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同时期里我的几种科研成果形式

毛继增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1955 年 10 月,我于西南艺术专科学校(现为四川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毕业,分配至中国音乐研究所(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间音乐研究室工作,至今已 56 年。当时,中国专业从事民族音乐学工作的学者,寥寥无几;民族音乐学的学术成果屈指可数;工作中使用的方法、手段、仪器低级落后;向社会展示的科研成果单调刻板。半个多世纪以来,我的科研成果形式在不断更迭和丰富,它们可说是时代发展的缩影。大体来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形式载体。

一、文本

这是以文字表述为主要手段的一种形式。其成果可能是书,可能是文论,也可能是内部参考资料。

对于民族音乐学来说,文本是一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从一开始投入民族音乐学工作到今天,它一直是我的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我们应当在文本的训练、掌握、运用上下苦功夫。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有正确的观点。每位著书立说、讲演表述的学者,都会认为自己的学术观点是有根有据、无可推敲、绝对正确的。然而,由于他们的政治冶炼、学术经历的不同,其中有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譬如,有一些学者不自觉地习惯于将自己学习过的或熟悉的音乐模式,去衡量、评价其他民族、族群的传统音乐,这样,就容易产生西欧音乐中心、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或偏见。我们应该明确,每个民族、族群的传统音乐都有它产生的社会基础、文化背景。对这些千百年来祖先创造并遗留下来的优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很好地珍惜、保护、传承、弘扬、发展,使当今的世界成为一个真正的多元文化的社会,这对每个地区、国家都是需要的。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2005 年 10月 21 日第三十三届会议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化公约》所说:“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对其加以珍爱和维护。……文化多样化创造了一个多彩多姿的世界,它使人类有了更多的选择,得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形成价值观,并因此成为各社区、各民族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一股主要推动力。……在民主、宽容、社会公正、各民族和各文化间相互尊重的环境中繁荣发展起来的文化多样性,对于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和平与安全是不可或缺的。”

(2)要有坚实的论据。民族音乐学的学术成果,必须以坚实的论据为基础,才能言之有物,避免空谈阔论。我国民族音乐学的资料虽然近些年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由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音协联合编著的“十大集成”问世后,面貌有了明显改观。但和民间实际存在的传统音乐相比,还是很不够的。因此,民族音乐学学者要特别注重田野工作,将自己亲自在田野中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充实到我们的学术成果中。自己在田野采录的第一手资料,认识会更深入,体会会更真切,运用起来更能得心应手。听说近年有人足不出户,竟然在家里便从网络中把要找的材料汇集在一起,并写出论文来。这是我们要坚决反对的,虽然网络对我们查找资料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些资料的真实与否、深入程度是难以说清的。

(3)要结构规整,逻辑严密,明白晓畅,富有文彩。这些属于对文字表述的具体要求,我们是必须遵守的。年轻的学者应当在这方面下一番苦功夫。近些年,我发现有少数学者喜欢用一些现代的名词术语以西化的逻辑形式来堆积行文,这样的文章初看好像很有学问,仔细推敲,却令人哭也不是,笑也不是。

二、录音

1956 年夏,我随恩师杨荫浏赴湖南进行全省传统音乐普查。这是我第一次从事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我便开始使用录音机了。当时,我们用的是刚出产的国产录音机,质量很差,电源必须是交流电,而各地的电压不一,大多未达到 220 度,加上我当时的录音技术不过关,所以,其成果只能供内部参考。

以往,我国民族音乐学领域的科研成果,几乎都是文本的形式。音乐的本体是声音,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它包含音高、音色、音量等多方面的因素,从艺术学的角度看,它则包含旋律、和声、配器、演奏、演唱、风格和韵味等方面的因素,这么复杂、细腻、艺术化、形象化的现象,用文字是难以表述清楚的。

改革开放后,在我的长辈赵沨、许常惠的帮助、教导下,在台湾风潮有声出版有限公司的支持、鼓励下,我很重视录音技术的学习,很重视录音成果水平的提高。由我深入田野采录或与同仁合作采录的镭射激光唱片《西藏音乐纪实》(六张一套)于 1993 年获台湾最高奖金鼎奖;《世界屋脊的音乐》(四张一套)获新闻出版署等单位联合颁发的优秀选题奖;《维吾尔族民间音乐集粹》(四张一套)于 2005 年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疆新闻出版局联合颁发的第二届新疆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一等奖。就我的科研实践来看,要使自己的录音成果取得成效,能对社会做出贡献,为民族音乐学界所认可,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设备必须先进。现代社会,录音设备在不断更新。不同阶段的录音设备录出的音响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我们的录音成果最终是以商品的形式为广大社会民众服务的,因此,录音设备一定要先进,不然其成果就会被淘汰,或者只能供自己在学术上参考使用。

(2)技术必须过硬。有了先进的设备,还必须有过硬的技术。因为我们民族音乐学的工作是在辽阔的地区里、漫长的时间里进行的,录音技术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我们在田野中不太可能配备专业录音师。

(3)录音成果向受众展示的是音响,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看,我们的成果应当是由最有代表性的优秀艺人录制的最有代表性的优秀节目。

国外有的权威机构曾来我国录制过有关中国传统音乐的音像成果,由于他们是“局外人”,在这方面往往做得并不理想。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两部作品:一部是 20 世纪 5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作的《世界传统音乐》录音唱片,另一部是上世纪 80 年代日本民族学博物馆和中国民族音像出版社联合录制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传统音乐舞蹈大系》大型系列电视片。后一部作品曾想邀请我参加他们的前期策划、现场制作和后期处理,因为我当时正在西藏从事民族音乐学的田野工作,那时还没有手机,无法和我联系,所以我未能参加合作。尽管这两部作品刚出版时都曾获得相当热烈的反映,但在我们这些局内人看来,却有明显的不足,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代表性。如前者的中国西藏传统音乐,并不是在西藏采录的,而是从中国境外的藏族人那里采录的,这样,风格、韵味都大为走样。再如后者,虽然他们是深入中国的各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实地采录,但是,对于各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他们是局外人,并不知道那个民族的代表性传统音乐是什么。譬如,我们知道,土家族代表性的传统音乐、歌舞,在湖北应当是“南摆手,北送丧”(意为湖北省土家族南部的摆手舞、北部的送丧调,才是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歌舞),在湖南则是打溜子。可是,他们对这些代表性的传统歌舞、音乐,或没有采录,或只作蜻蜓点水式的采录,因而在成果中无法反映出该民族传统歌舞、音乐的基本面貌,而是以大量篇幅来表演贵州的傩。这些不足,在我们的录音成果中一定要得到改正,以使它能准确、深刻地表现中华文化的神韵和特色。

三、录像

20 世纪 80 年代,我开始使用摄像机。直到现在,我的录像科研成果还只能供内部参考,未达到公开出版的水平。

摄像设备比较尖端,摄像技术十分复杂,就我的实际经验来看,假如我们的科研成果是以录像的形式来表达的话,必须有相当先进的仪器设备,从事摄像的最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和录音一样,成果应是最有代表性的优秀艺人来录制最有代表性的优秀节目。

四、率领民间艺术家实际表演

2003 年,应韩国国乐学会权五圣会长的邀请,我组织、率领新疆和田地区新玉歌舞团,到韩国全州参加亚太民族音乐学会第七届年会,并结合我在年会上的讲演内容,演出新疆歌舞,同时,还在韩国举办的“国际丝绸之路歌会”中作专场演出。

2005 年,应台湾东吴大学的邀请,我组织、率领新疆阿瓦提县刀郎木卡姆民间艺术团,为该校组织的国际民族音乐学学术研讨会演出,之后,又在台湾、香港、北京三地作了巡回演出。

我组织、率领民间艺术团队赴外演出,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庆贺国际民族音乐学学术会议的召开,同时配合我的论文讲解。如我和阿瓦提刀郎木卡姆民间艺术团一起赴台湾东吴大学,参加他们的国际民族音乐学学术研讨会,我在会上宣讲的题目是《人类狩猎社会的文化遗存——刀郎木卡姆》,在谈到刀郎木卡姆的艺术特色时,用文字和口述来说明,听众只能有概念性的印象,而在我讲述时刀郎艺人即进行表演,台下听众的领悟就深刻、真切、形象多了。会场上,与会者反映良好。东吴大学一位老师评论说:“讲传统音乐,光靠嘴说,再大的本事也很难把它说清楚,若加上自己的演奏、演唱来配合,就会好一点;若用民间艺人的录音、录像来配合说明,又会更好一些;今天你用真实的刀郎民间艺人的表演来配合讲解刀郎木卡姆,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我两次率民间艺术家赴外演出,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现场学者进一步理解我宣讲论文的内涵,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我们应当大力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经济实力大幅提高的情况下,我们在经济方面和对外交流方面是出大于入,而在文化的交流中,却是入大于出。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出现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我们应当对外扩大我们的文化影响力。组织民间艺术家团队赴外实际表演,便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五、网络

多年前,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雪域欢歌》小组通过网络查找,最后决定邀约我去参加该节目的点评。也是在那年,《艺术评论》杂志编辑部通过网络的查找,研究决定要我给他们写一篇评述新疆维吾尔族传统音乐的专文。

网络虽不是自己的科研成果,却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学术观点向社会作简要的介绍,是让外界初步认识自己学术状况的一个不完全的窗口。为了让社会认识自己,我们应当重视网络。

我是一位“30 后”的民族音乐学学者。我们这个年龄层的学者,对网络等各种先进技术手段的掌控是十分低能、落后、迟钝,有时可以说是无知的。但是,我认为,我们应当重视这方面的问题,努力学习,刻苦磨练,真正做到人老心不老,跟着时代跑! gMzUXX/KLppRVmF7Fa1K2s0c2e4ymDHY0c9comYJkx0Dv+/uYvpTS38txs10D0V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