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个世纪后的反思:《敬告青年》读后感

小教中文 贺静 201412020214

《敬告青年》一文为陈独秀于1915年为《青年杂志》写的发刊词。1915年,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成果,欲意复辟帝制,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重新粉墨登场,陈独秀意识到唤醒迷茫中的青年、沉睡中的中华民族,迫在眉睫。

于是,这位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以他犀利的笔触、诚挚的情感,作文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热情讴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并感言“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得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充塞细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的结论;最后,他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向青年们提出了六点期望:(1)自主而非奴隶;(2)进步而非保守;(3)进取而非退隐;(4)世界而非锁国;(5)实利而非虚文;(6)科学而非想象。通过层层论述,他呐喊:“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简洁精辟的六点建议,唤醒了当时无数青年投身革命洪流,即便在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仍对不少当代大学生有启迪。但我们必须批判地继承。下面就其中两点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谈“进步的而非保守的”。先生论述了“万无保守现状之理”的原因: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宇宙无日不演进;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艾。并着力批判了当时中国“大梦未觉,故步自封”的现状。这一点对于今天的青年也是大有裨益的。

但是先生在批判时对我国的传统学术思想持全盘否定态度。他认为,“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甚至提出“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这说明先生当时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看问题很片面。因为,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并发扬光大的优秀成分。这些优秀文化未必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比如《孟子·梁惠王上》中的“斧斤以时入山林”“数罟不入洿池”,说的是可持续发展;而《论语·雍也》里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讲的是智育与德育。若摒弃掉这些流传千百年的经典,实在是中华民族不可估量的损失。当一个民族丢弃自己文化的时候,便是异族攻打这个民族的时候。一个丢掉了自己文化、丢掉了自己的灵魂的民族,凭借什么力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其次谈“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先生虽然肯定了在恶流奔进时洁身隐退者的修身之法,但更提倡“排万难而前行”。因为当时“生存竞争,势所不免,一息尚存,即无守退安隐之余地”。即使处于恶社会,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遁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中国正处在“欧罗巴铁骑入汝室矣”的时代,侵略者的铁蹄已经撕裂了我们的山河,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欲退隐“将高卧白云何处也?”这番话现在读来也是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

但我不赞成先生“退隐为弱者不适竞争之现象”这一观点。回望历史,范蠡功成之后急流勇退,泛游五湖,举世誉之“智以保身”;又如盛唐诗人王维,晚年归隐辋川庄,留下“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妙句,后人以“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盛赞。范蠡是功高盖主者效仿的楷模,王摩诘幽淡的诗篇涤荡人心。可见,归隐者并非都是弱者。

从1915到2015,整整一百年,先生的远见卓识让一个世纪之后的我受益良多,高山仰止之意无以言表。然先生并非圣人,拘于历史局限性,先生的观点也有不科学之处。拂去历史的尘埃,重读先生此文,一个世纪之后的我,既要以此为尺,度量今日之责任,反思今日之我;也要反思先生之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相信,真正的经典,不管是经历一个世纪还是两个世纪,都是经得起批判,能够引起反思的。

点评: 本文的优点是能认真阅读文献,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分析文献,既能看到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进步性,又能指出其历史局限性。不足之处是对历史进步性肯定不够充分,对历史局限性的原因分析不深刻。 ykj4KhPdHYvl5xA1dtSFKjD3OLKjwUIZWtkFKdQnY4r1xLdpNQSQ7p7GevE+rTT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