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十五章的福建文明史研究,主要是从多个方面来界定福建文化的历史地位,在这里,福建文化是一个整体。但实际上,福建文化本身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文化系统。早在周朝即有“七闽”之说,意为闽人中有七个民系。八闽地理条件复杂,地形割裂,交通不便,形成多种民系与自然地理条件有关。就考古发现而言,闽北与闽东,闽南与闽西,其石器和陶器的风格都有不同,这是七闽形成的原因。其后,江南及北方汉族进入福建,他们仍然生活在地势割裂的环境中,并在这里与当地民众结合,于是形成大体一致但又各有文化特点的数大民系,这就是今天福建的福州人、闽南人、闽西人、闽北人,莆仙人等五大民系。在并不很大的 12 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形成了五个各有风格的民系,这是国内少见的,与福建省多山的地理条件有关。探索福建各民系的特殊性,将使我们对福建文化的理解更深一步。
福建各民系和区域文化的划分。
福建境内多山,雄伟的大山脉与河流将八闽割成几个大块,若以纵贯南北的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为中轴线,并以富屯溪、闽江为横轴线,大致可将福建分为闽东、闽南、闽西、闽北四个部分,这四大区域的地形有一定的封闭性,相互间交通不便,人员往来不易,在历史上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至于莆田仙游二县位于福州与闽南之间,形成了独立的文化特点,因此,福建有五个文化体系。回顾福建历史上的行政划分,恰与这四大区域相应。唐代福建分为五州,福州的辖区大至为今日的闽东,建州的辖区即为闽北,汀州的管辖范围与闽西相应,泉州、漳州二州合并即为闽南,而莆田、仙游原隶属于泉州,莆仙人的活动区域主要在闽东、闽北,兼具两方特点。唐代五州的行政区域和地理环境相吻合决非偶然,它反映了各区域天然的、相对的自立性。在此基础上,福建形成了四五种方言区,闽北区主要流行建瓯方言,闽东区通行福州方言,闽西区的客家话流通最广,闽南区民众使用闽南方言,闽南北部的莆田、仙游二地于宋代从泉州划分出来,成立兴化军,兴化方言自成体系,这样,现代福建五种主要方言便形成了。语言是人们文化交流的主要工具,方言不通,便成为福建各区之间交流的障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区域形成了有自己特点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