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此前,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已经编辑出版了《用信仰点亮思想灯塔——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2004-2007)》、《让思想光照生活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2008-2009)》、《以旗帜指引复兴之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2010-2012)》三本文集。现在呈现给读者的是这一系列中的第四本。本集由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王习胜教授和赵冰博士共同主编,所收录的30篇文章,基本反映了2013-2014年度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团队学术思考的旨趣和学术研究的面貌。

两位主编在本文集的总体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这一“正题”之前加上“文化自觉中拓展中国道路”这样的“前置”,我理解,既是想同此前编辑出版的三本文集保持风格上的一致,更是要体现他们对“文化自觉”命题的情有独钟,以及对“文化自觉”与“中国道路”之密切关联的深刻认知。多年前,钱穆在其《文化学大义》中曾经说过:“今天的中国的问题,乃至世界问题,并不仅是一个军事的、经济的、政治的,或是外交的问题,而已是一个整个世界的文化问题。一切问题都从文化问题产生,也都该从文化问题来求解决。”钱穆的这一论述虽不免有“文化决定论”之嫌,但却深刻地道出了文化问题的重要性。编者在“前言”中也说道:“一个国家的道路探索与其文化自觉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当代中国文化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在当代中国文化成分中,马克思主义无疑是其最为重要的部分”,它早已超越了“外来者”身份,“深刻融入了中国社会,成为道路探索、制度构建、精神引领、生活指南等方面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价值原则”。“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文化成果,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诞生,更遑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是说,“中国道路”的探索和开拓同“中国文化”的选择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统一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历史地看,这种“统一性”几乎贯穿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探索国家出路的全过程。对此,毛泽东曾经指出,在五四运动前的70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抵御帝国主义。旧的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武器打了败仗,抵不住,宣告破产了。不得已,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中国先进分子在不断的文化自觉中于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文化的同时,也选择了“走俄国人的路”。此后,在长达9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相继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重要思想等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成果。与此同时,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的探索和实践也实现了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中国自己的路”的重大转变。

在文化自觉中继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确保“中国道路”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这既是历史的经验,更是现实的要求。当今世界思想文化领域“没有硝烟的战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少数西方国家利用各种手段,利用其话语权优势,不遗余力地向中国推销它们的“主义”、“学说”和价值理念,指导思想领域的“意识形态终结”论、经济领域的新自由主义、政治领域的民主社会主义、历史文化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涌入中国。在国内,也有一些人与之相呼应。鼓吹这些思潮的根本目的即是在指导思想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取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实行指导思想多元化;政治上实现西方式的民主,放弃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上要废除我国现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实行资本主义式的全盘“私有化”;文化上,要推行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念。对此,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牢牢掌握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话语权和管理权,旗帜鲜明地捍卫马克思主义,坚决地与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斗争,以敢于担当、敢于亮剑的精神和勇气,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还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毛泽东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历史使命,就是要根据实践和时代的变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不断实现党的指导理论的与时俱进。同时,还要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社会大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成为所有社会大众的“共同语言”。只有社会大众都具有这样的“共同语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有了根本意义上的物质基础,才能产生出强大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它不是在书斋里进行纯学术研究的产物。但是,马克思主义还是科学学说,是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命题、原理构成的知识体系。因为马克思主义既是“革命学说”,又是“科学学说”,所以列宁称赞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同时具有“革命家”和“学者”的双重品质。因为是“革命学说”,不是在书斋里创造出来的,所以,创造马克思主义的人需要有“革命家”的品质;因为是“科学学说”,不是歪理邪说,所以,要求创造马克思主义的人具有“学者”的品质,像马克思那样抽出时间“退入书房”,潜心学问。当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们,一方面,一定要走出“书斋”,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紧贴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在理论研究、宣传和普及中,直面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另一方面,“学者”们“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紧贴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又同实际工作者有所不同。书斋是学者的工作场所,他们在这里研究和写作,就如同工人在车间里做工。取消了书斋,取消了书斋里的学者,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消了学术。当前,真正缺乏的是能沉下心来从事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人。如果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们坐不下来,没有时间读书,而以成为社会活动家为荣,那也就没有了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这同那种不走出“书斋”、脱离实际、不与实际结合一样,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而言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实际上,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离不开学术本身的自觉和自信。在当下学术界“浮躁”氛围中,倡言学术自觉和自信,倡导学者“退入书房”专心从事学术研究,甘于寂寞,甘于清贫,甘于做“书斋中的学者”,同要求学者“走出书房”,走向社会大众同样重要和紧迫。我希望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的同仁们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也期待着有更多更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的文集面世。

王先俊
2015年11月6日 wKnoCJ/2bxNpJDugLL2MRmlyHAnB04q9TKCVYHBmXTjpps9uIE+RlD5hNYtHbM0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