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读《论持久战》有感

中文 陈丹丹 201412010102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毛泽东进行了持续六天的演讲,其演讲的题目是《论持久战》。它是一部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利的战略。

它的主要内容有:一、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二、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三、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毛泽东之所以发表《持久论战》是因为: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传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的说法。抗战开始后,日军大举进攻,北平、天津相继失陷,华北危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又被提出。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时,有些人认为徐州会战就是“准决战”,“是敌人的最后挣扎”,存在着轻敌思想,过于看重国民党的200万正规军,以为抗战能够速胜,对抗日战争的长期性、艰苦性缺乏精神准备。而国民党蒋介石提出的“持久战”,基本上就是一种单纯军事上的指导方针,是单纯的军队和政府的行为,缺乏广泛的政治动员和全民抗战的群众基础。面对这种处境,毛泽东作了《论持久战》这篇将近九千字的演讲,后来经过修改正式出版。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最重要的军事论著,它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

在演讲的开始,毛泽东首先回答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最后胜利为什么是中国的这两个重大问题: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进行的一场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分别地说来,战争的双方有互相反对的许多特点。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在政治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人民军队。因此,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

在演讲过程中,毛泽东把持久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不能预断,但依目前条件来看,战争趋势中的某些大端是可以指出的。

在演讲的结尾处,毛泽东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人民战争思想。他认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军队和民众打成一片便会无敌于天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军全民的统一战线,决不仅仅是几个党派的党部和党员们的统一战线;动员全军全民参加统一战线,才是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根本目的。

《论持久战》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论述得有条有理。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点评: 本文结合抗日战争的历史分析了《论持久战》对战争预测的正确性,表达较为流畅。不足之处是重点不突出,分析不具体透彻。 pdXcR5wfUmtjJiDrd94SBRfKvHDnYAMc0YlN/gzSGZCKHaMOvqpRGXD7fxMJQ5U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