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和安排,高校的学习实践活动是全国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整个活动从 3 月至 8 月为期半年时间,分三个阶段集中进行,8 月底将全面结束。
本次学习实践活动意义重大而深远,作为学习主体的我们,特别是党员干部,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对此有清醒而足够的认识。在我看来,其意义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大家知道,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是党的十七大所做出的战略决策。十七大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重要会议:十七大为我们党和国家描绘了新的发展蓝图;十七大提出了推进科学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宏伟目标任务;十七大再次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任务和举措。对此,我们高校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作为高校的党组织,作为高教战线的党员干部,我们理当坚决贯彻执行之,不能对此有半点暧昧和含糊,因为这是我们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无须多讲。
众所周知,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站在新世纪新时期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指导思想,它总结了我国 20 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发展建设的经验教训,吸取了包括非典疫情等重大灾难给我们的有益启示,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论分析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认识的结晶。因此,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结了现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所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考察,无论哪个时代、哪个社会、哪个阶段、哪个政党,要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都必须以一定的思想观念来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来指导人们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意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意义是不可估量的,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工作在教育战线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对此有足够而清醒的认识。
同志们,从整个教育看,当前,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一个由人力资源大国(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劳动力开发利用是廉价的低层次的)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化迈进的历史新阶段。目前的基本状况是,孩子们“有学上”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核心问题是提高质量,而教育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根本出路、关键症结就在于如何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了,因此,普教战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任务十分重大和紧迫。
从高等教育角度讲,经过新中国成立 60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年,世纪之交10 年来的艰苦努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性的大突破、新跨越。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 22%,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目前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规模上去了,却因穷国办大教育和近些年发展太快的缘故,投入跟不上,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设备、育人的软硬件建设没跟上,整个育人的质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成了摆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大疑难问题,也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高等教育、高职教育、高等学校如何有效化解这些矛盾,如何正确处理结构、规模、质量之间的关系,如何求得更好、更快地发展,也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从中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基本答案和策略。
同志们,客观地讲,我们现在的确有一些可以引以为自豪的地方,这主要表现在我们的优势和基本成效上:
首先是两校合并的品牌优势。大家知道,一个是近 50 年办学历史的专科学校,在省内这种历程未升本的学校不多,在省外特别是重庆几乎没有。几十年的积淀决定了我们的师资、办学硬件条件、软件资源,高等教育经验、包括最早探索职教(高等职教)发展之路的经验都比新建高职院校优越,加上中等职教 90 多年的办学历史,国家级重点的地位,省农机校、机电校的品牌,强强联合,又都是老牌的省管学校,无论如何都是首屈一指,堪称一流的,因此,省厅、专家组欣然给了我们“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这块第一品牌,既理所当然,又名副其实,是令人羡慕、嫉妒的非常优秀的壳资源。
第二是省厅直属体位优势。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尽管省厅所管高校多,我们又处市州,虽说无法得到更好顾及,但我们毕竟可以有事直接找,可以直接聆听省级主管部门的声音,得到他们的领导、指导和关怀,他们站的层面不一样,与以普教为主的市州主管部门的意识观念、态度办法不一样,大船烂了三千钉,瘦死骆驼比马大。省厅拨给我们的经费比市州多,管理思想、观念、办法与市州不一样,我们虽然得不到市州的更多更大更直接的支持,但毕竟又少去了很多不应有的约束,生存发展的环境更加宽松。
第三是厚底蕴资源优势。我们有 50 年的高等教育的经验积淀,有 90 年中职好的积淀,这是一笔宝贵的无形的资产,于家长、学生,于业界,于社会的影响无论如何都要大得多,好得多,也给我们生存发展带来直接间接,有形无形的诸多便利和效应。
第四是学科专业优势。我们的学科专业多,属综合类,表面上看起来有点杂,无优势,没特色,不及工程、建筑、交通、成航、电力等学校好,事实上却是我们的优势,学科专业多,师资队伍强,人员结构不单一,社会适应性强。因为社会需求本来就是多层面,多领域,并且是千差万别的,单科、专业性院校有深度,有行业背景和需求优势,但社会适应面窄。要不然,为什么清华大学要办人文、教育方面的专业,北大要办医学、理学方面的专业呢?为什么很多一流的大学都是综合性而不是单科性的院校呢?
第五是我们的校区建设优势。以前的老校区虽然小,却在中心城区,依山傍水,闹中取静,且几十年的积淀,古朴典雅的环境,园林式单位,让人流连忘返,羡慕不已,难分难舍,怡然自得。新校区虽然离主城区远,交通不便,因土地、经费原因而尚未建成建好,且背负了一身的债务,让人心情沉重,快活不起来,但毕竟大气磅礴,起点不俗、出手不凡,显示无限生机,让人一见钟情,引以为荣,也让外界和兄弟学校交口称赞,刮目相看,甚至啧啧称奇,让我们自己也颇感欣慰。
第六是办学实力优势,学院办学实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招生,短短的五六年时间,尽管有过怨恨、有过辛酸、有过忧虑,但我们毕竟走出来了,挺过来了,从最初的不到 4 千名全日制学生,发展到了现在近一万二千人,翻了三番多四番;由最初的报到率不到 50%达到 80%;由最初的出去找生源,抢生源,甚至于一定程度上买生源,与人争执,遭人白眼、记恨甚至唾骂,到现在千方百计推关系,躲人情,扬眉吐气,坐在屋内选生源;由最初的降分录取尚且不够到现在的高出控制线百分以上,变化之大是翻天覆地的,令人欣喜、令人自豪。二是就业,也由最初的就业率 50%—60%到了后来 80%—90%,且一直维持在 90%以上,连续三年评为省先进;好些专业供不应求,办起了订单班;由最初的家长学生闹分配,到现在的不少学生不要学校推荐,乐于自主择业,意识观念基本转变,甚至大学生当保姆,以此轰动、带动全国思想观念大转变,都是令人欣喜和自豪的。
第七是科研,第八是评估,第九是我们的校庆,第十是我们许多重大工作虽然都还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毕竟都在一定范围内、一定层面上取得了相应成效,有的甚至是最佳效果,最好反映,着实让学院火了几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塑造了学院的良好形象,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
然而,我们也必须冷静客观地看到,与兄弟院校比、与时代社会发展要求比,我们尚有诸多困难和问题,有着较多较大的差距,特别是与科学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必须奋起直追,迎难而上,在我看来这些问题和差距主要体现在:
一是办学思想、理念方面的差距。
就学院层面讲,自 2007 年 90 周年校庆、评估中总结提炼出的“三本四寻”(以生为本,以能为本,以职为本;以就业寻出路,以服务寻支持,以贡献寻生存,以特色寻发展)办学理念之后,对于我们,该坚持什么,注重什么、追求什么,创造什么,突出什么是很明确的了,而且这些理念很好,是九十年,特别是近十年办学经验的升华和总结,是我们的工作起点和目标。差距在哪里呢?差距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对其内涵的理解认识不到位、不准确、不全面。比如,什么是“以生为本”,大家的通常理解是以学生为中心是我们的主体是我们之根本。没有学生就有我们的一切,学生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就是我们的上帝,所以我们当看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学生说了算,一切按学生需求办,这就是以生为本了。显然,这样的理解是不完全正确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而且发展下去很危险。辩证客观地讲,这种理解有对的一面,对就对在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我们的教育服务对象,没有学生便没有了学校的一切,甚至没有学校,因此我们当关心爱护学生,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为他们服好务,让他们健康顺利成长,这不仅在我们、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的任何学校都是对的。错就错在认识理解,对学校的性质任务的认识把握不到位。在我看来,学生虽然是学校的主体,是我们应当关爱的对象,但学生毕竟是来接受教育的,是受教育者;学校的任务就是培养、教育、关心、爱护、支持、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因此,这里的“以生为本”当理解为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本,学校的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都是以学生成才为中心(顺便提一句,过去和现在很多人都在讲的强调的是以教学为中心,这个提法对不对呢,在一定时空、前提条件下讲是对的,但作为办学思想、理念来讲就欠妥当了。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问一句: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对学校而言,教学又是为谁服务呢?答案是肯定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成长成才(换言之即“以育人为中心”)为中心,两个提法表面上看差距不大,实际上大相径庭。这是两种不同的思想观念,将他们用于指导学校工作,是会得出两种迥然不同的做法和结果,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很好反思。
除去以生为本之外,还有个对以“服务寻支持,以质量寻生存”的理解问题。在我看来,目前的偏差在于大家把服务和贡献都盯在了学生和校园内,视野太窄,起点不高,有点见子打子,鼠目寸光。从前面的讨论可以总结出,服务学生没什么不对,搞好本职工作,为学院建设发展做贡献也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服务应体现在两个更大的方面:第一是我们应更多更好地培养人才,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才是真正的服务,是真正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服务。我们的这个服务越好,越能得到社会的理解,信任与支持,越能求得更为宽松的发展建设环境。因此,我们应当把为学生、为教学的具体服务工作与这个大目标有机结合、统一起来,而不要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也不是只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第二个服务就是大家忽略得比较多的事,那就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问题,学校是有区域性的,国家设置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十分注重区域性问题,学校也只有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并很好地为其服务才能有生命力。我们地处遂宁,是遂宁的唯一高校,虽然我们能力有限,也并非没有本事和优势,主要是我们的意识观念问题,是我们的主动性不够,因此让遂宁舍近求远,与川大、川师大、电子科大、交大等高校都先后签订协议,开展合作,虽然有些是我们所不能代替的,但试想我们对此做了多少,我们对遂宁了解多少,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多少,我们该从中记取什么,总结哪些,思考些什么呢?最近两年,我们在就业工作中提出了重心转移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服务区域上的由珠三角向长三角、京津塘地区的转移,由沿海、外向型向内地、特别是本地转移的问题。我们的一些系室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很主动,如电子信息、文化传播、管理系等,但很不够。我们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其根本点就是办学宗旨、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中的服务问题,其基本理由就是一可节省成本,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二是端正办学思想,少搞舍近求远。试想作为遂宁唯一高校,如果你连地方都立足不稳,没人信你,你还凭什么去谈及其他呢?何况本地搞好还有很大的辐射效应呀!因此,我们一定要特别注重这一问题,服务也好,贡献也好,都得首先从人才培养抓起,从地方(本地)做起,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的本分。除去学历教育之外,还有短期培训(任职培训、下岗转移培训、继续教育、农民工转移培训等都可以搞)。非学历教育,这是一个广阔天地,永恒主题,大有作为。从学院和系室角度讲,也有个无长不稳、无短不活,以学历为主,以普通大专教育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问题。大家千万不要把着一窝苕抠,在一根树子上去吊死,一定要准确理解全面把握,很好实施。
办学思想理念方面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对宗旨问题把握得不好;点子办法不多,落实得不好。这又集中体现在这么两个问题上:
一是“以能为本”的问题。“能”是指能力、技能、水平,这个大前提没问题。问题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只盯住能力说话,就事论事,见子打子,没有跳出能力看能力,没有看到能力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素质,是综合素质,其中最核心的是人文素质。思想认识上的这种偏差导致行为举措上的失当,看重能力,就看重专业技能,就以此为基准来设置课程,开展教学,进行考核;而对素质,特别是综合素质、人文素质有所忽视或偏废。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讲,就是忽视了人的一生中起决定作用的、可以管用一生的东西,以为专业好了一切都好了,就可以管用一辈子了,从而忽略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纪思想教育,敬业创业教育,没有教会学习方法和做事的基本道德和准则,忽视了人生最基本、最重要的东西。因此我们的很多学生校内校外都缺乏基本的东西,高分低能,违规违纪,行为习惯、素质修养相当差,校园里到处都看得出来,一走进学校、走进教室、寝室、食堂,看到是风貌不好,品质、品位不高,以后出生社会自然也成不了大气候,影响不大。从另外一个层面讲,就是我常说的治标与治本的问题,由于我们在这方面把握不好,一是学生起点不高、表现不好;二是我们花了很多力气去管、去清理、去教育,结果效果不佳,有点费力不讨好。
其次是在能力方面有所偏废,不够科学。目前是强调专业技能多,注重基本技能,公共技能少;笼统模糊多,具体明确少。在人才培养方案和具体操作中未能很好弄清能力结构与层次,没能很好把握好度,处理好交叉与融合统一问题。好些专业(多数专业)没有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把握这一问题。在我看来,除去素养素质教育之外,每个专业都应该将能力分解为公共技能、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三大层面,依据专业岗位需求明确这个专业的学生当具备哪些公共技能(普通话、外语、计算机、口头、书面表达能力、教师教育类还当加上三笔字)、专业基本技能(从事这一专业的共同的、基本的)、专业技能(专业特有、高等级的),该具备到什么程度,以后如何培养考核,通过哪些途径、方式培养。让教师和学生一开始就明明白白,到时按标准、要求考核,合格以上者毕业,不合格不毕业,优秀者奖励。这样的学生,学校再差都有几层,社会适应性、竞争力就会很强。
由此引发的第三个问题是如何处理素养、素质、能力的关系问题,换言之,就是如何制订好培养方案,开设好相应的课程的问题。在这方面,上级有要求,人们讲得最多的是理论以够用为度,重在能力培养,这是一条原则,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这是一条笼统、有些偏颇的原则。理论以够用为度,理论指哪些,多半指的是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也就是素养而没顾及素质,忘了根本性的东西。够用为度,何为够用,什么是度,如何把握这个度,很难操作;重在能力培养,什么能力,重到哪种程度,很难把握。因此,问题的实质在几者关系问题,据此,我们的主张是:要处理好素养、素质、技能、观念四个方面的关系问题,换言之,即我们的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方案要注重四个方面的基本东西,并且要将几者的关系处理好,这就是要以素养奠基,素质固本、技能安身、观念立命。其中,素养即多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这是大专学生必不可少的,是基础性的东西,基础该打好,否则,建不起高楼大厦。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中学都提的是四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就是讲的这个道理。素质是决定人一生的最重要的东西,一定要有内容、有途径、有方式方法将其培养好;技能是决定一个人基本生存的东西,我们的大专生要与中职生区别开来,不仅要具备专业基本技能,而且要具备本专业的高超技能,还要有适应社会要求的公共技能,有了这些就能解决生存问题,就能成为有用之才,成为业务骨干。观念即一个人的思想意识问题,道德品质问题、立场观点问题,处世方法问题,人生态度、思想理念问题,这是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东西,机遇的东西。技能决定财富,观念决定出路,因而是很重要的东西,应当处理好,应当是几者的融合统一。
二是“就业寻出路”的问题。请大家注意,这里是讲的学校办学思想、理念,因而不是大家通常理解的学生的就业,是学院要以就业寻出路,但学院的就业也就是这学生的就业,意在大家要做好就业工作,从中来寻求很好的、宽广的发展建设之路。这里的差距在于:是以就业看就业、抓就业还是从根本上抓就业的问题。换言之,即目前我们的就业工作还是在依靠职能部门搞就业教育与指导,搞就业信息和就业工作,还没有真正转移到与教书育人工作有机结合,由系室将其贯穿整个育人工作的全过程,由系室教师、职工全程抓,从根本上抓,成为大家自觉行动的状态。教书育人与就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未能有机融合统一,两张皮,主要表现在只重视单纯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就业实习期间的管理教育与指导跟不上;毕业生专业知识学完后的管理失控,毕业生的就业信息、状态难以有效控制和掌握;有用人单位而找不到毕业生,毕业生的就业实习稳定性差,表现反映不佳;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几乎未开展;对职能部门工作理解支持不够,配合不好,甚至有对立情绪和弄虚作假现象等方面。目前,有简单把这一工作寄希望于政府承担的思想倾向,没有将学生看作是自己的产品,没有认识到育人质量与就业的关系,毕业生就业质量、就业状况和社会认可度,社会反响与专业学科、系室、学院发展建设之关系,一句话,就是没有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这自然也是当前应高度重视,切实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三是对“以特色寻发展”有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这首先体现在对特色的认识理解上,一般都简单地认为只有人无我有才是特色,只有单一才是特色,于是羡慕建筑、工程、交通、水利、电力、航空等;埋怨我们专业学科多了,不具特色;没有认识到特色的多样性,没有看到人有我异,人有我新,人有我优也是特色;特色不是单一的、片面的,而是多形式、多层面的。有特色学校(即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素质和技能显得很突出,比其他学校好,有独到之处的这种学校,比如体育特色、科技特色、艺术特色、外语特色学校等。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就以全校师生唱京剧、全校师生打太极拳、全校师生禁烟而为特色学校上中央电视台),学校特色(指的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工作比其他学校先进、突出有个性,它可以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也可以是教学的、管理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建设方面的等等,我们可以说某学院,教学工作有特色、管理工作有特色、德育工作有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有特色、校园建设有特色,它是零散的,缺乏内在统一支撑的)、办学特色(指办学者——校、院长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对学校本质的理解认识,由此而形成的办学思想、理念,并转化为办学行为、办学实践、办学目标而最终形成的有别于他校的办学特色)之分,有特色学校、特色专业、特色课程之别。其间,特色学校是很简单的,也是最低层次的,一两年、三五年就可形成,学校特色虽然高于特色学校,但也并不难,难的是办学特色,这需要发现,需要积累,需要思考,需要创建,不是三五年就能见成效的,有个长期探索、积累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可以简单处置的。显然对特色的简单理解和片面认识很容易让我们走入误区,迷失方向或丧失信心,消极被动。
其次,是把特色的创建简单地认为是学院的事情,没有把他与系室、部门的工作联系起来,没有起到自己可以创特色专业、特色工作、特色系室和部门,更没有看到办学特色需要大家都冷静思考、理性探索,需要批判继承,开拓创新,需要集思广益,共同努力,没有想到看到办学特色重在办学思想、办学行为,人才培养的特色上,应当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途径、方式、理念上下功夫,做文章,因而即便动了也是浅表层次,显得较为浮躁。
第三,在我个人看来,如果从根本上讲,从人才培养角度看,我们的办学特色可以集中体现在“三特”上,即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特定素养、特殊素质、特有技能。应当是有特定素养、特殊素质、特有技能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所谓特定素养,就是与专业岗位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让学生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做得来,还要讲得出为什么要这样做,不那样做,为什么要做到这种程度,否则就不配叫高职。现在,人们在这一点上还在争议、还在探索,并没把握好度。特殊素质,要的是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这个与众不同、管用一生,我们要探讨、探索搞好这方面的开发与创新。特有技能也是针对职业岗位而言的,是什么岗位,是哪个层面的岗位,该具备的技能一定要有、要优,在学校就要指导学生定位,搞职业生涯设计,而不是出去了瞎碰乱撞,临时选取取凑合。这三特再加上一个高素质、高技能,就将其上与本科研究生、下与中职学生区别开来了,这三特与两高加起来,就会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有特色、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了。因此,特定、特殊、特有既是定性的、也是定量的,但中心、核心关键是素养、素质、技能及三者的有机融合与统一。如果我们将其做出来,做好了就能让学生、让学院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是我们的定位问题。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院的建设与发展,除去明确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学院的定位上。这是学院发展建设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学院发展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必须解决好。以前,学院在这方面有一些基本的认识和表述,但还不够全面和明晰,不够统一和科学,借这个机会,我想谈点个人的理解和认识,愿与大家一起探讨和思考。我想集中说明这样几点:
第一,学院定位指的是发展建设目标定位,而非指其他。对此,我们以前有四川或西部一说,全日制学生万人以上,本专科并举或综合性职业技术大学,全力打造四川高职教育第一品牌,在 3-5 年内把学院建成四川乃至西部一流,全日制学生达万人以上的国家级高水平综合性、示范性高职院校,“争取职教一流水平”的战略定位,这些提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也很鼓舞人,但却不够全面和准确,需要我们认真思考,集思广益,使之更完善和科学。
第二,学院发展建设定位应当包括性质定位、类型定位、规模定位、层次定位,目标定位等。
一是性质问题。这主要包括两方面,即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综合性还是专业性院校。此外还有成人与普通高校的提法,目前我们国家在这方面显得比较混乱。学历教育不谈了,非学历教育有某某培训学院,某某专修学校或学院的提法,很难区分,不是业内人士根本搞不懂。又如成人与普通高校,很不科学却又习以为常,见惯不惊。问题在何谓成人,什么叫普通,如何区分,若从年龄上看,满十八岁算不算成人,若算,现在的专科、本科院校不都是成人教育吗?若从内涵上讲,现在幼儿园、中小学又何尝不是使之成人(成才)的教育呢?国外很多没成人教育的提法是颇有道理的。
再就是很多冠以全日制,认为这是与成人教育的区别,殊不知夜大、函授、自考可以算业余学习(姑且不论他们的集中面授),那么成教中的全日制脱产又咋解释呢?总不能我不办就是了。全日制能成为普校与成人教育学校的分水岭吗?显然有问题。
因此,我们当科学些,不搞人云亦云,要有主见,尤其是现在很多高校搞学历非学历,成人普通并举,更何况职业教育有岗职培训、继续教育等很多类别和形式。
二是类型问题。目前较普遍的是将高校分作教学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四类。显然,我们应当是教学型,不能因为我们也在搞科研而搞成教学研究型。
三是规格问题,也可说是品类定性。包含有两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一是办学规格的定位,且往往是与区域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清华、北大的世界一流大学,教育部的“全国示范性高职”等等,这也是办学目标的综合性体现,既不能高,也不能低,要恰到好处才行。从长远看,我们定川内或西部一流、全国著名、世界知名是比较妥当的。要想建国家级示范,现在一是不行了,二是示范并非是高水平,是一种导向性的,也是某一方面的示范,提四川就更低了,与我们的省政府主办、省教育厅直属极不相称。
四是层次定位。主要是专科、本科,要么取其一,要么二者并举,或二者中以谁为主。目前虽不能办本科,但以后不能说不办,要争取办,要列为奋斗目标。因为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是迟早要办本科的,不可能不办,关键是办成纯本科还是以谁为主,二者兼有的问题。可以是办有专科的本科院校,也可是办有本科的专科学校。目前,我们可以模糊些,因其敏感,上面听了不高兴,但最终还是要发展为本科,要作为目标来追求,只是个时间的早迟,步子的快慢而已,因为其中的关键不是谁高兴不高兴,而是社会有需求,谁也阻挡不了。
五是规模问题。无论从长远,当前看,我们不能多了,也不能少了,万人是个坎。一万二三左右就可以了,这是学历教育,而且主要是专科加本科。中专和非学历应当在外。
六是时间范畴问题。不能无休止,要有规划,有范畴。有压力才有动力,使之尽快变成现实。因而可以有近期、中期和远期的目标定位,不能没层级性,搞一步到位或简单处置,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
综上所述,我以为对学院的发展建设目标可分为这么两步考虑和表述:
一是近期目标,可表述为:
用 5-6 年左右的时间,将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四川一流、全国知名,全日制学生在万人以上,以专科为主,本专科并举的综合类、教学型普通高等学校。
二是中期规划可以是:
用 8—15 年左右的时间努力将学院建设成西部一流、全国著名、世界知名、全日制学历教育在万人以上,本专科并举的综合类、教学型职业技术大学。
第三,与目标定位相关的还有个办学思路、办学格局、办学方针相应举措等问题,对此,我的初步考虑是:
就办学思路来讲,目前我们还不够明确,不很清晰,或者说至少没有明确的提法,没能用于很好地指导我们的相应工作,但这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思路不清晰就等于工作是盲从的,随意性很大,与发展建设目标、办学思想理念统一不起来,是游离状态,这就将直接影响到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如果办学思路不正确,就会让学校偏离方向,造成人财物力的巨大浪费,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阻碍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因而必须思考,必须将这一问题解决好。对此,我们是否可以考虑理清这么五大思路,即五个面向:
面向市场设置专业,面向职业设置课程,面向岗位培养技能,面向人生培养素质,面向社会规划人生。
这个思路是围绕着人才培养来的,首先是专业设置,面向市场设置,即根据社会需求来设置专业,但这里的需求不是今天市场要什么我们就设什么,搞快速反应,这不可能也违背教育教学规律,而是要进行分析预测,把握市场的趋向和主流。面向职业设置课程看起来很平常,做起来很不容易,但既是职业教育,就必须面向职业来合理设置课程,因为我们培养的就是职业人。面向岗位培养技能,涉及学生的人生规划问题,有个岗位定位问题,即毕业后到底干什么,需要什么技能,我们就得让他们具备这些技能,否则就是教育的失职。后两句就更加重要了,我想我们应当坚持这样的办学思路,也只有这样才是科学的。
办学格局是学院已经有的,只不过原来提的是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我认为这不够全面和准确,事实上我们已经做到了,但未将其很好总结概括出来,因此,我认为当加上几多,变成:
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多功能、多规格、多品类,立体全方位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搞好服务。
多途径是人才培养路径,合作方式问题,过去我们就有院地、院校、院企和境内境外合作的成功探索,现在还可以继续深入探索,包括成人学历、非学历教育,也包括跨地区、跨行业的培训,还有中职与学院的合作,甚至于托管、联办等等。连成都校区都在积极准备建议,我们为何不探索呢?“多功能”方面,目前我们主要是人才培养,还有个资源支持、智力支持、社会影响,社会公益事业参与的问题,现在好些学校都与企业、农村或中职学校定点联系,帮扶、结对子,参与革新、参与研发、参与建设,参与活动。我们是西部农村职教基地的龙头单位,不光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在方方面面把龙头舞起来,比如结合地方经济社会搞科研,提供相应咨询;把我们的设施设备与企业的、中职学校的有机整合起来,资源共享,发挥更大效益;于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参与、支持地方文化建设并在其中起引领、指导、推动作用,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地方特色文化,扩大学院的知名度、影响力等等,都是学院功能作用的发挥。多品类即人才的、智力的、服务的、成人的、普招的、学历的、非学历的、长期的、短期的、集中的、分散的、紧密的、松散的、务实的、虚实结合的等等,各种方式齐全,各路货色齐备,让社会有更多更好的选择余地,让社会更满意。
办学方针与思路一样也是十分重要和应当明确的。对此以往学院提得不多,或有一些,较零散,不够准确(比如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的问题,既不准确也有多中心变无中心之嫌)我认为可以提炼成这么七句话,或都叫“七为”方针,即:
以育人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素养为基础,以素质为根本,以能力为核心,以质量为生命,以成才为目标。
其逻辑起点是育人,最终归结为让学生成才,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中间的都是指导思想,内容和手段,也包括了相应的思想理念,办学理念,突出了素养、素质、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因而较科学一些。
有了发展建设目标,明确了办学思想理念,理清了办学思路,确定了基本的办学方针,就当有具体的措施办法来支撑、诠释、体现,保障其顺利实施,有效推进,而且这些措施办法既当是全面的,又当是原则、框架性的,对以后起指导、引领作用的,需要在实践中来细化、深化、扩展,使之变为具体行动的,这些措施既是相对独立,又是有机联系,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之科学发展要求的。基于此,个人的基本想法是这样八句话,56 个字,对不对,望大家好好斟酌,这就是:
制定规划明目标,带好班子建队伍,深化改革创机制,凝聚人心增活力,调整结构优条件,强化管理抓质量,发挥优势显特色,铸造品牌求卓越。
显然,制订规划明目标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原来也制订了十一五规划,但形势和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我们也当据实调整,更何况我们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也当有具体的时间要求,有阶段性的安排举措和要求来分解,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使之不至于空对空,搞纸上谈兵,能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推进而最终确保目标的圆满实现。除去学院制订调整规划外,我们已做工作还有空白,还缺乏一个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体系,那就是系室和一些专项重大工作无规划、无目标。特别是系室是学院的二级实体,没规划没目标,等于是主观盲从,见子打子,做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也没压力没动力,因而要改变。作为系室和重大的单项工作(比如队伍建设,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建设等等)必须制订发展建设规划,而且要严肃认真制订,发动群众集思广益,几上几下认真研究,科学合理制订,既有自己的特色,又与学院规划联系统一,形成有机整体,以此形成科学合理的系统规划,以此保障工作的正常有序,有效推进,保障学院发展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带好班子建队伍,也包括了两个层面。一是学院层面的,主要是党委行政班子建设问题,二是系室、部门、总支、支部也有个带好班子建队伍的问题,院系两级的队伍是分支。一是管理队伍,这是重点,是领头羊,起着核心骨干作用,一要选配好,按德才兼备原则,重德、重实干、重素质、重品质、重执行力;二要教育培养,改变只用不教,不培养的状况;三要管理,包括体制机制、考核奖惩,建立正常流动,轮岗、能上能下的动态机制,既包括中层干部,也包括科级干部。二是师资队伍,这是我们的支柱,包括班主任、辅导员,要专门研究,从体制、机制抓起,一定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充分调动好大家的积极性,发挥好创造性和相应职能作用。三是服务队伍,过去只讲后勤服务,实际上服务在教学系统内部有,行政上也有,相对育人而言,包括教学都是在服务,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把相应工作推进好。
深化改革机制也很重要。包括我们的人事管理、内部分配、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方方面面,很多都需要改。一是上面有要求,二是好多都是两校合并时兼顾方方面面形成的,实践证明有问题,客观需要改,其间很多都集中反映出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索,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促进发展的原则来进行,其目的在能通过改革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发挥大家的创造力和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凝聚人心,增添活力和生气,最终增强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核心发展力,促进学院更好更快发展,促进学院再上台阶,再创辉煌。
调整结构优条件也涵盖较广,包括学科专业结构、人员结构、管理机构构架、收入分配结构、课程与育人环节等方面的结构,有很多需要调整。优条件主要是指教学条件,现在基本的有了(也有文管类的基本的都还没有),但配置不合理、不科学、不完善,需要调整、优化,使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更好地发挥效益、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
强化管理抓质量既是上级、时代、社会的要求,也是我们的内在要求。现在我们的规模上去了,雏形有了,但管理跟不上,管理思想、理念有差距,管理体制机制有问题,管理办法不科学,管理环节有疏漏,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客观地讲、关起门来讲,我们的一些管理是混乱的,存在软、懒、散、乱、差的状况,我们对质量应当心知肚明。学院牌子很好,壳资源很好,现在又是大好时机,我们应当乘势而上,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办法强化管理,提高质量,努力使学院名副其实,尽快做品牌、做质量、上台阶,真正走内涵发展道路,把学院于做大的基础上做强,为展翅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发挥优势显特色有个对现状的认识评价和对未来的思考和把握问题。我们现在到底有无优势,有哪些优势,有无特色,有哪些特色,该怎样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该怎样努力创特色,都值得深思。发挥优势是开发利用资源的问题,创新特色既有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又有对未来的开创把握问题,而且特色是生命、是闪光点,也是一种特定的资源,失去特色就等于失去生命力,但这是一项很难办的工作,也是很重要的工作,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对待。
铸造品牌求卓越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发展建设目标,它与川内、西部一流、全国著名、国际知名是联系在一起的。卓越是指在我们这个领域这个层面上要做到好上加好,与众不同,甚至超凡脱俗,而又永无止境。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也是一个需长期不懈地苦苦追求、努力奋斗的目标,也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精神,是一种高层次、高水平的追求,是一种境界。这不仅是我们的追求,也是党和国家,时代社会的要求,因为教育部对高职高专在前几年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提出了卓越工程的问题,我们理当积极响应,奋起直追。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影响制约学院科学发展的因素、问题还多,诸如体制机制、管理服务方面的问题,限于时间,也出于院领导应多考虑重大的、基本的问题的缘故,因而希望大家要多集思广益,细致考虑中观、微观的问题。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大家都应当按上级要求和自身需求,从学院发展建设大局出发,认真把制约学院建设发展的重大问题,热、难焦点问题集中全面地反映出来,找到根源危害和解决办法,以此促进推动学院更好更快地科学发展,要真这样,我们的学习就达到目的了。
我今天是联系学院实际来谈的,这既是上级的要求,也是学院的要求和实际需求。大家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都应如此,密切联系实际,切忌空对空,不着边际,不关痛痒;反对喊口号、做样子、走过场;大家不要老是提意见、搞抱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要都这样,学院就好办了,就有希望了。我谈的是个人的思想认识,不一定对,大家可以讨论批评,但我们必须通过这一难得的学习实践活动在思想认识上统一起来,把这些基本的东西搞明确,为学院的建设发展奠定良好而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