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瑶族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作为一个迁徙的民族,从其发源武陵,之后不断迁徙,成为具有显然迁徙特征的民族。其基本的迁徙方向,是由发源地之武陵不断向南迁徙,在向南迁徙过程中,华南几个省份基本上都有分布,直至向着东南亚一带迁徙,于是瑶族成为一个跨境民族。在这个不断迁徙的过程中,瑶族形成了自己的居住特点,那就是大分散小聚居,也因为大分散的缘故,瑶族形成了众多的内部支系,而且其来源也并不完全同源同宗,具有不断同化和转化的现象,这也使之不同于其他少数民族,也就此生成了自己丰富多彩的瑶族文化。瑶族支系的划分,在民间有不同的分类,在学术界也是不同看法。“事实上,从语言、族源及文化变迁的过程来看,将瑶族分为盘瑶、布努瑶、平地瑶和茶山瑶四大支系是比较科学合理的。盘瑶是瑶族中人口较多的主干支系,过山瑶、山子瑶、排瑶、尖头瑶、盘古瑶、山瑶等大多都属于盘瑶支系,这部分人和历史上的莫徭、长沙武陵蛮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史籍上多称其为山瑶、过山瑶、高山瑶、生瑶、盘古瑶”。“平地瑶、民瑶是从盘瑶分化出来的新支系。这部分瑶族大多分布在湘桂粤边界的平坝地区,是从山上搬到山下的盘瑶或被封建王朝征为瑶丁、瑶兵的盘瑶转化而来”。“布努瑶是居住在广西桂西北一带的瑶族。据《宋史·蛮夷列传·南丹州蛮》记载,宋熙宁(1068—1077)年间,南丹境内已有瑶族分布。明代,布努瑶已进入广西都安一带的大石山区。因其自称‘布努’、‘努努’的人较多,后人将其称为‘布努瑶’。其语言为苗瑶语族苗语支。从人类遗传基因的研究来看,他们与苗族的关系比他们与盘瑶的关系密切,生活习俗也多与苗族相近,故有学者认为,这一支系的主干应是从湘桂黔边界迁徙入桂的苗族演变同化而来”。“茶山瑶是瑶族中人口最少的支系,20 世纪 50 年代初仅有 5000 余人,元明清时期则更少。学术界大多数人认为,茶山瑶应是百越人的后裔,大约在明代进入广西大瑶山境内,因其最初居住地名‘茶山’,故名。据茶山瑶民间传说、族谱和有关学者考证,茶山瑶先民约在明代时分别从广东、湖南等地进入广西大瑶山,与山内的盘瑶、山子瑶、花蓝瑶、坳瑶等支系共同生活,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族群由于长期共同居住在大瑶山内,有着大致相同的经济生活环境,经过长期的文化接触,相互产生了民族认同感,为民族融合提供了基础”。 四大支系下,还可以区分更多细小支系,各个支系之间甚至不能进行语言交流,瑶族主要使用三种语言,即勉语、拉珈语和布努语,勉语属于瑶语支,拉珈语属于侗水语支,布努语属于苗语支,由此可见其内部的复杂性。基于不同族源和不同语言,在不同的生存环境造就下,虽然由于民族认同形成具有共同民族文化的心理取向,但是也必然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个性化族群文化,于是构成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精彩部分。

同时,我们还知道,瑶族是一个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这样一种多姿多彩的文化,如何实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必然涉及教育传承问题,也是值得高度关注和研究的课题。由于瑶族长期以来处于弱势地位,于是很少能够在行政统治系统发出自己的声音,缺乏必要的政治话语权。这就限制了瑶族在官方体制内的教育资源,不能独立地实施自己民族的文化传承教育,只能依赖汉族及其他占据中央政权之蒙古族和满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施予,从这个层面看,瑶族在官方体制内的文化传承教育存在极大的缺陷。即使进入了体制内学校,瑶族学生也不能研习自己的民族文化,都是学习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主流文化,且基本上就是汉族的儒家文化,由此也必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瑶族自己的民族文化。瑶族社会精英如果希望通过文化学习,依托科举考试等方式进入统治阶级的官僚集团,也必须认同当时的社会主流文化,不然就不能通过这条路径进入统治阶层。在整个封建社会,科举是进入统治阶层最为有效且便捷的途径,即使是已经占据一定官僚地位的官僚家庭,也基本如此,更何况普通士人,或者少数民族家庭。因此,整个封建历史阶段,对于瑶族而言,其文化传承基本上不能从官方体制内教育渠道获得,这应该也是不能弥补的缺憾吧。

但是,我们也知道,瑶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虽然没有官方体制内渠道的教育传承,却依然延绵上千年,可见其民间的教育传承渠道相对比较流畅,而且应当说比较成功,否则不可能形成今天所能见到的瑶族文化之大同而族群支系文化之小异。瑶族民间的教育文化传承,同时由于瑶族民众总体文化水平低下,不可能具有完全自觉意识之下的教育文化传承系统性理论,只能基于感性层面的非自觉无意识的文化教育传承,却能够实现我们通常在清醒意识、自觉设计之下文化教育传承的效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也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和研究。瑶族民众没有受到任何人本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和思想熏陶,不知道什么儿童中心主义教育论,但是瑶族民众却事实上真正从人格层面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情感、认知和思想,能够完全给予儿童一个平等的地位。反观现今的学校,虽然反复强调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校和学习的主体,但是能够真正落实者寥寥无几。瑶族民众并不懂得什么左脑开发和右脑开发,却能够无意识地实现着右脑开发,能够通过右脑打通左脑,实现双脑的联动开发,达到以形象带动抽象的学习模式。瑶族民众不懂得什么情境教学理论,不懂得抽象必须寓于形象之中,不懂得语符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理论,但是能够恰当地适时地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教育,使之能够有效地将能指与所指进行关联,有效地发挥左脑与右脑的联通效用,达到记忆与理解的最佳效果。诸如此类,瑶族民间具有许多优秀的教育行为思想,确实是一座教育宝库,值得我们去挖掘。在当今一个不断追求创新,而且正在走向全球化的时代,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的竞争,因为教育具有最为根本的本源性。如果我们能够从瑶族的民间教育文化传承中总结归纳一些教育原理,以及一些教育路径,不仅对于现代家庭教育有所帮助,对于体制内的学校教育也不无裨益,这正是我们关注和研究瑶族文化教育传承的本旨所在。 Zea65ctf8SbPiK+bAsHq0mV58sp4WTq/XKzjVxHcrD1d4j/ZXWjK3/xkpPYTWeg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