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认识汉字

本节所说的“认识汉字”,不是指我们如何去认识某一个汉字,它读什么音,有什么意思,而是想说说汉字的“前世今生”,说说它的作用,它的特点,它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汉字是由中华民族的祖先所创造和使用的一种文字。在今天,社会交流很频繁,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统一共存的大家庭,汉字成为在中国境内(包括港澳台)通用的文字。在古代,它主要是汉民族地区人民所使用的一种文字。今天,因为中国人口中汉族人口占了90%以上,所以,汉字成为国家推行的一种统一的官方文字。当然,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凡是有自己民族文字的,政府仍然允许并帮助其与汉字并用,在各种正式场合,都使用汉字作为统一的文字工具。

如前所述,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大约在5000多年前,汉民族的祖先就慢慢创造了这种文字,并逐步推广使用,使它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记事、交流功能。那么,汉字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字呢,它是怎么产生和发展到今天的?

根据世界上各种文字的产生和演变,我们把文字大体分为图形文字和象形文字两类,汉字即属于后者。

所谓图形文字,是指文字完全如图画一样,用图画来反映事物和要表达的意思。据考古学家考证,世界上早期是没有文字的。人们要记录事物或表达什么意思,便用图画来画。考古学家们在我国发现,早在6000多年前的中国半坡遗址中发现的彩陶图画符号、抽象图形符号,和在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山洞发现的大约五万年前的“野牛”岩画,在中国云南发现的距今3000多年的沧源岩画等等,都可以说是人类文字的起源。所以,唐代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提出了“书与画同出”的观点。从考古发现,世界上许多民族如玛雅人、古埃及人、古印第安人、苏美尔人等早期的遗迹中,都找到了图画文字的依据。所以,早期人们是使用图画(今天来看类似于简笔画)来记载事物和表达某种意思的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图形文字经过发展,最终演变成了目前世界范围内普遍使用的象形文字和字母文字两大体系。如古埃及早期的图形(又称楔形)文字,后来发展为字母文字,而中国早期的图形文字却由图形精炼为象形,由象形简化为抽象的符号,并最终形成汉字这种方块字。这种演变过程也是极其漫长而颇具传奇色彩的。

图1 半坡陶文

关于中国汉字的形成,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传说。

第一是“结绳说”。前人曾有书籍记载说,原始先民们在没有文字时,广泛使用“结绳记事”的方式,“事大”就在绳子上结一个大结,“事小”就在绳子上结一个小结,事多就多结,事少就少结。现在在一些原始遗迹中还找到了一些结绳的工具。但是,结绳只能帮助记忆,并不能准确记录所发生事件的具体情况或分类属性,也不便于其他人了解结绳所代表的内容,所以这种传说只能是一种传说,和汉字本身的联系并不大。

第二种是“八卦说”。据春秋时期的书籍《周易》上记载,在古代,传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庖栖氏(伏羲氏)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他抬头观察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和天气阴晴、风云的变幻,低头观察世间万事万物的生长和毁灭,了解到天地间各种现象的背后,有一定的法则在制约着;又看到鸟兽的毛羽有相应的纹理,地上的万物都有一定的形状;还从近处的人自身的荣辱沉浮和社会的变迁,从远处的自然万物的盛衰去排比分类,相互参照,于是制造出了易经八卦。他用八卦的图案符号来表达万物,并和神灵相通。这也是汉代文字学家许慎专门引用阐述过的观点,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有序的观点。伏羲氏最早用八卦图案来表达文字的作用——记事和表达思想。

而最为美好的则是“仓颉造字”的传说。在我国周朝开始留下的一些古籍书本中就陆续有记载。传说仓颉是中国原始社会后期黄帝的史官,是汉字的创造者,并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字的始祖。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叙》中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意思是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足迹,知道纹理是可以区别的,就开始创造了文字。百官以此来介绍世事,万物因此而能明察,大概都是取决于文字的决断)。而又一本影响很大的史书《淮南子》中则说,“古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明仓颉造字以后,世间的万事万物有了名称,有了符号,有了明确的文字依据,混沌的世界开始向文明社会大步迈进,因此天上下起了谷子雨(粟),为人降福以示庆贺,而鬼神因为从此将无法施展伎俩,在夜间悲痛啼哭。可见,文字的诞生具有多么伟大的力量,能让上天震撼并造福于人,能使鬼神感到害怕而夜哭(惊天地,泣鬼神!)。秦朝的李斯、唐朝的张怀瓘等人都在有关书籍中描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并把仓颉神话为有四个眼睛,能通神明的神人。他眼观四方,抬头看天上星辰轮转的态势,低头观察龟纹鸟迹的形象,博采众美,合成为初期的文字,这就是文字的来源。在我国今天的陕西白水县史官村还保存有仓颉庙,在河南洛阳还有“仓颉造字台”,足见其影响之大,流传之广和千百年人们对此记载有序。

在古埃及也曾有“图特造字”的传说。传说古埃及文字是一个叫“图特”的神创造的。图特是一个鸟头人身的神,他左手持书板,右手握笔书写。他在尼罗河畔用奇形怪状的图画记录下神的启示,并教人们如何写字、计算和制定历法。所以古埃及人也曾把文字看得相当神秘,图特创造的文字是在传达神的启示,是神授的,只有神庙的祭司才能有权理解和使用文字。古埃及的祭司们故意把文字的含义弄得很晦涩,以至于大部分埃及人都看不懂这些文字符号。

这些传说,一方面说明了我们的汉字伟大而神奇,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它的来源是不平常的,它对社会的作用实在太大了!仓颉所造的文字是什么形象,历史上并没有资料流传下来,所以我们也无从知晓。倒是我国考古学家们一代代人不断的新发现,使我们对文字的起源有了一些大体的推断。

一百多年前,考古学家在我国河南安阳发现了有文字记载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此后,人们基本认定为甲骨文就是我国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后来,考古学家又在西安仰韶文化遗址中的半坡村发现了距今六千年前的彩陶刻画符号,在山东大汶河岸,在陕西临潼骊山脚下的姜寨都发现了一些古陶器上的刻符,并多达一百多个,其形状也很接近文字。著名文学家、文字学家郭沫若先生在对半坡陶文进行认真研究后认为,“刻划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彩陶上的那些刻画符号,可以肯定地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其他一些文字学家经过对彩陶文深入研究后也都有同样的论断。而晚于彩陶刻符的甲骨文是于1898年被文字学家王荣懿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安阳曾是殷商时期(公元前21世纪)的都城,随历史变迁而成为废墟,所以人们又称其为“殷墟”。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后来发掘出多达15万片,出现的文字约有4500多个,是我国早期所存的较为系统的文书。经过王荣懿、刘鹗、罗振玉、董作宾、王国维、潘主兰、郭沫若以及日本学者伊藤遂治等众多学者的反复研究,已出版各种论著九百余种,并初步辨识了1500多字。从所辨认出的文字看,甲骨文所刻文字内容大多是一些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文字,所以甲骨文又叫“卜辞”。它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多以象形、假借、形声为主要造字方法,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了高度抽象和概括,它与图象文字已有较大的区别。其形体简洁,线条由直线和曲线组成,还没有今天所谓“笔画”的概念,但它所使用的象形、假借、形声等造字方法为后来不断趋于成熟和完美的汉字结构奠定了基础。

从原始时期的陶文刻符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汉字从早期百十来个图形刻符逐渐发展到5000余个图形文字符号,基本上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文字,这便是汉字的起源。

其后,到了殷商后期,由于铜矿的开采和冶炼技术的发展,我国出现了青铜器。青铜器因其坚硬牢固和贵重稀少,被用于战场上的戈、矛、剑和生活中的大型器皿及宗族祭祀的礼器。为了祭祀祝辞或记录作器人、器主人的族名、名字等,人们便在浇铸青铜器时铸刻上了文字,这就是金文。早期的青铜器上铭文较少,而随着技术的提升和社会需要,到西周时,青铜器上铸刻铭文几乎已成为习惯,并留传下来许多有名的青铜器铭文。如《后母戊大方鼎》《毛公鼎》《颂鼎》《散氏盘》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学习金文书法和研究金文文字的代表作。金文因为是在青铜器上浇铸而成,加之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因此,它在文字的结构形态上比甲骨文更加规整,多呈椭圆形,仍保持了象形的特征,包括其中许多形声字、会意字、假借字等都带有很浓厚的象形特征。在线条方面,金文要比甲骨文粗壮一些,其个别点画或交叉笔画处十分厚重。金文的字数也比甲骨文多,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较高,现在很多常用字我们基本上都能在金文中找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诸侯纷争,中国大地上分裂为几十个小国家,直到秦统一前,形成独霸一方并影响很大的“战国七雄”(七个国家)。这时期,各国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文字。这些文字或浇铸在青铜器上,或者作为官方文书或书籍,以及人们日常书写、药方用字等,这就是战国文字。战国文字因当时“国家”多,文字的异形字很多,后来因为秦始皇统一后“焚书坑儒”的行为,所以,能保留下来的战国文字很少。只是到了近代,随考古学家的发现,才发掘出了一些写在竹木简上或刻在石上、青铜器上的文字,数量少,在历史上对后代造成的影响也不太大。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他做了几件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的事情:焚书坑儒,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车同轨,书同文”,中国的文字才又开始使用了较为统一的书写规范。为了推广文字的统一书写标准,秦始皇还派臣相李斯在全国几处名胜之地书写了一些文字并刻石,让后人学习参照,这就是在书法史上有名的《泰山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其中的《泰山刻石》,我们今天游泰山尚且依稀可见其遗迹;《峄山刻石》在宋代就被人翻刻成木刻版,印成书,供后人学习。后世学习篆书书法者,几乎都学习过这两块石刻文字。李斯所写的这种标准文字又叫小篆,其结构非常整齐,笔画非常均匀,形如铁丝一样,后人又称之为“铁线篆”。小篆的形成代表了官方对文字的统一标准要求,也代表文字的基本定型,同时也带有美化、装饰的特点。由此,使中国的文字在实用的基础上又开始向艺术化方向发展,并诞生了一门文字的书写艺术——中国书法艺术。

从秦朝开始有了统一的小篆之后,人们在正式场合使用的文字都是小篆。但由于小篆书写太过于整齐,一是书写难度增加,二是书写时间慢,效率低,所以人们为了提高书写速度和效率,又开始慢慢将弯曲的笔画写直,将复杂的笔画尽量简单化和程式化。于是,在秦汉之际的五百年间,一方面官方使用小篆为正统文字,另一方面一些书写者又探索简化创新,先后出现了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几种字体。到东汉初,隶书基本普及并达到很完美的状态,石刻、墓碑等普及,因此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成熟的隶书。此外,草书、行书、楷书等几种字体形式也都孕育成熟,中国文字的书写能手——书法家们,由此开始一代代人不断沉醉于书写艺术的探索之中,并使中国书法艺术成为一种既和实用书写联系很紧密,又不断为人们创造出优美的文字书写形式成果的大众艺术。从东汉以后,历史上有名可载的书法家多如牛毛并薪火相传,书法艺术成为中国历史上爱好者甚众、普及面很广的国粹艺术。 Hx89K7BYrzO0IyO4/uiLTveM5kcpaZpQ55YB/zQfJW/QY+FmA2JMpe/nr7sT3El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