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一章
沈从文初闯京城 黄永玉勒石悼念

从河滩看完死者归来,陈渠珍埋头在官署书房治学读书,数日没有露面。他的书房在会议室旁边,书房内有两排大楠木柜子,一排柜子摆放着上千册各种古今书籍,另一排柜子则放着几十件明清的旧画和数十件古铜、瓷器之类的文物。在书房和会议室之间,还有一间小屋,住着一位专管会议记录的书记,同时兼作书房的管理员,陈渠珍需要看什么书时,就会在室内叫一声:

“小沈,小沈,帮我找本书来!”

那小沈名叫沈从文,其时是个十八九岁的青年,人长得斯文,脑瓜十分聪明,又写得一手好毛笔宇,当听到统领这一叫后,就飞快走过来请示道:“要找哪本书?”

“去把《武侯将苑》找来!”

“是!”

沈从文转身来到书房,不到一分钟,就将那书送到了陈渠珍面前。

陈渠珍崇拜诸葛亮,所以很爱读诸葛亮的书。这本《武侯将苑》陈渠珍已看过多次,此时,他翻开书,聚精会神地将书中几个喜欢的章节读了又读。接着,拿起毛笔,又亲自用条幅抄写了书中的两段警语:

兵者凶器,将者危任。是以器刚则欠,任重则危。故善将者,不恃强,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一意而已。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胜,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

写毕,陈渠珍高声吟咏一遍,自觉十分满意,又叫来小沈道:“怎么样,你看这条幅写得如何?”

沈从文细看罢条幅赞道:“这两段警语选得极好!统领的字也写得很有气势,可谓自成一家!”

“哪里哪里!我这字还未出道!”陈渠珍竟谦逊地说,“你年纪轻轻,写的字比我的还强多了!我看你就再抄几段条幅,把我这住宅、会客室和会议厅都挂几幅,怎么样?”

“遵命!请吩咐,写哪些警句?”

陈渠珍于是让他又寻几本书来,将那《武侯将苑》、《孙子兵法》、《百战奇略》、《智囊》中的警句以及曾国藩、胡林翼等近代著名儒将的军事名言都各圈上数段,让沈从文用正楷字一一抄写于条幅之上,然后装裱,悬挂于各处室内及会议厅内,每日都要观吟几遍。

过一段时日,陈渠珍对保境息民和办乡自治、倡办教育又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一次营以上军官及统领部官佐会议上,他强调说:“从来武力不足恃,秦始皇武功盖世,不二世而亡;楚项羽百战百胜,亦自刎而死。故兵法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者也。’混战多年的湘西,今已平定,为政之道,以教化为大,教化立而奸邪止,教化废而奸邪并出。目前必须偃武修文,与民休息,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否则,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我以为办乡自治、设学校是当务之急,希望一心一德,其襄盛举。”

到会军官听了陈渠珍的讲话,大部分都表示赞成支持,但也有人缄口不语甚至反对。保靖县统带田义卿背后对几个军官议论道:“统领常说强邻近逼,宜固藩篱,现在把房子砖墙板壁都撤掉,忙着在房内摆花架子,以后会有戏看。”有人将这话密告了陈渠珍,陈渠珍道: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此人是魏延,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他说以后会有戏看,这戏就在他身上吧!我要推行自治,谅他螳臂挡车,也起不了作用!”之后,还是按原定计划,实行乡民自治改革,又办了许多工厂,增设了不少学校,那工厂技师和学校教师均从长沙聘来,一时间小小保靖山城,骤然有了一派崭新的气象。

在倡导办学中,陈渠珍还特别注意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凡是品学兼优而又无力读书的学生,他都规定“由公家供给其学膳各费”,或资助送外地高等学校去读书。正是在这样一种重视办学读书的风气之下,在他身边工作的那位年青书记员沈从文也心动了。这一天上午,沈从文在公署内怯怯地对陈渠珍说:“陈统领,我想到北京去闯一闯,找个学校读书学点知识本领,您看怎样?”

“好,你有心去深造读书,我非常赞成。年轻人就要有远大目光!”陈渠珍鼓励道,“你到北京去看看,能进什么学校,一年两年可以毕业,这里给你寄钱去。情形不合,你想回来,这里仍有你吃饭的地方。”

陈渠珍说罢,又顺手写了一个手谕给他,沈从文凭此手谕到军需处去领了三个月的薪水共 27 块大洋,然后整理行装,就在这日下午,沈从文和陈渠珍作了告别。临行前,陈渠珍又特地派了一个护兵帮他提箱子并送他上码头。其时,只见一只矫健的鹞子箭一般飞过码头上空,然后直射向远处的山外。

船起锚了,艄公操起竹篙把船划向中心,再荡起双桨用力几划,那只载了几个客人的乌篷船便飞快地直向下游漂去。沈从文坐在船头,眼望着青山绿水从眼前晃过,脑海里不禁闪现出从儿时到现在的种种人生轨迹。

20 年前,湘西风凰城里一位姓沈的清末军人家中,有一个男孩呱呱坠地。这男孩本来生得还比较胖,但 6 岁时一场病害过,便瘦成了小猴儿精。

男孩人虽瘦小,却异常机灵聪明,不爱读书,常常逃学,冥顽不化却又天赋极高,老师指定要背的课文,他默吟两遍,当堂即能背出。

男孩不爱读印制的课文小书,却爱读“生活”这本大书。小小年纪,对身边一切事物都很留心,而爱玩好玩之天性,又使他不仅仅观察且亲身体验,得到了许多课堂中永远学不到的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知识,这一切为他后来从事的写作职业奠定了相当好的生活基础。

15 岁的时候,他长得还不高,却为谋生之计投身到了军营。他先是在辰州当兵,部队统领是靖国联军第二军军长张学济,随这支部队到处转战,又经历了许多难忘的历程,认识了许多刻骨铭心的人和事。到后来,张学济兵败自杀,其部将一个个或杀或逃或被收编了,他却因待在后方留守处大难不死,自动解散在外流浪了一段,转而来到保靖,经熟人推荐当了司书,又因文字写得相当好而被陈渠珍看上,留在身边当了专管会议记录和抄写文书的书记。

这位男孩就是沈从文,他凭自己的天赋和不懈的勤奋努力当上了湘西最高统领的书记,按理说已找到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而且极可能在统领部也有极大出息。但是,因了求知的渴望,在知识和权力面前,他宁愿放下权力去求得知识,由此而毅然作出了到北京去求学的决定,求学不成就去当警察,这是他给自己预想的两条路,他就抱着这样的期望远离了保靖,远离了湘西。

半个多月后,沈从文辗转从长沙经武汉、郑州来到了北京。在租了一间“窄而霉”的小屋住下后,他便开始去北京大学报名投考,谁知填了表就没有了消息,原来是他没有学历,竟连参考资格都没有。断了读书这条路,他也没有气馁,找一份糊口的工作亦非他所愿;思来想去,最后下定决心从事文学创作作为自己的职业。于是关在那间阴暗潮湿的小屋中,夜以继日,不知疲倦地挥笔写作,一篇篇充满泥土乡味的散文、小说从他笔下像水一样汩汩流淌了出来,他选定其中一些自认满意的作品向报刊投稿,可是因为没有熟人,并未引起那些报刊编辑们的注意,过了许久也没发出一篇。眼看着坐吃山空,生计日蹙,在痛苦之中,他大胆给当时的著名作家郁达夫写了一封信并寄了稿去,期望能得到这位作家的扶持。郁达夫接此信后,被这位年轻作者的作品深深打动了,他从字里行间断定此作者才力不凡,定有无限前途,只是眼下困于生计,应该帮他一把。于是,郁达夫在一个寒冷的上午找到了沈从文所住的“窄而霉小斋”,当他看到只穿了两件夹衣的沈从文,全身冷得发抖,还坐在桌前奋笔不止的情景时,深深被这青年的毅力所感动了。而沈从文弄清眼前这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郁达夫时,也一时激动得不知所措。

“走,我请你到外边吃一顿去!”

郁达夫当下不由分说,带着沈从文到一家饭店里,饱餐了一顿,并尽自己所有,拿出五元钱支付了一元七角饭钱,剩下找回的钱全塞到了沈从文手里。那一刻,沈从文冻僵的心即刻就感觉到了一种相遇相知的温暖。临分手时,郁达夫还将自己的一条毛围巾披在了沈从文肩上。沈从文在郁达夫充满友爱的关心支持和鼓舞下,从此文交好运,作品接二连三不断在各报刊发表出来,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广泛关注,到 25 岁时,便已成了闻名全国的著名青年作家。此后,沈从文又笔耕不辍,一直写了几百万字的小说散文。全国解放后,由于种种缘故,沈从文放下了写小说的笔,专注于古代服饰研究,出版过《中国古代服饰》等专著,在历史文物服饰研究方面作出过重大贡献。20 世纪 80 年代,沈从文曾被禁锢的小说作品再次获得新生,大量出版,国内外文坛对他的作品都十分推崇。至此沈从文终于成了蜚声中外的大文豪。1988 年 5 月 10 日,沈从文走完了他 86 岁的一生。他死后,其骨灰被运回家乡凤凰,葬到了他小时候常爱玩耍的听涛山上的一块自然岩石之下,那岩石上刻着沈从文所书的两句话:“照我思索,可认识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在其墓旁不远,有一块当代著名画家黄永玉所立的石碑,上面刻写着一行大字:“一个战士不是死在沙场便是回到故乡!”黄永玉是沈从文的表侄,20 世纪 30 年代从家乡流浪外出,到上海香港一带谋生,最后自学成才来到北京,成为当代著名的大画家。沈从文在世时,黄永玉曾受到过他的许多教诲,因而对表叔感情极深。沈从文逝世后,黄永玉为表达悼念之情,特树此碑以作长久纪念。从那以后,沈从文墓地便成了凤凰县的一道旅游胜景,常引得无数游客慕名前来观赏,此是后话。

再说陈渠珍正醉心于湘西自治时,有一天,邻近不远的川东边防军总司令石青阳,突然来到保靖拜访陈渠珍。在统领部的会客厅中,陈渠珍与石青阳热情交谈了好一阵。

石青阳道:“此次我奉孙中山之命,路过保靖,准备进川组建军队。因我部目前实力尚弱,想请玉鍪兄助一臂之力,能否借我一支部队,同去帮我打开局面?”

陈渠珍回道:“当年我出酉阳,承蒙您的关照录用,让我驻足一时,渡过难关,此种情谊令我没齿难忘。如今你需要借兵,我自当鼎力相助。但不知你需要多少人枪?”

石青阳道:“一个支队怎样?”

陈渠珍想了想道:“好吧!就借你一个支队,你看谁去合适?”

“这也由你定吧!”

“让贺云卿去怎样?”陈渠珍道,“此人打仗勇敢,堪称一员猛将,他对孙中山的主张又十分拥护。”

“行!”石青阳道,“你就叫他来问一下,看他自己是否愿意!”

“我马上通知他来!”陈渠珍随即写了一道手令,让人给贺云卿送去。

第二天,贺云卿接令即从浦市来到了保靖。这贺云卿即后来成为开国元勋的贺龙,是湘西桑植县洪家关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自小爱玩枪弄棍,没读多少书,人却极聪敏机智,又很讲豪侠义气,年轻时赶过几年骡子,在江湖上结交了不少好汉,加入过哥老会,又入过中华革命党和同盟会。1916 年初,响应讨袁护国号召,在石门泥沙夺枪起义,后同大庸罗剑仇的护国军一起联合举兵,围攻保袁武装驻守的石门县城,战斗受挫后回到桑植,再约集二十一条好汉奔袭本县芭茅溪团防盐局,夺得十余条枪,从此声势大振,20 岁时,即被任命为湘西护国军左翼第一梯团第二营营长。护法战争中,贺龙到湘西护法军林德轩部下任第五团第一营营长,后又升任第三梯团团长。1920 年 10 月,林德轩部在援粤讨桂战斗中被击败,贺龙率部转回桑植。此时,陈渠珍及时派人游说,终于使贺龙率部在大庸教字垭接受了整编,并被委任为湘西巡防军第二支队长。1921年 7 月,贺龙奉命率部开往桃源,不久又移防驻扎到了泸溪浦市。陈渠珍与贺龙的交往素有渊源。早在援鄂战争中,贺龙曾受到北军蒋光祖的围攻,由于陈渠珍率部大败了王正雅,从而在侧面援助贺龙乘势击溃了蒋光祖。贺龙曾听参谋长陈图南介绍,得知陈渠珍西域经历的不凡身世,大赞陈渠珍“是个英雄”,而陈渠珍也在常德时就主动拜见过贺龙,并一同参观过伏波庙。通过一段交往,陈渠珍认为贺龙是当世之杰,必定不会久居人下,所以也想有意放他远走高飞。如今石青阳来借兵,陈渠珍正好送个顺水人情。当下贺龙一到,陈渠珍就说:“云卿,有个好机会,你去不去?”

贺龙问:“什么机会?”

“四川边防军司令石青阳奉孙中山之命想到我处借兵,去川组建部队,我想让你去担此重任,不知你意下如何?”

贺龙想了想道:“承蒙统领信任委派,又是孙中山先生的指示,我岂有不服从之理!”

“那好,就这样说定了,你就随石司令去吧!”陈渠珍说罢,就将贺龙介绍给石青阳认识。石青阳见贺龙长得年轻英俊,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心下更是十分高兴。第二天,贺龙回到浦市,就率部随石青阳去了四川。

陈渠珍将贺龙支队借出之后,其部实力仍有一万多人。为锐意整军兴武,他又在保靖兴办了一个军官讲习所,由黄光范负责,教官由戴季陶、李承业担任。其时,驻在保靖的部队,每天都要出操训练,陈渠珍也时常于清晨到操场检阅出操部队。这日清早,他带了几位幕僚一起去看部队出操训练,看过一阵后,他问秘书陈慕素:“兵士操练完毕,即可唱歌,更好鼓舞士气,你觉如何?”

陈慕素道:“统领见解极是!应当教士兵多唱几首歌,军营则更显生气!”

“我意教唱歌,就要作首自编的军歌!”陈渠珍道,“你是秀才,文笔又好,帮助作首歌词如何?”

“只怕才不堪用!不过,统领吩咐了,我一定勉力试试!”

陈慕素应允了,于是连夜苦思歌词。他本是个文人,系桑植县空壳树人,自幼好学,天资异常,童年即能诗文,后考上长沙广益中学,1914 年毕业。其后,又师从于慈利名师吴恭亨,研习过国学,回乡后为陈氏族中修族谱,到保靖与陈渠珍相识,被延至幕府当了秘书。陈渠珍见其文采非凡,乃将此作歌词任务让他承担。陈慕素不负期望,第二天就把歌词做了出来,又经陈渠珍和众文官商议修改,最后定出了一首《湘西巡防军军歌》,其歌词是:

“湘西西上五筸好河山,论疆域,连黔带蜀,级级有雄关。澧兰沅芷,纵横直荡,地势本天然。三军忠勇,十县团结,千里靖烽烟。”

此歌词修定后,陈渠珍又请有关乐师谱成曲,而后教给各部士兵传唱。一时间,军营上下,每天都能听到嘹亮的军歌响遍云霄。

这歌声标志着陈渠珍的湘西自治已初见起色,也昭示着这位湘西统领的武装已进入盛炽之时。 yy2dNaABhAdX+uTYU/miTdxQNQb0sQxNE3Q8122t1cpWV7JMk0fDFGElsozq+4/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