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朝鲜战争的第一阶段:战略反攻

从 1950 年10 月出兵援助朝鲜到1953 年7 月签订《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整个抗美援朝战争,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1950年 10 月 25 日至 1951 年 6 月 10 日为第一阶段,实行战略反攻,通过五次战役,扭转了战局;第二阶段,战略防御,边打边谈,最后,迫使敌人在板门店签订了停战协定。在整个抗美援朝期间,大至决定出兵援朝、对战争目标的确定、志愿军参战部队的组成及出动的时间、志愿军司令员的任命,小至每一次战役的方针和部署、战术的运用、兵刀的使用,我军阵地的构筑和防守,等等,毛泽东均给予了直接的指导。从《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公布的文件看,作战期间,毛泽东与前线将领的往来电文达上百份之多。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初期,朝鲜战场上敌我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是悬殊的。敌人的总兵力近 70 万人,其中美军约 41 万人,李承晚军约24 万人,其他国家军队4 万多人,海军舰艇270 艘,飞机 1000 多架。我军既无飞机,又无军舰,坦克、大炮也很少,主要的武器是步枪和手榴弹。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指示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的全力支援下,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从1950 年出月 25 日至 1951 年 5 月下旬,连续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攻势战役。

第一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批先头部队刚刚跨过鸭绿江,即与李承晚军发生遭遇,当时敌人乘着汽车、坦克追击朝鲜人民军,先头一部已抵鸭绿江。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即改变原先行军部署,利用我军特有的灵活机动,在北镇云山地区消灭了李承晚军一部,打退美军和李军的追击。而敌人还不清楚是与谁在打。中国人民志愿军秘密入朝后,经过快速、周密而隐蔽的准备,于 10 月 25日集中 6 个军兵力发起了第一次战役,以一部在东线阻击敌人,主力集中于西线,在清川江以北抓住了可以在运动中歼敌的良机,予敌以歼灭性的打击。到 11 月 5 日,经过 12 昼夜的激战,歼敌15800 余人,将敌人从鸭绿江边赶到清川江以南,粉碎了敌人迅速占领全朝鲜的企图,开始稳定了朝鲜战局。在第一次战役中,为了迷惑敌人,奉毛泽东的指示,志愿军各部派遣出侦察队均伪装成朝鲜人民军,而不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守秘密,志愿军实行了彭德怀提出的“以军和师分途歼灭敌之一个团和两个团,求得第一战役中数个战斗歼灭敌一两个师,停止敌乱窜”的作战方针。由于我方隐蔽工作做得好,也因第一次战役中消灭敌人不多,我军实力尚未完全暴露,直至 10 月 30 日,志愿军已全部到齐展开,敌人对我方情况仍不甚明了,只模糊地知道我军有 4 万至 6 万人。 从 10月 21 日开始部署第一次战役,到 11 月 5 日第一次战役结束,毛泽东与前线将领的往来电文达三四十次之多,可见毛泽东对志愿军出国第一仗之重视。

第二次战役,从 1950 年 11 月 25 日至 12 月 24 日。第一次战役结束不久,毛泽东即于 11 月 9 日致电彭德怀、邓华(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等,同意志愿军下一步的作战方针和部署,并要求:“争取在本月内至 12 月初的一个月内东西两线各打一二个仗。”敌人与我志愿军发生遭遇战后,认为这是中国“象征性出兵”、“兵力不足”,仍然迷信他们的“海空优势”,叫嚣“打到鸭绿江,回去过圣诞节”。毛泽东、彭德怀抓住敌人对我军力做的错误估计,采取了故意示弱,纵敌、骄敌和诱敌深入的战术,以小部兵力与敌保持接触,主力控制在北镇东西地区,利用有利地形,隐装构筑反击阵地。11 月 14 口,敌人集中了他们在朝鲜战场上可以动用的全部兵力 20 万人,发动了所谓“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志愿军按照预定部署,以小部队节节抗击,引敌深入。待敌进至我预定战场反击阵地前沿后,志愿军投入 9 个军的兵力,于 25 日突然展开强大的反击,“以小部插入敌军后方,我兵力、火力预先适当配备,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入地阵,用手榴弹、刺刀与故短兵混战,使敌优势火力不能发挥,我军奋勇冲击,打得敌军人翻马倒,车辆横七竖八,阻塞于途。” 27 日,敌全线动摇,纷纷溃退。仅仅经过五天激战,美敌所大肆吹嘘的“总攻势”,就一变而为“总退却”。我军两路衔尾猛追,12 月 6 日收复平壤,把敌人赶回三八线。这一战役歼敌 36000 余人,“报销了敌军汽车六千辆以上,坦克、炮车千数百辆。但这些装备,被敌大量凝固汽油弹所烧毁,故缴获只是小部。” 此役收复了朝鲜北部广大地区,迫敌退到三八线以南转入防御,扭转了朝鲜战局,奠定了整个战争向我有利的发展的基础。

第三次战役,从 1950 年 12 月 31 日至 1951 年 1 月 7 日。敌人退到三八线后,从西起临津江口,东至海岸的 400 余里正面,140里纵深,建立了三道防线,企图固守,阻止我军前进;同时操纵联合国通过所谓“停火”建议,妄想骗得喘息机会,再行北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经过严密侦察,乘敌人还未调整妥当,来不及做好新的部署,于1950 年12 月31 日发起强大的新年攻势,一举突破三八线,接着像狂涛怒浪般杀向纵深,连续突破敌人三道防线,夺取首尔,飞渡汉江,收复仁川港,将战线推至三十七度线。这时,敌人企图引诱我军主力深入韩国,其“机械化部队每天只退三十公里,恰是我军一夜行程”,以便故技重施,从我军的侧后海岸登陆,进行夹击。为此,敌人作了新的部署,他们“从日本和国内抽调之新生兵力,共约四个师,集结洛东江预设防线,从欧洲抽调老兵补充;从东线咸镜方面撤退之兵力,亦集结于洛东江。”彭德怀敏锐地识破了敌人的诡计,加以考虑到我军的实际困难,“志愿军入朝后,连续经过三次大战役,又值严冬,历时三个月,既无空军,又缺高射炮掩护,敌人利用飞机轰炸,长射程大炮昼夜轰击。我在白天根本不能通行,也未曾休息一天,疲劳之甚可想见。运输线延长,供应非常困难。战斗的和非战斗的减员,已接近部队的数,急需休整补充,准备再战。” 因此指示部队断然停上追击,以保持主动。这一战役历时一星期,歼敌 19000 余人。这时,我志愿军已有三个军进入汉江以南,接近三七线,主力位于汉江以北三八线及以南地区休整待机,构筑工事,以防敌反攻,并准备长期作战。

第四次战役,从 1951 年 1 月 25 日至 4 月 21 日。敌人连吃三次败仗后,为了挽回颓势,稳定内部的恐慌情绪,又投入 23 万兵力,在汉江南岸向我发起反攻,妄图再把战火烧到三八线以北。从 1 月25 日起,我军在汉江两岸展开了惊天动地的阻击战,二三月间,彭德怀回北京向毛泽东报告了朝鲜战况并请示战略方针,说明朝鲜战争不能速胜,毛泽东因此指示“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这就有了一个机动而又明确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在大量歼灭了敌人之后,彭德怀令志愿军主动撤出汉江两岸。敌人虽然推进了100 多公里,占领三八线以北一些地区,但损失惨重,被歼 78000多人,超过前三次总和。最后,敌我双方在开城、连川、华川、麟蹄、杆城一线形成对峙。杜鲁门为了推脱战败的责任,下令撤去了麦克阿瑟联合国军总司令、驻日占领军最高统帅、远东总司令、远东美国陆军统帅等 4 个职务,让李奇微来接替,继续指挥侵朝战争。

第五次战役,从 1951 年 4 月 22 日至 5 月 21 日。敌人在连遭 4次惨重打击并撤换了最高指挥官后,重新策划在我军侧后海岸登陆,在元山,安州一线建立所谓“朝鲜蜂腰部的新防线”。为了粉碎敌人的这一阴谋,我军于 4 月 22 起发起了春季反击战。这次战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我军在东起杨口、西至汶山的漫长战线展开反击,连续突破敌人的防线,一直打到议政府和春川以南地区。第二阶段,东线我军在西线和中线的配合下,大举反击,一直追击到江陵以北,在县里地区创造了一举歼敌两个师的辉煌战绩。这次战役歼敌 46000 余人,粉碎了敌人建立新防线的计划,在整个战线上将敌军逐退了 50 至 70 公里,赶回到三八线附近。此次战役中志愿军所遭受的损失,是入朝以来的第一次大的损失。据彭德怀回忆说,第五次战役期间,我方“有一个军进得过远(接近三七线),接济不上,粮食异常困难,撤回时很疲劳;还有一个军之一个师,在转移时,部署不周,遭敌机和机械化兵团包围袭击,损失3000 人。”

这五战五捷,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共歼敌 19 万余人,其中美军 8 万余人,把敌人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从根本亡扭转了战局,迫使敌人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为进行停战谈判和取得抗美援朝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这五战五捷的胜利,无不渗透着毛泽东亲自指示的日日夜夜的功勋,这犹如当年在西柏坡抓三大战役一样。 m+yly1g3M5IA3mJrJYFqXdF+BOwfDRkL+VHMtONzDXA1j8DrThSSWO9TUvsOAYE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