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教育问题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长河中,随着教育现象的出现,自我教育就开始发生了。甚至可以说,早在人类正规的教育活动出现之前,掺和着生物学意义的本能需求和机械模仿,自我教育就已经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了。较之于后来必须具备主体、客体、对象、设施等因素才能实施的教育,它更具有广泛的可行性。人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开展自我教育。从本源上可以说,教育就是自我教育,没有思维意义上的二分和实践中二者的割裂。
作为一种理论、思想和学说,自我教育由来已久。早在西方的“两希文明”时代,人们就给予了不同的探索和研究,尤其是“希腊七贤”在各自的学说中都有所论述。中国古代先秦以来,先哲们循着儒、道、佛等思想流派路径,依据时代的变迁和发展的需要,从不同角度对自我教育进行立论、阐释和解读。虽然较少系统化、专门化、学科化,但是,散见于古今中外这些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的主体思辨、伦理探讨和教育研究,都对现代的自我教育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智慧和思想。随着网络化社会的出现、自我意识的增强以及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环境可控性的减弱,自我教育又重新被重视起来,而且被广泛应用到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研究领域,并获得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作为一种教育模式,自我教育是建立在人的社会性、自主性、能动性、自觉性基础之上的,本质上是一种教育的人本精神,其目的就是激发、唤醒、发现、发掘自我的潜能,以实现真正的自我。从教育方式上讲,任何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不教育,这里所说的“不教育”,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我教育。也就是说,只有能引发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所有教育者提供的教育活动都是外因,而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自觉性才是内因,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就是要激发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这是一条教育的基本规律。
作为一种管理模式,从最高形式上讲,自我教育本身也是一种自我管理。如同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一样,自我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形式,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有效管理的基本条件。管理的灵魂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管理。以此推延到组织,优秀的员工不是被管理出来的,而是被教育出来的。甚至也可以说,绩效不是单纯被管理出来的,而是被教育出来的。企业管理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企业有效的教育,尤其是在新经济环境下,知识性员工越来越多,知识丰富、思维活跃、活动空间广泛、自主意识增强,开展自我教育活动,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管理办法。目前,广为倡导的“学习型组织”,正是自我教育思想在管理领域的应用。
作为一种生存模式,自我教育为个体和组织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生存之道。它不但主观地规定着人的合理需求,传承和提升着人的生存技能,而且还内化着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实践和发展着人的社会性文明。尤其是进入到信息化社会,游离本体的符号化现象使自我教育成为一种必然和一种生存生活方式,这也使自我教育拓展到社会生活的诸方面。对现代人来说,在不断变化的各种环境中,要依循社会发展目标和规律,寻求自我、坚守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没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是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要求的,最终也会被社会所淘汰。
作为一种方法系统,自我教育有着一整套的自我支撑体系,从人的知、情、信、意、行等多个方面,为个体和群体的自我教育提供了一个无限的时空。它既不拘泥于时间、地点、形式和方法,也不拘泥于地位、职业、性别和年龄。不同的人在任何地点和时间,根据自己的实际发展需要,都可以灵活地、主动地开展自我教育。它既可以是道德的追问,也可以是行为的反省;既可以是技能的提升,也可以是知识的充实,甚至可以是心灵的修炼、情愫的绵绵等。正是这种不拘一格的方法特性,为实现自我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自我教育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而有效的运用提供了实践保障。
本书共分十章,第一章,自我教育基础论;第二章,自我教育思想论;第三章,自我教育根据论;第四章,自我教育结构论;第五章,自我教育功能论;第六章,自我教育原则论;第七章,自我教育方法论;第八章,自我教育环境论;第九章,自我教育差异论;第十章,自我教育成长论。通篇以自我教育为主线,从自我教育的基本理论入手,回顾了自我教育中外思想的发展史,总结了自我教育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还就自我教育的结构、功能、原则、方法进行了分析,最后就自我教育实施的环境和差异,以及自我的成长做了论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我教育研究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作者
2011 年 10 月 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