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林业协同创新吹响冲锋号

2012年12月29日,北京林业大学,我国林业系统第一个协同创新中心挂牌成立。这个“林木资源高效培育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吹响了林业协同创新的冲锋号。

协同创新已成潮流

一个新的名词被人们越来越熟悉:协同创新。

何为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指的是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

这个概念的提出,还要从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说起。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我国高教领域又一项重大工程。

这个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一个周期,旨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与前两个工程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不仅仅是一所大学自己的建设和发展,而是谋求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这是创新时代的要求。

协同创新的方向选择,要求符合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地方、行业等重点发展规划,牵头高校具有明显优势和组织协同创新能力与公认力。牵头高校在该方向的主体学科须为国家重点学科,并有运行良好的国家级和教育部科研平台。围绕协同创新方向,已经聚集了一批国内外优秀团队,具备解决重大需求的能力和水平,建立了相应的人才聘用和管理制度,形成了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已具有较强资源汇聚能力,已形成了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效整合,相关部门、地方、企业、高校等方面的支撑落实到位。前期培育效果明显,成效显著,相关改革工作进展顺利,改革计划全面系统,措施切实可行。

评审的要求是,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项目方向,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特色与优势。牵头高校主体学科进入ESI前1%行列,并拥有国家重点研究基础;协同创新体系能够代表该方向国内最高水平,并具备冲击世界一流的基础和能力。已经吸引和集聚了一批国内外一流的人才与团队,人才队伍结构合理,牵头负责人具有较高的声望和影响力。开展了相关机制体制改革,有较充足的科研任务,在科研平台、中心用房、仪器设备等方面有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截至发稿,我国已经挂牌的高校自主协同创新中心已近百家。

首个林业协同创新中心

2012年岁末收官之时,“林木资源高效培育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标志着我国林业系统在协同创新道路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据了解,协同创新中心由北京林业大学牵头。核心协同单位包括国家林业局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管理办公室、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参加单位包括中国林业集团公司、福建三明林业局、嘉汉林业国际有限公司等单位。

中心按照“四个平台”构架,四个平台分别研究速生、优质、高抗林木良种选育关键技术,林木高效培育、经营与保护关键技术,林木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和林木资源培育与利用政策体系。据悉,中心建立了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形成了重大事项理事会会议决策制度;建立了科学咨询委员会,负责对创新中心学术决策等进行咨询;建立了中心管理委员会,负责日常运行管理。初步形成了包括统筹设岗、国内外公开招聘、岗位考核、薪酬制度、稳定支持等为主体特征的管理运行模式。中心现有人员203人,其中首席科学家45人。中心汇集了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仪器设备价值1.2亿元,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心已获得“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及科研经费共4亿元的支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取得了预期的阶段成效。

林业“双增”对创新的呼唤

从2012年5月份开始,北京林业大学启动了相关工作,先后召开了20余次专家学者咨询会,不断凝练协同创新方向,从最早的13个协同创新方向,逐步凝练成3个,进一步凝练成1个,即林木资源高效培育与利用。

选择这个方向,是众多专家学者反复论证的结果。

2009年9月,我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到2020年,要实现林业发展“双增”目标:争取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专家认为,营造人工林是我国在保证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承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责任的最佳途径。

我国是世界木材及木制品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又是人均占有森林资源很少的国家。

在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钢材、水泥、木材、塑料等四大材料中,木材是唯一可再生、循环利用和自然降解的绿色材料和生物资源。在我国建筑、装饰、家具、包装、交通、农业等主要领域,木材年消耗量相当于钢、铝和塑料年消耗量的总和。2010年我国木材消耗折合4.32亿立方米,其中进口木材及其相关制品折合1.84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接近50%,超过了国家警戒线。“十二五”期间,预计我国商品木材缺口每年高达2亿立方米。

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报告显示,虽然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0.62亿hm 2 ,居世界首位,但我国森林覆盖率20.36%,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3;人均森林面积0.15hm 2 ,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10.151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

近年来,国际社会出于环境和资源安全双向考虑开始限制木材出口,如俄罗斯大幅度上调木材出口关税,非洲诸多国家禁止出口珍贵树种木材等,我国木材安全问题愈加严峻。

中心瞄准解决“双增”

专家们坚信,要实现“双增”目标和保障国家木材资源安全,就必须加强林木资源培育和利用。既要大幅度提高森林生产力特别是人工林生产力,又要大幅度提高木材加工利用水平及效率。

林木资源高效培育和利用是实现我国森林生产力提高和木材利用效率提高的根本保障。

据测算,通过林木培育措施,如果将占我国人工林面积2/3的杨树、桉树、松树、杉木等森林的年生产力提高1倍的话,到2020年将新增林木蓄积达7.2亿立方米,对13亿立方米的增长贡献为55%。

专家们一致认为,林木资源培育具有的长周期及其影响因素极其复杂的特点,急需采取创新体制机制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体系,建立林木资源高效培育和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意义重大、至关重要。

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宋维明称,新成立的协同创新中心将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充分发挥林业优势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核心作用,瞄准“双增”目标和木材安全的重大需求,按照“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探索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创新能力。中心将建设成国际最为先进的林木资源高效培育与利用学术和技术创新高地、优秀人才汇聚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产生一批标志性的科技成果,建立起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的体制和机制,为全面实现“双增”和快速提升木材自给能力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

协同创新重在创新

按照“2011计划”的要求,经过反复研讨,由北京林业大学牵头的协同创新中心将在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上有所作为。

宋维明介绍说,中心将通过科技创新,力争在四大领域取得创新成果。

一是速生、优质、高抗林木良种选育关键技术,包括林木速生、优质、抗逆分子基础及相关基因挖掘,林木速生、优质、抗逆种质资源评价与选择,林木速生、优质、抗逆多目标性状遗传改良。

二是林木高效培育、经营与保护关键技术,包括优质苗木工厂化培育技术、森林可持续经营关键技术、用材林高效培育关键技术、森林高效抚育关键技术、重大森林灾害生态调控关键技术等。

三是林木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包括高品质高附加值木质材料制造技术、木质材料节约节能加工技术等。

四是林木资源培育与利用政策体系,包括服务木材安全和“双增”的战略与主导政策,林木资源培育与利用管理制度创新,基于资源价值链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构建等。

据介绍,在体制机制创新中,重点创新符合林业科技自身规律的政产学研用协同体系的建立和体制机制。

在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中,中心将针对林业科研长期性、复杂性特点,建立林业科研重点方向的持续资助制度,以10年为最短考核期,滚动资助,推进重大技术成果产出;积极探索多途径科研资金筹措机制,形成符合各方利益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与此同时,创新理事会决策、咨询委员会指导、管理委员会执行的中心管理模式及制度。有效汇聚协同单位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企业研发基地等资源和各方资金;创新公开招聘、考评激励、滚动淘汰的人事聘用和分配考评机制;实行岗位名额制、国内外联合培养、中心分委会学位授予、奖助机制等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制度;形成协议薪酬、双聘制、柔性引进的国际高水平人才引进制度,建立海外学术创新基地。

“冲锋号角吹响之后,关键看我们如何作为”,宋维明对此充满信心!

《绿色中国》2013年1月1日
《中国科学报》2013年1月17日 ps0kEDRac1zsEhiPK+xvNN7160GlQ17VazjfVtFoP3xcs4FL2AX9W7D/WjFdQNq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