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协同创新,为了绿色中国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我国林业系统首个协同创新中心走过了一年多的历程。日前,参与中心建设的9所大学、科研院所和优势企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们,聚集在北京林业大学新建成的学研中心大厦里,回望过去,谋划未来。目标只有一个,就是继续推进林木资源高效培育利用协同创新,为绿色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木材进口已超国家警戒线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凸显了新时期我国林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而森林资源的增量提质是林业发挥有效作用的前提。

众所周知,在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四大材料(钢材、水泥、木材、塑料)中,木材(包括竹材)是唯一可再生、循环利用和自然降解的绿色材料和生物资源。

严峻的现实摆在了国人面前。我国是世界木材及木制品的消费大国,也是人均占有森林资源很少的国家。我国木材年消耗量相当于钢、铝和塑料年消耗量的总和。其中进口木材及其相关制品折合1.84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接近50%,超过了国家警戒线。

数据令人震惊:近30年来,我国木材消耗量年均增长3.7%,而木材产量年均增长只有1.9%,缺口比例年均加大近2个百分点。我国木材消费总量由2002年的1.83亿立方米,增长到2011年的4.99亿立方米,增长172.7%。“十二五”期间,预计我国商品木材缺口每年高达2亿立方米。

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报告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21.63%,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1%;我国单位面积人工林蓄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是林业发达国家的20%~30%;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

近年来,国际社会出于环境和资源安全双向考虑开始限制木材出口,如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哥斯达黎加、加蓬等主要木材出口国家或地区,纷纷提高原木出口关税或限制、禁止原木出口,我国木材安全问题愈加严峻。

权威人士指出,我国森林资源增量提质、木材自给率快速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改善至关重要。必须调动全国优势研发团队力量,促进协同创新,加强林木资源高效培育与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为保障国家木材安全重大需求做出重要贡献,促进我国生态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传统方式难以满足创新需求

在创新道路上,我国林业科研步履维艰。林业科研起步晚、投入低,林业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林业发达国家。据了解,目前我国林业科技贡献率仅为43%,而在一些林业发达国家已超过80%。

从林木资源培育的角度考虑,我国杉木、松类、落叶松、桉树、杨树、竹类等用材林面积占到了用材林总面积的60%以上,而且也是速生丰产的主要树种。

北林大的专家们反复研讨后认为,如果能集中力量、协同攻克这些树种高效培育的关键技术障碍,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将对我国木材安全的保障发挥重大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气候和立地条件差异极大,因而针对林木资源培育技术在各区域应因地制宜。但以往的科研大多各自为政、缺乏统筹,解决关键技术环节因缺乏协同性而造成技术链条相互脱节等问题,难以形成体现考虑树种、区域、气候等差异的关键林木资源培育技术。

专家指出,解决好各区域“适生品种、适生立地、适合技术”等问题,依托“良种良法”,才能发挥好我国林地面积广阔的优势,大幅度提高林地生产力。我国林木资源的利用存在的问题是加工能耗大、高附加值利用率低。调动全国优势研发力量,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林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极为重要。

目前,我国林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任务重、时间紧。按以往的林业科学研究方式,已无法解决短时间内完成保证“双增”科技支撑任务的要求,迫切需要整合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力量和优势,协同攻关。

时代呼唤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中心应运而生

经过反复论证,我国林业系统第一个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了。以北京林业大学为核心,协同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局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管理办公室、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际竹藤中心、中国纸业投资总公司、中国吉林森林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等行业优势企事业单位,针对“双增”目标和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目标,以杉木、松类、落叶松、桉树、杨树、竹类等树种为重点研究对象,探索协同创新模式和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决“林木资源高效培育与利用”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北林大等院所在我国林木资源培育与利用领域就形成了联合模式。在杨树良种选育和栽培、落叶松遗传改良与栽培管理、竹资源高效培育、杉木遗传改良与栽培、南方混交林协作组、毛竹基因组测序协作组等领域开展了合作研究,形成了全国或区域性的协作组,为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培育奠定了扎实基础。

中心提出的愿景令人振奋:到2020年在“双增”目标实现中的贡献率为30%,支撑每年0.5亿立方米木材自给量,提高木材附加值20%以上,为保障我国木材安全及生态安全做出重大贡献。

中心确定的发展目标包括:全面支撑“双增”和木材持续自给目标的实现,为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工程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建立一定面积的我国重要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高产样板林,依托良种选育的重要成果,依靠良种繁育、集约培育和经营、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等技术突破,积极协助开展我国林业改革,提高北方落叶松和松类、杨树,南方杉木和松类、桉树的人工林平均年生产力。

中心致力于提高林木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木基和竹基材料产品附加值,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和产值提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开发木、竹加工新技术、新产品,人造板生产能耗降低15%,产品附加值提高20%;开发出高附加值木质和竹木复合新产品,促进林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产品增值20%以上。

加速实现政产学研用一体化

北林大校长宋维明教授介绍说,中心致力探索创新林木资源政产学研用一体协同创新和推广体制和机制,创新“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林木资源高效培育与利用新政策、新机制,大力推广和应用林木资源培育与利用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大力提高木材自给能力。

据了解,中心按照“一个中心、四个平台”的整体构架建设。分别为速生、优质、高抗林木良种选育关键技术;林木高效培育、经营与保护关键技术;林木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林木资源培育与利用政策体系等四个平台。各平台研究方向和任务统筹安排,协同运行。每个平台可结合实际设立若干个分平台或实验室。

中心和平台以牵头高校和协同单位的相关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为主体平台,可以灵活方式与国内外优势院所、国际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校校、校院、校企等模式的协同创新。

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中,中心针对林业科研长期性、复杂性特点,建立林业科研重点方向的“短—中—长持续资助制度”,推进重大技术成果产出,积极探索多途径科研资金筹措机制,形成符合各方利益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在实践中,创新了“理事会决策、咨询委员会指导、管理委员会执行”的中心管理模式及制度;有效汇聚协同单位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企业研发基地等资源和各方资金;创新公开招聘、考评激励、滚动淘汰的人事聘用和分配考评机制;实行岗位名额制、国内外联合培养、中心分委会学位授予、奖助机制等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制度;形成协议薪酬、双聘制、柔性引进的国际高水平人才引进制度,建立海外学术创新基地。

协同把强大的力量凝聚起来

毫不夸张地说,参与中心的大学、科研院所和优势企业都在本行业中有雄厚的实力和良好的基础。它们的协同实现了强强联手、形成合力。

牵头单位,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建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现已发展成以林学、林业工程、生物学、生态学、风景园林学为特色,农、理、工、管、经、文、法、哲、教相结合的多科性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林业领域科研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单位之一。有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平台、1个国家科技示范园、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个其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平台。中心主要依托的林学一级学科是传统特色优势学科。

东北林业大学也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学校以林科为优势,以林业工程为特色,农、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拥有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台站(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生物资源生态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南京林业大学由中央与地方共建,是一所以林科为特色,以资源、生态和环境类学科为优势的多科性大学。拥有40个省、部级研究开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局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管理办公室负责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参与拟定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法规以及与其相关的经济调节政策,并组织监督执行;负责速丰林工程的质量管理并组织工程建设的年度检查和竣工验收等。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是我国林业科研重大项目的主要承担和组织单位。拥有21个研究所、中心,15个联合共建机构,分布在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10个部级开放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林业实验基地,2个国家级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100万亩科学试验林地,6个部级自然保护区。国际竹藤中心:设五个研究中心;拥有两个种质资源保存与研究基地。承担了近200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四个平台的研究方向,协同单位均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实力。

中心培育取得可喜进展

从3月31日中心召开的会议上获悉,中心成立一年多来,不断调整组织构成与形式,优化组织结构,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机构建设。包括中心理事会、中心科学咨询委员会和中心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相关工作会议,商议讨论中心发展和决议中心重大问题;形成了良性运转的体制机制,形成了科学的管理运行模式;突出“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紧紧围绕中心任务,形成了四个平台四支团队,汇聚150余人的科研队伍;整合和共享了相关科技平台和仪器设备,初步形成资源共享和科研平台开放的运作模式;针对研发目标,围绕落叶松、杨树、杉木、松类、桉树、竹类等六类主要研发树种,承担重要科技项目展开协作研发,形成了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北林大进一步强化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促进了中心良性发展。学校与辽宁省林业厅、内蒙古林业厅、贵州省林业厅、杭州市林业水利局、泰安市人民政府、吉林森工集团、北京家具行业协会等12家政府、企业等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开展产学研联盟、基地建设、战略合作、校企合作及“十二五”对口支持等方面的合作,直接推动了中心的培育和运行。一批优势企业加盟协同创新中心,为中心的良性运行提供了强大动力,拓展了研究领域,增强了创新能力,优化了队伍结构。

北林大依托产业研究院,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加速中心实质化运行。学校与北京市政府共建的生态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引进了1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高端咨询公司及30多家小微企业,入园进行孵化。作为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产业研究院构建集科研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推广、大学生创业为一体的产业链,建立了独立与自主招收研究生的运作模式,实施双导师制,实行“任务牵引,订单培养”。学校科技园成为国家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科技园内成立学生创业工作室,创建企业员工、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的阶段性实践团队,搭建了学生创业平台。

2013年,国家林业局速丰办和北林大联合50多家林业局、企事业单位组建了国家木材储备战略联盟,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及管理工作。联盟计划在2020年建设18处1400万公顷的速生大径材用材林基地,建立育苗、造林、抚育、经营管理及监督制度,确保国家储备林安全建设。联盟的成立,为中心持续运行提供新的增长点。

北林大校长宋维明教授说,一切都刚刚起步,中心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努力。

我们期待着!

《绿色中国》2014年5月第5期 +XscmM/b5LwyLw4RmMjCYqO7a9V2G7sqAYbv6eu+p4ilOcRx5VWFQgVcRuZUiqL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