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谈文化多元的四重含义
——以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曲为例

张晓阳

[摘要] 伴随人类历史的演变和时代的发展,各民族文化间相互碰撞、冲突、吸纳和融合。“对外开放”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与此同时,“全球化”“一体化”“多元化”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文化多元”作为当今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在一定意义上预示着人类文化共同发展下的深层趋向。本文以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曲为例,探讨“文化多元”的四重含义。

[关键词] 文化多元;四重含义;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曲

根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有关“文化”的各种定义至少有 200 多种。但是,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想必这与不同国家或民族文化的产生背景、生存环境、社会发展、民族意识以及界定者自身的文化背景、知识底蕴、观察角度、界定方法等诸多因素相关。由此看来,“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的聚合。“多元”,根据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多元素”或“多个构成整体的部分”。围绕“多元”一词可以派生出许多不同的概念,如“多元性”“多元观”“多元论”“多元化”等,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完全不同。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曲是少数民族人民群众集体、口头创作并口头流传于日常生活中的歌唱艺术形式,可简称为少数民族民歌。少数民族民歌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一部分,是相对于汉族民歌而提出的概念。它来源于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记载着他们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等,具有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地位、作用与价值,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笔者以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曲为例,围绕文化多元的四重含义——文化多元性、文化多元观、文化多元论、文化多元化进行简单表述,以求在表述过程中学习与领会文化多元的深层含义。

一、文化多元性

从宏观角度来看,该术语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即世界上存在形形色色的文化。社会是随着人类一同产生的。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民族性与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在世界历史上,各民族、各国家分别在不同的自然—社会条件提供的舞台上,演出了情节有别、风格各异的文化正剧。” 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与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历史变革、民族迁徙等一系列因素有关。民族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有者。一般来说,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世界上有多少民族就有多少文化,并由这许许多多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全人类所共有的世界文化。在此,文化多元性即文化多样性。

从微观角度来看,我们不妨试着对“文化多元性”中的“元”进行解构分析。作为名词,“元”有“本原、要素”和“构成整体的一部分”之意。“每一种文化都是各元素或要素之间既有序又相关的多重复合体。……文化元素,又称文化特质,指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 如音符、谱号、节奏、节拍、调式、调性等各要素的相互配合,从而构成音乐体系。上海音乐学院的洛秦教授在其著作中曾提出这样的一段话:“音符是记录音乐的符号,曲式调性是建构音乐的手段,声音也是音乐的载体,而音乐的真正源泉是人和他的文化。这样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音乐,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音乐,那都是因为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经纬中的不同文化所致。”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曲。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曲属于文化结构中口头文学与艺术一类。中国汉族民歌根据体裁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也可以按照地方风格分为六个色彩区。 关于少数民族民歌的分类,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但是在少数民族民间与学术界存有多种划分方式。

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上述表格,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曲存在的多元性。

与汉族民歌比较,少数民族民歌更具实用性而少娱乐性。例如彝族的《梅葛》、苗族的《古歌》、侗族的《侗族祖先哪里来》、黎族的《人类的起源》等民歌都具有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的作用;西北地区的“花儿会”、壮族的“歌圩”、仫佬族的“走坡”等具有传情达意的社交作用;侗族的歌班,儿童从六七岁开始学唱歌曲,一直持续到 20 岁以上,通过民歌教授一般的知识、伦理道德、农作常识等,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哈萨克族、裕固族的《奶幼畜歌》等具有劝解与感化牲畜的作用;“贺生歌”“成年歌”“婚礼歌”“丧葬歌”具有铭刻人生历程的仪式作用。此外,少数民族民歌还具有歌舞不分、相伴一体及唱奏结合的特点。如藏族的果谐与堆谐、哈萨克族的冬不拉弹唱、维吾尔族的热瓦甫弹唱等。少数民族民歌的作用与特点进一步表明各个民族的各种民歌都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并发挥它的实际功用。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不同的背景与作用下孕育出的民歌也各具特色。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曲作为一个整体,包含了 55 个少数民族的民歌文化。作为组成这一整体的各个元素或要素,55 个少数民族之间的民歌因其民族等各种因素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值得强调的是,文化多元性是人类文化存在的直接产物,是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而作为国家或民族中的一员,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客观地面对文化多元性,为文化多元观的建立做铺垫。

二、文化多元观

“多元观”属于意识范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由此可以得出,文化多元观表示对文化多元现象的主观的、个人的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把握,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则是主观的。由于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它的反映就必然带有特定个人或主体的主观色彩。个人的经验、社会地位、动机、兴趣和情绪乃至知识文化背景的不同,都会使人们之间的反映表现出差异来。” 所以,作为一种意识,文化多元观的产生与否直接取决于人的能动性。

简而言之,文化多元观,指以“积极态度”或“正面方式” 来解释文化多元现象的观点,它们具有先驱性与启蒙性特征。从这个角度出发,文化多元观又属于价值观范畴。“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表现在文化上,就出现了文化价值中心观与文化价值相对观。“在人类历史中,文化价值中心观曾一直作为地球上各人类群体的主流价值观而发挥着善恶兼具的作用。自 19 世纪以来,建立在单线进化论基础之上的欧洲文化中心价值观,导致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殖民化扩张与民族侵略。因此 20 世纪初,文化价值中心观从事实和学理两个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与证伪,从而萌生出各人类群体的文化价值各有依据、不可比较、彼此平等、互相尊重的观念,即文化价值相对观。” 文化价值相对观是文化多元观的核心。

20 世纪 20 年代之前,国内外音乐学者大多认为中国传统音乐没有多声部织体,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 20 世纪 20、30 年代开始至今,经过各地音乐工作者对各民族民歌的调查,发现在中国的 29 个民族(包括汉族)中保存和流传着具有相对稳定形态的多声部民歌”。 中国多声部民歌的产生与古老的民族社会集体劳动和以求偶为目的的群体歌唱风俗等因素有密切联系。许多民族把多声部民歌作为民歌演唱的基本形式,成为日常文化生活与节日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中,有些民族在某些特定场合只唱多声部民歌;如德保壮族在歌圩中、侗族在鼓楼中的对歌等。更有甚者,在仫佬族聚居地至今未发现一首单声部民歌,只要是唱歌,必定是二声部重唱,这在世界上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 以上的论述足可以说明那些认为中国音乐是单声织体,西方音乐是多生织体的说法是片面且没有依据的。同时也提醒人们,绝不能简单地用一种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审美观念去衡量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中产生的文化。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被一个问题所困扰,直到现在仍然迷茫。这个问题就是:人类文化究竟有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这一问题的提出源于现今流行的一些文化的相关称谓,如“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边缘文化”与“中心文化”、“文化生存”与“文化抵抗”、“文化冲突”与“文化平等”、“文化免疫”与“文化变异”等。当看到这些称谓时,第一时间反映在笔者大脑的就是“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孤立主义”“文化等级主义”及“文化中心主义”等一系列观点。

试问何为强势文化?何为弱势文化?以何为其界定的条件?如果说所谓的强势是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强制或歧视,那么,根据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它的生命力是极为有限的。所谓的弱势文化中的落后并不代表之前和之后的落后,关键在于要明白是什么原因而导致的。针对自己落后的内外原因需要客观面对,只有重新的审视自我,才能付诸改变的行动,虽然有些因素人们无法控制,但是努力使自己成长而变得强大则是力所能及的。还有,所谓的“中心文化”又是以谁为中心?评价文化先进与落后的客观标准又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文化的“免疫”与“抵抗”?是什么原因导致“文化冲突”?我们又该如何看待文化的“变异”?

在笔者看来,文化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说。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与各民族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民族发展的历史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如中国北方草原文化区与中原农耕文化区之间的文化关系,蒙古族民歌长调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代表,以其悠扬的旋律、自由的节奏、繁复的波折音世代传唱,被称为是“草原上的歌”“马背上的歌”。为什么在中原农耕文化区没有出现蒙古族的长调?原因就在于长调的产生与生存的环境。同理,产生并生存于中原农耕文化区的田秧山歌也不会出现在北方草原文化区。

文化适合与不适合之说可能无法涵盖广义概念上的文化,但是对于不同文化体系中文化价值的比较,它具有一定的意义。就像我们很难评价世界上哪一种语言是先进的,哪一种语言是落后的一样。当今世界总共约有大小民族3000 多个,分布于近 200 个国家和地区。世界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世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而世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又决定了世界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各个民族的音乐都是在本民族文化基础上根据本民族的审美标准创造出来的,无所谓谁的先进,谁的落后。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对于该民族的人民都具有相对的存在价值,所以,不同文化之间应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了解、互相宽容。

文化多元观是在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以文化价值相对观为核心,强调要包容地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此外,作为一种精神意识层面的概念,文化多元观(积极的、正面的)的树立标志着人们思想发展境界的提高,因为它是超脱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之后才能达到的境界。与此同时,这种境界的升华极其重要。

三、文化多元论

文化多元论涉及的内容较多、范围也较广,是在文化多元性与文化多元观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是学者们针对“文化多元”这一论点的深入探讨,在论述过程中,学者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一时间,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异常活跃、层出不穷。确切地说,文化多元论是一个不断发展更新的理论或学说,是人类现代社会开放的产物。因此,本文对这一概念的论述重点将放在文化多元论的形成过程及不同理论关于文化多元的相互对立面。

关于“论”一字的解释至少有九种,而且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根据需要,我们可以暂时划分成两类,即文化中的“论”和哲学中的“论”。前者中的文化指的是一个群体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以及由这个群体或个人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在此,文化中的“论”主要强调的是不同的群体或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中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观点,从而形成不同的理论,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可以进行阐述。哲学中的“论”强调的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方法论。

(一)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化多元论

在此,文化多元论可理解为是一种关于文化多元的解释理论。通过对以人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文化人类学各学派的简要概述,从而阐明文化多元论的形成过程。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文化人类学是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时期的产物。在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潮与理论兴衰交替,涌现出许多学派。这些学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人类的文化。纵向来看,它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发展。横向来看,每一派中又会派生出许多大大小小的理论。这样纵横交织,呈现一种立体化网状的运动态势。

19 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处在上升时期,在达尔文《物种起源》等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最早的古典进化论学派,又称“单线进化”。19 世纪末,资本主义已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西方学术界由进化转向反动,出现了一系列的反进化论学派,如德奥历史传播学派、英国传播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等。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统治开始发生危机,为了适应新殖民主义的需要,英国功能主义学派应运而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许多国家相继独立,殖民体系土崩瓦解,许多西方学者哀叹文化人类学面临末日,于是出现了变相的种族主义“理论”——种族心理学派、结构学派等。20 世纪 50 年代,新进化论学派出现,这一学派是对古典进化论派的某种恢复,也是对摩尔根学说的修正。由怀特的“普遍进化”到斯图尔德的“多线进化”,再到赛维斯和萨林斯结合前两者而提出的“一般进化与特殊进化”,最后经过哈里斯的进一步发展而形成“文化唯物论”。20 世纪 60 年代,现代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从而开辟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如结构主义、象征主义、解释主义等。(见附录)

文化人类学各学派的产生如同文化的产生一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社会背景下,文化人类学家的视野与思想各不相同,但目的都是为了揭示不同文化背后隐藏的深层价值。其实整体看来,这一个个学派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就是文化多元论的形成与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的论述理论,如“文化变迁论”“文化同化论”“文化融合论”“文化一体论”“文化相对论”“文化冲突论”“文化多元论”“跨文化适应论”“跨文化交流论”“跨文化理解论”等。

文化多元论,这个理论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 1915 年,美国学者卡伦提出的多元主义理论,当时是把文化和政治联系在一起而称为“文化与政治多元主义”。“按作者本意,这一概念描述的是‘内部未形成一种统一文化,而是包括不同的、但和谐相处的文化与族群的领土单位’的情况。” 这样的领土单位,当然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但凡存在不同文化与族类的地方,和谐与冲突是共存的。随着“一战”与“二战”的爆发,人类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冲突时代,原来的那些“内部和谐共处的领土单位”一个个分解成许多国家。面对世界的巨变,卡伦的文化与政治多元主义不攻自破。“多元主义理论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它不承认国内民族政治的存在与合理性。这一点与民族一体化理论是相通的,两者都把国内的不同人们共同体界定为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族群,而不是政治人类学意义上的民族。” 文化多元主义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改变了一些国家以往那种以主体文化同化少数民族文化的做法,缓和了民族间的紧张关系,减少了冲突与对抗的可能性。同时,文化多元主义在理论上承认少数民族及其文化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这是合乎当代文明发展要求的。

当社会发展到今天时,文化多元论更像是一种方法论。“当人们试图以自身的文化理解具有或大或小差异的文化时,面对着其他文化和生活方式及理解程度的巨大差异,体现出当代世界不同民族和文化所遭受的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影响。” 面临着全球化形势下不同文化如何保护与发展的问题,文化多元论就是一种解释理论,它的作用就是阐明不同文化背后隐藏的深层价值,发现不同文化场景中发挥着作用的社会关系及信仰体系的结构,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国、各民族在各自特定场景中的世界观及其千姿百态的文化。充分认识文化多元存在和保护的重要性,以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二)哲学视野下的文化多元论

比起文化人类学学科的发展,哲学的发展史更为漫长,古今中西所产生的学派不计其数。关于文化多元论,我们不妨从哲学本体论出发,通过对一元论、二元论及多元论的简单阐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一元论是把世界万物归结为一种本原的哲学学说,有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自古希腊就存在,提出者是柏拉图。是主张世界有意识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学说。二元论实质上坚持意识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归根结底还是唯心的。哲学史上典型的二元论者是 17 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

多元论,主张世界是由多种本原构成的哲学学说。凡是把世界归结为多种物质本原的学说,就是唯物主义多元论;凡是把世界归结为多种精神本原的学说,就是唯心主义多元论。

其实,在笔者看来,一元论是“根”,就如同世界原本就是一个整体没有分离过一样。多元论实质上是一元论的不同表述形式,所有的多元都是本质上的一体。关于“一之多元”可以概括为:一本身就是多元;多元本身的每一个元都可以为一;一的存在必须依赖多元;一,既可以是整体也可以是部分;既可以是有限也可以是无限。如此,怎么解释文化多元论?在上文中,我们提到了文化多元主义,现在再来看一下“一体化政策”。“一体化理论是 20 世纪20 年代墨西哥人类学家加米奥提出的,后成为有关政府制定国内民族政策的理论依据。” 它涉及范围很广,包括政治、经济、语言、文化、民族观等。表现在文化上,一体化政策不是主张同化,而是提倡承认各民族文化的民族价值,主张保护民族文化,并认为这一切都是全国文化的共同财富。在这一方面与文化多元主义是一致的。

费孝通先生也曾在他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文中提出我们国家的格局是多元一体,多元指的是已识别的 56 个民族,一体指的是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这也是世界各地民族形成的共同过程。”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这一特点同样存在于在我国少数民族民歌之中。中国民族音乐学术界在这一方面的许多研究都可为其论证。如樊祖荫的《布依族、壮族多声部民歌之比较研究》 ,作者通过对这两个民族多声部民歌的词曲结构、调式、声部结构、和声音程的比较,推出两者音乐上的近似性,从而追溯了布依族与壮族的同源关系。梁南基在其《瑶歌与汉歌、壮歌关系探微》 一文中,通过音乐形态和唱词,论述了瑶族、汉族、壮族间的文化交融。杜亚雄的《裕固族西部民歌与有关民歌之比较研究》, 将裕固族西部民歌分别与维吾尔族、突厥语系民族、阿尔泰语系民族及匈牙利族做了比较,得出民歌相似性与血缘成反比的结论。

总体看来,文化多元论既是一种解释理论又是一种方法论,同时还是一种认识论。需要说明的是,“多元论、包容论与排他论三者间是一种既相互区别,又内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文化多元论的根源是文化多元性。它所反映的是各个文化传统在当代对文化多元性的各种回应。研究当代文化多元理论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对文化多元性以及对以往关于这一现象的纷争做出‘客观的’‘不带任何偏见的’描述” ,关键是通过对文化多元论的探讨来寻找文化多元发展的理论方向。

四、文化多元化

多元化强调的是一个运动或一种运动的趋势。文化多元化可以理解为是文化多元性、文化多元观与文化多元论的最终指向,是文化多元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存共荣,各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文化多元化在早些时期是一个备受人们争议的话题,概括起来主要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争议。让我们先来看一下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不同社会时期的学者是如何处理的。

1985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刘再复的《文学研究思维空间的扩展》一文,引发了一场文学理论的论争。刘再复指出:“要搞好各项事业改革,就必须以多元化的思维模式取代过去一元化的思维模式,必须以多元来观察一切,对待一切。我国今后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解放,文化的改革,观念的更新,前进的趋势必是多元。多元并存才能构成现代化的社会。” 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多元文化共生是人类文化存在的基本形态,特别是当今自由开放的经济时代,社会发展为人们的文化选择、价值判断提供了自由的空间,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因此文化多元发展成为当今人类文化发展的趋势。

在《多元与兼容》一文中记录了 6 位学者的谈话,何西来就“市场经济本身就是多元经济的竞争”提出“没有多元就没有竞争”的观点。关于“宽容”,杜书瀛认为:“汲取‘文革’中无辜群众间‘你死我活’的惨痛教训,更觉宽容之可贵。当然,宽容绝不是取消学术争论,也不是把不同意见‘宽容’掉,而是说对不同意见的理解、尊重。要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并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这里所说的不同意见同样可以指代不同文化。

翻开“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会发现,近百年来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其实质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过程。面对当时西洋音乐的传入,“曾志忞鲜明地提出要敢于‘输入文明’,但又要善于运用这些‘输入’的文明来创造自己的音乐文化。他指出:‘输入文明而不制造文明,此文明仍非我家物。’为此,他提出要‘培养本国教师’,‘雇用外国教师’,‘编写音乐教科书’,‘仿造泰西风琴、洋琴’,以及在‘公共地方设奏乐堂’和‘选派留日音乐学子’等一系列建议”。 曾志忞在自己所从事的音乐活动中努力去实践这些主张,我国音乐事业的建设也在客观上证实了他的主张。在我国近代新音乐刚刚起步之时,曾志忞的上述思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刘天华一生的艺术理想和实践,都可以归结为一点,即“国乐改进”。他既重视对我国传统民间音乐遗产的继承,又重视对外国音乐科学理论和经验的借鉴,以“兼收并蓄”的方针,从中西音乐文化的交融中去推进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新发展,以及他接受“平民文学”的思想影响,选择了在当时音乐界不被重视但与人民大众密切联系的“二胡”作为自己实现其“国乐改进”的主要突破口。他曾在其《国乐改进社缘起》一文中提出,“要说把音乐普及到一般民众,这真是一件万分渺茫的事。而且一国的文化,也断然不是些抄袭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反过来说,也不是死守老法、固执己见就可以算数的。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得到进步两个字”。

由此看来,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也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环境会造就不同的文化,而且和人一样,它也有“命”。文化的传承也就如同人类的传承,儿子、爸爸、爷爷,表面上看去在长相上可能会有所差异,但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永远都不会变。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背景下,面对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我们要做到执中守正,执两用中,和而不同,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多元的四重含义分别从不同程度上阐述了文化多元的形成、存在、发展及今后的趋势。人类文化应当是多种文化的集合体,正是这些不同文化的存在,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它的独到与精彩之处,都具有一定的存在价值。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不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认识、互相了解,至少也要学会互相宽容。面对外来文化,我们可以参照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长补短,发展、丰富自己。不能简单地以某种标准去衡量世界文化。

世界文化最基本的立场就是多元化,要实现文化多元共存,就要以文化多元性为基础,文化多元观为启蒙,经历文化多元论,最终指向文化多元化。在此,文化多元化是文化多元性的必然结果,是多元文化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特别是在如今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要立足文化多元化这一必然性,利用好文化多元观与文化多元论中各种积极、有利的偶然因素,因势利导,促进文化多元平等、共存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2]孙秋云:《文化人类学教程》,民族出版社 2004 年版。

[3]洛秦(著):罗艺峰(导读):《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0 年版。

[4]周青青:《中国民歌》,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3 年版。

[5]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6]李林:《“宗教多元性”、“宗教多元观”与“宗教多元论”》,《世界宗教研究》2007 年第 3 期。

[7]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道德修养》,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8]何晓兵:《两种价值观的对峙》,《中国音乐》2007 年第 3 期。

[9]樊祖荫:《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 年版。

[10]樊祖荫:《壮侗语族与藏缅语族诸民族中的多声部民歌之比较》,《中国音乐》1994 年第 1 期。

附录:文化人类学学派简况表

续表 wrRTxnFA8vWj3WQkYKauT15bBOcuOZMsVnteBzHRIn27vPIadvHvENr1RoTLgYO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