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红绸舞》

首演时间:1951 年

原作编导:长春市文工团集体创作

改编编导:金明

舞蹈音乐:程云

音乐改编:刘文金

荣获奖项:

1951 年荣获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舞蹈比赛一等奖;

1994 年荣获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评比经典作品奖。

1950 年由长春市文工团集体创作的《红绸舞》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从解放战争捷报频传到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人民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将蓄积已久的喜悦释放出来。群众街头秧歌成为新流行文化的生力军,尤其是在陕北和东北地区,炽热的舞蹈革命浪潮通过对这一舞蹈形式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持续高涨。《红绸舞》由长春市歌舞团于 1951 年在长春首演,反响极其热烈,可以说《红绸舞》是对街头秧歌文化的一次完整的加工、提炼、总结和升华。

《红绸舞》创作伊始,基本设想就是力图“将传统京剧的长绸舞同东北秧歌相结合”,因为这两个素材都有着丰富的可挖掘整理的价值。尤其是长绸舞,早在汉代画像和敦煌壁画上就有过生动的形象记载,后经历代民间艺人继承与发展,推陈出新,发展了舞绸的技巧,丰富了绸形的变化。《红绸舞》的创作班子曾分批向民间艺人和戏曲艺术家学习舞长绸的基本动作和技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去粗取精、活学活用。舞蹈编导们先是突破了传统长绸的表演方法,尤其是在男演员舞蹈动作上加大了力度、幅度和难度,速度上也有多种处理,并由此引发了对道具的改良:增加绸子的宽度和长度,并将其古典色彩用革命浪漫主义色彩代替;又将民间杂技的传统节目《百丈旗》中的长绸制作方法借鉴过来,把长绸末端与小木棒连接,这样的道具一是延长了力臂,同时也为创造新的舞蹈形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新的舞蹈创作要求道具改良,道具的创新又进一步丰富了长绸舞的技巧和语汇,大大拓展了舞蹈的表现空间。

《红绸舞》主要表现了刚刚建立了新中国,全国人民庆解放时欢腾喜庆的热烈景象,舞蹈将喜庆、爽快、俏美的东北秧歌与豪放、粗犷的陕北秧歌有机结合,互存互补,形成了新时期舞台秧歌热烈、舒畅、明快的特色,整个舞蹈风格和谐统一,极富感染力。

《红绸舞》的舞蹈音乐是由程云、刘文金创作并改编的。在创作的第一版音乐中,全曲共分七段,均采用了民族调式的写作方法,音乐主题是由东北秧歌中《满堂红》曲牌的部分曲调加以改编而形成,同时融入了部分陕北秧歌的曲调,音乐欢快热烈,与舞蹈所表现的喜庆主题十分贴切。后经改编,在乐曲开始部分和一些间插过渡部分融入了西洋调式中大调的和声进行,使得音乐更加明朗、向上。同时,在乐队配置上也极具特色,民乐队与交响乐队合二为一,类似的乐队配置在二十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中期创作的革命样板戏中被大量运用。

例 16:

原版第一段谱例

例 17:

改编后的第一段谱例

《红绸舞》的舞蹈音乐结构较为清晰,全曲共分为六个部分,与共分七段的原作相比,只是把原作中的第六段和第七段合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再现段。乐曲第一段为引子(见例 17),是在舞蹈演员尚未出场前演奏的序奏,从第二段开始正式进入舞蹈音乐主题,东北秧歌《满堂红》的曲调经改编后以中板速度,稳健地陈述出来,四对男女演员随着音乐节奏先后以跑跳步出场,八小节的 b E宫调式音乐主题后,音乐转向大调进行,男演员手中卷成火炬样式的长绸与大调音乐同步进入,舞动展开成长绸样式,纵向挥舞形成火焰状。

例 18:

第二段谱例

舞蹈音乐第三段开始,引入了陕北秧歌的曲调,十六分音符连奏的环绕式音乐进行增加较多,这也正是陕北秧歌曲调的音乐特点。由一名男演员双手各舞动一根长绸随着音乐节奏的跳跃进行舞蹈。紧接着,在切分节奏中响起了大鼓的重音,随后是环绕音的进行,与音乐配合的是舞蹈演员的旋转动作,三次打击乐重音形成了三次停顿,之后是舞蹈的三次平转动作,最后在一个八拍的串翻身动作中把这一舞段推向高潮,可以说演员的每一个动作都与音乐紧密相连。

例 19:

第三段谱例

舞蹈音乐的第四段转调并进入了慢板,音乐从宫调式转为徵调式,旋律也从欢快的中板转为舒缓的慢板。本段舞蹈是女子的双人舞,女演员的道具是一根完整的长绸,长绸从肩部跨过,演员双手舞动,虽然都是双手舞绸,但此种长绸道具与第三段男子独舞时使用的道具有所区别,更接近于京剧中所使用的长绸道具。伴着舒缓的舞蹈音乐,两位女演员舞出多种美丽的绸花图形,随着音乐的渐快—突慢—打击乐滚奏渐强,舞蹈演员用四次倒踢紫金冠把这段舞蹈推向高潮,随后,音乐不断叠进上行,其中还加入了京剧中的重要伴奏乐器—单皮鼓的特有节奏,使音乐呈现出紧促、昂扬的色彩,与音乐相配合的是演员用两小节共八拍完成了八次点翻身动作结束本舞段。

例 20:

第四段谱例

第五段音乐是第四段音乐的加速和变形,音乐主题基本相同,在速度上有所变化,从第四段的慢板转为行板,舞蹈形式上也从女子双人舞转换成女子五人群舞,舞蹈除了在绸花舞动上加以丰富,同时,还加强了舞蹈队形的变化,舞蹈与音乐都具有递进的效果。在本段音乐中,作者还巧妙地融入了《歌唱祖国》的主题旋律,《歌唱祖国》是王莘在 1950 年创作的一首爱国歌曲,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二国歌。舞蹈演员的道具又回归到第一次舞蹈主题出现时所持的单手舞动的红绸,为最后一段各种舞蹈元素的再现做好准备。

例 21:

第五段谱例

舞蹈的最后一段是再现段,起到总结全舞并将整个舞蹈推向最高潮的作用。舞蹈音乐同样为再现段,依次再现了各段的音乐主题。首先再现的是东北秧歌的主题,随着主题旋律的出现,四位男演员手持卷成火炬样式的红绸,依次跑跳步出场,挥舞展开并舞动成火焰状绸花,接着再现的是第四段慢板的旋律,这也正是代表着女演员的主题旋律,此时,女演员登场,舞台上再次出现了四男四女的演员布局,无论是道具还是步法,都与舞蹈主题第一次出现时的样式基本相同,较好地体现出再现段的特点。当东北秧歌的主题旋律被再次再现时,音乐速度从中速提升到小快板,红绸被纵向挥舞形成火焰状样式,上下翻飞,热烈异常,两女一男,三位主演的二十次串翻身技巧动作把全舞推向最高潮。

例 22:

第六段谱例

《红绸舞》作品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既保持了浓厚的民族风格,又极富崭新的时代气息,女子双人舞、群舞等形成了二龙吐须、斜排、横排、点阵、圆等队形;绸花技巧“大八字”、“小八字”、“左肩花转身跳圈”、“波浪花”、“单跳圈花”等等让观众耳目一新。绸花技巧的变化和创新,注重同民族传统技巧配合,如“串翻身”、“平转”、“蹦子”、“旋子”和胸腰、大腰的一些动作,使《红绸舞》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舞蹈音乐与舞蹈动作密切配合,音乐段落清晰,舞蹈结构具有层层推进,一气呵成的特点,与整个舞蹈音乐的情绪要求完全吻合。时至今日,《红绸舞》创作集体严谨的创作态度仍旧值得艺术创作者们效仿。

注:《红绸舞》舞蹈音乐谱例由韩晓彤记谱、整理。 XYKDE2ekc1/C5PWMLxpgj2D8B7WVpnU9tJPmIGZSS0EXnWCUB6zvLJXPBuXJFiO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