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和篆文的“泰”字都是由三个部分组成:上面一个表示人的“大”字,中间一个表示两只手的“
”(音共)字,下面则是一个“水”字(如下)。
(金文的“泰”字)
(篆文的“泰”字)
在古代,“太”与“泰”相通,如今天的“泰山”在古代通常写作“太山”。庄子在《逍遥游》中形容大鹏说“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这里的“太山”即今天的“泰山”。
关于“太”与“泰”这两个字的含义或渊源,学者们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太”字的本义是沐浴,即今之“汰”的含义。“大”表示正面人形,“大”下一点,表示身上的水滴。“太”字发展到篆文后,其字形结构繁化,在原来“太”字的基础上另外加上了表示双手的“
”字和“水(
)”字,“太”字随变成了“泰”。
这种观点认为,“太”或“泰”原本的意思是祭祀前的沐浴。
另一种观点认为,“太”字的本意是今人“解手”之意。这种观点认为,“太”字从“大”,“大”为正面人形;“大”下一点为“太”,这一点显然是指示“太”的含义。古文的“泰”从“大”,从“二”,为“大下有二”,即“冭”(音泰)。“二”在古代为“下”的意思,有“下身”的含义。小篆的“泰”增加了“两只手”和“水”字,其意思更为明显,是宽衣解带“解手”之意。远古时代人们不穿衣裤,“解手”无须宽衣解带,所以这个字写作“太”;小篆时代,则不得不宽衣解带,于是“太”变成了“泰”,这是时代变革的反映。
然而,无论是“沐浴”也罢,“解手”也罢,其含义似乎都与“通”相连。从“沐浴”的角度看,古人的“沐浴”与祭祀相连。所以,从这个角度自然引申出祭祀天地,祈祷天地相通,阴阳调和的意思。从“宽衣”、“解手”的角度看,也可引申出身体通泰调和的含义。所以,古文“太”或“泰”的意思总是与“通”相连,“泰”字的一个基本意思就是“通”,即我们平日常说的“通泰”的含义。
《周易》第十二卦为“泰”卦。从“泰”卦的构成来看,它由上“坤”下“乾”两个三画卦组成(如下)。
“泰”卦的基本意思是“天地通泰”,即地之气与天之气相互融通。孔子针对泰卦所写的《彖》(音tuàn)辞中说:“天地交而万物通”;其《象》辞说:“天地交,泰”。古人认为,清轻之气属阳,上浮,为天;浊重之气属阴,下沉,为地。上坤下乾,阴上阳下,浊重之气在上,清轻之气在下,意味着阴阳交合、风调雨顺,万物繁茂。相反,紧接泰卦之后的“否”卦,则是上乾下坤,上天下地,意味天地不交,所以称之为“否”。古人认为,天地交合才有万物的生长、繁茂。
说到这里我们或许对许多包含“泰”或“太”的词有了新认识,如“太和殿”的“太”似乎应指“天地交合,风调雨顺”;甚至“太平”也不应理解为“太和平了”,这里的“太”似乎也应解释为自然界的“阴阳交通,风调雨顺”。
“太”或“泰”字从“沐浴”或“解手”引申出“通泰”的含义;又从“通泰”引申出“安适”,并进一步引申为“奢侈”、“过分”、“极”等诸多方面的含义。后来为分化字义,“通达”、“安适”等用“泰”来表示;而“过分”、“大”、“极”等则用“太”字来表示。而“洗浴”或“解手”的含义则写作“汰”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