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聚居宜业】

迁徙磐江

广府民系居家习俗的形成,宜从广府民系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说起。史学界认为,广府民系的形成从秦汉开始。自秦汉至宋明,这个长达2000多年的进程,大致可分为雏形、发育和形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秦至汉为广府民系形成的雏形阶段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即不断移民实边,先后五次迁徙各色“中县之民”或“中县人”至岭南,“与越杂处”。第一次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亦即秦用兵岭南的头一年。《史记·南越传》云:“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扬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第二次是在秦与西瓯战争期间。《淮南子·人间训》载:“(越人)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谪戍以备之”。《史记·平津侯主父传》则作“秦兵大败。秦乃使尉佗将卒以戍越”。第三次是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即统一岭南战争的最后一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第四次是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即统一岭南之后,“谪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第五次是应带兵官赵佗之请,将15000位未婚女子及寡妇迁至岭南。据《史记·淮南王安传》载:“(秦始皇)使佗逾五岭攻百越。尉佗知中国劳极,止王不来,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此外,秦始皇还把攻打岭南后活着的士兵全部留下。于是,在秦始皇攻咯岭南前后,不同身份的汉族一批又一批地迁入岭南,特别是迁入广东,为广府民系雏形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赵佗建南越国“和辑百粤”推动了汉越融合。汉高祖三年(前204年),当时行南海尉事之赵佗,乘秦破灭,西汉帝国还无暇顾及之时,“即击并桂林、象郡”,建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赵佗所建南越国作为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大力推行“和辑百粤”的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汉越融合。据《史记·陆贾传》载,赵佗入粤后,主动“反天性,弃冠带”,依从诸越之俗。他初见汉使陆贾时,按诸越族俗例行事,“魃结箕倨见陆生”。在致汉文帝书中,他自称“蛮夷大长”。他提倡越汉联姻。南越王室越汉通婚十分普遍。丞相吕嘉就是“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弟宗室”。远在数百里外的苍梧秦王赵光亦与其联姻。南越国末代王赵建德是第三代南越王婴齐之越妻所生的庶子。在上层人士的带领下,南越国很快形成越汉通婚的风气,秦时中原移民男多女少,婚嫁困难的局面已不复再见。赵佗及南越国近百年治越史正是越汉融合,广府人雏形形成的拐点,从此之后,广东越人与汉族的融合之势已成大方向。

汉代“以其故俗治”促进了广府民系雏形的形成。元鼎五年(前112年)秋,汉武帝发楼船士10万,兵分五路直指南越国,中央王朝第二次用兵岭南。翌年冬,南越国平,以其地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等九郡。汉武帝平南越国之后,在岭南实行与内地有别的“以其故俗治”政策。《史记·平准书》载:“汉连兵三岁,诛羌、灭南越,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毋赋税。”在此西汉帝国“以其故俗治”是“和辑百粤”的继续和发展。而在尊重越人风俗的同时,“毋赋税”,又注意到与民休息、发展生产。此后,在汉帝国400余年的治理下,岭南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中原汉族更是大量入粤。如武帝平南越国后,西汉王朝常将罪犯流至岭南。正如有的史书所说:“汉武帝诛吕嘉,开九郡,设交耻刺史以镇监之……自斯以来,颇徙中国罪人杂居其间。”与此同时,自行迁入岭南者不断增多,《后汉书·卫飒传》云:“含诓、浈阳、曲江县,越之故地。武帝平之,内属桂阳。民居深山,滨溪,习其风土,不出田租”。对此,近人吕思勉云:“其所居虽越地,其人故多华夏也”。“云‘习其风土’,则其本非越人人审”。这是居“越之故地”者基本上是从中原迁入的汉族。西汉末年,由于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被流放者更众。两汉进入岭南的中原汉族,不仅有擅长于从事物质交换的贾人,有掌握各种先进技术或技能的普通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有具有一定军事知识和作战经验的士兵和军官,还有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管理才能的各级官吏,以及造诣较高的名士、经学家等等。虽然他们在岭南居住的时间长短不一,但他们“与越杂处”,越汉文化亲密接触,直接交往,使越汉两族之间的互动、融合在更深更广的层面开展起来。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入粤的10~15万汉族移民主要定居在珠江三角洲,以及东江、北江和桂江沿岸的河谷平原和连接中原的交通线上,番禺(今广州)则是入粤汉族移居聚居的中心。所以到西汉中期,番禺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都会之一。吸收了粤地土著族群的入粤汉族就是广府人最早的雏形。

第二阶段:自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为广府民系的发育阶段

广府民系自秦汉形成雏形后,经历了自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这样一个漫长的发育阶段。“永嘉之乱”引起汉族南迁入粤第一次高潮。自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至隋统一中国的近300年间,中原兵祸连连,人民无法生活。《晋书·食货志》载:“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进流移,不可胜数。幽、并、司、冀、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马毛皆尽。又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为了逃避战祸,百姓相率向相对稳定的南方流徙。广州西晋墓砖有铭曰:“永嘉世,天下荒。余广州,皆平康。”于是形成汉族第一次规模南迁入粤的高潮。有的为避难而入粤,《晋书·庾翼传》云:“百姓乃从海道入广州”。由于入粤者较多,在晋曾在新置的晋康郡(治所在今广东德庆)立侨宁县。有的被流放而入粤,且多被流放广州境内,孙皓时流放官员及其家属到广州的甚多。《交广记》云:“西晋建兴三年(315年)江扬二州经石冰、陈敏之乱,民多流入广州,诏加存恤。”《南越志》亦云罗州“招义县(今广东化州),有流人营也”,流人营的设置可见入粤汉族之多。流入广东的除中原汉族外,还有江东汉族。“安史之乱”引起汉族南迁入粤第二次高潮。唐代“安史之乱”后,此时“天下大乱,中朝人士以岭外最远,可以辟地,多游焉”。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流民就成了迁入岭南汉族的主流,形成了比两晋规模更大的移民浪潮,正如史籍所云:“天下大乱,中朝人士以岭外最远,可以辟地,多游焉”。这些流民一般从福建、江西、湖南进入粤东、粤北,扩散至粤中,远及海南。如渤海吴氏,“散处中州,其后随王潮入闽,而入于粤之潮、嘉等处”。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述钦州部分汉族“日北人,语言平易,而杂以南音,本西北流民,自五代之乱,古籍于钦者也”。安史之乱后流民的大批迁入岭南,使岭南的人口激增,《新唐书·徐申传》载,徐申于安史乱后四十年任韶州刺史,“始来韶,户止七千,比六年,倍而半之”。六年间户口增加一倍半。《元和郡县志》所载元和户口多于天宝的全国十一州,其中岭南道的广州元和户(74009)比天宝户(42235)增加75%。与此同时,岭南的百越族群集团的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在番禺、广信等地区的越族融合于汉族的两汉之后,其余广大地区的百越族群集团,被称为“俚”,或“俚僚”“夷僚”并称,他们仍停留在较低的社会发展阶段,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贵铜鼓,风俗好杀,多构雠怨,欲相攻击,鸣此禁鼓,众到者如云;部落酋长称为“都老”;住干栏,过着原始社会的生活。正如《隋书·南蛮传》云:“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怀、曰俚、曰僚、曰瓴,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魏晋南北朝时俚人遍布广东、广西东南部和海南,其中古高凉地区、西江流域和海南岛等地为其聚居中心。在这些地区俚人的数量多于汉族,俚人在社会生活和俚汉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所以汉官冯融为了取得俚人的支持,为子求婚于俚人大姓,通过联姻来协调俚汉关系即为一例。在俚强汉弱的大背景下,从魏晋南北朝直到隋末唐初,俚汉互动、磨合和整合成了岭南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时而汉人俚化,时而俚人汉化。在俚汉互化的近400年中,由于俚族首领冼夫人主张学习汉文化,从而促进了俚汉融合向汉化方向的倾斜和发展。经魏晋南北朝至隋代近400年的磨合沧桑,旧的民族被一点点融合,新的民族逐渐孕育。到唐代,俚人与南迁汉族的融合已基本完成,那些被汉化的俚人史称“内属”“宾服”或“归化”。在这个发育阶段,一方面是汉族继续入粤,另一方面则是岭南的土著族群——俚人在与入粤汉族的互动中被汉化。所以唐代广东的户口较隋增加了一倍多,即从隋代的102780户,增加到唐代的209584户。可见,俚人确实已“列为郡县”,“属于中国”,“同之齐人”了。广府民系在其形成的道路上即将迈入最后一步。

第三阶段:自宋至明为广府民系的形成阶段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动荡不安的王朝,从宋靖康之乱始,经南宋与金的对峙,南宋与元的对峙及至南宋灭亡的150年间,北方汉族向南迁移延绵不绝,而入粤汉族多以南雄珠玑巷为进入广东的第一站。广府民系所居地区各姓氏族谱大多记载自己的祖先来自韶州府南雄珠玑巷。而这些与广府民系的起源有关的族谱,如《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史话》和《南雄珠玑巷南迁氏族谱·志选集》等书中,所搜集的粤中、珠江三角洲近30个市县、140余姓氏的珠玑巷南迁民后人的族谱和家谱,多是明清时期所修纂。据黄慈博先生辑的《珠玑巷民族南迁记》,以及《南雄珠玑巷南迁氏族谱·志选集》所记,分布在今珠江三角洲广府人的211个氏族中有191个氏族是从南雄迁入的,而其中有187个氏族是宋代从南雄迁入珠江三角洲的,占了总数的98%。南雄珠玑巷人的大量南迁珠江三角洲,给正在发育中的广府人注入了新鲜血液,加上唐宋时广州话作为粤语的标准音已经水到渠成,故广府民系的形成已基本上完成而呼之欲出。及至元末明初,由于南雄战乱频仍,人祸与天灾并至,再次掀起了南雄珠玑巷人南迁的移民潮。这些移民多集中在西江、北江沿岸的高要、四会、三水、南海、顺德、新会、香山诸县围堤造田。此外,随着明初改路为府,广州府辖南海、番禺、顺德、东莞、新会、三水、增城、龙门、香山(今中山市)、新会、新宁(今台山市)、从化、清远、连州、阳山、连山等1州15县,“广府”之名遂成为广州府一带汉族的俗称。而由于广府民系以讲粤语(白话)为特征,故粤西南、粤中、粤西北以及桂东南讲粤语的汉族均被称为广府人。至此,广府民系最终在珠江三角洲形成汉族在岭南的一个重要族群。

依水而立

自古广府民系喜欢依水而立。有一个很流行的广告词:一座伟大的城市,必有一条伟大的河流。其实,再进一步引申:广府地区每一座古镇,必有一条河谷环绕;每一条古村落,必有溪水环绕。广府地区有许多依水而立别具特色的著名古镇、古村落、古民居,而珠江则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广州人。

珠江——广州母亲河

依山傍水是一座城市很重要的可选条件,山主要在于有险可依,水主要在于运输和生活。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缘,濒临南海,邻近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的第三大河——珠江从广州市中心穿流而过。广州立市,当得北襟白云山和南面珠江的优越地理位置。珠江是中国境内第三长河流,其干流西江发源于云南省东北部沾益县的马雄山,干流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省(自治区)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长2320公里。侠义的珠江即指广州市区及其附近的河段,西起鸦岗,东至莲花山,长约78公里,包括西航道、前航道、后航道和黄埔水道等。其珠江后航道与位于广州老城区的珠江前航道相对应,位于海珠岛南侧的珠江被称为珠江后航道,珠江后航道北岸是海珠区,南岸是番禺区。当今的广州港出海航道自珠江口桂山锚地至黄埔港区,沿经珠海、深圳、中山、东莞等市,全长153公里,包括大濠水道、黄埔航道等。广州港出海航道一期工程于2000年11月底完工,设计标准为底宽160米,底标高-11.5米,竣工后3.5万吨级船舶可满载乘潮进港并兼顾第三代集装箱船乘潮通航;出海航道二期工程于2004年3月开工,航道底宽160米,底标高-13.0米,二期工程竣工后,5万吨级船舶可满载乘潮进港;2007年10月,广州港出海航道三期工程获国家立项,建设规模为:按10万吨级集装箱船不乘潮单向通航、兼顾12万吨级散货船乘潮单向通航和5万吨级集装箱船不乘潮双向通航标准建设;航道按有效宽度243米,底标高-17.0米标准设计施工。该项目于2012年3月完工并投入试运行。到2015年,广州港(含内河港)货物吞吐量达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800万国际标准箱。广州,是中国唯一逾2000多年而不衰的滨海商都,也是世界上唯一逾2000多年不衰的纯粹滨海商都。浩瀚珠江的天然禀赋,正为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以及迈向国际中心城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图1-1-1 珠江广州河段

赤坎古镇

赤坎镇位于开平市中部的潭江之滨,毗邻市区三埠,距开平中心城区12公里,上接恩平、阳江,下通江门,广州,北连鹤山、高明、新兴,南往台山,面积61.4平方公里,人口4.6万,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达9万多人。古镇四周被潭江支流水系包围,与干流潭江构成了赤坎镇一带的河网。潭江通达香港,江面上往来于赤坎与香港、澳门、广州以及四邑之间的船只秩序井然,载出当地的大米、土产,运进英国、美国、德国产的印花布、洋火、洋钉、钟表、煤油。赤坎沿潭江而建,南岸是乡村,北岸则是城市,清一色的骑楼。20世纪30年代中期,赤坎古镇属于归侨侨眷或以侨汇为主要资金的商店占全镇商店总数60%以上。抗战期间陷入萧条。抗战胜利后,赤坎交通迅速恢复,电讯畅通,侨汇源源而来,华侨纷纷回乡叙会亲人,镇内各商号相继复业,洋货大量涌入,每逢圩期,趁圩的人络绎不绝,市场空前繁盛,是建镇以来的“黄金时代”,金银业尤其活跃,全镇经营金银首饰的商铺有万宝源、天宝、富恒、裕民等30多间,有大新、华新、开平、华南、巴黎等17间有规模的茶楼酒馆,小茶室、粥粉、云吞店繁多,批发粮油、绸缎布匹店、私人诊所、教堂、影相馆齐备。但随着内战全面爆发,当地物价暴升,不少商号歇业倒闭,即使继续营业也处境困难,短短十数年间,赤坎两度从极盛转向衰落。不过时至今天,赤坎镇仍有一番中西合璧的古朴风味。因此有“中国第五名古镇”之称,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图1-1-2 广东省开平市赤坎古镇

塱头村

朗头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西南面2公里,总面积4.8平方公里,农业人口约2000多人,耕地面积258公顷。村前农田广袤,鲤鱼涌西通“深潭”,东接巴江河,环境清幽、自然。立村前先祖们在草云边大龙口放鸭谋生,当时只有两三间小泥屋,这里河渡湖泊颇多,水塘边长满了朗草,因而得名“塱头村”。该村村民多为黄姓,是一条民风淳朴浓厚的古村落。起源可以上溯至南宋年间(约1140年)。当时的祖先们从湖北江夏郡迁往江西,接着迁入南雄珠玑巷几经辗转,最后迁到现在的朗头村。吴元年(1367年),第七世祖黄仕明立村,该村古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为明清两代的建筑。在元、明、清三个朝代建成多座祠堂、书室、古庙、古巷、古炮楼和居民住宅古屋群,共计388座。虽说经历了宋、元、明、清等民国800多年的洗礼,但时至今天,依然散发着深厚的历史魅力。朗头村分为东社、中社和西社,三个亲兄弟组成一个村落,每个社长800米,纵深850米,坐北向南,山清水秀,风景甚佳。朗头村于明代属南海县(今佛山市南海区)管辖,在清代则成为广州花县炭步的一条村落,由于地理位置重要,水陆交通便捷,涌现出一批批科甲和炙手可热的功名人物。据后人不完全统计,在明、清两朝多人高中科举,曾有科考及第的进士15名,举人19名,秀才27名,庠士10人。这种书香之家众多,科举人才济济的古村实属罕见。村里至今还立着被当地人称为进士碑的四对旗杆夹,诉说着往昔的荣光。

图1-1-3 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

大旗头古村

位于广东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古建筑群,是清代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 所建。它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是粤中地区较有代表性的清代村落。该村民居、祠堂、家庙、第府、文塔、晒坪、广场、池塘兼备,聚族而居,布局协调,风格统一。建筑群均采用硬山顶锅耳式封火山墙,内部布局采用广东民居典型的“三间两廊”式。大旗头村古建筑群坐西向东,以池塘前后为背景的总体布局,前面开阔,背面封闭,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是建筑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各个学科研究我国古代农业聚落文化和广东文化地理的实例,具有相当高的文物价值。大旗头村古建筑群位于今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郑村,当地人又称之为“大旗头村”,是粤中地区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清代村落,至今保存完整。该村是一个祠堂、家庙兼备,聚族而居的建筑群,内部布局采用广东民居典型的“三间二廊”式。前有半月牙状的池塘,塘基砌以石坎,突出部分状如壶嘴;塘边有一笔形古塔——文塔;塔下有两方石,大者高三尺多,形如砚,小者方块状如印,组成一个明显的“文房四宝”齐全的人文景观,寄望后代“功成名就”之意。

图1-1-4 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

移户并村

广府地区虽有众多的古名镇名村,且主要聚居地多在富饶的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区,但也不乏因战事频仍而世代聚居边远山区需要扶贫脱贫的一族。一些山区群众居住非常分散,有的一户一洼,有的二户一岭,对居家生产生活安全极其不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具有开拓创新和善变包容精神的广府人,纷纷走出大山。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广府人结合实际,在当地党组织和政府的协调下,不少村落采取“并村移户”等举措,走出了一条由生存型转变为小康型的好路子。

狮象村并村移户促发展

2010年8月,广州市从化区吕田镇狮象村成功申报广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由星河湾集团捐资1.19亿元人民币援建。新农村建设将全村15个经济社的15个农民居住点集中到三个片区居住。其中,上片点的上围、石龙、大围、新围4个社集中到大围社附近建设,中片点的东村、潘屋、黄江、黎屋、慈坑、水口6个社集中到胜塘村建设,下片点的东门、西门、大一、大二、大三5个社集中到大伙联社附近建设新屋邨。每个片区建设文化室和文化广场,新屋邨周边建设道路、照明、供水、绿化等。新农村住房建设完成后,星河湾集团在捐建款中安排经济发展基金3000~4000万元人民币用于成立产业公司,发展本地畜禽养殖、苗圃种植及旅游业,调动百姓的积极性,并加强培训,提高村民素质。星河湾集团优先采购产业公司的产品供应各地星河湾酒店餐饮原材料。基金的收入首先供应村每户每月的煤气(约两个月三瓶/户),以避免村民砍伐林木破坏生态。余下收入的70%合理分配给村民,30%扩充发展基金,以促进产业公司的良性运作,解决村民的就业及提高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图1-1-5 广州市从化区吕田镇狮象村昔日“两户一岭”旧瓦房

图1-1-6 星河湾援建的广州市从化区吕田镇狮象村并村移户后的村民别墅

城镇聚居

2013年12月,酝酿已久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罕见地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起召开,凸显其重要性和迫切性。这也是中共十八大正式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后,对全国城镇化战略的全面部署。作为城镇化率最高的省份之一,广东过去的城镇化成就令人瞩目。这里不仅有广州、深圳这样的一线中心城市,有遍布珠三角乃至全省的专业镇,更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巨型城镇群。改革开放30多年,广府大地经历了从农田鱼塘到高楼大厦的沧海桑田,带动了经济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截至2012年底,广东城镇化率达67.3%,珠三角达83%,跨入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2014年初,广东继续高擎着城镇化的大旗,《广东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正式出台,为未来广东城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清远市清新区撤县设区换来大变脸

依山傍水的清新县位于清远市区北部,南接清远市区,北至粤北山区。清新从县到城的巨变,仅仅是在三五年间完成的。清新县城太和镇,在20年前就是一个小村委会。聊起清新这些年的巨变,清新区民政局副局长蔡凤彩感触颇多:“要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太和的所有水泥路、土路全都铺上了沥青。”作为全省唯一一个扩容提质试点,清新的撤县设区是清新和清远市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从2004年开始,清新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7年位居清远市前列,综合发展力从2008年起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山区市县域经济发展前三甲。与经济同步增长的还有清新县城的面积和人口。县城面积增加了两倍多,迅速拓展至目前的29平方公里,县城人口也从6万人增长到20多万人。与此同时,清远市区原有的中心城区却面临着空间不足,吸纳就业、承载产业能力有限等问题。此外,清新撤县设区另一基础,是其经济社会取得的长足发展,县域的平台已与其经济规模与转型发展的要求不一致。另一方面,“清远如果想要建成200万城市人口的大都市,清新撤县设区就成了清远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趋势。”清新区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有关负责人如是说。2012年11月,国务院同意广东省调整清远市部分行政区划,正式批准撤销清新县,设立清远市清新区,以原清新县的行政区域为清新区的行政区域。2013年1月16日,清新撤县设区正式挂牌,这也标志着清新的城镇化进入了全新阶段。通过撤县设区,清新不仅纳入清远市主城区的范围,也因此树立“一盘棋”的思想,融入市区发展大规划。在城市规划、交通、水电管网、城市管理等方面,清新与清远主城区全面对接,为城市扩容提质提供了最好的时机。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清远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但是中心区域力量还不够强,撤县设区可以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优化和拓展主城发展空间,打造城市发展核心区,更好地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清远市积累更多发展要素。

顺德北滘镇农田鱼塘变身工业园区

漫步佛山市顺德区北滘的老镇区,随处可见建设于20世纪80~90年代的商品房。在这个诞生了著名房地产开发企业碧桂园集团的小镇上,这些如今显得有些老旧落伍的小高层洋房,细细看去,依稀还能看出当初那份“先富起来”和“洗脚上楼”的骄傲。广东日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黎镜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黎镜波是地道的顺德北滘镇碧江村村民。受顺德工业化浪潮的影响,1987年黎镜波高中毕业后在村里创办一家生产五金塑料的小工厂,如今,这家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商业展示类型LED电子节能产品和光源技术研发企业之一——日美光电公司。2008年,黎镜波更拍得北滘新城区一个地块,建成怡和中心,成为继美的之后落户该区域的第二座总部大楼。从农民到小五金塑料厂主再到今天日美光电公司董事长,黎镜波说他从本土走向国际的蝶变恰好伴随着北滘镇的转型。改革开放30多年,和广东的许多地方一样,北滘镇历经从以农为纲,到工业立镇,再到工商并举,成为全国知名的经济强镇。2011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33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669亿元,国地税收入55.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2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880元。

图1-1-7 位于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的广东日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市中心镇城乡一体化加速形成

加强农村中心镇的建设,对于广州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和城市建设问题的重大举措。从2003年开始,广州市每年筹资7500万元投入广州首批中心镇的建设。从被列为广州第一批中心镇的增城石滩镇、番禺沙湾镇、花都狮岭镇、从化太平镇看到,随着镇区的工业建设蓬勃发展,一批批农民已经洗脚上田,参加“订单培训”成为产业园的工人,一幢幢农民公寓已经开始动工,而在经济发达的中心镇,进城农民享受到的娱乐和文化设施甚至到了令城里人羡慕的地步……

增城石滩:2小时内达珠三角任一城市。石滩镇在2002年被定为广东省、广州市中心镇。2005年2月,增城市进行镇级行政区规划调整,原三江镇、沙庄街均并入石滩镇,并镇后石滩的区域面积将扩展到184平方公里,总人口达13万多。石滩是珠三角“黄金走廊”和广州东部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广州、花都广州国际机场只需30分钟,到东莞只需15分钟,到深圳、惠州只需40分钟;2小时内达珠三角任一城市。2012年石滩镇纳入增城市“一核三区”核心区建设范围,成为广州城市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62.7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29.28亿元;完成农业总产值18.71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1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382元;两税入库42253万元。随着中心镇的建设,石滩现已形成了工业聚集点、宝龙汽车生产基地、三江工业聚集点等三个工业聚集地。工厂企业越来越多,工业的发展为本地富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番禺沙湾:10元去四星影院叹大片。斥资近3000万元、2002年10月投入使用的沙湾文化中心,一张电影海报吸引不少人驻足:由王志文、吴倩莲主演的《天黑请闭眼》18日上映,票价只要10元!影厅硬件已达四星影院标准。大厅共有968个观众座位,设备总投入约200多万元。影片都是从华南院线购买,与广州市各大影城同步放映。政府为了丰富沙湾人的文化生活,每放一场电影,都要补贴几百元。文化中心的音乐室,这里专业录音室、视听欣赏厅、演奏舞台一应俱全,几位音乐爱好者正在放歌,他们不仅能经常一起切磋歌艺,还可以到专业录音室录制个人专辑、VCD。在电子阅览区,村民只要花5元工本费办个借书证,就可以在每天开放的广州图书馆沙湾分馆借阅3万册图书,联网代阅图书100万册。他们还可以通过宽带网访问国家资源库和广东省数字图书馆等文化数据库。实现50万种电子图书、1200万篇期刊、12万篇学位论文、16万篇会议论文、电影及14000种外文期刊的资源共享。在沙湾的“光荣榜”上,先后有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音乐之乡、飘色之乡、醒狮之乡、广东省文明示范镇、广东省体育先进镇等荣誉称号。

花都狮岭:中国皮具之都。2002年,狮岭镇先后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皮革协会联合授予“中国皮具之都”光荣称号、被广东省、广州市确定为首批中心镇村建设试点单位。自此以来,狮岭镇一直遵循建设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广州市特色产业卫星城、花都片区副中心和以皮革皮具为主的专业化生产和贸易基地、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的定位目标,坚持“发展第一,经济第一,工业第一,皮革皮具第一”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皮革皮具产业,大力推进中心镇建设,“品牌效应”日益明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目前,狮岭镇已形成集皮具设计、生产、加工、销售、运输、信息交流相配套的产业集群体系,成了全国最大的皮具生产销售中心和皮具原铺材料集散地。有皮革皮具商行和生产企业5000多家,从业人员近12万人,年产皮具4亿只,年产值超过60亿元,狮岭的皮具产品份额占广州市60%,占广东省35%,皮革皮具交易总量为全国第一。

从化太平:全国荔枝生产基地之一。随着2002年位于太平镇以西15公里的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的启用以及“街(口)——北(兴)”“珠三角外环”两条高速公路的即将建成,太平镇对工业与房地产资本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近几年,不管是人口、引资、GDP、财税的增长,太平镇都居从化市前列。2002年以来,由于良好的城市基础与发展潜力,广州市、从化市对太平镇采取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2002年被列为“全国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之一,2003年神岗镇与太平镇合并,2004年被列为广州市34个镇中首批15个中心镇之一。在广州市权限内,给予太平镇“银根”“地根”上的倾斜,以支持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扩大引资,从而增加财税、集聚人口,并同时带动服务及住宅业的发展。太平镇的目标是“珠三角重要的工业与物流基地,广州的卫星城”。 WgecJ0B743LpfpEj5x913VMz3R6Pu0NTxbh3W+80d8c6fNw4RuQtJkJ4PLXU9Ef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