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中国大陆对朝鲜战争的研究

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生的又一场规模较大的带有国际性的局部战争,战争爆发至今,已有 60 多年了。在中国大陆,对朝鲜战争的研究也是逐步展开的。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上下对朝鲜战争的看法总体上还是比较一致的,都认为是美国违背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关于朝鲜问题的协议,推行分裂朝鲜的政策,在朝鲜南半部,扶植李承晚集团于 1948 年单独成立了所谓的“大韩民国政府”,彻底破坏了朝鲜的和平统一和自主独立。朝鲜人民在以金日成同志为首的朝鲜劳动党的领导下,同美国和南承晚集团展开了坚决的斗争,朝鲜劳动党和朝鲜政府坚决主张全朝鲜的自主和平统一;而韩国方面在美国的支持下,推行“武力统一”的反动政策,并在“三八”线附近不断进行武装挑衅,将朝鲜半岛的北南对立推向战争边缘,终于爆发战争,其目的是为了完全吞并朝鲜,破坏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进而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对朝鲜战争的研究,始终是按照党中央的统一口径说话的。中国对朝鲜战争从不同角度的深入研究,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开放。随着全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逐渐活跃,眼界不断扩大,有关的史料陆续解密,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研究也逐步深入,研究人员开始从经济的、军事的、社会的、文化的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研究,对朝鲜战争的研究也不例外,尤其是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开始,因改革开放带来的朝鲜战争研究热,大量的书籍和文章等出版物面世,对朝鲜战争的新的研究、新的看法也不断见诸报端。下面仅就我所了解的情况和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他们分成以下几类:

(1)中国官方对朝鲜战争的研究和看法

早在 1950 年 10 月中国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以前,就已开了全国上下的“抗美援朝”运动,以唤起全国人民的支持,当时“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抵抗美国侵略委员会”出版了大量有关朝鲜战争的文章、书籍和战场报道。1950 年 6 月至 12 月间,共发表了四千多篇文章,出版了 143 册书籍。 这些出版物通常是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的。尽管如此,对于今天想要重新研究中国如何应付朝鲜半岛危机的学者来说,这些出版物仍有很大的价值。由于这场战争是中国军队首次和美军与韩国军队遭遇,战争爆发后,中国立即开始对朝鲜战争的局势,特别是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角色展开研究。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组织了数十名学者进行有系统的研究,其研究结果于 1952 年 7 月以专著形式少量出版,仅在朝鲜战场上的中国军队指挥官和国内少数学者之间流通。目前该书仍列为机密。该书主要记录并评论了战场形势、敌军状况、进攻与防卫,以及战场补给。

1953 年 7 月签订板门店停战协定,朝鲜半岛上的军事紧张形势随之缓解,中国政府立即开始了有关朝鲜战争的官方的历史编纂工作。1954 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名为《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 的文件选集,这本书收集了所有的中国政府的宣言、声明、官方报告,以及新华社发布的重要新闻、社论和宣传文章,该书直到今天仍是一本研究朝鲜战争的重要参考书籍。同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工作经验总结委员会”成立,曾任志愿军副司令员的邓华出任主任委员,该委员会的 60 名委员中,大多是大学院校和军事研究机构的学者。两年以后即 1956 年,该委员会出版了一册160 万字的巨著《抗美援朝战争的经验总结》, 这本书是到 1959年为止关于朝鲜战争最重要的大学教材。

(2)参战将士撰写的战争回忆录

随首岁月的流逝,当年参加朝鲜战争或参与决策的一大批老同志相继到了退休的年龄,但是他们是我们国家宝贵的财富,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认识,他们陆续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从记忆变成文字,供后人传诵和研究。我不可能收集齐所有的回忆录,下面仅列一些供参考。

《志愿军一日》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多卷本,在不到两年时间即从 1953 年 12 月到 1955 年 5 月,出版社共收到 13615 篇关于朝鲜战争中战争经验的文章,总计两千零四十万字,投稿者上自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杨得志(接替彭德怀),下至一般士兵。出版社从其中选取一百万字,编为四卷出版:第一卷从 1950 年 10 月志愿军参战至第五次战役结束;第二卷从 1951 年 6 月至 1953 年在三八线的胶着状态;第三卷主要包括海空战役、后勤与运输;第四卷则为停战协定签订前三个月间双方的拉锯战。同年稍后,《志愿军英雄传》一书出版, 这些书籍和回忆录收集了大量内容丰富的历史资料。

随后,中国开始了反右运动和人民公社运动,1959 年,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国防部长的彭德怀受到批判,国内对于朝鲜战争的研究和出版几乎陷于停顿。直至 1978 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中国的政治气氛开始活跃,国内对朝鲜战争的研究也再度开展起来。由于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趋于活跃,开始寻找新的研究途径,一部分档案也对外开放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朝鲜战争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就这一问题的出版物也大量问世。如 1984 年出版的《周恩来选集》 首次公开了朝鲜战争期间的一些重要决策。柴成文、赵勇田根据国家档案整理编写的《抗美援朝纪实》 一书,系统地记载了 1945 年到 1958 年所有与朝鲜战争有关的重大决策和事件,其中包括东边防军的建立及派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一些原中国人民志愿军高级指挥官在经历了“文革”的动荡后,又重新回到了重要领导岗位上,他们对军事学术机构和国防机构研究朝鲜战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一些涉及朝鲜战争的军事资料逐步解密,对这场战争的得失也在探讨之中,过去视为敏感的问题,如战俘问题、志愿军的伤亡人数、战争期间与苏联的关系以及中国高层领导人对参战的意见分歧等,得以公开讨论。以前中国出版的任何作品,总是以朝鲜的说法为准,指称战争由南朝鲜首先挑起,现在则采取比较客观现实的态度,用比较公正的说法,“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战争爆发”。

前志愿军军官的回忆录大量且详细地提供了他们个人的观察与亲身经历。

除毛泽东外,几乎所有参加过朝鲜战争的重要人物都出了回忆录,这是非常不同寻常的。这些回忆录有:

人民出版社 1981 年出版的《彭德怀自述》 是最具代表性的。它披露了许多惊人的内幕,包括内部激烈的战斗争论和毛泽东的主宰角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彭德怀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0 年 10 月,朝鲜战争爆发在七个月内连续进行五次战役,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回到三八线,迫使其转入战略防御,接受停战谈判;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授予他“朝鲜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在“反右倾”斗争和“文化大革命”运动中遭到迫害;他据理力争,坚贞不屈,由于长期遭受摧残和折磨,1974 年11 月29 日在北京逝世。1978 年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谋长聂荣臻在《聂荣臻回忆录》 中述及,1949 年新政权建立后解放军逐步复员,1950 年初东北边防军的组建,这也是后来入朝志愿军的前身,以及解放军中大批韩裔军人遣返朝鲜,并把当时中国军队中较好的武器拨给朝鲜军队使用。

徐向前在回忆录《历史的回顾》 中披露了中国和苏联领导人之间在朝鲜战争问题上的意见分歧。中国决定在“前线”抵抗美国,苏联在“后方”支持,而此时苏联却“害怕激怒美国政府”,不愿全力支援中国军队的作战。尤其令徐向前感到失望的是斯大林并不愿意协助中国建立军队。1951 年夏天,徐向前率领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争取 60 个师的武器和装备,但苏联的援助只够 10 个师之用。更糟糕的是苏联的武器不仅过时,而且在朝鲜战场上有时毫无效用。徐向前的回忆给朝鲜战争期间中苏两国之间的不和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伍修权在其回忆录《在外交部八年的经历》 中,谈到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代表中国政府出使联合国,以及后来出任外交部副部长时,所参与的朝鲜问题的讨论。

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杨得志在他的回忆录《为了和平》 中,集中描述了他所指挥的志愿军第 19 兵团参与的战斗。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20 兵团司令员杨成武的回忆录《新的使命》 也集中描述了第 20 兵团所参与的战斗。

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的回忆录《在志愿军总部》, 详细描述了志愿军的政治动员及解除军备的活动。

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主要负责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工作,他在回忆录《抗美援朝战争回忆》 中,描述了志愿军总部的日常生活,以及作战的决策过程。

全程参与朝鲜战争的柴成文、赵勇田在其回忆录《板门店谈判》 中,记载了板门店谈判的亲身经历。

(3)有关朝鲜战争的书籍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版了许多关于朝鲜战争的书籍;其中最重要的要数《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 这是关于朝鲜战争相对来说最为全面的著作。

与此书相类似的是国防大学徐焰教授所写的关于朝鲜战争的书《第一次较量》,此书于 1990 年由广播出版社出版。他以冷静客观的态度,从军事、国际政治等多方面对抗美援朝战争进行了论述,资料翔实,见解精到,分析问题深入透彻,可以看出徐焰教授是经过了很认真的思考和资料收集的,所以这是研究朝鲜战争较好的一本书。我从这本书中也受益匪浅。

在这同一时期,由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再次发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 对所有战役的战斗序列,以及志愿军师级以上指挥官的姓名,都详细列出。

首先提出对朝鲜战争提出不同看法并提倡深入研究的是姚旭。他是一位参加过朝鲜战争军人。他在《党史研究》刊物上发表题为《抗美援朝的明智决定》一文,为全面研究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角色提出了全新的方向。他认为中国参战既未经过长期规划与完善构思,也不是苏联全球扩张计划的一部分。这一观点与传统的观点相异,也与官方的说法相抵触。这篇争议颇大的文章后来发展成为一本书,书名为《从鸭绿江到板门店: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书中披露了中共中央决定派志愿军赴朝参战的更多内幕,比如东北边区政府主席高岗和第四野战军司令林彪都强烈反对毛泽东派兵入朝参战,而他们的部队却又恰恰是入朝志愿军的主力部队。姚旭详细描述了中国出兵朝鲜之前中共与苏共之间的紧张关系。开始斯大林向毛泽东保证,如果中共答应入朝与美军作战,苏联将给予空中掩护。为了进一步鼓励毛泽东出兵,斯大林还告诉毛泽东,如果中共不派兵入朝解救朝鲜,“金日成同志将会在中国东北建立流亡政府”。然而美军越过三八线,毛泽东决定出兵之后,斯大林却改变了主意。毛泽东考虑了一周之后决定:即使没有斯大林早先承诺的空中掩护,中国仍要出兵,因为他相信美军会很快进逼到中朝边界,这将会危及中国的安全。

另外,曾参加过朝鲜战争的军旅作家叶雨蒙以其亲身经历和其军事科学院和国防大学的战史研究人员身份的帮助,写了《黑雪》这书,该书于 1989 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书中详细记叙了 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的全过程。作者从宏观角度着重描写了中、美、苏、朝四国最高领导人在这场战争中的战略决策、指挥部署以及战争开始阶段的几次重大战役和一些事件,这是对朝鲜战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写出的一本好书。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5 年出版的当代战争实录系列《朝鲜战争实录》,也是国内一本较好地反映朝鲜战争的书籍,它是一本全面反映朝鲜战争的全景式纪实作品,描述了从朝鲜战争爆发到志愿军凯旋的战争全过程。

(4)召开了许多有关朝鲜战争的研讨会

除了官方的文件、书籍、回忆录以外,中国大陆还举行了各种有关朝鲜战争的研讨会。第一次有关志愿军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于1987 年在沈阳召开,会后不久出版了论文集《抗美援朝战争论文集》 为了纪念中国参加朝鲜战争 40 周年,1990 年 6 月,在武汉召开了一次更重要的全国性讨论会,来自 70 多个机构的 110 多位学者以及 20 多位志愿军军官参加了会议。会后选出了 50 多篇论文出了论文集《抗美援朝研究》。 该论文集完全体现了学者们在独立研究朝鲜战争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学者们不仅用大批新史料重新检讨朝鲜战争,也访问了退伍军人,并参阅韩国,我国台湾和香港以及西方的研究成果,由此发展出新颖和有争议的观点。该论文集还包括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外交活动、细菌战的争论、武器问题、华侨与朝鲜战争、以及战争对中韩、中美、中日关系的影响等主题。这本论文集是当时中国学者研究朝鲜战争中“中国的角色”的代表作。

(5)研究朝鲜战争的一些机构和研究人员

军事部门是研究朝鲜战争的主要机构。中国军事科学院是最重要的机构,在其所属的战史部中,有一群学者专门研究朝鲜战争,他们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朝鲜战争的档案材料。其所编纂的重要书籍有《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此外,军事科学院也出版颇具权威性的刊物《军事历史》。1986 年成立的国防大学,也是研究朝鲜战争这一课题的重要机构。在国防大学任教的徐焰和姚旭两位教授是研究朝鲜战争的知名学者。上海的空军政治学院和军事经济学院地朝鲜战争的研究领域也很活跃,他们常常举办全国性的朝鲜战争问题研讨会。空军政治学院也出版了《军事历史研究》期刊。

在下面所提到的一些机构中,可以找到研究朝鲜战争的第一手资料:北京的中国军事博物馆。该馆不仅有实物展览,也有重要的资料收藏,并出版《军事史林》期刊;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该馆有 1000 多件展览品和甚多档案,可供研究;北京的军事历史档案馆。这是收藏第一手史料最重要的机构,包括最早的战争计划、通讯、命令、情况分析。有些史料至今都是不对外开放的。

从研究朝鲜战争的人员来看,大部分研究人员集中在高等学校,目前大约有 200 人左右。除军事院校外,大多数都是教党史的教师。

(6)有关朝鲜战争的出版物很多,尤其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更是数不胜数,我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做了一个大致的收集,在此按出版时间顺序列出,以飨读者。

北京图书馆,《抗美援朝资料目录》,北京图书馆 1950 年版;

陈翰伯,《朝鲜战争后的国际形势》,世界知识出版社 1950年版;

黄操良,《战后世界新形势》,海燕书店 1950 年版;

钦立本,《美帝经济侵华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1950 年版;

伍修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伍修权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控诉美国武装侵略台湾的发言》,人民日报出版社 1950 年版;

新华时事丛刊社编,《抗美援朝时事资料索引》,人民出版社1950 年版;

余崇文,《美帝是怎样侵略朝鲜的?》,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0年版;

《朝鲜通讯报告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2 年版;

廖盖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新中国五年简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4 年版;

中国人民抗美援朝委员会宣传部编,《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人民出版社 1954 年版;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工作经验总结委员会,《抗美援朝战争的经验总结》,解放军出版社 1956 年版;

志愿军一日编委会编,《志愿军一日》,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年版;

志愿军英雄传编委会编,《志愿军英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年版;

《志愿军英雄颂》,中国青年出版社 1965 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版;

《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周恩来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1984 年版;

王炳南,《中美会谈九年回顾》,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5 年版;

姚旭,《从鸭绿江到板门店: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伍修权,《在外交部八年的经历》,新世界出版社 1986 年版;

聂凤智,《三军挥戈战东海》,解放军出版社 1986 年版;

徐向前,《历史的回顾》,解放军出版社 1987 年版;

杨得志,《为了和平》,长城出版社 1987 年版;

柴成文,赵勇田,《抗美援朝纪实》,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年版;

金大鹰,《志愿军战俘纪实》,昆仑出版社 1987 年版;

胡光正,马善营,《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解放军出版社1987 年版;

中国人民解放军181 师编,《友谊凯歌》,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江拥辉,《三十八军在朝鲜》,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

军事科学院编著,《当代中国外交卷:当代中国军事工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军事科学院编著,《当代中国外交卷:抗美援朝战争》,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9 年版;

杨城武,《新的使命》,卓越出版社 1989 年版;

杜平,《在志愿军总部》,解放军出版社 1989 年版;

柴成文,赵勇田,《板门店谈判》,解放军出版社 1989 年版;

叶雨蒙,《黑雪》,作家出版社 1989 年版;

沈阳军区编,《抗美援朝战争论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抗美援朝研究》,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二、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0年版;

洪学智,《抗美援朝战争回忆》,解放军出版社 1990 年版;

徐焰,《第一次较量》,广播出版社 1990 年版;

叶雨蒙,《出兵朝鲜——抗美援朝历史纪事》,十月出版社1990 年版;

叶雨蒙,《汉江血》,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0 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抗美援朝的凯歌》,中国大书出版社1990 年版;

齐德学,《朝鲜战争决策内幕》,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郭宝恒,王恒一,《从东线到西线——四十二军在朝鲜》,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忆》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年版;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忆》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3 年版; PDEMy4NV853epbHS3EtzSbiR8pkUsKJVxWz0OeuVOWREsRf+vtyjMBNBYkLAQ44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