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凝聚中国心,浇铸道德魂,培养创造力
——对民办高职院校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民办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而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多方面来看,必须对学生进行补课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民办高职院校必须认识此项教育在办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厘清思路,强力推进。

2014 年 5 月 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2014 年 3 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决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进程中,民办高职院校必须认真领会习总书记讲话的精神实质,认真贯彻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切入点,落实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要性的思考

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思考。

(一)家庭教育中缺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目前大学在校生的父母,大多都出生在“文革”开始的 1966 年之后,那个时代的教育是一个割断历史的教育,所有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均被列为“四旧”思想予以破除和否定。改革开放以后,是他们接受中学大学教育的时期,尽管对青年提出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教育,但是,中学阶段的“有文化”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未被列入应试内容,所以中小学基本只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那个时候,大学尚未普及,进入大学的青年比例较少。即使进入大学读书,大学阶段的“有文化”教育也只是“科学文化知识”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因此,这些父母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根本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而造成现在在校大学生在家庭教育中缺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社会教育中缺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现在在校的大学生,都是 1990 年以后出生,“变态”的素质教育和“变形”的应试教育成为他们的主流社会教育。各种美术、乐器培训班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瞄准了父母的钱包,各种“奥数”“英语”培训班对接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的心理需求。90 后孩子(主要是城市孩子)中小学阶段的社会教育基本上都是在父母胁迫下接受各类社会培训班的教育。同时,这一阶段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图书本来就不多,家长又把这类书当作“闲书”“杂书”,列为“禁读”物,而中小学教辅类图书应运而生,成了家长积极为孩子购买的阅读品。广播电视网络音像等媒体本来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但是,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电视作品本来就不多,家长又以影响孩子学习为借口,对他们看电视的选择进行干预。网络文化的盛行也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即时性、创新性、自由性、平等性等特点,随着这些孩子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追求更加多元化,个性特点更加突出,他们开始迷恋网络文化,尤其是网络上的快餐文化。因此诸多因素造成了 90 后的孩子在社会教育层面严重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三)学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不明显

1990 年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1993 年,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教育部围绕中央部署也多次出台相关文件。2004 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的通知》。但是,成效不明显。分析其原因,主要有:(1)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尽管中央及教育部发文提出相关要求,但大部分中小学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认识不高,行动不快,措施不力;(2)一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校,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些学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3)由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认识不到位,对教育内容缺少系统性规划,对教学环节缺乏整体性设计,导致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设计随意化,大大降低教学效果;(4)承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教学感染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滞后;(5)课程体系和教材编写缺少统一的技术规范和专业指导;(6)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没有形成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支撑的良好态势。正是以上多种原因,致使目前在校大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较差。

(四)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是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较少的大学生

民办高职院校在录取中属于第四批录取。民办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绝大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个人知识水平较低,成绩较差。尽管高考未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入高考内容,高考成绩不是衡量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水平的标准,但是,一般来说,学生所掌握的各类知识具有融通性。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在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时必须对学生进行补课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对民办高职院校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分析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对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深度,决定着教育的行动与效果。我们认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民办高职院校的重要性有六点:

(一)高校有四大功能,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四项功能的综合体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不仅是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标志,也决定着她对国家和社会贡献的大小。

(二)民办高职院校是高职教育的生力军

从近几年教育部统计各项数据显示,民办高职院校数量、在校生人数约占全国高职教育总量的四分之一。2014 年 3 月 26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突出强调“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民办与公办具有同等法律地位,推动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党和政府寄厚望于民办高职院校,民办高职院校就应有担当、有作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展示民办高职院校有担当、有作为的平台。

(三)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切入点。道德是教育的生命。大学之所以受人尊重,其重要的原因是大学有大德、有大道、有大爱、有大师、有大精神。大学是道德的高地。《四书·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立德树人,就是要让学生崇真向善的德心永在,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基因永续,就是让学生固文化根,铸民族魂,圆中国梦。民办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具体行动,既是职责所在,也是提升立德树人成效的最佳选择。

(四)明确培养目标,落实培养目标是民办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结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精神,我们认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是在落实培养目标的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过分地强调技能培养,忽视了高素质要求,因而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忽视了职业养成教育,使职业教育单一化,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缺陷严重,心高气傲、朝三暮四、好高骛远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通病。在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有不少这方面的典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治疗和预防这类通病的良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强化高素质教育,落实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

(五)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加强师德教育的重要抓手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一般都是 40 岁以下的年轻人,而且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师范教育,因而教师职业道德观念相对比较淡漠。民办高职院校建设,首先是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建设是师德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师德教育的重要资源。如儒家经典《论语》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敬业之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正人何”的师表之德;“有教无类”“不耻下问”“循循善诱”的爱生之德;这些都是教师的座右铭。汉代董仲舒提出“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唐代韩愈把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宋代朱熹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作为教师的道德规范。明清之际王夫之则认为“德以好学为极”,“欲明人者必先自明”是教师必备的职业操守。因此,我们要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建设的过程,作为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过程,加强“强师工程”建设,提高民办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助推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在高职教育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根据其原有知识结构施教,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必须为学生成长成材提供最适合他们的教育。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我国最早的启发式教育和创新性教育理论。《学记》是中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对先秦儒家教学原则进行总结,阐述了及时施教、循序渐进、学习观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臧息相辅等教学原则。宋朝朱熹则提出主导主动原则、奋发性原则、温故知新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博约相济原则、启发性原则、笃行原则等。明朝王阳明的教学原则是学贵自得、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等。清朝王夫之的教学原则是行先知后、教学辩证统一、施之有序、因人而进、学思结合、躬行自明等。中华传统教育教学思想既有继承性,也有创新性。如学习观摩、臧息相辅、主动主导、知行合一、行先知后等都是继承中的创新,而这些教学原则对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只有吸取中华优秀教育思想,才能提高深化高职教学改革的自信心。

三、民办高职院校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思路

分析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是为了认清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民办高职院校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为了明确开展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这两个角度分析出的最终目的是厘清在民办高职院校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思路,提高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执行力。

(一)制定实施方案

学校要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把此项工作列入学校重要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明确此项工作是民办高职院校一把手工程,认真落实,强力推进。

(二)加强课程建设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开设《中华优良文化经典作品讲读》选修课,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资源,进一步丰富高职院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四)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围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让学生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耻辱,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凝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中国心;围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让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浇铸乐于奉献、热爱公益慈善的道德魂;围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让学生明辨是非、止于至善、坚韧豁达、奋发向上,形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理品格,培养格物致知、敢为人先的创造力。

(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注入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理念、大学精神培育、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彰显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特色,锤炼富有时代气息和深刻内涵的高职教育文化。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校园宣传媒体,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开设不同类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坛,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发挥其对师生的教育引导和熏陶感染作用。发动学校团委、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组织,大力开展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建立健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完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抓好组织实施;建立专项经费管理制度和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制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保障;加强队伍培养,特别要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的学习培训,发挥他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组织、引导和辅导作用;加强理论创新研究,发挥民办高职院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载《中国教育报》,2014 年 4 月 2 日。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学生座谈会上的讲话》,载《光明日报》,2014 年 5 月 4 日。 c0DXvQST8nrHOeMifJuD6QXRh98u81nIc8jiVJidBRmexhxuUtAZwUjzIY7aqJS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