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
福建人口密度与对外移民

如果说福建在五代以前尚是人口稀少的区域,宋以后福建人口大增,很快成为国内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人口压力迫使民众向外开拓,他们不仅迁徙到南方各省,还向海外发展,成为东南亚华侨主要来源。总之,福建的人口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福建的历史。

一、宋代福建人口的增长

宋代福建是世界上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在宋代 319 年的期间里,福建人的数量有很大发展,他们的外迁,对中国东南部及东南亚诸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北宋福建人口的增长。宋代初年福建人口不算多,全路不过 467815 户,若以福建全省 12 万平方公里而计,宋初福建每平方公里仅有 3. 9 户,其人口密度在全国中等偏下。经过北宋 100 余年的发展,迄至北宋后期元丰年间,福建全路人口增加了 123%,达到 1043839 户。又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北宋末的崇宁元年(1102 )福建路的人口为 1061759 户,比元丰时福建人口更增长1. 7%。若将崇宁年间的户数与宋初户数相比,北宋末比宋初增长 127%,其增长幅度在福建历史上是很显著的。人口的增长改变了福建的面貌,如果说宋初福建尚是人口偏少的区域,迄至北宋末年,福建已成为国内人口密度中等的地区。

南宋福建人口的增长。南宋福建人口的增加,与北方移民南下有关。南北宋之交,塞北游牧民族南下侵扰中原,南宋这一朝代基本上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在南宋所辖各路里,福建路是少数不受战乱影响的地区。而且,当时的福建尚称风景秀丽、物产丰美之地,“山水明秀,二桥如画,茶笋连山,称妙天下”。“多奇卉珍树,同由之季花极目,其土风、物产之美,又宦游者之所乐也” 。在这一背景下,北方士大夫与流民继续入闽,滞留于福建各地。从福建所辖户口看,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福建路人口为 1390566 户,2808851 口 ,就户数而言,比北宋崇宁年间增长 31%,其中大部分应是南迁的北方移民。其次,南宋建立后,深感疆土日蹙,唯有增加人口才能增强国力。绍兴五年(1135),宋朝对地方官实行以人口为主的考核方法,在官员上任时,将当地人口多少登记在册,离任时由吏部核定人口增长数,以确定政绩。因此,南宋福建官员在施政时都很注意禁止溺婴习俗,增加当地人口。再次,南宋后期,随着战事的不利,中国北方与西部人口都向东南方向迁徙,造成福建人口在全国人口下降的趋势下仍在增长。《仙游志》云:“宋兴三百余年,生齿日繁,校之畴曩,不知其几倍焉。” 以下为南宋福建全路人口数: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福建路人口为 1390566 户,2808851 口;

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福建路人口总数为 1686615 户,3489618 口

嘉定十六年(1223),福建路人口总数为 1599214 户,3230578 口

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福建路户口为 1704186 户,3553079 口

比较这几个数字,我们可以看到:南宋福建路人口数增长很快,宝庆元年比之绍兴三十二年,仅过了 63 年,人口却增长了 31 万多户、74 万多口。它说明南宋中期,外地移民仍然源源不断地进入福建。《邵武府志·版籍志》记载:“宋都杭,入闽之族益众,始无不耕之地” ,这是恰如其分的估计。

宋代福建是国内人口较为密集的区域,南宋嘉定十六年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16. 4 人,而福建为 25. 4 人, 可见,南宋福建人口密度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数。为了养活众多的人口,福建人想尽一切办法,“闽陬地力尽,种艺被山谷” 。正如廖刚说:“七闽地狭人稠,为生艰难,非他处比” 福建过剩人口往往转入农业之外的其他行业:“居今之人,自农转而为士、为道、为释、为技艺者,在在有之,而惟闽为多。闽地褊,不足以衣食之也。于是散而之四方。故所在学有闽之士,所在浮屠老子宫有闽之道释,所在阛阓有闽之技艺。其散而在四方者,固日加多,其聚而在闽者,率未尝加少也。夫人少,则求进易,人多,则求进难。少而易,循常禄,可以自奋。多而难,非有大过人之功,莫获进矣。故凡天下之言士言道释言技艺者多,惟闽人为巧。何则?多且难使然也。多之中不竞易而竞难,难之中不竞拙而竞巧,不巧求而获者有矣,未有巧求而不获者也。故闽人之凡为技艺者,多擅权门通肆以游,凡为道释者,擅名山大地以居,凡为士者,多擅殊举异科以进。” 梁克家说福州之俗,“能执技以上游四方者,亦各植其身” 。在这一背景下,南宋福建人大举向外移民,元代表现得十分突出。

二、元明清三代福建的人口

元代官方的福建人口数字出了一点问题,《元史·地理志》记载,元代福州路人口数为 799694 户、3875127 人 ,其人口数超过宋代福建路总人口数,其实,福州作为八闽之一,应当不会有那么多人口,所以,历代福建方志都不采纳元代官府的统计。经过校对,元代福州路 13 县的真实人口应为 67 万人上下。元代福建全省户口应为 700817 户、约 301 万人。 将元朝福建省的人口数与宋代福建路的人口数相比,元代福建人口略减。其原因在于灾荒、瘟疫、战争等因素导致福建人口的死亡和外迁。

明初福建人口有 384 万,而其时全国人口不过 4900 万左右,福建省的人口总量在十三省中,排在浙江、江西、山东、山西、湖广之后,但位于陕西、广西、广东、四川、河南、云南、北平诸省之前,约占全国人口的十三分之一。由此可知,明初福建省在国内的人口比重要比现在高得多。当时经过战乱之后,除了东南诸省外,各省大都人口稀少,南部、中部与西部省份的人口都不多,以湖广省为例,该省辖地相当于今天的湖南省与湖北省,但其人口总数 459 万,仅比福建省多 75 万。因此,当时的福建辖地虽小,但在国内还算人口大省,也是国内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明代福建人口。福建省山多地少,田地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左右,以故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过多的人口密集于这块土地上,使福建成为缺粮大省。福建的田地,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为 14625969 亩,人均 3. 8 亩;是国内人均占地最少的省份。明中叶后,因福建人口要承担赋税,老百姓想方设法隐瞒人口,导致官府的人口统计日益下降,一直没有可靠的人口数字。实际上,福建沿海人口密集,王慎中的《晋江县题名记》提到晋江的繁荣:“常忧邑之繁巨,而惧其不敏。问地于图,而田之以顷计者五千;问民于版,而男女之以万数者余三十;问士于学于塾,而弟子之以业名艺占者至数千,可谓地大人众。” 又如福清县“福清僻在海隅,户口最繁,食土之毛,十才给二三,故其民半逐工商为生” 。约略估计,明末福建人口在 750 万上下,仍然属于人口较多的区域。

清代育婴堂制度的建立和番薯、玉米等美洲粮食作物的引进,都导致福建人口大增。 清代中期,福建人口正如嘉庆年间南平县令杨桂森所说:“如一县之中,大乡千户或数百户。中乡数十户,小乡或五六户不等。计一县四境之内,不下十万户,人丁不下数百万口”。 道光《福建通志》统计道光九年的各县人口,例如闽县和侯官二县合计 93. 7 万,福清县 76. 4 万,莆田 39. 4 万,晋江 79. 1 万,南安33. 4 万,惠安 48. 3 万,同安 65. 9 万,龙溪 149. 6 万,海澄 46 万,南靖 66. 2 万,都是人口惊人的大县。由此可见当时各县人口之多。道光九年(1829)福建人口数为:1700 万 。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达 141 人。人口密度位列全国前列。

人口密度过高带来了许多问题。大约从明代后期开始,福建沿海便严重缺粮,每年都要从广东、浙江等省运入大量的粮食。有时运粮不及,而福建省又出现灾害,便会出现人口大量死亡的惨景。由于这一原因,明末的福建社会动荡不安。在改善福建粮食供应方面,番薯的输入是极为重要的。番薯是一种美洲植物,它的特点是耐旱,生长期短,尤其适应福建沿海沙地的种植。因此,番薯的引入,使福建沿海数十万亩含沙土地都成为产粮地,养活了众多的人口。不过,清代福建农民喜欢用良田种植烟草、甘蔗等经济作物,所以,番薯的传入,并未解决福建的粮食供应问题,仍然要从台湾、广东乃至越南等地输入大量的粮食。由于交通条件不便,运粮不够及时,往往引起社会动荡。

福建人口过剩的第二个影响是使福建成为人口输出大省。其实,早在宋元时期,福建便向广东等地输出人口,明代则主要向周边诸省输出,在广东、江西、浙江等省都有大量的闽语人口。尤其是在广东,讲闽南语和客家话的人口至少占三分之一以上,这都是福建移民造成的。迄至明末清初,福建人口进一步跨海越洋,开始向台湾与海外输出人口,至今东南亚诸国的华侨社会,都与福建移民有关。这种人口输出,对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是十分重要的。

人口增多的又一影响是开始了城市化过程。明代前期,福建的晋江半岛和福清半岛就成为人口密度很高的区域,数万人和十几万人的城镇相望,万历年来到福建的西班牙使者拉达记载:从同安出发,“我们万分惊异地看到沿河两岸有许多城镇,彼此相距那样近,简直可说那是一座城。不仅这里,我们还发现赴福州的整个路上(约六十里格)人烟都是那么稠密”。“我们途经的那些城镇,当地的居民开耕土地达到连巉岩、石山都播种的程度,尽管看来在那儿得不到什么收成,所以,我认为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可见,当时福建沿海人口之多,给西班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城镇人口严重依赖外来的粮食和物资,导致商品经济发展,从而形成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的发展,改变了明清时代的中国。

小结

综上所述,福建原为古闽人区域,他们曾经在汉代建立闽越国。汉武帝吞并闽越国之后,将闽越人迁至江淮一带安置,导致闽中长期处于人口稀少的区域。其后,闽中设立冶县,人口稍有恢复。东吴时期,福建设立建安郡。不过,因战争的需要,贺齐等吴国将军仍然在福建掳掠人口,并将他们带到江淮一带作战。晋代统一南方之后,闽中虽设二郡,却仅有数千户人家,其原因在此。闽地空虚,使之成为汉族南下的一个目标。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就有河南及江淮一带的汉人南下闽中。安史之乱以后,北方连续二百年战乱不断,中原区域的民众纷纷南下。其时,江淮一带人口密度大增,而福建境内有北方人建立的闽国政权,因此,主要来自北方的汉族大举入闽,造成福建人口的增长,他们与原有的闽人融合,形成了新的福建人。从血缘上看,新福建人有深厚的中原血统,但也融入了本地闽人的血缘。比之血缘更为重要的是文化认同,新的福建人一直崇尚中原文化,自认为是河南固始的移民。因此,他们在文化上无疑是汉人。这是新福建人的主流。新福建人是汉族的一支,保留了唐宋中原文化,同时也继承了闽越文化的一些特点。从现今的史料来看,畲族的祖先约于唐代进入福建,而后在汀州和漳州形成了较大的势力。明清以后,畲人大量融入闽人,除了雷蓝二姓及钟姓加入外,其他畲人都与汉族融为一体。著名的畲姓盘氏,多成为汉族的潘氏。不过,原为钟姓的汉人也成为畲族的一个部分。畲人将其特有的山地经济带入福建人之中。福建汉人在与闽越人、畲人的融合中,吸收了他们的文化成果,从而丰富了福建文化的内容,并成为中华文化中富有地方特色的一支。宋元以来,福建因人口过剩,开始向外移民。大批闽人进入岭南,加快了岭南汉化的进程,至今广东三大方言中,闽南语及客家话都源于福建。明清时代,福建人还向台湾及东南亚移民,导致当地汉文化的发展。总之,自唐宋以后,福建一直是汉文化在南方的重要据点,对岭南文化、台湾文化和海外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W3mLMsgdvp+Q9IfC4DoFvak/4zbG+ttxEmHNA7JJXEUHDjgSFoSJj52CS6J3mGa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