高职在校生规模达到 69. 37 万人,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 52%;高职毕业生达 17. 5 万人,占高校毕业生总数的 56. 6%。近年来,广东省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75 万名以上高技能专门人才。早在2002 年,广东的高职、高专在校生数就已经占了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数的 52%,可以说广东的高职教育已从边缘教育进入了主流教育行列。
然而,广东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与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相比较,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办学条件、校均规模、在校生总数、民办高校所占比例等方面均处于低水平。这说明广东省的高职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高职教育的状况与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已成为影响广东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广东高职院校在办学机制、办学规模、办学质量等方面都需要有所改变。
首先,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张与办学条件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
其次,高职院校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开放性的要求严重不相适应,是阻碍高职教育发展的本质性问题。
再次,陈旧的管理模式与僵化的运作机制是制约高职院校焕发生机活力的体制性问题。
最后,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短暂、内涵积淀不足、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欠缺,是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动力问题。
(一)加快解决现存瓶颈问题
1.促进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相生相长
高职教育以培养第一线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为己任,在注重发展速度的同时对教育质量给予更多的关注。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过于冒进和极端,数量的增长绝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要促进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相生相长。
2.促进教师数量与质量的提升
广东各高职院校今后一段时间应致力于促进教师数量与质量的提升。应基于“加速培养,积极引进”的原则,一要避免只注重学历教育,而忽略应用技能的教育与培训;二要从企业单位引进一批高级技术与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到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重点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三要重视高职教师的在职培训,可采取脱产培训、进修、寒暑假集训等方式,到企业挂职;四要增加高职教师工资福利,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机制留人、管理留人”,为教师营造前无后顾之忧,后有奖惩激励机制的工作氛围。
(二)改革创新必须服务于经济转型升级
1.调整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同步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息息相关,一方面,高职教育为地区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优质的技能型人才,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经济建设中去,促使经济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对人才结构提出新的要求。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决定了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多学科、多专业化。广东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各自的特点、优势和实力,不断优化专业设置,不能做“全”,只能做“精”,要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保证能够培养出真正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2.适应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需求
高职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广东创造战略规划,加强中高职协调,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
3.加强高职教育政策性引导
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联合相关部门,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职业学校布局和发展规模,统筹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结构布局,分类指导,支持特色学校和特色专业做优、做强。
(三)走综合化发展道路,加强研究性和开放性
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世界许多高职院校开始走向综合化发展道路。
一由单一的正规教育向正规与非正规教育并存方向发展。
二由单一的学历教育向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存方向发展。
三由单一的职前教育向职前与职后教育并存方向发展。
四由单一的育人就业向产教结合的教育方向发展,使高职院校成为一个资源开发中心。
广东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但目前还处于初步阶段,存在很多不足,需要从多方面加以改变。只有与时俱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这样高职院校的发展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1]金子华:《对发展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载《当代教育论坛》,2005 年第 5 期。
[2]慕建超:《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高职高专院校质量保证观》,载《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年第 2 期。
[3]李国祥:《高职高专的规模与质量研究》,载《中国成人教育》,2006 年第 3 期。
[4]叶小明:《广东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